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農村義務教育研究
時間:2022-09-08 04:10:20
導語:公共政策農村義務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2016年農村改革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重要的兩點:“一是著力加強教育扶貧。堅決完成“發展教育脫貧一批”任務,充分發揮教育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重要作用,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加大對貧困家庭子女教育的資助救助力度,切實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二是扎實做好農村教育工作。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擴大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鞏固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進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領會總書記講話精神,我們可以看到教育財政公平是否得到保證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緊迫性。關注農村義務教育財政公平性問題,是黨和國家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貫徹以人為本的政策,也是社會本質的要求,關系到國家民族事業的長遠發展。
1.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供給效率不高。目前因受到財政因素的影響,在現代的農村義務教育過程中教育不公平現象主要體現在農村的教育資金供給力有限,無法滿足農村學生義務教育的需求,政府作為財政主體,每年投資給農村的義務教育的資金有著限定的數額,不能隨著財政收支狀況建立正常的增長機制,導致許多農村中小學無法及時有效的得到資金支持為學生配置更為優質的教學資源。2.投資結構不合理。在農村的眾多學校除了為了純粹的面子工程把政府剝下來的專項教學資金用到了豪華校舍的建設中,至于基礎的教學軟件建設方面卻明顯落后,難以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同時,不合理的資金使用導致學校財政日趨緊張,既沒有合理的引進教學資源,也沒有配備專業的教學硬件,無法滿足學生現代化學習的需要。3.師資力量的不均衡。與城市中小學相比,農村的中小學的師資力量存在明顯的不足,不僅是教師團隊素質較低,同時高學歷教師在教師團隊所占比例也是較低的,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西部鄉村的中小學教師隊伍中,具備研究生學歷的教師人才只占全體教師數量的百分之十左右,本科學歷的教師數量只占百分四十,教師團隊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無法滿足學生正常文化學習的需要,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素質教育。4.教學基礎設施的差異。由于教育專項資金的匱乏,農村的中小學在教學的軟硬件設施上還有著極大的缺陷,在很多的農村小學中缺少相應的體育器材、教學設備、計算機設備等,并且很多學校學生上體育體育課連專業的足球場和籃球場還不具備,沒有專業的器材支持師生進行體育活動。反觀城市的中小學,不僅不具備專業的籃球場、足球場和各種體育器材,甚至很多的學校還有著室內的足球場和籃球場來全天候滿足學生們的體育活動。城市中小學每個教室都有著計算機設備和多媒體設備來滿足老師講課的需要,而農村的中小學全校甚至還沒有一臺計算機,老師講課只能依靠板書,嚴重限制了課堂效率的提升。
二、影響農村義務教育不公平現狀的財政因素
1.教學資金預算計劃的不周密。對于廣大農村的中小學來說,影響其教學資金的分配主要是區域財政預算計劃在編制時并沒有對區域的教學資源分布狀況,學校的分布狀況作出詳細的調查,沒有根據每個學校的教學資金運用狀況合理的制定教學資金財政預算報表,統籌合理的安排教育教學資金,導致每個學校教學資金分配不均,無法得到及時的資金補充,開展正常的教學活動。2.政策傾向性影響。隨著我國近年來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決策階層開始重視農村中小學的義務教育,但是在教育資金分配程度上,農村中小學與城市的中小學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主要是受到政策傾向性的影響。城市中小學由于教學資源充足,生源質量較高,每年都可以在相應的考試中獲得較好的教學工作成績,就在區域內形成相對較好的口碑影響力,深得政府決策層面的重視,每年就收到相當數量的優質教學資源分配。而農村中小學由于其教學資源的匱乏,師資力量的薄弱,每年的升學率有限,無法形成廣泛的影響力,所以作為上一級主管部門每年對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資源分配有限,無法滿足學校正常的教學建設,同時受到師資隊伍的影響,教學資源嚴重匱乏,無法保障學生的教學質量,導致學校學生的每年出線率屈指可數。3.地區財政資金規模的影響。從近年來我國地域教育資金的補貼方式來看,除去經濟發達地區有著規模龐大的資金作為教育資金儲備之外,在我國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其教育專項資金的規模較小,分配的質量也較差。知名度較高,辦學質量較好的學校所得的地區專項教育資金數量較大,而辦學質量一般,知名度不高的學校教育專項資金的分配規模較小,無法有效滿足學校軟硬件設施建設的需要。救窮本質,我們不難發現,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還是地區發展水平的限制,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財政收入較高,政府資金較為充足,可以快速的下撥教育專項資金來改善本地區的辦學條件,而經濟落后的區域財政收入較低,政府手中資金有限不能快速的下撥教育專項資金來改善本區域的辦學條件,所以受到財政收入和資金規模的限制,地區辦學水平發展不夠均衡,不能滿足廣大農村學校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
三、財政政策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公平發展的措施
1.增加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在我國長期的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限制農村教育事業正常開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育經費投入的不足,我國的教育經費除各個地區自籌的教育資金外,主要以國家的財政資金為主,然后我國的財政教育資金每年只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四左右,遠遠低于世界百分之六的平均水平,由此來看社會資源對社會教育系統的供給較少,無法滿足我國科教事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對于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有效實施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在滿足我國科學教育事業正常發展的前提下,對教育系統適當的進行資源傾斜,提升教育經費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所占比重是極為重要的,要讓其達到相對穩定的水準,促進我國教育事業正常發展的需要。2.建立合理的農村義務教育公共財政機制。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狹人稠,人地矛盾突出,廣大農村的中小學學校分布極為分散,義務教育體系的基礎龐大,學校數量眾多,而社會資源有限,無法確保絕對的教育資金分配公平,所以就需要以地方政府為主體,針對本區域學校分布的具體情況建立相應的教育公共財政機制來滿足義務教育資金不足情況的需要。這樣可以從根本上提升教育專項資金的利用效率,節省資金運用中的交易成本和時間成本,更好的促進教育資金合理配置。同時,教育公共財政機制的建立需要以本區域的政府為主體,讓政府充分發揮其帶頭作用,與地方經濟發展相掛鉤,針對每年的財政收入合理配置、教育經費合理分發,要形成以中央財政為主體,市縣兩級相輔助的教育資金財政保障機制,合理的劃分資金來源,保障教育資金的貢品分配,縮小城鄉義務教學差距。3.建立地方財政補貼制度。要想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出了要加大中央財政補貼力度之外,還要建立地方財政補貼制度,通過協調地方與中央財政的補貼力度來加強教育財政資金的補貼。對于中央財政來說,中央財政要從全國的教育整體來協調分配教育資源,很難保障每個區域教育專項資金的均衡,而建立地方財政補貼制度,以地方政府財政為教育專項資金的補貼主體,能夠更加全面地結合地區教育的實際狀況來分配教育專項資金,促進本地區教育質量的提升。但是在建立地方財政補貼制度的同時,以地方教育部門作為主體要對本區域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情況作出實際調查,依據調查的結果來制定資金分配規劃,適當地向教育資源匱乏的鄉村學校進行資金傾斜,加大農村學校的教育資金補助,確保農村學校教學水平提升。
四、結語
基于公共政策的角度來分析農村義務教育的財政影響因素我們可以發現,影響教育質量,造成教育不均衡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學資源的分配問題,只有在以財政教學資金作為主體進行分配的前提下,才能保障教學資金的合理分配,教學資源的公平供給,進一步縮小城鄉義務教育差距,全面完善義務教育體系。
作者:王玥 單位:西藏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宋家樂.農村義務教育經費財政保障機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2]伏威.論公共財政下基礎教育的供給問題[D].吉林大學,2007.
[3]李竹宇.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財政體制現狀與改革對策[D].南京師范大學,2007.
- 上一篇:耕地保護公共政策選擇研究
- 下一篇: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研究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