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專業培養體系改進與優化
時間:2022-03-06 11:21:55
導語:公共管理專業培養體系改進與優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數據已經全面嵌入政府管理和社會管理之中,大數據作為一種技術和理念正在對政府治理理念、治理內容、治理手段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體系并沒做出響應。本文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專業為例,探討了現有培養體系存在的不適應,并對其改進和優化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數據;公共管理;培養體系
近年來,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數據海量增長。2012年,聯合國白皮書指出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大數據將對社會各個領域產生深刻影響。對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來說,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是結構復雜、類型多樣的海量數據無論是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基本技能的習得,還是認知、合作與創新等能力的培養都提供極大的便捷;挑戰是對教師的知識結構與能力、學生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的適應性調整以及實驗教學條件和設施的改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大數據時代及其特征
大數據時代是建立在互聯網、物聯網基礎上,數據收集存儲、價值提煉、智能處理的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大數據成為現實世界鏡式反射。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就能夠獲得人們生活方式變化的有價值的信息。大數據的核心是數據,而數據是統計研究的對象,從大數據中尋找有價值信息的關鍵在于對數據進行正確的統計分析。與傳統數據相比,大數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數據量巨大,大數據的起始計量單位至少是PB(1024TB)級。隨著高度發達的網絡技術和承載數據資料技術的快速升級,數據資料的來源范圍在不斷拓展,存量數據的規模也幾何級數增長。此外,數據量大不僅包括數據多,還包括數據全,與傳統計量統計數據不一樣,它們通常不是數據樣本,而是全體數據。②多樣性。大數據的類型繁多,既包括時間數據,也包括空間數據;既包括以文本資料為主的結構化數據,還包括音頻、視頻等半結構或非結構化的數據;屬性數據、行為數據和時空數據在大數據環境中得到融合。(3)數據價值密度低,但總體價值巨大。大數據雖然因信息超大規模和龐雜而導致關注度降低,但是,大數據信息流傳和更新速度極快,單個數據和短時間數據的價值低,但總體樣本和長時間數據價值大。③數據處理速度快,大數據技術使大規模時間序列數據的實時獲取成為可能。因此,在海量的數據面前,如何通過強大的機器算法更迅速高效地完成數據的價值提取就是數據處理的生命力所在。
二、大數據對公共管理的影響
大數據已經全面嵌入政府管理和社會管理之中,大數據作為一種技術和理念正在對政府治理理念、治理內容、治理手段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對于公共管理領域來說,大數據是一種戰略性資源,提供了一種從多角度、多層次來連續觀察管理和研究對象的能力。大數據對公共管理的影響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表現在公共管理思維的改變。相比過去的“小數據”,大數據需要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新觀念與視角的巨大變化。傳統的公共管理更多的是基于政治意識形態的安全而實施的過程,大數據的公共管理就是要去政治化;傳統的公共管理是為社會秩序服務的,大數據的公共管理從直接對人的管理轉變為對人的服務,這是公共管理根本性的變革。其次,表現在管理結構的改變。一方面,大數據促使公共管理從封閉性轉向開放性。大數據時代的公共管理存在天然的開放性。這種開放性表明,原來的單一治理模式向多元共治模式的重大變革。大數據將有助于推動更高效、更具創新性且更透明的政府建設。另一方面,大數據使公共管理由官僚科層制轉向扁平化結構。大數據把橫向分工合作與縱向科層制的僵化結構打破,政府內部的數據共享不僅會消除部門之間的鴻溝,并將最終消除官僚層級對公共資源分配的決定性作用。最后,表現在管理手段和效能的改變。公共管理大數據分析法相比傳統數據采集分析方法在開放和統合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其優勢表現在對碎片信息進行處理,發掘其中的內在聯系并進行整合。以大數據為基礎公共決策方法,可以對巨量信息進行有效而及時的統籌處理,然后選擇或建立合適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由此提升公共管理決策的科學性。管理者決策越來越依靠數據分析,而不是依靠經驗和直覺。針對上述影響,公共管理研究和人才培養必須快速做出改變和調整,亟需重視大數據驅動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創新。
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專業培養體系現狀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專業開始于1992年設立行政管理本科專業,現有本科、碩士和博士三個完整的人才培養層次,2017年第四輪學科評估排位在全國前20%。從該校最新的本科培養方案可以看到,公共管理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學生成為具備現代公共管理理論方法基礎,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專業基礎技能,勇于探索創新、善于解決實際問題,能在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從事行政管理的專門人才。課程設置以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等模塊為主,涉及定量研究方法的課程只有管理定量分析和社會調查與統計兩門課程。該校公共管理研究生培養目標:具備扎實的公共管理理論基礎,掌握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具備良好科研素養和創新能力,具備較強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公共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課程設置看,專業學位課程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前沿、政治學研究、地方政府專題、資源環境政策專題,涉及定量研究和大數據研究方法的課程幾乎沒有。面對大數據的背景,該校公共管理培養體系明顯表現出以下三個不適應:一是思維方式不適應。大數據時代需要有大數據思維。大量非結構化的數據中所隱藏的不是確定性的因果關系,而是具有統計意義的相關關系。大數據相關關系提供了由因素創構結果的廣闊空間,大數據使人類文明從一個以描述活動為主的時代進入到一個以創構活動為主的時代。大數據時代人才培養體系必須注重大數據思維的培養和訓練。二是知識結構不適應?;诖髷祿墓补芾頉Q策分析必然是一個多學科交叉、共同進行的過程。大數據需要新型手段和方法對各類新信息進行科學處理與分析。傳統管理定量分析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但這些課程設置的初衷是應對傳統數據的,而不是應對大數據處理的;況且在整個培養體系中,靠1-2門課程終顯單薄,而應該是包含多門課程的一個模塊。三是動手能力不適應。在教學活動中經常陷入“重理論,輕實踐”的陷阱,忽略了對學生軟件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的訓練,導致理論與實際、學習與運用相互脫節,進入實踐操作環境常常問題百出,無法學以致用。
四、公共管理專業培養體系改進與優化的路徑
當前,我國高校的公共管理類專業肩負著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組織等培養人才的重任。面對大數據對公共管理的沖擊,公共管理專業要對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活動等作出調整,使人才培養更加及時地貼近社會發展的現實。一是整合創新教學內容。公共管理課程體系建設要綜合考慮專業人才所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并積極借鑒發達國家對大數據人才培養的理念,將大數據分析與智能處理能力培養融入公共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應打破現有的單一教學內容,創新豐富課程內容,培養復合型人才。二是完善課程體系。必須注重培養學生對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整理的能力,調整現有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大數據應用課程模塊;設計“必修課程+限選課程+任選課程”的課程群模式。大數據相關課程應當包含: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編程語言以及數據庫、分布式計算以及數據挖掘和數據可視化工具等。三是豐富和優化教學方式。搭建大數據能力訓練的實踐和個性化創新平臺;采取多樣多層次多渠道的授課方式,積極使用慕課、翻轉課堂、案例教學等新興教學手段,拓展教學途徑,使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大學生科技論文報告會,大學生挑戰賽等途徑,加強對學生大數據處理動手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米加寧,章昌平,李大宇,林濤.第四研究范式:大數據驅動的社會科學研究轉型[J].學海,2018,(2).
[2]王向民.大數據時代的國家治理轉型[J].探索與爭鳴,2014,(10).
[3]黃欣卓,李大宇.大數據驅動的公共管理學科現代化[J].公共管理學報,2018,(1).
[4]蔡劍橋.基于大數據的公共管理決策模式演進與趨勢[J].吉首大學學報,2017,(9).
[5]阮敬,劉宏晶,紀宏.國外大數據碩士人才培養的經驗與啟示[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7,(9).
[6]劉平山,文益民.面向大數據應用復合型人才培養的信管專業課程群構建[J].高教論壇,2018,(4).
作者:卓成剛 肖瀟 單位:中國地質大學
- 上一篇:新公共管理學圖書館業務外包初探
- 下一篇:公共管理秘書人才培養改革探究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