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體育教學游戲化傾向分析
時間:2022-04-26 08:43:26
導語:中學體育教學游戲化傾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體育教學游戲化,是指體育教師寓運動技術學練活動于歡快戲耍狀態中,從而淡化運動技術教學主旨的教學現象。明確指出體育教學游戲化的四種傾向:情感化、認知化、體質化和社交化,并倡導體育教學恪守技術傳習的本分。
關鍵詞:中學體育;游戲化;針砭
體育游戲,寓教于樂、寓學于樂,一直備受廣大體育教師和學生青睞。在體育課上適當運用游戲,不僅能調節課堂氛圍,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促進學生對運動技術的學練。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現如今,體育教學中游戲積極的一面(激發興趣、調節情緒、促進社交、增進健康等)極為凸顯,而游戲消極的一面(遷就膚淺興趣、無關技術學練、一味顧慮體質等)也不容忽視。鑒于此,提出體育教學游戲化命題,給出操作性定義,并按照游戲功能明確劃分為情感化、認知化、體質化和社交化四種傾向。教學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活動。體育教學是師生之間以運動技術為載體的交流互動。游戲是自由喜悅的娛樂活動。“化”字,加在名詞或形容詞之后構成動詞,表示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態。因此,體育教學游戲化,是指體育教師寓運動技術學練活動于歡快戲耍狀態中,從而淡化運動技術教學主旨的教學現象。
一、情感化
情感化:主要是指為了調節學生的情緒,令他們具備良好心情而設計的游戲化教學。盡管體育具有愉悅心情的顯見功能,但體育教學作為體育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卻不能過分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娛樂性。一切教育,“不論傳統教育還是現代教育,也不論赫爾巴特的規范教育還是杜威的自然教育,均以克服人性中的惰性為其一大致力要點,至于克服惰性的過程能否使人快樂,則要看人們從什么角度進行論談”。毋庸置疑,知識的獲得尚需付出意志努力,表淺的興趣并不總是促進學生對運動技術的學習。世人皆知,“閱讀過程需要心智與理性雙重支撐才可以完成,其本質并不屬于娛樂,更非僅僅是膜拜一種寓教于樂的境界”。作為閱讀對象的認知性知識尚需心智與理性的雙重支撐,那么就運動技術學練的過程而言,除了心智與理性雙重支撐,恐怕體能這一支撐自不可少。體能的強化是經由運動技術學練而對身體進行的反復操練。如同一切知識傳承,學練運動技術并不簡單,動作要領須反復練習,負荷增大導致腿疼腰酸,學生難免呼疼喊累表示厭倦。與之相反,學生習得運動技術之后的自覺運用和實踐往往擁有空前的獲得感、成就感以及愉悅感。無疑這才是快樂體育的真諦。所以,體能的強化、心智的開發以及理性的限制無不需要付出艱苦的意志努力,基本都與娛樂絕緣,豈容表淺娛樂破壞教學本身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二、認知化
認知化:主要是指為了增進學生的知識,讓他們了解體育常識或其他學科知識而設計的游戲化教學。有人說,教學本身就是知識傳習的活動,那么在體育課上增進知識、提高學生認知水平還有什么不妥嗎?誠然,教學確是知識傳習活動,但知識本身也有類屬之分,何況有些知識僅能算作常識,并不需要在體育課上進行專門教授。像競賽規則、比賽禮儀等體育常識,也需在學習、掌握運動技術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離開學練運動技術之載體,空談規則、禮儀之舉并不會產生多少課堂教學效益。另外,體育課上傳授其他學科的認知性知識更是多此一舉。學科劃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將某一學科的知識系統、全面傳授予學生,以提高教學效率。每個學科都有自身的學科特點和功能,各學科知識屬性尚有不同,教學環境亦有差異。體育學科不同于一般學科,其知識屬性具有操作性。體育學科追求通過身體練習對運動技術的實際運用,多在諸如操場等開放型場地動態組織開展。知識差異決定了功能分屬,功能分屬決定了學科職責。所以學科之間理應各司其職,不應相互替代。
三、體質化
體質化:主要是指為了增強學生的體質,使他們擁有健康體魄而設計的游戲化教學。運動技術學練的過程有助于增強體質,但學練運動技術的目的卻不單單是為了增強體質,須知學校體育承載著文化傳承的教育內涵。增強體質的方式方法很多,運動技術學練只是達到增強體質目的的多種方式之一。盡管體育游戲也可以作為增強體質的手段,但增強體質只是體育教學的部分功效,技術傳習才是體育教學的真正目標。因此,在中學階段,凡是不恪守技術傳習教學本分的活動,都可視作教學游戲化,進而增強體質的游戲活動亦在其中。在體育課上,專門組織單純的(與本堂課所授技術無關的)體能練習全無必要。一方面,技術學練過程本身具有增強體質的功效,無須在課上抽出專門時間進行無目的的加強。不以技術學習為指向的體能練習具有無效性。當然,若出于本堂課技術學習需要,適時進行體能補償便另當別論。另一方面,在體育課上運用游戲來增強學生體質有“舍近求遠”之嫌。因為技術學練到達一定階段,學生會主動在課外時間進行運用和實踐,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運動技能,而且同時也有增強體質的功效。體質技能一舉兩得,何需占用大量技術教學時間。
四、社交化
社交化:主要是指為了促進學生的交際,使他們具有社交能力而設計的游戲化教學。誠然,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社會化。社會化的過程自然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合作。通過體育教學,讓學生彼此之間發生話語互動、眼神交流、肢體接觸、技術配合等交際行為,促進學生的人際溝通、社會交往、團隊合作等能力。不僅彰顯了體育教學的教育意義,而且這也是我們體育教學改革的應有之義。但是,以上這些都離不開一個理論前提,誠如其他學科之認知性知識所承載的教育內涵,體育教學的教育意義必須是以運動技術學練為載體。在體育課堂上,無論學生之間的話語互動、眼神交流,還是肢體接觸、技術配合,都應圍繞運動技術學練而展開。話語互動,或指正同伴技術動作之錯誤,或夸贊同學技術動作之規范。眼神交流,或由于同伴精彩的動作而投向羨慕眼光,或因為同學笨拙的動作而報以鼓勵注目。身體接觸緣于技術需要,技術配合只為獲取優勝。請設想,若體育課堂上學生之間話語互動、眼神交流和身體接觸均與技術學練無關,那不是在開小差,就是在擾亂課堂,哪里還有在學習的模樣?試問,脫離運動技術的載體,單純迎合學生社交的需要,又將知識尊嚴、教師職責置于何地?再試問,要論對學生社交能力的培養,語文之語言表達、數學之推理判斷、外語之情景對話等,哪一個學科不比體育學科在優勢上得天獨厚?誠如上述,學科功能各有分屬,體育教學傳承運動技術才是本分所在,一味推崇諸學科共有功能,豈能彰顯自身學科看家本領。
參考文獻:
[1]張洪潭.體育之樂豈能預設[J].體育教學,2002(01):9-10.
[2]路云亭.影像時代的權利移植[J].體育與科學.2011,32(02):50-54
作者:張顯 單位:重慶市南開中學校
- 上一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與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 下一篇:公路工程施工質量安全管理水平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