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徑研究

時間:2022-03-07 06:40:00

導語: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徑研究

一、路徑依賴理論

“路徑依賴”理論由制度學家道格拉斯•諾思第一個提出。諾思認為,路徑依賴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即“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及未來可能的選擇”。在諾思看來,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讓你輕易走不出去。沿著既定的路徑,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變遷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迅速優化;也可能順著原來的錯誤路徑往下滑,最終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之下而導致停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盡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斷地進行變革,但始終呈現出以社會為本位,以政治理論教育為主要內容,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要教育方式,以高校黨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為主要管理機制的模式。由此可以認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變革中存在著“路徑依賴”現象。根據路徑依賴理論,良好的路徑可能進入良性循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會越來越強;不好的路徑可能進入惡性循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會越來越弱。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這一路徑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學習蘇聯”和老解放區經驗的產物,它在計劃經濟、權力集中、文化一元的條件下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市場經濟、民主政治、文化多元時代的到來,“路徑依賴”現象禁錮了人們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空間,繼而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因此,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性發展,必須消解“路徑依賴”現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作為連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和中介,對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起著導向和規約作用。因此,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著手,必然能充分認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變革中的路徑依賴現象,進而從政策人手消解路徑依賴現象。

二、從政策探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變革中的路徑依賴現象

(一)以社會為本位的價值取向

概覽不同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對目標的表述雖然不同,但基本思路未變,即服務于社會發展的需要。1950年《高等學校暫行規定》總綱規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革命的政治教育,即使學生“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樹立正確的觀點和方法,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進入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如1958年《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規定:“在一切學校中,必須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養教師和學生的工人階級的階級觀點,群眾觀點和集體觀點,勞動觀點即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結合的觀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為“四化”培養人才這個中心來進行,具有明顯的社會本位價值取向。如1980年《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學校必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努力使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在社會轉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一代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獻身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入新世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把大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對目標的規定來看,始終繞著“革命、階級斗爭、建設”,圍繞著“接班人”和“建設者”的思路展開,個體價值目標尚未受到重視,呈現“路徑依賴”現象。

(二)以政治理論教育為主的教育內容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豐富,這其中,政治理論教育是主要內容,其他教育內容都是從這一內容發,并以這一內容為基礎衍生的。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來看,1949年第一次全國教育1作會議提出,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教師和青年學生中進行政治與思想教育”。十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繼續強調政治教育,如1961年《關于高等學校共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意見》強調,“政治理論教育是學校政治思想T作的重要環節”。從這一時期課程的內容來看,主要是以階級斗爭教育為主要內容,大量強化學生的階級斗爭意識,促進其思想的革命化。這種極其單一的政治教育一直持續到80年代初。

1982年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雖然逐漸規定r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內容,但從其地位來看,仍弱于政治教育。如1984年《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院校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的若干規定》指,“馬克思主義是培養學生無產階級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理論基礎,把馬列主義理論課作為必修課,是社會主義大學區別于資本主義大學的重要標志”。1987年《關于高等學校思想教育課程建設的意見》指,“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是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_豐義理論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基礎”。1995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指,“必須重視德育,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學校T作首位”。這表明,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教育內容的規定上存在著“路徑依賴”現象。

(三)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的教育方式

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更符合學校教育活動的特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規定最多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如1955年《關于高等學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指出,“政治理論課是高等學校進行經常的、系統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基本形式”。1980年《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課的試行辦法》指出,“課堂講授是馬列主義課教學的主要環節和基本形式”。

1994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T作的若干意見》指,“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是系統地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環節”。200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08年《關于組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研修的意見》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存在著明顯的“路徑依賴”現象。

(四)以校級黨政領導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為主的管理體制

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設立了高等學校政治丁作機構“政治輔導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直接管理。1954年撤銷政治輔導處,進而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下,校長負責,人事、保•140•衛等各政工部門,政治理論課教師,各級黨團組織,輔導員互相配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體制。在這種體制下,黨政部門和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作用突顯。這種管理體制一直持續到“”結束,之后根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需要進一步調整,但調整力度不大。1980年《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1二作的意見》確立了黨委領導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體制,不僅專職、兼職的政工干部要做思想政治T作,業務課教師也要做思想政治_T作,特別要注意發揮馬列主義理論課教師和各科骨干教師的作用。

1984年《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丁作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黨、政、T、團各系統所必需的專職人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骨干。1994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校長都要對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負責”,“在黨委(總支、支部)的統一部署下,學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長及行政系統為主實施的德育管理體制”。1995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提m,“高校德育隊伍包括學生專職政T人員、‘兩課’教師和眾多的兼作德育工作的業務課教師和黨政干部”,“學生專職政工人員和‘兩課’教師是德育專職教師”。2004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T作隊伍主體是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從政策來看,始終強調校級黨、政和思想政治教師的作用,實際上構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大主體,即黨政領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呈現出“路徑依賴”現象。

三、正確處理政策中的“一”、“多”關系,消解路徑依賴現象

“一”與“多”是物質世界普遍存在的關系。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一”、“多”關系表現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等各個方面。長期以來,我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過于強調“一”,而忽視了對“多”的認識和分析。正確處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的“一”、“多”關系,是消解路徑依賴現象的重要舉措。

(一)教育目標的“一”與“多”

“目標指導著教育行為的方向,可使教育行為成為有意義的、有秩序的活動,避免教育行為、教育方向的盲目性、機械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一個多層次系統,它有社會目標和個體目標之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目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國家、社會發展的關系。

因此,社會目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位目標。但是,“人雙重地存在著”,首先是為“他自身而存在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確立社會目標的基礎E還應考慮個體目標。社會目標和個體目標作為不同層次的目標,相互聯結、相互促進。個體目標是社會目標的來源和實現基礎,社會目標影響并引導著個體目標的發展方向。長期以來,我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始終強調社會目標,忽視對個體目標的定位,這易于使“教育淪為政治的T具與政府的附庸”。提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個體日標不是推崇個人主義,而是通過個體目標的建立推動社會目標的實現。教育家葉圣陶講,“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不教育”。

從發達國家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來看,主要是強調個體日標,通過個體目標推動社會目標的實現。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大學生具有鮮明的個性、豐富的情感和鮮活的創造力,因此,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要在社會目標和個體目標兩個向度上形成合理張力,才能產生出一個相互制約的平衡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目標上的雙向選擇,決定了一方面要把培養大學生的個人美德、獨立人格作為主要價值追求;另一方面也絕不能游離于社會主義的邏輯之外,面臨著把大學生推向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發展使命。

(二)教育內容的“一”與“多”

教育內容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基礎與保證。由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的時代特點決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還應在內容上重點突出民族文化教育、公民教育和日常生活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不僅是指中國古代文化的教育,還包括近代以來的革命傳統文化教育。青年學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主要力量,他們掌握民族文化的態度與程度,直接決定中華文明未來的性質與方向,因此需要切實加強大學生的民族文化教育。

“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形成和發展了一整套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這是我們的政治優勢,是我們治黨治國的傳家寶。”大學生作為“接班人”必須了解和傳承這些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公民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公民意識表現在認知上,能充分認識自己在國家政治和法律生活中的地位,了解自身公民角色,知道自己所承擔責任及所享有的權利;在情感上,有自己對所屬國家或社會的認同。大學生即將走向社會,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必需。

(三)教育方式的“一”與“多”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能夠多次見到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地位、作用和教材體系等方面的認識。這意味著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位于主導地位,從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呈現出“一”與“多”的矛盾。這個矛盾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教授成為單一的教育方式,其他方式被忽視。二是課程體系單一,缺少相關課程體系的輔助運作。面對復雜的文化價值觀,單一的課堂講授方式很難使學生產生心靈共振,甚至使喜歡質疑、獨立思考的大學生產生一種莫名的逆反心理。恩格斯說,“我們不知道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強制處在健康清醒狀態的每一個人接受某種思想”。

因此,依靠單一的課堂講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絕對不夠的,還必須通過實踐活動進行切實體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學一直是薄弱環節。從現實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規定的實踐教學時數在事實上并沒有落實。“對于具體的實踐環節來說,如果說還開展了一些的話,則主要是討論、寫作業等在校園之內的一些活動,而很少走向社會、接近工農群眾,投入社會實踐。”。因此,依靠單一的課堂講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絕對不夠的,還必須通過實踐活動進行切實體驗。(四)教育管理的“一”與“多”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始終強調學校是教育的主體,行使教育管理的職能。原因在于,學校能夠將大學生組織起來,對其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有組織的教育和訓練。但過于突出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易于使人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僅限于在學校課堂中進行,是學校管的事”,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少部分德育工作者的“私責”,而與其他人員無關。從大學生的成長環境來看,大學生不是孤立存在著的行為個體,而與家庭、社會有著廣泛的聯系,他們的思想、行為始終受到家庭“小環境”、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因此,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一元管理,形成“多元合力”。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合力”問題,于1957年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各個部門要負責任。共產黨應該管,青年團應該管,政府主管部門應該管,學校的校長教師更應該管。”改革開放后,多元合力問題也被多次提出,如1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我們希望從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個有關部門的同志,整個社會的家家戶戶,都來關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進步”。1994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強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互為補充,形成合力。但從實際發展來看,由于過分強調一元領導,多元合力受到忽視。2004年《十六號文件》指出:“一些地方、部門和學校的領導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視不夠,辦法不多,全社會關心支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忽視教育的多元合力,必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執行過程中不同程度地打了折扣,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單一”和“分散”。發達國家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圍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接受這三個方面的教育,甚至終生都受到這種合力的影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得到落實,必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體現出對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教育資源的規定,進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