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品牌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10-31 04:04:20
導語:公共文化品牌建設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基本做法
通過數十年摸索,走進人們的生活。1、文化事業優先發展,活動陣地星羅棋布該鎮地域大人口少,集聚功能弱,各村分布廣泛、居住分散。鎮村兩級形成職責明確、分工合理、以塊為主、條塊結合體系,促進村落文化發展。政策扶持上,規定建成一個村落文化宮,并經市驗收合格,鎮政府與市里配套給予獎勵;社會集資上,近3年,鎮、村共收贊助資金、實物達800余萬元,有力促進陣地建設。據統計,該鎮目前已有標準籃球場14個,門球場2個,羽毛球場2個,體育活動室9個,健身路徑36條,乒乓球室15個,棋牌室21個,晨晚練點12處,休閑健身公園2個,實現村落文化宮、自然村文化體育活動點全覆蓋,擁有體育設施44670平方米,人均擁有2.08平方米。2、文化活動異彩紛呈,雅俗結合特色明顯文體活動形式多樣、以虛促實,“書香河姆渡”閱讀系列活動、“走進河姆渡,建設新農村”文化展示月活動、“古韻河姆渡•鄉土文化節”特色性活動,影響深遠。不僅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還培養黨員干部學習習慣,促進鄉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書香河姆渡”被市委宣傳部評為第一批宣傳文化品牌。無論集鎮文化中心,還是各村落文化宮,該鎮農民們不再只動掙錢腦筋,乒乓球比賽、象棋比賽、門球比賽、籃球比賽等活動便會開展得紅紅火火。他們自編自導自演節目,既宣傳黨的政策,又豐富文化生活。3、文化隊伍群星閃耀,學術活動風生水起文化活動場所以及活動載體,孵化了眾多業余文體隊伍。目前已舞蹈隊、女子舞龍隊、百花越劇團、“車廄小子武術風武術隊”、民樂團、腰鼓隊、秧歌隊等近30支業余文藝團隊,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該鎮還有一支支重視地域文化挖掘、研討和整理的隊伍,去年專門成立河姆渡鎮文化研究會,旨在把散落在民間的各類文化藝術資源整合起來,把潛在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現實的經濟競爭優勢,研究會的會刊《河姆渡》創刊號面世后,受到各界一致好評。
二、建設瓶頸
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建設與發展水平、群眾需求和強鎮定位相比,還存在距離。一定程度存在“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現象,有所制約推進力度和深度。1、投資體系還不是很完善。從鎮級層面,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尚未形成,鎮財政有限資金重在其他設施建設,文化投入比例相對較小;從村級層面,存在不平衡性,集體經濟薄弱村和經濟條件較好村,對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力度極不對稱。2、布局管理還不是很到位。從設施分布,基礎好的村已達甚至超過標準;但大部分村,活動場地不足、文體設施不全等問題普遍存在。同時,還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現象,影響設施功能發揮。此外,供給失衡,如演出數量、活動質量、供給與需求等存在不足或錯位,引領作用欠缺。3、隊伍結構還不是很合理。一方面,有些類型隊伍數量很少,如專業戲曲隊伍只占隊伍總數2%,而各類舞蹈隊卻占總數20%。另一方面,大部分業余隊伍由中老年人組成,而青少年隊伍比重相對過低。特別是文化理論研究方面的力量,還略顯薄弱,不能形成分量較重的理論文章和研究成果。
三、應對策略
如何突破瓶頸?應把文化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作為獨立目標體系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坐標,從而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局面,多措并舉打響河姆渡鎮文化品牌。1、多元投資,倡導興辦。以政府為主導,吸引社會參與。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引導社會力量,尤其廣大民營企業投資、捐助公益文化設施,加強對民辦文化機構和團體的支持力度,在資金扶持、隊伍培訓、行業評估等予政策傾斜,形成多元互補、廣泛參與的發展格局。2、完善規劃,整體推進。統籌兼顧、優先安排文化設施規劃和建設,定期督查規劃落實情況,確保項目有序順利實施,特別是加快鎮文化中心、廣電站建設進度,進一步完善提升村級設施條件。規劃布局上,充分考慮便民性和均衡性,進一步完善資源共享工程,充分利用文化中心戶等平臺,發揮文化惠民作用。對建成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加強管理,切實提高利用率和群眾滿意率。3、強化保障,培育隊伍。建立健全以培養、激勵、評價為主要內容的績效考核辦法,加強規范化管理。加大培訓、輪訓力度,著力提高隊伍思想政治素質和工作能力。積極吸引優秀人才,培育和發展業余文藝團隊、文化志愿者和愛好者,形成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專兼職隊伍。同時,充分利用鎮文化研究會,組織編纂《河姆渡》,搜集、整理地域文化,大力培育研究人才。
本文作者:羅建燦工作單位:浙江余姚河姆渡鎮政府
- 上一篇:高校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探析
- 下一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考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