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高危行業高危作業區安全管理探索

時間:2022-11-06 02:58:41

導語:非高危行業高危作業區安全管理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高危行業高危作業區安全管理探索

一、非高危行業高危作業區

非高危行業高危作業區(域)是指在非高危行業中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度較大,作業過程容易對操作人員以及周圍人員造成人身傷害或者對設備設施和正常生產造成損害,造成的后果超過企業和社會風險可接受水平的區域。非高危行業高危作業區(域)的確定必須存在2個約束條件:其一,作業區域內存在能量,且能量的釋放可能導致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其二,存在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導致能量意外釋放的可能。

二、確定方法

高危作業區域的劃分根據區域內危險的大小和性質確定。根據性質分類,大小分級劃分危險區域。首先,要辨識危險的不同類型。根據非高危行業的特點,意外釋放的能量可分為物理能量(例如,高處墜落、機械傷害等),化學能量(例如,火災、爆炸等)以及電能(例如,觸電、灼傷等)。因此,需要根據能量不同的性質,劃分不同危險性質。其次,要劃分危險大小。根據能量意外釋放論,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能量的“不期望轉移”。在這個過程中,可將能量轉移分為能量的釋放和能量造成的破壞。危險大小的劃分可根據改進后的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進行計算。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是一種有效的安全評價方法。這個方法主要采用了與系統危險相關的3個指標評價,劃分區域的危險性。3個指標分別為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人員暴露危險區域的頻繁程度(E)以及事故造成的后果(C)。傳統的LEC法沒有考慮事故發生后,對事故的控制能力以及應急救援能力對事故后果的控制,例如,消防自動滅火能力,現場救援能力等。因此,筆者認為可在傳統的LEC法基礎上,增加一項“事故控制能力(W)”。對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可以理解為當危險區域內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兩者軌跡交叉后即有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具體取值范圍為0.1~10,其中“1”為極少情況發生,即意外發生。數值越大可能性越大,反之亦然。人員暴露在危險區域的時間越長,遭受危險的可能性越大。例如,等量的液氨在人員密集的場所泄漏和在荒無人煙的場所泄漏帶來的損失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在對事故后果分析的過程中,需要考慮不同事故后果之間的相關性可能導致的風險疊加現象。事故的后果基本可以分為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環境破壞以及社會影響等。具體取值見表3。事故的控制能力,直接影響事故的發展速度及規模。及時的控制將可能把事故扼殺在初期,避免群死群傷現象的出現。對于事故控制能力的取值,筆者認為可參考表4設定。最后根據公式D=LECW確定劃分區域的危險性。危險區域劃為5個級別。

三、安全管理探討

筆者認為,針對非高危行業的高危作業區域,需要建立一套有針對性的安全管理模式,即“131X”模式。所謂“131X”模式是指:1個主體,即以企業為主體;3支力量,即以企業為主體的內部力量、政府監管力量、社會機構的科技支撐力量;1個協同,即企業、政府、社會的內外協同;X措施,即相應采取的措施。

1.落實主體責任

企業承擔著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是非高危行業“131X”管理模式的主體。企業是風險的第一辨識、管理者,對風險的控制具有絕對優勢,同時也是風險的直接承受者,事故的發生往往會給企業帶來極大的財產損失。因此,企業應作為風險分析、識別、評價、管理等工作的主體。

2.完善3支力量分工

對于非高危行業高危作業區管理,應包括企業的管理、政府的監管、社會的技術支持3支力量。企業的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力量。企業傳統安全管理包含了很多方法,例如,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開展三級安全生產教育、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檢查等。但傳統安全管理的系統性不強,有的企業甚至出現部分安全管理要求缺失、重復或沖突。因此,企業需要建立一個層次分明,有效的、系統的安全管理體系,例如,以安全生產標準化為基礎的安全管理體系、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等。由于高危區域風險較大,產生的后果比較嚴重,因此,無論選擇何種安全管理體系,都需要在體系中重點關注“高危區域”。政府對于非高危行業高危作業區的管理主要在于監管。政府在監管過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科學的管理制度,注重引導,同時避免形式上的檢查與調查。例如,目前有些政府監管部門思想認識不統一,重視程度不夠,在發生事故之后,僅僅一味追究責任人的責任,而忽略了對于事故原因的調查分析,忽略了高危作業區域本身存在的安全問題。因此,政府成立的事故調查團隊,要深入調查高危作業區域存在的安全問題,分析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為以后的事故預防提供有效的依據。對于許多非高危行業企業來說,由于生產工藝復雜,內部安全管理人員往往不能全面地發現、控制風險,同時也不能依賴于政府的監管,因此,這時就需要由社會上的一些安全中介機構提供技術支持。筆者認為,其中以安全評價尤為重要。目前安全評價主要分為安全預評價、安全驗收評價以及安全現狀評價。開展安全評價可以對企業、系統中存在的危險危害因素進行識別與分析,判斷企業、系統發生事故和職業危害的可能性及其嚴重程度,提出安全對策建議,從而為工程、系統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安全評價是非高危行業危險區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助于政府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對企業的安全管理實行宏觀指導,同時也有助于提高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管理水平。

3.強化“協同”

對于非高危行業的高危作業區管理,要實現企業、政府、中介機構的協同管理,就需要注意三者之間的關系接口設計,如關系處理不當,將會產生負面后果。例如,安全生產責任制難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是我國安全生產工作的核心內容,但卻因其難以真正落實而屢遭詬病,雖然其表現形式各有不同,但筆者認為,企業管理,政府監督以及中介機構服務的不合理結構是其最主要的原因。非高危行業的安全管理涉及到企業管理部門、政府監督部門以及社會中介機構。雖然這個復雜的系統影響因素很多,但是應該區分主要影響因素和次要影響因素、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暫時影響因素和長期影響因素等,從中找出起決定作用的因素,針對不同因素采取具體的解決辦法。目前,隨著安全中介機構市場的開放,在政府的監督指導下,很多安全中介機構為企業的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安全評價技術、安全培訓教育能力、安全咨詢服務越來越完善,而且其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得到政府監管部門及企業的認可。安全中介機構的發展為許多小型非高危企業的安全管理帶來了“福音”。在政府的指導下,許多小微型企業可以不設立專職的安全管理人員,而通過一些安全中介機構為企業提供安全評價、安全管理、安全咨詢、安全培訓等服務。這樣的協同合作模式,不僅減小了企業的負擔,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的安全水平。另外,企業、政府、中介機構應通過加強安全管理系統信息化建設,打造信息化平臺,將一切有利于安全管理的信息、方法建立成數據庫以便于資源共享、協同管理。

4.落實措施

非高危行業企業可以根據本行業的特點,在政府的監督下,以及安全中介服務機構的技術支撐下,落實各項安全措施,為企業的安全發展提供保障。第一,積極提高設備本質安全化程度能夠有效消除設備的隱患,防止事故的發生。通過對非高危行業高危作業區域的劃分,可以突出管理的側重區域,在提高設備本質安全化程度的過程中,明確重點,避免多余的投入(節省的投入可以用于其他更加需要的地方),同時提高高危作業區域的安全水平。第二,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是有效控制高危作業區域風險的重要途徑。企業應將安全生產責任職責分解完善后,要求各基層單位,結合本單位工作性質及每一項工作的安全責任,將安全職責再分解到每一個崗位,切實落實崗位責任。第三,對于非高危行業來說,高危作業區域往往是事故的“高發區”。因此,企業必須通過采取各類控制措施來預防事故的發生,或者延緩事故發生的時間間隔。筆者認為,對于這些高危作業區域的事故預防,應以技術為主,監管和教育為輔,并始終保持三者的均衡,合理采取相應的措施。其中安全技術措施主要解決“物的不安全狀態”問題;安全監管和教育則側重解決“人的不安全行為”問題。第四,良好的應急救援制度,可以有效控制事故所產生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應急救援需要協調企業、政府、社會各方的力量,結合人、機、環3方面使應急救援制度越來越科學化、規范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應急救援過程中要考慮企業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即便是非高危行業,但高危作業區域的事故依然可能對鄰近子系統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在制定應急救援計劃過程中,需要重點對高危作業區域進行全面分析,考慮其與相鄰系統的相關性。

作者:阮清寶 劉偉峰 王旭 單位: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安全工程學院 中國中車四方車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