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思政教育班級文化

時間:2022-07-19 09:31:25

導語:大學思政教育班級文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思政教育班級文化

班級是高校的基本單位,也一種社會組織,班級教學是現代社會最主要的一種教育形式。作為一種社會組織,班級具有三個組織特征:明確的組織目標,嚴密的組織機構和嚴格的組織規范。在班級組建及其以后的發展過程中,班級中獨特的理念、價值觀、運行方式便會逐漸地凸顯出來,優秀的班集體在此過程中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即班級文化。

一、班級文化的內涵

(一)班級文化的概念。班級文化是組織文化的一種類型。組織文化是指組織成員共有的一套意義共享的體系,它使組織獨具特色,區別于其它組織。那么,班級文化是班級中所有成員的一套意義共享體系。具體來說,所謂班級文化,就是班級成員在互動過程中形成的,為大多數成員所接受和認同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活動準則以及其它可以教育、規范和激勵成員的一套價值與制度體系。班級文化包括班級成員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班級的制度、規范和班級中物質環境的組建形式等[1]。班級文化呈現著班級成員的精神生活狀態,反映著他們的生存方式。良好的班級文化可以使班級呈現出積極健康的氣氛,增強學生的青春活力,豐富學生的生命內涵,在無形中培養學生做人和做事的能力。

(二)班級文化的特點。班級文化作為班級成員的思想、行為狀態,其具心理學、教育學、組織行為學等方面的特點。

1.班級文化具有學習性特點。班級成員中的學生首要的角色就是“學習者”,其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包括學習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在當今社會中,學生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經文學習者,他們除了要學習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還要不斷學習各種社會文化知識,社會文化的奠基性學習不可能在個體獨處的空間中完成,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一種類社會環境。在班級文化中,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學習學校安排的各種科學文化知識和參加各類學習實踐,還能在其中體會各種社會規范,體驗不同人生角色,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學習性是班級文化本身具有的根本屬性。

2.班級文化具有教育性特點。陶行知先生曾闡明了關于教育本質與人的社會化的意義,即“教人學做事和學做人”。教育性是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具有的基本特征。從17世紀夸美紐斯首創班級授課制以來,教育學生就是班級應有的屬性。班級文化的教育性特點不僅僅表現在對學生社會化培養方面,還表現在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方面。教師就是要在良好班級文化氛圍中,教育學生成為一個“充分、自由、和諧發展”的人,成為馬克思所要求的全面自由發展的人。

3.班級文化具有政治性特點。在社會生活中,一個人要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遵守憲法和法律,維護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念,這些都需要個人擁有一定的政治立場、政治信念、政治態度和政治水平。班級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就是要為社會培養合格的社會人,構建班級文化就是要使教師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社會化,在班級這個微社會組織中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立場,通過自覺遵守班級規范,培養學生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的習慣,為以后更好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打好堅實的基礎,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育首要的目的就是要教人做人,因此,政治性是班級文化建設中必須具有的屬性。

4.班級文化具有準社會性特點。班級是一種微型的社會組織,是初級的社會群體,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做準備,班級文化作為社會文化微型形式,理應具有準社會的性質,學生在班集體中,承擔不同的角色定位,實現人格社會化、角色個性化,使以社會未成熟者為主要成員的學生群體逐步從半自治狀態走向社會自治狀態。

二、思想政治教育建設過程中構建班級文化的必要性

(一)青少年的現實狀況和國際社會競爭的壓力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建設過程中構建班級文化。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獨生子女數量不斷增加,家庭成員往往是兩個父母和一個孩子,甚至是四個祖父母、兩個父母和一個孩子的組成結構。獨生子女往往依賴性會更強。2005年,“啃老族”成為一個新名詞,父母在對子女的撫養過程中,“養身”勝過“養心”。最后就成了一個道德上“我唯優”、性格上“我獨行”、言行上“我說算”、技能上“我沒有”的“四我新人”[2]。從而不得不依賴父母,成為一個“啃老族”。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的不斷擴展,全球范圍內的競爭不斷加劇,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掉入“國際分工陷阱”的危險,嚴峻的現實要求作為祖國未來的青少年學生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自己的公民行為,為以后更高效地為祖國服務打下良好的基礎,把自己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在這個過程中,班級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班級文化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素質,改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不良行為。

(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本身建設要求構建班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就有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并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總結了許多很好的經驗。新中國成立后,思想政治教育繼續向前發展,雖然還未組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但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向好的方向發展,直到“”時期。“一切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做法嚴重扭曲了思想政治教育,損壞了它的名譽,以至于在后人們談其而色變。從1984年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便不斷發展壯大,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學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理論知識不斷擴充,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不少新問題,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兩張皮”的現象。思想政治教育在學校總體教學計劃中成為“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教學內容,處于一種被動、尷尬的從屬地位,導致了忽視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從而使學生心理素質差,意志薄弱,經不起誘惑和挫折,甚至產生輕生現象。思想政治教育先天和后天的因素都要求從各個方面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班級文化建設就是其中的一項內容,良好的班級文化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提供好的環境保障,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豐富可以促進理論的完善,為思想政治教育學學科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完善學科內容。

三、沖擊班級文化建設的因素

(一)班主任方面。班主任是班級文化的倡導和監控者,班主任的大力倡導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根本動力,也是班級文化建設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必須充分發動班主任的積極性。班主任應具備一個合格教師具有的各種素質:無私奉獻的師魂,誠實正直的師德,全面發展的師觀,教書育人的師能,嚴謹求實的師風[3]。然而,現實中一些班主任的行為卻違背這些要求,即使是一些表現良好的班主任也會在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碰壁,最終回到傳統的班級管理中,整日忙于班中具體的瑣事。而那種為管而管、以壓代管、管教分離的做法更是會造成師生關系緊張,使班級矛盾激化,導致班級管理的失誤。這樣的班主任勢必會對班級文化建設產生沖擊作用。

(二)學生方面。學生是班級的主要成員,在班級日常的管理活動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學生吵架斗毆、轉學、頂撞老師、學生家庭變故、搞惡作劇等事件,我們把這些稱為班內突發事件,究其發生原因,有家庭的、社會的和個人的因素,但終究與學生本人息息相關,如學生轉學問題,班級中轉出一個學生,尤其是這個學生是班級中的代表人物,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班級中其他同學會有一種不適感,從而影響整個班級的文化;相反,如果班級中轉來一位和這個班級文化不相符的學生,他的行為方式同樣會影響班級的整體文化,甚至有些同學還會效仿他的一些不良習慣。青少年學生自身的心理矛盾是產生突發事件的關鍵因素。因此,班主任必須處理好班級中學生的突發事件,盡量減少突發事件對班級文化的沖擊作用。

(三)班級環境方面。班級環境包括班級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良好的班級文化需要在和諧的環境中才能建立。內部環境主要有班級的規章制度,教室的物質設施,如果班級的規章制度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條例,那么勢必會對班級文化建設產生沖擊作用,另外教室內的物質設施的狀態也會影響班級文化建設,班級文化建設需要在干凈、整潔的環境中才能建立。外部環境主要是家庭和社會的影響,這兩方面的因素會對班級文化起著間接的沖擊作用,因為學生不僅僅是在班級中學習和生活,他還是家庭的一員,社會的一個分子,在組織行為學中,有一種說法,“管理者不像父母,他們必須與有社會閱歷的人而不是新生兒打交道,這些人已經與別人交往過。”[4]學生在進入班級之前和之后,他們都有自己已有的思想,學生在社會和家庭中的所見所聞必定會影響班級文化建設,甚至破壞班級已有的文化。

四、構建良好的班級文化的有效途徑

(一)樹立班內有形的角色榜樣。角色榜樣包括班主任和在德、智、體、美等各方面表現優秀的學生兩個方面組成。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首先,班主任是班級主要的領導者,他要用自己的身教和言教為自己樹立威信,而不是用壓制的方法來實現。《藍色巨人:IBM的沉浮》中有這樣的一段描寫,郭士納對自己的同事說:“那是我從沒聽過的蠢事。你是一個傻瓜。滾出我的辦公室。”他因此給人們留下的名聲是:脾氣暴躁的管理者,不關心自己對同事的影響[5]。班主任要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不失信于學生,還要尊重學生。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就是“跟”與“導”,及時跟蹤,了解班級工作的具體情況,使之沿著正確的方向穩步開展,充分信任,大力支持,合理授權,客觀評價[6]。真正在學生中樹立威信。同時,班主任要培養班中的優秀學生,讓這些學生的行為成為班內其他學生效仿的楷模,在全班形成一種力爭上游的良好氛圍。班級文化故事突出了特殊人物的表現,使之上升為班內的英雄人物,用以達到一種特殊的象征作用,這些角色榜樣體現了班集體的文化價值觀,他們成為班內活生生的班級標識,通過他們的言辭和行為來表現班級熱切的理想。

(二)通過授權,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建立民主型班集體。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人,就是要培養他對自己有嚴格的要求。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能總是牽著他的手走路,而是還要讓他獨立行走,是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7]要讓學生在班級生活中學會創建屬于自己的新生活,就不能將班級僅僅視為一個管理的場所,而是將班級看作學生精神生命成長的基地,是為了服務于學生,不僅是為了“成事”,更是為了“成人”。這就要求班主任向學生授權,充分相信學生可以自己管好自己,同時實現班內角色輪換,讓學生民主地參與班級事務,讓他們在與老師和同學的互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獲得更豐富的成長機會。

(三)充分利用班內亞文化組織的作用。與班內主流文化相比,部分學生組成的興趣小組、社團,活動小組等就是班內的亞文化,如喜歡學習的同學組成的學習小組,可以充分培養班內的學習氛圍;喜歡玩電腦的同學,班主任可以讓他們組成一個興趣小組,讓他們來為班級設計網頁展示班級精神風貌,并調動同學利用網絡來學習、交流,養成健康的上網習慣;喜歡體育的組成一個活動小組,從而帶動全班積極鍛煉,還有一些喜歡美術、唱歌、舞蹈等等藝術的學生都可以組建自己的社團組織。雖然這些組織各有不同的特點,但可以從中提煉出一些共同的價值觀念,都是為了實現做事和做人的統一。只要找到了共同點,就應該在一致的領域里建立某種過程,以幫助學生同班級主流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而又不會失去他們現有亞文化身份的認同,達成一致的主題把亞文化結合在一起,把其中的核心信念突出出來,形成班級共同的文化。

(四)美化教室育人環境,陶冶學生思想品德。要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質,僅僅依靠精神層面還不足夠,還要依靠教室的物質文化。西方教育家杜威認為:“要想改變一個人,必須先改變其環境,環境改變了,人也就被改變了。”我國春秋戰國時荀況在《勸學》中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可見環境在思想教育中是多么地重要。教室是學生在校活動時間最長的地方,教育教學的主要場所,它的教育功能現在被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良好的教室環境可以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功能,要讓教室內的每一樣東西都起到育人的功能。

五、結語

構建班級思想政治教育素質,需要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建設班級文化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他可以為受教育者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空間,在其中接受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并在長期潛移默化中感受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等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對學生進行正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輔助渠道,要充分發揮班級文化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