主體性自由與理想世界論文

時間:2022-07-31 08:58:00

導語:主體性自由與理想世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主體性自由與理想世界論文

關鍵詞

主體性自由理想世界公共主義生態主義

內容提要

本文通過對主體性一詞的原始釋義認為主體性有自在的自因性和自為的自因性兩種,而理想世界就是自在的自因性和自為的自因性都獲得實現的大公共主義世界。馬克思的communism概念除共產主義外,還有多個含義,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由個性主義和生態主義。未來的理想世界應該把理想世界的兩個維度統一起來。

作者介紹

王曉華,1962年生,深圳大學師范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哲學、文藝學、戲劇研究。

--------------------------------------------------------------------------------

人的主體性(subjectivity)是按照計劃建構世界的能力,它的存在本身就設定了理想世界的存在,我們有權利通過理想世界來評估人類主體性在當下的實現程度,也可以把主體性當作衡量理想世界是否理想的尺度。本文所要做的是后一個方面的工作:對主體性概念的原始意義進行闡釋,以此原始意義為依據探索理想世界的應有維度。

既然當代哲學對主體性的意義已經基本上達成了共識,本文為什么還要尋找主體性的原始意義呢?因為目前流行的對主體性的解釋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忽略了主體性的本體論維度,預先在人的存在與其他存在之間設定了鴻溝。然而人是世界的成員而非上帝,人的主體性與物的能動性必然有本體論意義上的聯系,所以,我們有必要先將人類中心主義的主體性觀念懸擱起來,追問主體/主體性的原始意義。本文作為漢語文本將首先對漢語中主體一詞進行領受和闡釋。"主體"在《新華詞典》等權威性工具書中被解釋為:(1)事物的主要部分;(2)哲學范疇,與客體相對,指有意識的人,是認識者和實踐者。(1)第二個解釋已為我們所熟知,它所依據的是主體-客體的二元論,是本文在追問主體/主體性的原始意義時需要暫時懸擱起來的說法,因此,我們只能把注意力轉向"事物的主要方面"這個看似極為簡單的解釋。何謂"事物的主要部分"?顯然指的是某事物之為該事物最根本的東西。人們為什么能夠談論"事物的主要部分"?是因為被談論的事物是相對獨立的個體。作為個體,它有自己的基本結構并在這種意義上是thing-in-itself。亞里士多德稱個體為第一本體所強調的正是個體的獨立自主品格。(2)他認為本體為一切屬性的主體和基礎等于說個體是自身的基礎,也就是說,個體作為本體是自因的,而這種意義上的本體在古希臘被稱為主體(hupokeimenon)。萬物自因,萬物由于自因而自化和自持,萬物皆在自因的意義上是主體,此乃我們的原始釋義所得出的重要結論。正如海德格爾所說,這種形而上學意義上的主體概念首先與人無特殊關聯并且與我(I)毫無關聯。(3)自因的個體即是本體論意義上的主體,因此,最原始的主體性就是自因性。自因,便是自己是自己存在的理由,亦即自-由。凡主體都是自-由的,只是這種本體論意義上的自-由比人類學意義上的自由更原始,是后者被超越的基礎。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結論:最原始的本體論意義上的主體性就是個體存在的自因性(自-由)。

雖然萬物皆有主體性,但在人類誕生之前,主體性還僅僅是自在的自因性。"人,物也,萬物中有智慧者也"(王充語)(4):作為萬有中的一有,人的獨特性在于能夠有意識地籌劃自己的行動,其主體性是自為的自因性。有意識地實現自己的自因性是人類個體的本質。由于人的誕生,主體性生長為自在的自因性和自為的自因性兩個層面。自在的自因性乃是自為的自因性被超越的基礎,人的主體性天然地被本體論意義上的主體性所成全。這并不賦予人統治自在的存在的特權,而意味著人在享受創造的快樂的同時對存在的命運負有責任。因此,理想的世界不能僅僅為人而存在,必須是自在的自因性(自-由)和自為的自因性(自由)都獲得守護和實現的世界。

既然人是自為的自因性存在,那么,充分實現自為的自因性就同時是人生存的動力和目的,是人對理想世界的必然要求。理想世界有多種級位,最高級位的理想世界必須展現出每個人的主體性(自為的自因性)都獲得實現的前景。由于人并不是孤獨的身體,而是他的擁有結構(對人的擁有和對物的擁有),所以,設計理想世界在落到實處時便是設計人的擁有結構(個體的和總體的),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設計出能夠使個體的主體性(自為的自因性/自-由)獲得普遍、徹底、持久實現的所有制。在歷史學家普遍認定其存在的原始社會中,生產資料是共有的,屬于部族公社整體而非個別人,人對人的占有自然不可能發生,但這種原始的公有制是與人的個體性尚未誕生相一致的,財產權的未分化狀態也意味著人的未分化狀態即個體主體性還沒有生成,單個人只能無條件地隸屬于作為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擁有者的集體,因此,它只能支撐集體的主體性/自由。個體主體性誕生于原始部族社會的瓦解期,在原始公有制消亡的過程中率先擁有了私人財產的那部分人是最早的個體:當單個人能夠對著某些財產說"這是我的"時,"我"的意識即個體-主體意識才可能真實地形成并被固定下來,所以,黑格爾把主體?雜氬撇燈鵠慈肥到沂玖爍鎏逯魈逍緣納苫啤8鎏逯魈逍運淙皇怯胨接兄埔黃鸕?,但宰暱N諍橢釁詰乃接兄粕緇嶂?,少数人灾q加芯蟛糠稚柿系耐幣艙加兇乓欄接謖廡┥柿系拇蠖嗍耍塹鬧魈逍緣氖迪忠馕蹲糯蠖嗍說鬧魈逍源τ詒話嶙刺?,謸]猩偈瞬龐腥Τ晌鎏?主體。這種狀況到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時代至少獲得了形式上的否定:資本的自由流動品格使得人對人的固定占有變得不可能,個體的自由勞動作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也培育著人普遍的個體意識,對個體的主體性的承認在法律層面被固定下來,主體意識正是在這個階段普遍地誕生的。然而個體主體性的普遍生成也凸顯了資本主義體系的欠缺:在這個通過自由競爭的結果來劃分階層的社會體系中,人的獨立性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主體性的實現程度歸根結底取決于擁有資本的多寡,而由于自由競爭總是使大部分資本集中在少數人手里(5),因此,它對個體主體性的普遍承認仍是形式上的,認為無產者能夠和億萬富翁一樣實現自己的主體性無疑是幼稚的。正是由于資本主義體系的欠缺,包括馬克思在內的不少思想家都在對它進行批判的同時構思一種理想的社會形態,在其中,每個人的主體性(自為的自因性)都可以獲得?迪幀T誥嚀宓靨教終飧隼硐肷緇嶂?,吾t缺昊鮒С耪庵稚杓頻納緇岱⒄雇際劍?/P>

原始社會--實現共同體的主體性

階級社會--實現部分人的主體性

理想社會--實現所有人的主體性

在馬克思看來,原始社會作為以"人的依賴性"為本質特征的社會不可能將所有人造就為個體,階級社會由于生產資料與大部分人的分離也只能使個體主體性的實現成為少數人的特權,因此,只有一種生產資料受"聯合起來的個人支配"的社會才能使人的主體性獲得普遍實現,這個社會就是communism社會。我們以前將communism譯為共產主義,實際上只凸顯了communism概念的一個含義,而communism概念是多義的。(6)在communism的多維含義中,生產資料的聯合所有制乃是全面實現個體主體性/自由的手段,個體主體性的普遍實現才是終極目的:馬克思明確指出communism社會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它排除一切不依賴于個人而存在的東西",(7)在其中"個人是作為個人參加的",(8)因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所有人自由發展的條件"。(9)所以,這種社會形態可以最恰當地稱為"自由個性社會"。(10)也就是說,馬克思的communism概念植根于西方的自由主義傳統。(11)但是通過使生產資料受聯合起來的個人支配而實現所有人的主體性自由在實踐上有巨大的難度:如何使生產資料在這個過程中真實地為每個人所有呢?它是否排斥自由競?咳綣懦猓敲?,个体掉[魈逍曰岵換崾艿窖掛稚踔廖薹ㄊ迪鄭刻熱舨慌懦?,会矒Q嶁緯尚碌慕準斗忠岸氐街揮脅糠秩瞬拍蓯迪腫約旱鬧魈逍緣淖刺??灾G柿鮮芰掀鵠吹母鋈絲刂剖輩豢贍苊扛鋈碩疾斡肷柿系墓芾?,而管理生产资料的仍A勻槐炔還芾砩柿系娜爍媸檔卣加猩柿希躚樂剮碌奶厝ń撞悴??紵峄租傉要涌樫数人管理生产资料,他脻撠容x詮芾砩柿系耐憊芾硭屑宄稍鋇納?,将后者纳扰F騁壞募蘋際街校鎏宓淖雜捎秩綰位竦帽V懇詂ommunism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實踐也證明了上述困境的現實性:在私有財產被廢棄之時,一個強大的管理機構即告成立,它在管理生產資料的同時也管理人們的生活;這個管理階層在為理想的光輝所照耀被建設新社會的激情所推動時,尚能保持其純潔和公正,整個社會也會涌現出生機勃勃的創造力,呈現出人與人和諧平等的幸福場景,但在"革命后的第三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不平等顯現出來后,源于理想的個體熱情就會弱化乃至消失,將社會總體生活納入計劃所形成的惰性和僵化狀態則會暴露無遺;二十世紀進行社會主義實驗的國家都曾走向集權主義,是有其邏輯上的必然性的,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所進行的改革實際上意在將社會主義與市場?媒岷掀鵠?,从甚r隼Ь持型晃А2鮮隼Ь車墓丶蠣揮薪餼齦鎏逯魈逍雜氬撇ǖ墓叵滴侍猓焊鎏逯魈逍栽諞豢季陀氬撇底牛踔量梢運稻褪遣撇ū舊?,因此,染U臥諫柿瞎兄頻那榭魷鹵V鎏宥隕柿險媸檔賾滌惺潛匭虢餼齙哪煙狻B砜慫莢詮顧糲ommunism社會時也部分地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稱communism社會要"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12)說明他思考過個體與生產資料直接結合的具體機制。在這個思考過程中,資本主義股份制曾給他很大啟發,以至于他認為"資本主義股份企業,也和合作工廠一樣,也應被看作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合的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13)。雖然由于時代語境的限制,馬克思的思考還處于提出建議階段,但他對"聯合起來的個體所有制"的構想對今天的人類仍具有實質性的意義。實際上,如何通過建立"聯合起來的個體所有制"而建立"自由個性社會"已經成為當今的世界性課題:中國為克服計劃經濟的欠缺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西方部分發達國家則試圖將"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即建立市場經濟社會主義(14)來解決貧富過度分化問題,二者都屬于這個方向的探索。這些努力都說明普遍地實現個體的主體性(自為的自因性)/自由是理想世界的必有維度。

本文刻意強調理想世界而不僅僅是理想社會,乃是為了指出自在的存在者在其中的地位。所謂社會是人與人結緣而成的關系結構,世界則包括人-人和人-物兩個維度。雖然物在與人結緣時已經進入人類力量的場域,但它并不天然地是為人的存在,而是自因的世界成員。理想世界的理想處恰恰在于所有的世界成員都能在其中實現自因性,因此,對物的自因性的承認、守護、解放是理想世界的應有維度。這種對理想世界的籌劃是"先進"的,但也是對最原始的世界觀的"回歸"。承認物的自因性和內在價值,將物納入被關照和守護的世界體系中,在原始人的世界觀中是理所當然的事。萬物有靈的原始觀念實際上就是把物當作主體(hupokeimenon),認為人與他們的關系是主體間際關系。圖騰崇拜和原始巫術都是人鄭重對待非人類主體的明證。現代性的誕生把人置于唯一主體的地位(上帝的主體性在文藝復興以后乃是榮譽性的),非人存在則被當作純粹的客體,原始的泛主體觀念被主體-客體的二元論所代替。主體是認知著的征服者,客體則是主體建構的質料,是實現人類主體性的工具。在將自在之物(things-in-themselves)轉化成為我之物(things-for-us)的豪情中,物的自因性被忽略和傷害,人似乎可以沒有危險地占有物,不受制約地將整個宇宙當作自己的意志和表象。然而這不過是人類中心主義所造就的種族假象:

1、人怎樣對待物,就會怎樣對待人,因為人在建構人-人和人-物關系時是受同一邏輯支配的。人對物的自因性的忽略和傷害自在地對應著人對人的自因性的剝奪。恩格斯在寫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時發現,人在把物當作商品后很快就把人當作商品來交換:"這時,用不著多久就又發現一個偉大的\''''真理\'''':人也可以變成商品,如果把人變成奴隸,人力也是可以交換和消費的。人們剛剛開始交換,他們本身就被交換起來了。主動態變成了被動態,不管人們愿意與否",(15)也就是說,人對物的奴隸制與人對人的奴隸制是同時產生的:奴隸制產生于"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即"游牧部落從其余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16)而游牧部落的獨立意味著人對物的奴隸制的形成--人開始將馴養和繁殖牲畜當作一種產業,把動物當作實現人類意志的純粹工具。由此可見,人對物的奴隸制與人對人的奴隸制是同一的,企圖在不廢除對物的奴隸制的前提下使人獲得根本性的解放是不可能的。

2、對物的自因性的忽略使人以一種任性妄為的態度對待自然界,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森林消失、物種滅絕、大氣污染、土地沙化、全球氣溫升高等嚴重的生態災難正在威脅著人與所有生命共同的家園,以至于有關生態末日的預言已經成為流行話題。雖然固執的人類中心主義觀念推動人去設想移民其它星球的可能性,但科學家在銀河系內尚未發現其它可供生命生存的星球,因此,我們必須承認地球生態體系的獨一無二性。如果地球生態體系毀滅了,人類將難以逃脫毀滅的命運,所有證明人類優越的學說、征服自然的神話、技術萬能的信念,都將灰飛煙滅。所以,即使為了人自身的利益考慮,人類也應超越人類中心主義,承認物的自因性,守護作為命運共同體的地球生態體系。

由此可見,承認和成全物的自因性即自-由乃是理想世界的必有維度。包括柏拉圖的理想國和莫爾的烏托邦在內的理想世界圖景都忽略了自由問題,人在其中被焊接在固定的社會關系之網上而喪失了其個體性即自由,物的自-由問題則根本未被提及,因此,這種對理想世界的構思有根本性的欠缺。當代思想家構思了許多生態烏托邦,物的自-由和人的自由在其中獲得了統一,但它們本質上是詩,而非可實現的具體籌劃,人們在贊美其意境時并沒有看到顯示世界按照它們成形的可能性。對于理想世界的籌劃者來說,下面的問題是關鍵的:人真的能夠在實現那自己的自由時不損害物的自-由嗎?人要實現自己的自由,就要讓世界按照自己的計劃成形,物在這個過程中必然要被改造和重新位置化,它們的自-由如何能受到尊重和守護呢?單純地強調守護物的自-由會不會回到"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語)的前現代狀態?要回答上述問題,我們必須回到對主體性的原始釋義:人的主體性作為自為的自因性存在于主體-客體二分法誕生之前,不是與客體相對的概念,人在實現這種原始意義上的主體性時并不需要將自在的存在當作客體,完全可以在順應或成全自在的自因性的前提下與自在者結緣。在所謂人類生活的?非敖錐?,人脫]邪炎勻喚緄弊骺吞宥芙約涸煬臀?,现灾R嗣竊嚼叢角康魃緇崾導納犯?,说明对自栽懩自因芯壞守化成全与讜灙的自因芯壞实蠝全能够万G黃鵠礎<熱蛔栽詰淖砸蛐雜胱暈淖砸蛐怨楦岬資竅嗷扇?,那么,晤U薔陀諧浞值睦磧沙锘桓鋈擻胛鋃薊竦米鷸?守護-成全的世界。推理到這個層面,我們會發現馬克思提出的communism社會具有長久被忽略的生態主義維度。

Communism可以恰當地譯為公共主義,而從馬克思的總體論述來看,這公共主義的公共性絕不限于社會關系領域,還包括人與自在者的關系:"這種communism,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現象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17)人道主義與自然主義的同一就是自為的自因性和自在的自因性的統一,它意味著人的自我實現不再以對自然的征服和壓迫為前提,與人類結緣的自在者完全可以被尊重和成全。人與自然的和解要求人放棄征服、統治、占有的倫理學,承認自然界也有其內在價值,在使自己會得升華的同時使自然界獲得解放:"需要和享樂失去了其利己主義性質,而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純粹的有用性。"(18)所以,communism意指的是人和自然都能實現自因性的大公共主義。雖然馬克思由于研究方向和時代語境的限制,未能充分展開對大公共主義的論述,但所有馬克思主義的承繼者都有義務繼續探討這個維度。(19)對人和物都能獲得解放的大公共主義的研究在西方文化中已經成為影響巨大的潮流,生態馬克思主義、海德格爾的后期哲??、史怀泽敬物w穆桌硌?、脭r慕ㄉ櫳院笙執饕宥級怨顧紀蛭鋦韉悶淥拇蠊倉饕迨瀾纈興畢住1疚乃檔睦硐朧瀾緄牧礁鑫齲ㄈ說鬧魈逍緣氖迪趾臀锏鬧魈逍緣氖迪鄭┰謖庵執蠊倉饕逯斜煌騁黃鵠礎U饈僑死嗌謀曛盡?/P>

注釋

(1)《新華詞典》,商務印書館1996年出版,第1176頁。

(2)汪子嵩《亞里士多德關于本體的學說》,三聯書店1982年出版,第26頁。

(3)MartinHeideggerandtheQuestionofLiterature,1979,IndianaUniversityPress,P.9-10.

(4)任繼俞主編《中國哲學史》第二冊,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128頁。

(5)這是相對于傳統資本主義而言的。在西歐一些高福利的資本主義國家里,貧富分化的程度較小。

(6)參閱拙作《多維哲學視野中的共產主義圖景》,載《探索》2001年第5期。

(7)(8)(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78頁,第83頁,第273頁。

(10)馬克思曾把"自由個性階段"稱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104頁。

(11)楊適著《人的解放--重讀馬克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19頁。

(12)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第832頁。

(13)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第498頁。

(14)在筆者與建設性后現代主義代表性人物--美國哲學家約翰·科布教授對話時,他曾說:"我相信歐洲的某些社會人由于將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已經創造了目前最好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模式。"(《社會科學報》2002年6月13日第6版)。

(15)(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72頁,第157頁。

(17)(18)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77頁,第81頁。

(19)生態馬克思主義(Eco-Marxism)在西方已經成為頗有影響的流派。見MarxismandEcology,ReferenceandResearch,1999,USA.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