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商業銀行信用評級論文
時間:2022-04-16 04:51:00
導語:國內商業銀行信用評級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對外開放進程中,中國國內的商業銀行逐步與海外接軌,展開了以改善信貸結構、對風險進行全面覆蓋為中心的信貸改革。信用評級制度的建立與改良就是這個過程中關鍵的一環,也是未來國內商業銀行與世界同行在國際舞臺展開競爭的基礎性工作。
但是,大多數商業銀行全面對客戶進行內部評級的時間最長不過8年,短者只有兩三年,開展貸款評級的商業銀行就更少了。與國際性銀行相比,國內商業銀行內部評級不論是在評級方法、數據采集、數據加工,還是在對評級結果檢驗、評級工作組織以及評級體系適用性等方面,都存在相當的差距。
從宏觀方面看,對于西方金融業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而言,對客戶進行信用評級有著廣泛而實際的作用,比如根據客戶或貸款的風險評級確定貸款利率、決定貸款期限、附加條款等。而在中國,客戶的信用評級主要用于銀行的授信管理和授信業務運作,缺乏信用評級更新應用渠道的開發。很多信貸管理工作相關人員還沒有充分認識到信用評級工作的重要意義和現實作用。
從更微觀的層次考察,國內商業銀行客戶內部信用評級的操作細節也有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思考1:
是否過分倚重歷史數據?
據筆者所知,國內商業銀行在對客戶進行信用評級時,更多的是基于“歷史會重現”的前提,重視受評對象的過去,而非對其未來償債能力進行評估。顯然,這種傾向不盡合理。因為信用評級工作最主要的意義在于實現對未來潛在風險的防范,而不是總結過去。
讓我們以一個在信用評級中很常見的指標—現金流量為例。現金流量是企業某一期間內的現金流入和流出的數量—例如: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出售固定資產、收回投資、借入資金等,形成企業的現金流入;購買商品、接受勞務、購建固定資產、現金投資、償還債務等,形成企業的現金流出。據統計,企業的破產率在經濟擴張時期高于經濟緊縮時期,而企業破產的原因不是利潤不足,而是現金流量不足。因此,對于衡量企業經營狀況是否良好、是否有足夠現金償還債務、資產變現能力是否夠高等,現金流量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標。
然而,國內大部分商業銀行卻對此重視不足,在對客戶進行的評級中,只對現金流的歷史指標有一定參考,缺乏相關預測,在信用評級指標中甚至沒有“預期現金流量”這一項。也有些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科負責人認為,對現金流量的相關預測需要在征信時加以參考,但不必一定在指標上表現出來。
在信用體制健全的國家,評級之所以可以贏得信任,就是因為形成評級結果的任何原因都有據可依。因此,無論是上述哪種情況,都說明國內商業銀行對該指標預測的重視不足。而將指標隱含起來的做法更是缺乏評價的透明度,容易引發道德風險。
思考2:
指標結構是否合理?
很多國內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體系,雖然涉及了不同層面眾多的定量指標,但各指標之間的關系體現得極少,而且存在重復計分現象,給人一種“獨立有余、聯系不足”的感覺,讓人很難從整體上把握。
譬如,國內某家商業銀行的信用評級系統,其主要指標有二三十個(包括資產負債率、總資產報酬率、總資產周轉率、資本率等),按償債能力、財務效益、資本營運能力和發展潛力分為4部分。然而,由于各指標間實際上相互關聯嚴重(如財務指標與經營能力指標密切相關),且這些指標采用并列打分的方式,必然導致出現重復計分現象,使得評價結果有失公正。
其實,指標的確立并非越多越好,考慮到每個指標都需占用一定的權重,在對其選擇時,完全可以將具有相關性的指標進行精簡,避免將風險(廣義)重復計算,也避免因某項表現優秀就獲得高評級現象的發生。實際操作時,最精細的做法是由專家根據評級目標對客戶特點進行具體的風險分析,并依此確定每一指標的權重,進而決定該客戶具體風險的信用級別。
思考3:
打分法能否解決全部問題?目前國內商業銀行采用比較多的是“打分法”信用評級制度,具體做法是通過定性分析定量化得到客戶或行業的整體信用等級,再以當前的財務數字為依據,得到客戶等級和授信額度。然而,該種評級的結果是反映了被評級客戶的綜合情況,但不是針對其特定項目(比如負債能力)的考核?,F在無論目的如何,都采用同樣的打分法,顯然不盡合理。尤其是對銀行而言至關重要的企業償債能力,在這樣的籠統評價中很難有針對性地得到體現。
此外,這種方法需要信貸管理人員以及客戶經理在對客戶進行信貸評價時,具有對影響客戶信用的諸多指標進行定性分析、判斷的能力,比如企業素質、企業所在行業的情況、經營效益狀況等等。對于這部分定性評級,應當依照相關文件及數據給予與實際情況相符的評價。然而,由于這個環節需要依據相關人員的判斷,很多員工并不實地調查企業情況就草率打分,甚至不經思考就隨意評價。毫無疑問,上述因素都會給評級結果造成實效性影響。
思考4:
評級人員獨立性和專業性如何?
國內大多數銀行雖然設有獨立的信用管理部門,并且似乎賦予其與公司業務部門(如信貸部門)性質完全不同的職能,但在實際操作時卻未必能實現這樣的初衷。很多信貸部門的人員除了進行貸款工作,也對客戶進行評級。這種行為不僅帶來人力資源安排上的越俎代庖,更會因權職不分成為銀行貸款風險增加的導火索。很顯然,作為信貸人員,放貸是體現其工作能力和自身價值的主要方式,他們自然希望自己的客戶可以順利通過信用評級關。如果讓他們參與評級,非常容易加大銀行內部道德風險,出現劣質客戶得到銀行貸款的情況。
從另一角度來看,由于中國的信用體系建立得比較晚,高校對設置信用管理專業的重視程度比較低,造成大部分從事銀行信貸管理工作的人員都是非相關專業畢業,缺少專業知識與專業素養。在實際操作中,負責信貸管理工作的不僅有會計專業的員工,甚至還有人力資源專業、統計專業畢業的員工。而在這方面的改進工作,不僅需要商業銀行內部進行努力和變革,還需要金融文化和教育環境的進一步完善。
國內商業銀行內部評級步驟
當前,國內商業銀行內部評級大致分為兩步:
■財務分析
以借款人過去3~5年的財務數據為基礎,通過對有關財務指標的定量分析,結合影響借款人償付能力各種因素的定性分析,對借款人未來現金流量、其他現金來源和債務結構進行預測。分析內容一般包括:盈利能力;現金流量充足性;資產和其他流動性來源;資產負債結構;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及比率分析的結合。
■對債務人初步評級的調節
定量分析非財務因素,包括債務人的行業風險因素、經營風險因素、管理風險因素等,在此基礎上對影響債務人信用風險的非財務因素定性,以便全面、真實、動態地反映債務人的信用風險程度。
具體分析內容通常包括:產業背景;基本經營情況和競爭地位;管理素質;宏觀經濟環境;擔保和其他還款保障等。(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
- 上一篇:銀行風險管理體系論文
- 下一篇:非經常性損益信息披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