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內部行政關系論文
時間:2022-09-25 03:35:38
導語:學校內部行政關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教師“罷考”風波,凸顯整體觀念的重要性
(一)案例呈現:××初中的教師“罷考”風波
××初中,有學生1500余人,大部分學生在校吃午餐,當時擬在2009年秋將食堂承包給他人經營。暑假期間,校長A、后勤副校長B和總務主任D,多次到周邊學校考察,并擬出承包方案。開學前的行政會議上,就食堂承包方案中內容“為鼓勵校內正式工人承包,國撥工資照常發給,校內其他福利不再享受,承包金定為每年2萬元。”教學副校長C提出異議,認為:合同方案應先下發所有行政人員審閱,再討論公示通過;承包金應采取競標方式確定。B聽罷,撂了一句話“誰說不行,誰拿方案,誰去操作。我就這個意見,你們討論吧。”起身要離開會場。校長A見陷入僵局,就說:“這件事時間緊,就按方案先運行,以后有問題再討論修改。”其他人也不再說什么,作了決議。經總務處落實,2009年9月中旬正式承包運營。2009年底,中小學實行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按合同,食堂承包人和校內其他人員一樣都享受了。對此,大部分教師憤憤不平,三五成群到校長辦公室要解釋,并要求學校兌現上半年的“中考獎”(當年9月由于通知實行績效工資,校內停發一切人員經費,原來規定的當年中考獎一直沒兌現)。此時,正值學校期末考試,大部分老師因此拒絕參加監考閱卷,校長要求行政人員做教師工作,但后勤管理人員認為事不關己,這是教學方面的事;而教學管理人員認為這是后勤財務上的原因。雙方都不愿意去。校長面對爭執不下的雙方,看無法解決,只好上報縣教育局。經縣教育局協調,才勉強完成考試任務。第二年春,A校長以年齡偏大為由堅決辭職,在一起工作已十幾年的兩名副校長B和C,因工作中總是磕磕碰碰,分別被調往其他學校。
(二)問題癥結:過分強調組織分工,導致整體觀念和整合能力缺乏
本次教師“罷考”風波,表面看來是由績效工資不平衡、中考獎未兌現等引起,實質上是由學校內部不正常的行政關系造成,根本原因是存在過分強調“行政分工”的錯誤認識和做法,導致成員缺乏整體觀念、組織缺乏整合能力。具體分析如下:
1.缺乏系統思考,整體觀念不強
主要表現:工作視野狹窄,只關注自己分管或主辦的事情,缺乏整體觀念,過分強調本部門工作的重要性,只顧自己部門權力和利益,不能把自己的工作放到學校整體工作中來考慮。如案例中的食堂承包工作,方案擬訂時沒有考慮教學管理因素,績效工資兌現時沒有考慮到職工之間的利益平衡。
2.缺乏溝通協調,力量難以整合
案例中,食堂承包的設想、考察、方案制訂和實施等環節,沒有充分征求其他部門和人員意見,只是后勤部門的單打獨斗;教師“罷考”需要做工作時,教學與后勤管理部門不能互相配合、協同解決問題。學校行政組織已處于渙散、分裂狀態,部門力量無法得到有效整合,正常工作已無法開展。
3.缺乏感情交流,人際關系不融洽
行政人員長期相處,缺乏交流溝通,因矛盾的積累,極容易導致感情破裂,出現上上下下不順眼、時時處處唱反調的現象。本案例中,兩位副校長B和C,情趣不合,意見相左,在一起別扭地相處十幾年,已成為學校工作的障礙。
(三)策略思路:以整體觀念整合多方力量
1.加強責任和紀律教育,形成整體觀念和全局意識
首先校長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對學校行政人員加強教育,使班子成員認識到,學校是一個整體,各部門工作是聯系的,使班子成員養成系統思考的習慣,重視溝通和協調,確保學校工作目標的實現。其次要通過成員的自我教育,明確責任,加強自律,遵守規范,重視自我糾正和調適,確保個人工作目標與學校整體目標的一致。
2.堅持兩個原則,協調兩個關系
整合多方力量,形成組織合力首先,在協調機制上堅持整體性和規范性原則。形成合力的前提是協調,協調的基礎是學校工作的整體性,協調的依據是工作規范。學校要制定整體工作方案,將各部門工作統一到整體工作中來;要建立部門之間工作聯系的制度,規范工作運行機制,并力求按規范行事,避免組織內的矛盾產生。其次,在工作視野中正確把握全面關注與局部深入的關系。要有全面關注的工作視野,又能做到局部深入,將自己的工作做實做細做好,達到局部與整體的有機結合。再次,在具體事務上正確處理分工與協作、獨立思考與聽取意見的關系。學校具體事務主要是通過分工來落實的,但“分工不分家”,在工作中要做到:準備時相互通氣、過程中協同配合、有成果共同分享。
3.增強感情交流,融洽人際關系
當學校目標實現時能共同慶祝,遇到挫折時能互相勉勵;當某一成員成功時能表示祝賀,遇有挫折時能給以安慰和幫助,形成相互尊重、互相學習、彼此包容、合作共贏的積極人際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內耗,增強團隊的戰斗力、向心力。
二、外出學習“叫停”,暴露科層管理缺陷
(一)案例呈現:班主任外出學習被叫停
中考前某周一上午,幾位班主任在傳達室看到了一份“中小學班主任工作和班級文化建設”的專家報告會邀請函:報告會后天在省城舉行,報告人中有兩位是著名教育專家。大家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于是,有班主任帶著這份邀請函,找到學校教研室主任C,提出要學校組織班主任去參加。C的答復是,請示分管副校長B后再說。因時間緊急,C馬上向B作了匯報。分管教研的副校長B,是本學年剛從外校提拔調任的,提倡教研興校。B認為外出學習有利于擴大班主任的理論視野,是提高積極性和教研水平的好途徑;平時也多次說要帶老師到外面學習,這是好機會,機不可失。當即決定,由C馬上聯系舉辦單位,并通知所有班主任做好參會準備。C擔心經費問題,B認為,幾千元錢算不了什么,何況是用在教研上,回頭再和校長說。C很快就聯系好,并在學校公告欄內了班主任參加報告會的通知。各班主任都忙碌起來,調課、上課、安排其他教師代班。但是,當天下午,公告欄內通知不見了———B、C和各班主任接到校辦通知:“本次活動取消,中考后有機會再作安排”。原來,在C發出通知后,校長A知道了此事,認為中考在即,不宜安排此種活動,外出人數太多,會導致教學管理混亂,便讓辦公室發出取消活動的通知。此次“事變”后,A感覺B做事武斷,不請示就作決定并發通知,是一種無組織的行為;也是對自己的不敬,于是對B處處戒備。B也牢騷滿腹,認為A對自己分管工作干預過多,感覺對自己不信任,工作沒意思,再也沒了勁頭。從此,兩人矛盾不斷,學校教研工作常常無人過問,班子其他工作也受到影響。
(二)問題癥結:科層管理運作不善,導致溝通、信任和合作缺失
我國中小學行政組織基本上是“科層化”的。分層管理盡管職責明確,但運作不善,也會使學校內部行政關系中出現問題。結合本案例分析,問題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在層級設置和工作機制上存在問題。案例中的學校管理層級,分別為校長、副校長、中層干部、教職工四級。這種以人代崗的線狀組織,存在著層級過多、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沖突和副校長在工作中的“懸浮”現象等問題;工作中“單線聯系”和“請示”,常常導致“問題提出、論證、決策、實施、反饋、監督”等基本工作環節的缺失,難以發揮集體智慧,缺乏有效的橫向溝通。另一方面,各層級人員思想認識和工作方式存在問題。案例中的C主任,沒有思考本次外出學習是否適宜,就匆匆向分管副校長匯報,引發了本可以避免的矛盾。這是科層管理下中層干部常常會形成的典型表現———“習慣性無助”、“無解釋的責任推卸”,表明二級機構在職權弱化時容易產生自我保護性的消極行為。案例中的副校長B,未對本次外出活動全面論證,就作出了與學校整體工作相悖的決定,犯了工作規范上的錯誤;在遭到否決后,既不主動與校長溝通,又不自我調整心態,工作狀態也由積極變成消極,給學校工作帶來不利影響。案例中的校長A,否決副校長B的決定,雖然是基于學校整體工作的正確考慮,但在方法上過于簡單粗暴,缺少利害分析和解釋交流,這是“專權者”的典型行為———簡單否決。以上三個層級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權責認識不清、溝通交流不暢,導致上下級的不信任、不合作。
(三)策略思路:通過溝通增強信任,以合作實現共贏
以上問題,在我國當前教育管理體制下,解決的策略思路也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科學設置層級,暢通溝通渠道,規范角色行為。首先,精減層次,改變以職位定層級的不合理現象,建立以機構定層級的模式。如以校長、副校長組成的校長室為第一層級,教務處、總務處等部門構成第二層級。這樣,就形成簡約的兩個層級的學校管理結構(在規模較小學校,副校長還可兼任部門負責人,以接觸具體事務,掌握基層信息),既能形成低重心扁平化的組織結構,也可避免副校長崗位“懸浮”現象。其次,建立校長辦公例會、部門工作例會、行政例會等會議制度和文件管理制度,規范信息收集、處理、行為,確保溝通順暢、處理科學合理,避免矛盾沖突。再次,每個成員要定位準確,規范扮演角色,提高對他人的角色認同,增加相互間的信任和默契。另一方面,以溝通增強信任,以合作實現共贏。班子成員要努力在整體目標統領下,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不是單打獨干,而是主動建議、爭取支持、協調配合、組織實施,提升本部門工作質量。與此同時,遵守行政禮儀,不侵權越位,但又能善意提醒和及時補位,尊重信任其他行政崗位人員,共同做好工作。
三、群眾留言,折射行政冗員通病
(一)案例呈現:網友留言與領導回復
2010年9月4日,某網站的“地方領導留言板”網友留言:“××初級中學的兩個困局:一是教師嚴重不足。一千一百多人的學校,上級機關只給配備一百名教職員工。學校出現了課沒有教師帶的境況。二是領導嚴重不足。學校現有正副校長六名,正副教導主任七名,正副總務主任五名,專職黨支部副書記一名。學校出現了有些事無領導過問的境況。”一個多月后的2010年10月19日,留言得到回復:“網友你好,經查,××縣××初中現有學生1263人,教職工86人、特崗教師10人,教職工與學生比為1∶13.2,遠遠低于省定1∶18的標準,因此,不存在教師嚴重不足的問題。根據《××縣中小學布局調整方案》,現在的××初中是2009年9月由原××初中和××初中合并而成。為保證學校合并工作的平穩進行,對兩校合并后班子采取平穩過渡、逐步消化的辦法。××縣教育局將加大對學校班子成員的考核力度,增強班子成員的履職意識,堅決杜絕有事無領導過問的現象發生。”
(二)問題癥結:行政冗員,導致組織效能低下
本案例中,網友“反話正說”的留言,回復中“避重就輕”的解答,都反映出該校教育行政人員過多、人浮于事的事實,教師和行政兩個群體的積極性都會遭受打擊。本則案例中的學校內部行政關系,存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是主管部門對領導班子的不當管理問題。96名教職工的學校,竟有校級領導7人。如此情形,官方簡單歸因為學校布局調整遺留問題,是“避重就輕”的,根子在主管部門對學校領導班子人事管理不當問題,是當初的“亂作為”和后來的“不作為”。二是學校對中層干部的管理不當。根據管理權限,學校中層干部由學校按規范程序選用,報縣局備案。按規定只有3—4名,實際卻有10多名,超出3倍。在主管部門沒有明確要求精減的情況下,學校領導勢必對二級機構成員的精減“不愿為”或“不敢為”,這既是消極等待,也是自我保護。行政冗員會給管理帶來很多問題。人員過多,必然分工過細,增加協調難度;過多“虛職”(如專職副書記和工會主席)的設置,也會給其他成員帶來心理不平衡;還會為行政人員合理流動帶來障礙(如能者得不到及時升遷)等。這些問題均會使關系越來越復雜,效率越來越低。
(三)策略思路:加強人員管理,以精干達高效
人員過多、缺乏效率是當前一些學校的通病,而不作為是最大的失職和腐敗。兵不在多,而在乎精。精簡人員是一場重要行政改革,其目標是做到職權相稱,運轉協調,靈活高效。本案例中,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領導應當順勢而為,積極回應社會反映的問題,利用布局調整和學校合并的有利時機,積極做好兩項工作:一是制定學校行政班子配備方案,構建精干高效管理團隊。主管部門可在學校合并之初,宣傳兩校領導班子任期已滿,原有人員全部回歸教師隊伍。臨時組建精干的“看守政府”,然后分階段,選配校級領導和二級機構成員,制定優化方案并組織落實,真正做到因需設崗、據崗定責,因崗擇人。二是做好行政管理人員思想教育和合理流動工作。通過思想教育,消除落選人員顧慮,消除隱患,通過合理流動,人盡其才。通過班子配備規范化運作和人員合理流動,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建立精干高效班子,做好學校各項工作。學校內部行政關系的復雜性,給學校管理情境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本文案例分析所展示的問題和提出的應對思路,只是管中窺豹,若要更深入、更全面地分析和解決學校內部行政關系中的問題,需要大家的共同關注和探討。
作者:楊芳志葛金國單位:安徽省樅陽縣項鋪中學安徽師范大學
- 上一篇:房管局三項制度建設工作匯報
- 下一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