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創新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02:00: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信貸創新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信貸創新論文

郵儲銀行信貸創新論文

一、支農信貸創新方向

為了更好支持三農經濟發展,結合郵儲銀行發展定位和實際情況,可從擔保方式創新、服務創新兩個方面進行創新,從而更好加大信貸資金支持農業經濟發展。

1.擔保方式創新:

1.1農民房產宅基地、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隨著農村集體方案的陸續出臺實施,農民房產宅基地等不動產將逐步可以上市轉讓交易,這將很好能夠解決農民貸款缺少傳統抵押物的問題;另外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也是一個創新方向。

1.2林權抵押:目前林權改革已完成,全國許多地方林權已分戶到個人,這就為林權抵押貸款的辦理創造了有力條件。

1.3動產及權益質押:糧食預期收益權抵押、農機具抵押、畜禽產品抵押等擔保方式也可逐步進行嘗試。

查看全文

商業銀行消費信貸創新論文

消費信貸作為種信用交易,其特殊性在于將現在的財產權轉化為將來收回的債權,這個未來債權具有不確定性,取決于借款者的償債能力和償債意愿[1]。而中國作為個經濟轉軌的國家,是在缺乏相應的管理消費信貸風險的制度安排的背景下,開展這項業務的。因此,如何規避和處理消費信貸風險直是國家和商業銀行面臨的首要問題。本文從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管理消費信貸風險的現狀入手,指出其風險管理的困境,提出促進消費信貸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安排。

、制度約束下商業銀行發展消費信貸的次優選擇——高抵押的消費信貸合約供給

中國發展消費信貸有其特殊的市場背景:是消費信貸作為擴大內需,刺激居民消費,提高最終消費率的種政策手段,具有很強的政策推動的特征;二是個人消費信貸在我國作為種新興的金融產品,缺乏相應的管理風險的制度安排;三是作為消費信貸產品的供給者——國有商業銀行,正處在市場化改革的過渡階段,在此期間,國家既要求商業銀行的信貸合約行為市場化,但同時又限制商業銀行對信貸利率或其他某些合約變量的自主制定。

般來說,商業銀行為區分不同風險類型的借款人,可通過組合不同的貸款利率、貸款抵押額和貸給概率等條件來設計信貸合約,以達到使借款人自發選擇商業銀行所期望的信貸合約的目的。而中國商業銀行開展消費信貸業務是在利率限制、信用風險管理制度缺失、消費者信貸擔保資源、途徑缺乏的條件下進行的。為達到將高風險的借款人阻擋在消費信貸市場外,將低風險借款人保留在市場之中的目的,商業銀行采取了單的、高抵押的(或質押)、高進入壁壘(如繁瑣手續、高準備費及服務群體圈定)的消費信貸合約供給。而這種消費信貸供給模式之所以能在短期內發揮作用,是因為有以下的經濟背景:是近些年來中國的宏觀經濟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GDP年均增長率達到7%-8%),消費者風險類型表現得不明顯;二是中國消費信貸發展的歷史還不長,傳統的高儲蓄習慣和政策限制使中國的部分消費者積蓄了定的財富水平,能夠滿足商業銀行較高的抵押要求。三是國家在住房、汽車、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制度改革,激發了人們對消費信貸的需求。

二、制度缺失下高抵押的消費信貸合約所隱含的系統性風險分析

在我國當前的制度環境下,這種單的、高抵押的消費信貸合約供給是商業銀行防范風險的種客觀選擇,但從涉及消費信貸業務三方的國家—商業銀行—消費者的整體效益來看,這種合約設計是低效的,因為其面臨著發展困境,隱含著定的金融風險:

查看全文

消費信貸制度創新論文

一、制度約束下商業銀行發展消費信貸的次優選擇——高抵押的消費信貸合約供給

中國發展消費信貸有其特殊的市場背景:一是消費信貸作為擴大內需,刺激居民消費,提高最終消費率的一種政策手段,具有很強的政策推動的特征;二是個人消費信貸在我國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產品,缺乏相應的管理風險的制度安排;三是作為消費信貸產品的供給者——國有商業銀行,正處在市場化改革的過渡階段,在此期間,國家既要求商業銀行的信貸合約行為市場化,但同時又限制商業銀行對信貸利率或其他某些合約變量的自主制定。

一般來說,商業銀行為區分不同風險類型的借款人,可通過組合不同的貸款利率、貸款抵押額和貸給概率等條件來設計信貸合約,以達到使借款人自發選擇商業銀行所期望的信貸合約的目的。而中國商業銀行開展消費信貸業務是在利率限制、信用風險管理制度缺失、消費者信貸擔保資源、途徑缺乏的條件下進行的。為達到將高風險的借款人阻擋在消費信貸市場外,將低風險借款人保留在市場之中的目的,商業銀行采取了單一的、高抵押的(或質押)、高進入壁壘(如繁瑣手續、高準備費及服務群體圈定)的消費信貸合約供給。而這種消費信貸供給模式之所以能在短期內發揮作用,是因為有以下的經濟背景:一是近些年來中國的宏觀經濟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GDP年均增長率達到7%-8%),消費者風險類型表現得不明顯;二是中國消費信貸發展的歷史還不長,傳統的高儲蓄習慣和政策限制使中國的部分消費者積蓄了一定的財富水平,能夠滿足商業銀行較高的抵押要求。三是國家在住房、汽車、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制度改革,激發了人們對消費信貸的需求。

二、制度缺失下高抵押的消費信貸合約所隱含的系統性風險分析

在我國當前的制度環境下,這種單一的、高抵押的消費信貸合約供給是商業銀行防范風險的一種客觀選擇,但從涉及消費信貸業務三方的國家—商業銀行—消費者的整體效益來看,這種合約設計是低效的,因為其面臨著發展困境,隱含著一定的金融風險:

首先,從宏觀上看,在消費信貸合約中設置過高的擔保要求,可能造成消費者有限的擔保資源的浪費,因而是一種宏觀上的非效率選擇。從微觀來看,隨著我國消費信貸的快速發展,向不同類型的借款人提供單一的消費貸款合約可能是無效的,因為它使得低風險的借款人不愿承擔太多的抵押擔保和交易費用而退出市場,而高風險借款人則由于獲得“信息租”而減少償付,這將激勵他們進入市場[2],可能使銀行蒙受更多的損失。

查看全文

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創新論文

摘要: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對相關行業和部門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而為了保證房地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建立一個多元化的房地產融資體系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對我國房地產融資格局的現狀進行了總體描述和結構分析,揭示了商業銀行房地產信貸業務的發展與面臨的風險,進而提出了加快商業銀行房地產信貸業務創新的主要思路。

1、我國房地產融資格局的現狀

1.總體狀況

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內貸款、自籌資金及其他資金(主要是定金及預付款)三個方面。房地產企業自有資金比例較低,而銀行信貸資金在房地產投資中占比較高。央行和銀監會對全國除西藏以外的30個省(市)的調查數據顯示,房地產開發企業負債率75.76%,銀行貸款在總負債中的比重為41.32%,銀行貸款占其全部資金來源的40.8%。深圳證券交易所的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房地產貸款在金融機構新增資產中的比重呈上升趨勢,2001年為39%,估計2005年將上升到42%~67%,2010年可能達到45%~62%。從房地產市場資金鏈的實際情況看,商業銀行基本參與了土地儲備、交易、房地產開發和房產銷售的整個過程,是我國房地產市場各種相關主體的主要資金提供者。粗略估計,在目前的房地產融資結構中,直接或間接來自于商業銀行的資金可能超過60%。

2.結構分析

在以銀行信貸為主導的房地產融資格局中,其他金融方式如上市融資、信托融資、債券融資以及基金融資等占比較小。而且,1998年以前,銀行房地產信貸的主要對象是房地產開發企業,1998年以后才逐漸擴展到個人住房消費信貸。整體上看,我國房地產融資的基本特點是:債務融資占主導,股權融資比例較小;融資渠道單一、融資結構不盡合理。

查看全文

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創新論文

1、我國房地產融資格局的現狀

1.總體狀況

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內貸款、自籌資金及其他資金(主要是定金及預付款)三個方面。房地產企業自有資金比例較低,而銀行信貸資金在房地產投資中占比較高。央行和銀監會對全國除西藏以外的30個省(市)的調查數據顯示,房地產開發企業負債率75.76%,銀行貸款在總負債中的比重為41.32%,銀行貸款占其全部資金來源的40.8%。深圳證券交易所的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房地產貸款在金融機構新增資產中的比重呈上升趨勢,2001年為39%,估計2005年將上升到42%~67%,2010年可能達到45%~62%。從房地產市場資金鏈的實際情況看,商業銀行基本參與了土地儲備、交易、房地產開發和房產銷售的整個過程,是我國房地產市場各種相關主體的主要資金提供者。粗略估計,在目前的房地產融資結構中,直接或間接來自于商業銀行的資金可能超過60%。

2.結構分析

在以銀行信貸為主導的房地產融資格局中,其他金融方式如上市融資、信托融資、債券融資以及基金融資等占比較小。而且,1998年以前,銀行房地產信貸的主要對象是房地產開發企業,1998年以后才逐漸擴展到個人住房消費信貸。整體上看,我國房地產融資的基本特點是:債務融資占主導,股權融資比例較小;融資渠道單一、融資結構不盡合理。

(1)銀行信貸是房地產融資的主渠道。長期以來,銀行貸款是房地產開發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在現有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資金來源中,銀行貸款風險最小,成本最低,而其他一些融資方式成本相對要高。采用不同的融資渠道會影響到房地產開發的利潤,這是很多房地產企業最為關心的。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法學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論文對20世紀我國國際經濟法學研究的成果從六個方面作了較為全面的評述。論文積極肯定了該學科在短時期內所迅速取得的成績,認為與相鄰學科相比已毫不遜色,在某些方面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亦有勝出之處。論文同時也指出了現有研究五個方面的主要不足。作者預言,中國國際經濟法學在21世紀將走向繁榮,獲得與美國、歐洲、日本國際經濟法學同等的影響力。作者最后就未來20年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的主要任務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將來應予關注的16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國際經濟法,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國際金融法,回顧與展望

「正文」

伴隨著人類進入經濟全球化時代,國際經濟法已漸成為人類法律實踐中最為活躍的部分,國際經濟法研究在中國和世界范圍內正蓬勃發展令人矚目。在21世紀國際經濟法將面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種種挑戰和機遇,并擔負著促進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重任,世界和中國國際經濟法學必須回應實踐的呼喚。

21世紀中國國際經濟法學將如何順應實踐的要求而發展?這是中國國際經濟法學人在世紀之交有必要思考和作出回答的一個問題,也是諸多業內業外人士所關心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又不可避免地與中國國際經濟法學20世紀的總結和回顧相關聯。

本文不揣掛一漏萬之嫌,擬對20世紀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研究短暫的歷史和豐碩的成果作一述評,并結合國外研究狀況,對21世紀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的發展進行展望,希望能對有關人士了解該學科已有的重要成果、存在的問題及把握其未來走勢有所裨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