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社會化管理水平的缺陷及對策

時間:2022-01-21 03:25:08

導語:公共政策社會化管理水平的缺陷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政策社會化管理水平的缺陷及對策

摘要:近年來,公民在公共行政中參與程度已然成為了民主政治的熱點問題。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社會化管理水平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擴大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社會化水平成為當前中國明珠政治發展的一項緊迫要求,這不僅可以保障公共政策的科學性、提升公共政策中的公共參與度,還可以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合理合法的依據,讓其更加順利地執行下去。

關鍵詞:公共政策制定;社會化管理水平;公民參與管理

近年來我國經濟以及信息化飛速發展,公民的參與意識也越來越強,尤其是在與公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們要求參與到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中來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然而,我國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社會化水平還比較低,在實踐中也仍然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嚴重阻礙了公共政策制定的社會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也表明了公共政協制定的民主化程度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在以往的研究中,公民參與民主政治多是政治學的研究重點,公共政策學領域對其研究的較少。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公民參與的意義以及方式,但是對其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具體做法研究較少。因此在此方面進行一些必要的研究,對于推進我國的民主政治發展來說意義重大。

一、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社會化中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保障不到位。雖然我國的憲法和相關法律規定了公民參與民主政治的相關內容,但是對于公民參與的過程和相應的保障行為仍然有待完善。我國的憲法一直在強調公民的義務,對于公民權利的部分敘述較為簡單,對于公民的參與權利保護的也較少,公民在公共政策制定當中的地位和權利并沒有專門的法律規定。此外,我國有些法規也限制著公民參與權利的行使,這些都妨礙了公民更好地參與公共政策制定。(二)缺乏健全的保障制度。我國有著一系列中國特色的民主參與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但這些制度并沒有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它們距離普通公眾很遠,缺乏可行的操作程序,并沒有將公民進行政策參與的形式、內容、途徑和步驟等以制度規范下來,帶有隨意性,并不能真正的為民發聲。(三)公民參與渠道較少。公民參與民主政治的渠道是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途徑,西方國家一直都非常重視公民參與渠道,他們認為只有渠道暢通了,公共政策才能更加彰顯“公共”特性。雖然我國有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正式途徑,但是正式途徑的作用有限,有時候代表消極怠工,并不能深入一線了解民眾的需求,而是信口開河,成為政府功績的發聲筒,這些都妨礙了公民真正參與到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中來。并且,我國目前還缺乏有利于反應公眾呼聲和愿望的有效溝通渠道,使得公眾關心的重大問題不能及時反饋給政策制定系統。1(四)公民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參與度低。政治意識屬于政治文明的組成部分,受到文化水平的影響。公民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參與會受到公民文化素質的影響。對比很多西方國家,我國公民在文化素質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他們的法律意識也不強,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也不夠高。公民可能關心這些與自己個人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公共利益,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每一個公民都會主動采取行動去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2其次,很多公民確實積極參與了這個過程,為國家發展獻計獻策,然而政府并沒有把相關政策的制定過程公布出來,人民的聲音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政策制定,我們不得而知。

二、提升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社會化管理水平的做法

(一)完善相關法律。第一,將公民的參與權利以法律形式進行規定。具體包括參與的形式、相關過程等都要通過法律形式明確下來,憲法應強調公民的義務,并更多地注意保護公民的參與權,其他與公民參與權有關的法律,也應明確有關規定以及相關法律在參與公共事務管理中的權力和地位。也可以召集專家制定有關公民參與的特殊法律,規范公民的參與行為,并更好地促進我國的民主政治發展。第二,重視公民參與的程序法研究。我們要將以往公民參與政治中那些不成文的規定或者是以往的經驗慣例收集起來,組織專家對這些慣例進行合法性合理性審查,將通過審查的慣例加以整理,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將以往的不成文規定和程序合法化,從實踐中汲取優秀部分來完善法律,增強我們程序法律制定的科學性、預見性。當前,我們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許可法》等程序法律,尤其迫切的是要制定關于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監督法律。3第三,加強對于違法行為的處罰。在實踐中,由于有很多阻礙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行為,使得公民無處發聲,這些行為都應該受到法律的懲戒。我們應該對于阻礙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行為加以限制,根據其嚴重程度做出相應的處罰,用法律進行調節,打擊阻礙公民參與的行為,使得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順應民意。(二)健全多主體參與的制度。一是健全信息公開制度。信息公開是多主體參與的基礎,因此推動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及時準確地公布公共政策制定相關的信息是促進多主體參與的關鍵,具體包括:聽證會的地點時間過程、政策涉及到的具體人群、政策的制定過程,將公共政策從提出到聽證再到投入執行的全過程都進行公開,保障民眾的知情權,接受民眾的監督。二是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公民建議批評制度,真正的聽取民眾的意見,傾聽他們的利益訴求,使得公民可以對不成熟的公共政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還要鼓勵民眾積極發聲,增加民眾的參與積極性,使民眾敢于對當前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三是要完善我國的聽證制度。聽證是“政府組織在做出直接涉及公眾或公民利益的公共決策時,應當聽取利害關系人、社會各方以及有關專家的意見以實現良好治理的一種必要的規范性程序設計。4”聽證政策的實行可以促進民眾對政策實行的監督,保證其公正性。我國現行的聽證制度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影響了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我國相關部門要規范相關的聽證程序,選取真正為民發聲的聽證代表,使大眾媒體參與到聽證過程中來,保障聽證制度的公平性和透明度,避免聽證會成為“聽過會”,使得聽證會發揮其該發揮的作用。(三)拓寬參與渠道。暢通的參與渠道是公共政策制定社會化水平提升的關鍵一環。我國目前的參與渠道還不夠暢通,有待完善。首先,我們應該完善以往的渠道,包括正式渠道和其他渠道,在這些環節上多爭取公民的參與。其次,我們也要考慮為各個社會團體以及公民提供合理合法的新渠道,讓民眾發聲,比如英國出現的“公共質詢”制度以及美國的“規制談判”制度,這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此外,簡化公民參與的環節,減少公民意見的失真,盡量讓政策制定部門直接聽到一線民眾的聲音。再有,大眾媒體的在其中也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們不應該忽視它,大眾媒體暢通公民參與渠道的重要平臺,民眾可以通過媒體來發表自己的意見,大眾媒體要增強社會責任感,真正成為民眾的“傳聲筒”。(四)營造參與型政治文化。首先,要重視公民教育。在輕松的文化環境中,民眾耳濡目染,也會產生不同的行為方式。營造一種參與型的政治文化能夠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因此要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大力宣傳公民參與民主政治的相關內容,提升公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養,讓公民能夠以理性的思維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加強對公民相關政治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努力培養公民的民主政治行為能力,提高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其次,加強輿論引導。大眾傳媒使得信息傳播更加生動,是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途徑。大眾傳媒應該正確地引導人們,號召公民參與到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中來,真正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傳播正確的現代政治知識和公民意識,提升他們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參與度。最后,在傳統文化中總結經驗。中國是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國,在歷史的發展中積累起來的傳統文化也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5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是多年實踐的總結,其中有很多內容都對當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大有裨益,例如唐太宗時期就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眾對于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至關重要,民眾的參與更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從我國傳統文化中獲取經驗教訓,將歷史上優秀的思想方式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而將那些低劣的方式手段加以改進或者放棄,以此來完善我國的民主政治,構建新型的參與型政治文化。

三、結語

讓公民參與到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中來,有助于民主思想的進一步傳播發展,能夠保障公民的民主權利,真正體現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最大程度上保證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對我國公共政策的優化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社會化管理水平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要保持理性,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逐步改進問題,推動我國民主政治進程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常耀月,李建軍.論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參與:以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為例[J].東方企業文化,2010(06):25.

[2]官靈芳.我國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參與的制度缺陷對策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09(03):28-31.

[3]金華.我國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障礙及其對策分析[J].行政論壇,2007(06):35-39.

[4]曹麗.我國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2009.

[5]吳英.略談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營銷的影響和啟示[J].老字號品牌營銷,2019(05):9-10.

作者:門兆瑄 周星宇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