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與對策
時間:2022-11-28 08:59:10
導語: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高校雖然加大了對貧困大學生的經濟資助,但是對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仍面臨教育觀念滯后、創新力度不夠,教育內容過于統一、針對性不強,教育方法單一、靈活性不夠,教育機制不完善等困境。優化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貧困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必須從轉變教育理念、體現時代精神、拓寬教育途徑和健全教育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進。
一直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高校貧困生問題,出臺了一系列針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育人政策。高校對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應在內容、形式、路徑、方法、時機的選擇和把握上與貧困大學生的實際相符合,力求能夠真正觸及心靈、激發情感、升華精神、塑造人格、立德樹人。
一、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分析
長期以來,高校十分重視對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現實困境。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觀念滯后,創新力度不夠。一是認識不到位。部分教育育者片面強調貧困生學業教育和安全教育,忽視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健康教育,未能認識到貧困生個體的差異性,也未能深入進行具有個體針對性的思想溝通和感情交流,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脫離學生思想實際而空洞乏力。或者簡單地把貧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于一般性的學生事務,僅僅重視經濟資助,忽視思想教育。二是思想教育觀念滯后。貧困生的致貧原因、對待貧困的認知態度和行為傾向都在不斷變化,但部分教育者不能及時優化思想教育內容和改進思想教育方式、手段和措施,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實效低下。2.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籠統,內容針對性不強。一是教育內容缺乏群體針對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過于統一化、籠統化,沒有把貧困生與其他學生,特別是沒有把貧困生同經濟條件優渥的學生區別開來,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具體情境、內容選擇和著力點都缺乏群體針對性,重點不突出。有些思想教育內容面向非貧困生有良好效果,用在貧困生身上卻可能不理想。二是教育內容缺乏個體針對性。由于對貧困生的實際困難和思想認識的個體差異性掌握不準確,致使教育內容缺乏個體針對性,不能及時關注和恰當處理貧困生個體急需解決的思想認識和心理困惑問題。由于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城市生源與農村生源、來自發達地區與非發達地區的差異,以及貧困生專業、性別、年級等的不同,一刀切的思想政治教育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3.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單一,方法不夠靈活。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和方法,是教育者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選擇的具體教育對策和所采取的具體教育方法。然而,有些教育者對教育路徑和方法的運用不盡如人意。一是認識主觀片面。有的教育者對貧困生了解不深入,對其思想問題把握不準,單純依靠以往經驗和主觀判斷開展工作。二是教育方法單一。有的教育者習慣按照文件要求簡單執行或通過會議進行思想灌輸的方式對貧困生進行活動式、模式化、群體性的教育,缺乏對不同貧困生的差異化具體指導。三是教育方式缺乏靈活性。認識不到位、工作經驗欠缺,必然導致工作方式簡單化、一刀切,流于表面、流于形式。4.思想政治教育的體制不健全、機制不完善。一是對貧困生資助對象的認定不精準。有的高校對貧困生的認定辦法缺乏細則和可操作性,或者存在漏洞相互矛盾,導致在具體認定過程中出現了諸多怪象、亂象。有的貧困生出于自尊心而不愿甚至拒絕申請貧困生資格,不貧困的學生反而申請了貧困生資格。有的高校尚未形成動態管理機制,或者存在識別盲區,影響了資助資源的最佳配置。這些都可能引起貧困生的思想問題。二是扶貧助困與育人工作機制相脫節。有的高校重視物質或經濟資助而忽視思想教育和人生引導,導致有的貧困生產生“等、靠、要”等消極思想。有的高校偏重普遍性、通識性、基礎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視針對貧困生群體及個體的差異化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評估機制不完善。如果評估方法不科學、指標不完善、激勵不健全、過程走形式、結果不運用,必然導致對貧困生的信息收集不全面、管理不科學和共享度低下。
二、優化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針對貧困生的實際困難,創新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第一,切實糾正“重物質資助,輕思想指導”的傾向。對于貧困生,單從物質上、經濟上幫扶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生引導,著力促進貧困生健康人格的養成、思想素質的提高和良好品德的培育。要加快形成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門體系,為貧困生提供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給予貧困生物質資助或幫扶的同時,要針對貧困生群體特征和個體差異,加強對貧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指導貧困生做好學業規劃、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并適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問題預防及矯治,把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第二,牢固樹立“立德樹人,促進貧困生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1]廣大教育者要牢記立德樹人的初心和使命,隨時隨處關心貧困生、愛護貧困生和服務貧困生。一方面,要秉持“以生為本、立德樹人”理念,本著育人第一、服務學生的教師情懷,維護貧困生的權利和尊嚴,發掘貧困生的才智和價值。當遇到有貧困生因經濟困頓而辛苦掙扎、因學業困難而迷茫苦惱或因精神困惑而失落壓抑時,教育者要與他們進行以心換心的交流和溝通,力求走進其心靈,消除其思想疑慮,化解其內心困惑,解決其實在問題。另一方面,要牢固樹立“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理念,促進貧困生積極向上、健康成長、鍛煉成才。各高校要為貧困生提供更好的課業學習條件,搭建更高的思想交流平臺,設立更多的心理健康驛站,成立充滿活力的貧困生互助組織,讓他們找到歸屬感和存在感。2.緊跟時代步伐,充實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內涵。第一,擴充貧困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的時代內涵。一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系統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重點加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引導貧困生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和正確價值觀念,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歷程和客觀規律,激發他們把個人前途命運與民族振興大業結合起來,自覺為實現中國夢建功立業。二要在專業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指導貧困生把自身的學業與創新驅動戰略統一起來,努力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時代要求,立足專業練就過硬本領。三要積極開展主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運用專題講座、主題班會、網絡教育、紅色教育等方式,引導貧困生自覺運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扎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和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想的滲透和侵蝕。第二,加強貧困生自立自強教育。自立自強是一個人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不依賴別人、不安于現狀、努力開拓進取,不斷求真務實、積極向上向善的精神品質。幫助貧困生克服“等、靠、要”的惰性和依附他人的消極思想,是引導他們通過自身努力奮發圖強、自強不息、戰勝困難的一個重要途徑。貧困生由于自尊心強,社會性成長不足,容易陷入偏激和極端思維,甚至沾染不良習氣。教師要善于引導貧困生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逆境,激勵他們通過艱苦奮斗、自立自強、砥礪意志、學有所長、創業就業來改變現狀。為此,教育者可以通過榜樣示范、案例剖析、宣傳展覽、考察參觀等多種途徑,倡導和弘揚優秀貧困生自立自強的精神風貌和意志品格。第三,加強貧困生誠信和法治教育。一要完善貧困生個人征信機制。通過建立個人誠信檔案,對貧困生的基本情況和學費繳納減免、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儉學、遵守法紀和參加公益活動等情況,以及是否如期償還助學貸款等方面的信息進行全面客觀記錄,并在法律范圍內允許用人單位、銀行機構聯網共享,指導、訓練貧困生自覺養成誠信、自律意識,杜絕失信行為。二要指導貧困生積極參與各種養成教育活動。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和融入誠信教育、法治教育,通過舉辦誠信論壇、誠信演講等主題教育活動,以及進行法律咨詢、舉辦法治講座、開辦法治教育網站等各種形式,營造誠信守法的文化氛圍,以養成教育實踐和榜樣示范引領貧困生樹立誠信意識和法治意識。第四,加強貧困生感恩和責任感教育。培養貧困生的感恩之心和社會責任感是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一要在課堂教學中引導貧困生正確看待國家和社會給予的經濟資助和物質幫扶,既要對貧困生給予關愛和關懷,也要對貧困生提出期望和要求。二要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引導貧困生不斷提升奉獻意識,培養感恩之心和社會責任感。三要在社會實踐中引導貧困生感恩回報社會,進一步教育引導貧困生將社會的愛心內化為自己成才的動力,努力成長為對國家有貢獻、對社會有擔當的人。3.多方拓寬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第一,加強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要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向貧困生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舉辦心理健康講座,開展心理健康測評工作,建立心理咨詢矯治機制和心理問題預警機制,動態跟蹤、及時掌握貧困生的思想心理和情緒變化。二要積極利用網絡開展貧困生心理疏導。教育者要利用網絡、微信、微博等與貧困生建立平等的朋友關系,積極開展談心交流,通過“校園夜話”“情感悄悄話”等形式,針對其生活困難、思想疑慮、情感困惑、情緒波動和精神壓力等進行即時心理疏導,幫助他們糾正認識偏差、緩解心理壓力、排遣不良情緒、擺脫精神困擾,促進貧困生健康成長、快樂生活。第二,在貧困生“獎、助、貸”工作中做實思想政治教育。要構建貧困生與貸款機構之間平等和諧、誠信友愛、公平合理的關系,通過建立助學貸款檔案、開展個人征信教育、簽訂按時還款協議等形式,增強貧困生的誠信和法治意識,培養其感恩社會、感恩人民的國家情懷,提高其社會責任感。在獎學金、助學金評定中,激發貧困生的創先爭優意識和積極進取精神。要優化整合各類獎學金、助學金資源,做實貧困生獎、助學金評定工作,不斷強化貧困生的競爭合作意識、奮勇爭先意識和拼搏進取精神,真正達到激勵先進、鞭策后進、獎學育人、助學育人的目的。第三,在貧困生勤工助學活動中做細思想政治教育。一要優化勤工助學崗位。努力拓展促進貧困生專業化發展的勤工助學項目,鍛煉貧困生在教學、科研、生產、管理等方面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助力貧困生成長成才。二要拓寬與企業開展科研生產實習交流合作的渠道。發動企事業單位開展“捐崗助學”活動,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帶崗實習、實訓與社會實踐,提升貧困生的各項綜合能力,為其早日適應社會和崗位需要做好準備。第四,在貧困生“雙創”教育活動中做深思想政治教育。鼓勵有條件的貧困生以創業帶動并實現就業。一要指導貧困生確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觀。引領他們把個人發展和價值實現的美好愿景,與就業市場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結合起來,端正就業創業態度,調整就業創業預期,校正擇業標準,鼓勵他們扎根基層、扎根產業、拼搏奉獻,創造出一流業績。二要千方百計拓寬貧困生就業創業渠道。指導他們盡早做好人生規劃和職業規劃,掌握必備的求職應試技巧,同時做好創業培訓,提升貧困生就業創業成功率。第五,建立“結對幫教”長效機制,加強貧困生個體思想政治教育。學校要做好規劃統籌,根據新生入學報到情況,建立貧困生動態檔案和信息庫,對貧困生群體狀況和個體情況進行科學分析,制定出具體的培養教育和資助指導規劃方案。職能院系要做好方案落實,各職能部門或各院系要組織每個教職員工采取“雙向選擇”的形式與一個或者幾個貧困生,結成“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幫教關系。教職工要履行幫教職能,定期與貧困生交流談心,及時掌握貧困生的學業、生活、情感與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開展對貧困生的個體教育;要主動深入課堂和宿舍,了解貧困生的日常生活、學習情況,發現他們身上存在的突出思想問題,及時化解他們的思想疑慮,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作者:婁君庭 陳松林 單位: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合憲性審查功能
-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探究
精品范文
10貧困生申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