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財政下社會保障支出研究
時間:2022-05-11 03:23:38
導語:公共財政下社會保障支出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闡述公共財政與社會保障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析了目前我國社會保障支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我國公共財政下社會保障支出水平相比發達國家總體偏低、我國公共財政下社會保障支出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等問題進而提出了要對社會保障基金進行科學化管理、對我國現有財政支出結構進行優化等完善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社會保障;支出
一、社會保障與公共財政
公共財政是指國家或政府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的分配活動或經濟活動,是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由政府配置資源的一種方式,具有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維持經濟穩定和增長以及監督的職能。[1]它是“為彌補市場失效提供公共服務的政府分配活動”。[2]社會保障是社會公共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是國家通過立法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確保無收入、低收入等社會成員能夠維持生存、保障基本生活不受影響所給予保障的一種社會安全制度。其本質是保證社會的穩定發展。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以及優撫安置等共同組成了社會保障。由于社會保障制度運行的經濟基礎是社會保障資金,同時社會保障是由政府為主體提供給公民消費的一種物品,其自身的公共產品的性質或準公共產品的性質決定了社會保障與公共財政之間有內在的密切的聯系。社會保障在本質上是一種財政分配關系,由于在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不能為喪失勞動力以及低收入的人們提供生活必需品,這就產生了市場失靈,即單靠市場分配是不夠的。因此國家為保證社會的穩定和保障人民的生活就要劃撥一部分資金,通過財政的渠道以社會保障的形式來進行支付分配。而這部分資金的來源則是通過向企業征稅、個人繳費等方式獲取。這些資金都是來源于國民收入,反映了國家對國民收入的分配。因而從本質上看,社會保障本身具有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的性質,需要政府作為保障。從資金來源上看,社會保障與公共財政有著共同的來源。因此可以說在本質上社會保障就是一種財政分配關系。
二、目前我國社會保障支出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我國公共財政下社會保障支出水平相比發達國家總體偏低。參照世界上其他國家社會保障發展模式和社會保障發展水平的狀況,社會保障制度從開始建立到現在,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呈上升的發展趨勢。盡管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支出水平基本呈上升趨勢,但是與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社會保障支出的水平是非常低的。其次我國公共財政下社會保障支出呈顯著的地區性差異。由于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支出以地方支出為主,而且對于不同地方政府來說其包含支出的具體內容也是有差異的,[3]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城市社會保障水平基本上有了保證,而相比之下農村的社會保障無論在社會保障覆蓋面上還是在社會保障投入上都遠遠低于城市的社會保障水平。這不但沒有體現出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反而加劇了社會的不公平程度。顯然,這不利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也會因此成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的障礙。再次社會保險費并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收支兩條線管理[4]。我國的社會保險費是由稅務機關或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來進行征收。待社會保險費存入財政專戶之后,再由財政部門將社保機構存入財政專戶的社會保險費返撥給社保機構,再由社保機構進行支付。因此,社會保險的收支管理基本都是由一個機構負責。社會保險費的收支應該要有兩條線管理。收入和支出必須要在不同的部門進行分別核算,相互獨立。這樣才是科學的收支兩條線管理。
三、關于完善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議和對策
社會保障是保障社會穩定的的安全網,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出現的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種生產關系,同時也是保障社會穩定,促進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的助推器。目前我國的現實情況是人口老齡化加劇,離退休人員增速較快,這就使我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不得不面臨收支失衡,入不敷出的困境。如何能走出這一困境,應對風險和突發狀況呢?這就要求我國必須要不斷完善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第一,要對社會保障基金進行科學化管理,并要強化政府責任。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極不完善,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水平低下。因此應該將社會保障基本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不僅要使社會保障基金管理公開化、透明化、可操作化,而且要建立起嚴格的社會保障基金管理制度,加強對社會保障基金運營情況的監督。國家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制定者和為社會保障制度提供經濟支持的強大后盾,對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起主導作用。政府不僅要建立公共財政和社會保障預算,而且要建立財政對社會保障支出的變化而進行適度調整,加大對地方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使社會保障制度能夠充分體現其公平性、合理性。第二,要對我國現有財政支出結構進行優化,提高社會保障支出的效率。政府應該著力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壓縮行政管理支出和經濟建設支出,提高社會保障支出的比重,使財政支出結構更加優化,更加合理。同時對社會保障資金使用要進行科學管理。要對社會保障資金實行全程監督,使財政在社會保障的每一分錢都發揮其最大的效用。落實到人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上,不能讓每一分錢浪費。第三,要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長效機制,使社會保障基金收支達到平衡。首先適度調整繳費水平,最大限度的激發個人參保動機,有利于社會保障制度長效機制的長期建設。其次發展企業年金制度,增加社會保障基金的來源,有利于社會保障制度長效機制的補充建設。再次提高社會整體的統籌水平。增強應對風險的能力,有利于社會保障制度長效機制的穩定發展。
作者:劉雅瓊 單位:蘭州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張馨,楊志勇,袁東,等.當代財政與財政學主流.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25-49.
[2]張磬.比較財政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37.
[3]彭海艷.我國社會保障支出的地區差異分析.財經研究,2007,6.
[4]張曉磊,杭政.公共財政框架下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08,5.
- 上一篇:物資管理供給側改革路徑探析
- 下一篇:農村居民收入空間差序與公共政策分析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