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研究

時間:2022-07-25 10:47:00

導語:公益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益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研究

黨的報告中指出: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這就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與傳統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同,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呈現出多元化特征,除政府的單一力量外,公民個人、非營利組織、社區、企業等社會力量的加入構筑了國家、市場、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共生格局。以政府、市場組織、社會組織為主要供給主體的公共服務多元供給模式,有效緩解了社會公眾多樣化、精細化的公共服務需求和地方政府單一化、粗放式供給內容之間的矛盾。[1]2017年實施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明確提出:國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這為公共文化服務多元供給體系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公益圖書館作為公共圖書館的重要補充,致力于為公眾提供個性化服務,滿足公眾多元文化需求。并將服務范圍延伸至偏遠農村地區,為保障信息弱勢群體的文化權益作出積極貢獻,緩解了政府的供給壓力。然而,主要依靠社會力量支撐的公益圖書館在現實發展中遭遇諸多困境,研究公益圖書館的發展困境對公益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公共文化服務多元供給下公益圖書館的現存模式

20世紀80年代我國公益圖書館大量興起,公益圖書館指個人或者民間企業、民間機構自主創辦或投入資金委托他人創辦的純公益性質的圖書館。[2]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與傳統公共文化服務存在顯著差別,傳統公共文化服務是在政府壟斷供給模式下生成,是一種由精英“自上而下”強制植入基層社會的“喂食”式文化,難以在基層生根,從而導致公共文化服務供需錯位。[3]公益圖書館正是一種基于公眾多樣化需求由社會力量“自下而上”形成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并且涵蓋了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目前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模式主要有:公民個人志愿提供、非營利組織帶頭提供、社區自發或合作提供、及企業協力提供。其中前兩種模式強有力地推動了農村地區精神生活的豐富,后兩種模式則為城市空間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一)公民個人志愿提供。公民個人提供公益圖書館主要源于其內生動力,創辦者通常是教師、學生、退休人員、鄉村有識之士等。他們往往文化權利意識強烈,并且希望通過自身的公益行為保障他人的文化權利并回饋社會。有為圖書館是浙江省首家公益圖書館,最初由章瑾、楊小山等人組織創建,章瑾所秉持的“閱讀可以改變生活”的信念鼓舞了她在家鄉創辦公益圖書館。目前有為圖書館共1.5萬冊圖書,大多數來自社會捐贈。截至2016年,有為圖書館共收到捐款142萬元,42%的款項來自民間捐助,用于館建、活動和員工的工資等。[4]并且有為圖書館還吸引了各地的大學生志愿者。有為圖書館所有書籍均免費借閱,書籍流通率較高,據統計平均每年人均閱讀12本書,是一般校園圖書館閱讀量的3倍,更是遠遠超過我國每年人均0.7本的閱讀量。顯而易見,這對我國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具有重要意義。(二)非營利組織帶頭提供。非營利性組織作為社會力量的核心要素,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非營利組織由于其目標的公共性,價值追求的公益性,其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受到公眾歡迎。尤其是對于信息閉塞的邊遠地區,非營利組織資助建設的圖書室、捐贈的書籍能滿足當地人對文化的渴求。截至2010年,國內外共有54家非營利組織在國內援建圖書館2萬多個。[5]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推出的援建“安康圖書館”公益項目,通過為貧困地區留守或流動兒童集中的學校援建“安康圖書館”、組織名人巡講活動、提供志愿者服務等,旨在改善留守或流動兒童的教育環境,讓他們共享公平、優質的教育信息。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為捐贈者提供捐贈窗口,以匯聚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自該項目實施以來,已建成451所“安康圖書館”,受益兒童超過1000萬。(三)社區自發或合作提供。與公民個人志愿提供不同,社區自發提供公益圖書館的創建者較為集中,往往是由同一社區或是毗鄰社區的居民在所屬地區合力興起的圖書館,或者是政府部門根據實際情況為履行其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同社區合作建設圖書館。蘇州湖東社區興起的“鳥巢圖書館”是由社區工作人員提議,社區居民共同創建而成。其中大部分書架由社區志愿者制作,圖書由居民自發捐贈,目前共有19個社區設立有“鳥巢圖書館”,有圖書共計400多本。“鳥巢圖書館”全天免費開放,讀者如果想從“鳥巢圖書館”借走圖書,就得留下一本書作為交換。重慶市渝北區“家庭圖書館”則是由渝北區圖書館提議而采用申請制在家庭中設立的圖書館,截至2015年已有近百家。“家庭圖書館”主要通過定期開展讀書活動,帶動親朋好友及社區居民參與閱讀活動,一同感受閱讀樂趣并由此擴大圖書館的受益范圍。社區公益圖書館在滿足社區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促進了鄰里間的關系和睦,從而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四)企業協力提供。企業雖以營利為主要目的,但是在現代文明背景下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日益凸顯。資助與支持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開始成為企業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才會贏得公眾青睞,利于自身發展。近些年興起的“荒島圖書館”是企業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典型方式。企業不僅為荒島圖書館捐贈書籍,更重要的是為其提供場地。荒島圖書館的自我定位是:不依賴政府,完全由企業和個人共建的開放性閱讀和公益文化平臺。[6]荒島圖書館主要在城市地區創建,且商業空間(例如咖啡館、西餐廳)是其主要的創辦場所。荒島圖書館的圖書來源于店主捐贈、個人私藏、寄存或寄售,均可免費閱覽,但是如果要外借圖書就需向館內寄存或捐贈圖書。為使圖書館擁有足夠的圖書資源,某些荒島圖書館還開展了“贈書換咖啡”的活動。荒島圖書館為城市閱讀空間的構建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供給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公益圖書館的發展困境

(一)圖書館讀者數量減少削減圖書館正外部效應。讀者數量日益減少不僅是當下公共圖書館面臨的難題,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公益圖書館也面臨著讀者數量減少的困境。某公益圖書館在建館初期圖書借閱率較高,平均每天約100人,然而現在每天僅10人。這一現象絕非是個案,而是大多數公益圖書館擁有的困擾。此外,還有不少圖書館自創辦以來就一直讀者稀少,大大削減了公益圖書館這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正外部效應。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1.公益圖書館提供的圖書內容或供給形式遠離公眾偏好。在新公共治理視角下,奧斯本倡導“產品邏輯”向“服務邏輯”的轉變。這意味著公共服務的運作不僅是一種與其目標相關的有效設計,而且是一種服務使用者的主觀體驗,[7]這就需要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與使用者進行互動。正因為缺乏深入了解公眾閱讀偏好,因而公益圖書館供給內容或形式不受公眾喜愛,讀者數量逐漸減少。值得關注的是盡管有些公益圖書館提供的書籍或開展的活動符合公眾偏好,但是由于其開放時間為讀者上班期間,導致讀者數量甚微。因而供給形式也是影響讀者參與的重要因素。2.圖書館宣傳效度度低未能充分吸引讀者。在信息已實現快速分享的時代,“好酒”也怕巷子深。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一旦脫離前期充分的宣傳,也不能吸引到大量讀者。宣傳效度低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第一是指信息受眾數量不足,即關于圖書館的開放、運行時間、服務內容等信息僅少數人知曉,這必將導致多數未被通知到的讀者不能享受該服務;第二是指宣傳內容的缺失,遺漏關鍵點或缺乏吸引力。圖書館的宣傳如果遺漏關鍵點,例如某節假日的閉館休息時間未及時通知讀者,則會給讀者帶來不便,打擊其參與積極性。此外,宣傳圖書館時遺漏書籍的相關內容也會使宣傳失效。(二)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效果缺乏規范性評價。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對政府的公共文化事業引入績效評估,但是至今只有少數南方發達省市就某些公共文化服務項目進行評估,統一規范的評估機制尚未建立起來。由社會力量自主提供的公益圖書館更是缺乏服務效果的規范性評價。與投入公共資金的政府部門的公共文化服務相比,公益圖書館的績效評估同等重要,因為它也涉及捐贈資金、捐贈圖書、服務設施等公共資源的運用。另外需要通過規范性評價及時了解公眾閱讀偏好的變化,以掌握讀者喜愛的書籍內容、提供方式。但是目前公益圖書館大多缺乏規范統一的管理制度,未對供給效果進行規范的定期評價,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公益圖書館的長遠發展。(三)合法性身份缺失與信任危機并存。我國公益圖書館數量日益增多,規模或大或小,但是大都身份模糊,絕大多數的公益圖書館沒有注冊,即缺失合法身份。[8]合法身份的缺失會阻礙公益圖書館的發展。例如不利于圖書館參與到政府購買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中,由于未在民政部門注冊登記,往往不能有效吸納社會資金捐助。對此需要引起圖書館管理者的重視。現實中公益圖書館身份合法化仍存在制約,相關政府部門的審核批準難,因此其合法性身份的缺失也需要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此外,即便公益圖書館獲得合法性身份,也仍可能面臨公眾的信任危機,尤其是公民個人組織創辦的圖書館。例如浙江省三門縣“有為圖書館”的供給主體為公民個人,起初其資金使用就曾遭到公眾嚴重質疑。由于此類供給主體的資金大多來自社會捐助,而供給主體的組織化程度不高,規范管理能力較弱,容易招致信任危機。(四)供給主體力量單薄導致可持續發展受阻。依靠供給主體意愿創辦的公益圖書館大多分散在各地,尤其是偏遠農村地區的公益圖書館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勢難以獲取其他社會力量支持。供給主體力量單薄不利于其可持續發展。力量單薄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供給主體無償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阻礙重重,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就會打擊其積極性,日漸削弱其最初的辦館熱情,起初辦館的內生動力由強勁轉變為單薄;其次,不同公益圖書館吸納社會資金、圖書捐贈、志愿服務的能力不同,尤其是公民個人創辦的圖書館,可能由于宣傳不到位以及社會關系網絡的狹窄導致難以獲取相關資源。經費奇缺和書刊短缺,是制約民間圖書館發展的兩大瓶頸。[9]由于供給主體內生動力日益薄弱和圖書館外在資助力的匱乏,公益圖書館常面臨閉館危機,可持續發展成為一大難題。

三、優化公益圖書館發展的路徑

(一)關注公眾閱讀偏好并增強宣傳效度。為實現圖書館供給主體與公眾間的良性互動,使圖書館讀者數量穩定,以確保公益圖書館的正外部效應,就必須要求圖書館供給主體關注公眾的閱讀偏好。并且在充分把握公眾閱讀偏好的基礎上,還需結合有效的宣傳。首先,圖書館管理人員可以通過與讀者直接交流的方式獲取其閱讀偏好,或通過規范的調研方式收集公眾的閱讀偏好信息。在圖書館日常運行中,管理人員還可以統計、分析讀者借閱信息來了解公眾的閱讀偏好,據此大致預估圖書館各類書籍的增減量。并且,還需要選擇靈活多樣的供給方式,例如組織讀書會、詩歌朗誦等活動,以吸引讀者。圖書館的開放時間應與當地的生活習慣緊密結合,為了使白天繁忙的上班族感受閱讀的樂趣,可以盤活晚上的“垃圾時間”,在其下班時間對其開放。其次,要注重對圖書館的有效宣傳。在信息化時代,自媒體的普及使得我們的信息傳播更便利。充分利用自媒體工具,例如微信公眾號、微博、QQ等社交平臺為圖書館做好宣傳。廣泛的宣傳不僅利于穩定讀者數量而且有助于招募志愿者、吸引捐贈者,為圖書館的后續發展囤積力量。此外,需要對宣傳的內容進行精細加工,不僅要查缺補漏避免遺失關鍵信息,并且需運用一定語言技巧以吸引讀者。(二)建立內部規范的績效評價制度且政府予以支持。缺乏對供給效果的績效評估,容易導致圖書館資源閑置、浪費,同時難以發現圖書館匱乏的資源及管理漏洞。因而圖書館需要建立起自身的績效評價制度,規范圖書館的供給與管理活動。與政府部門的績效評價制度不同,公益圖書館的評價制度更加靈活,可根據當地情況進行合理設計。公益圖書館在設計評價指標時可借鑒政府公共文化服務部門的相關指標,以保證其評價制度的規范性。當地政府部門應當幫助圖書館績效評價制度的建立和運行。例如派專家或工作人員去幫助其制定評價指標及相關管理制度;還可為其績效制度運行相關問題開設咨詢窗口。公益圖書館績效評估的目的主要在于:首先,認識目前管理的不足并識別稀缺資源,在今后的管理中完善,且針對稀缺資源加大獲取力度;其次,識別閑置資源,并尋找到相關途徑將閑置資源轉讓給其他有需要的圖書館。(三)盡快獲取合法身份并定期公開資金與資源的使用情況。公益圖書館合法性身份不僅可為其參與政府購買等活動提供機會,而且利于獲取公眾信任。首先,公益圖書館相關管理人員需要盡快到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為鼓勵更多公益圖書館創辦以優化公共文化服務,政府部門應當協力相助,可為公益圖書館的注冊登記建立“綠色通道”,加快辦事效率,促使更多的公益圖書館獲得合法身份。其次,為獲得公眾的信賴,公益圖書館需定期在官方網站上公開其社會捐贈資金、資源等的使用情況。為保證其公開信息的規范性和內容的真實性,可由社會公眾來對其實施監督,監督者可以是:捐贈者、圖書館服務使用者、專門的非營利組織(例如民間圖書館協會)等。公益圖書館透明化運行才能有效化解公眾的信任危機,透明化運行同時將促進其日常規范管理,促使管理者合理使用資源。(四)積極尋求圖書館發展的外在助力并培育內生動力。公益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既需要外部環境的支持,也需要圖書館創辦人及管理人員強勁的內生動力。首先,公益圖書館需要主動尋求外部助力。不同供給主體間可以開展合作,例如非營利組織創辦的圖書館在日常管理方面可能經驗比公民個人提供的圖書館更豐富,因而后者可尋求前者幫助以促進圖書館發展。社會網絡關系發達的企業可能擁有更多物質、人力資源,也是合作伙伴的候選者。除了公益圖書館供給主體間的互助外,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政府文化管理部門等由于具備專業的管理知識,也是其不可忽視的外在助力。其次,培育供給主體的內生動力既是供給主體自身的責任也是政府部門的責任。一方面,各公益圖書館間的創辦人員或管理人員應通過各種交流方式加強溝通,例如舉辦公益圖書館年會,在會議中積極分享心得,討論辦館難題。通過一系列交流活動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與榮譽感,匯聚成精神動力以助于克服難關。另一方面,政府部門需要出臺相應政策引導和鼓勵公益圖書館的發展,必要時給予其資金幫助或為其提供資源。

四、結語

公益圖書館作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產物,滿足人們對美好文化生活的渴求,為信息弱勢群體保駕護航,不斷彌合信息鴻溝。公益圖書館還將促進公民積極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的隊伍中,其公共性、公益性及正外部性將會培養公民的公共意識,增強公民話語權,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獲取更多社會支持。公益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供給主體公民個人、非營利組織、社區、企業的不懈努力,同時也需要政府的鼎力相助。各級政府需積極探索合理的政策措施以“還權與社會”,予以承接部分文化服務職能的公益圖書館引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戴祥玉.公共服務多元供給模式的發展路徑探析[J].長白學刊,2016,(1):71-77.

[2]華海燕.全民閱讀背景下的民間公益圖書館發展[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5,35(167):38-41.

[3]梁立新.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參與機制創新研究[J].學術交流,2014,(2):191-195.

[4]福建法制報.三門縣有為圖書館:公益最愛這世界暗藏的光芒[EB/OL].

[5]呂竹君.活躍在中國民間圖書館事業活動中的“非政府組織”[J].圖書情報研究,2014,7(3):64-71.

[6]蔣凌,鐘永恒,孟銀濤,等.試析荒島圖書館對我國民間圖書館的發展啟示[J].圖書館雜志,2014,33(1):48-52.

[7]翟文康,韓兆柱.多維視角下的新公共治理[J].學習論壇,2017,33(7):53-58.

[8]王愛云,王曉兵.小河圖書館:公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山東樣本[J].圖書館雜志,2017,36(8):52-58.

[9]王子舟,吳漢華.民間私人圖書館的現狀與前景[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36(9):4-12.

作者:陳璇 單位:西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