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改革策略

時間:2022-02-24 09:32:34

導語: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改革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改革策略

摘要: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中融入思政元素不僅是教師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師對學生價值觀引領轉化為學生實際行動的有效路徑。目前,該類課程設計和教學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影響了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這就需要課程在“知己、知彼、決策、行動”幾個環節中,通過有效手段,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精神、職業理想,實現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完善課程更加全面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立德樹人;就業指導課程改革;職業道德

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是根據黨和國家“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要求而開設的課程。課程開設的初衷是應對大學生生涯意識模糊、慢就業、緩就業、懶就業、大學生就業難與企業招工難等突出問題,旨在激發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促使大學生理性規劃自身發展,并在學習過程中自覺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該課程除了基本的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外,其教學效果非常直觀地顯現了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和態度以及人生規劃的方向,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需要是否契合的重要反映。所以,在現有的課程體系中,加強思政元素的融合,引導學生恪守職業道德,提升職業素養,培養職業精神,樹立職業理想,實現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是課程設計中非常關鍵的因素[1]。

一、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一)教師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從學生個人角度來說,該門課程以帕森斯的“人職匹配理論”為基礎,幫助學生了解自身,了解外部環境,在進行職業決策時,引導學生選擇與自己的個性特征相適應的職業。從社會發展的整體來看,“人職匹配理論”也是為了實現人才供給與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匹配。因此,通過該門課程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職業目標,更要讓學生明白生涯規劃的過程是實現個人發展需要與社會發展需要相統一的過程。只有學生生涯規劃的方向、未來發展道路的選擇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相一致,才能真正完成課程的育人功能。這就亟需將課程本身的內容與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在教學過程中明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體現教師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2]。

(二)對學生價值觀引領落實到實際行動的有效路徑

每一代學生都有每一代學生的時代特點,“00后”大學生大多數受到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大多家庭經濟條件良好,自我意識強,加上受網絡“喪文化”“佛系文化”的影響,許多學生在真正求職時都會產生“緩就業”“慢就業”的問題,原因來自現有的工作崗位都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更加渴望“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的工作,缺乏責任感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忽視了每一代人屬于自己的使命和責任。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對學生的價值引領是否有效,可以非常直觀地體現在新時代的青年是否可以自覺地在職業選擇過程中與偉大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不僅做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見證者,更要成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建設者,是學生把課堂中接收到的價值引領落到實際行動中最直觀的體現。

二、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中思政教育的現狀表現

(一)強調就業結果,弱化過程引導

目前,該類課程在各高校設置的形式和學分各有不同,許多學校都面臨著課時有限的問題,必須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最核心的教學任務。面對學生最終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提升的壓力,該類課程承擔了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主要功能,更多地強調嚴峻就業形勢的分析,生涯理論的剖析,學生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的提升;旨在促進學生盡快樹立生涯規劃的意識,依照生涯規劃的目標提升求職和就業的技能,并沒有充裕的時間與學生探討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精神、職業理想等方面的內容,一定程度上缺少職業選擇中的價值導向。

(二)強調自我認知,弱化外部環境

在生涯規劃教育方面,通過課程引入了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幫助學生剖析性格、興趣、能力、職業價值觀的問題,比較容易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熱情,也加強了課程的理論支撐。雖然說了解自己才可以更好地規劃未來,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學生過分強調個人得失、急功近利、過于理想化等問題。在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后,生涯規劃的下一環節是幫助學生了解外部環境,但該類課程的任課教師許多都是從學校來到學校的輔導員,對與學生專業和愛好相關的職業世界并不了解,所以課堂中對外部環境的分析尚有欠缺,容易忽視時代、國家、社會等因素對個人職業選擇的作用和影響。

(三)重視技能培養,忽略職業道德

面對企業招工難與畢業生求職難的結構性矛盾,課程更加關注引導學生提升求職技能,找到人生比較合適的“第一份工作”,謹防求職陷阱,學會如何適應職場。但在學生實際求職過程中,學生離職率頗高,簽約后就毀約、離職時不辭而別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進入職場,許多學生尚未實現學生向社會人的轉變,缺乏團隊精神、責任感、基本的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教育應是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教學案例和理論需要進一步豐富。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培養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務實肯干、堅持不懈的工匠精神。

(四)依賴西方理論,缺乏“本土化”改造

課程中使用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源于20世紀初的西方發達國家,包括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帕森斯的特質因素理論、霍蘭德人格類型論、明尼蘇達工作適應論等都源自西方,由于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這些理論中涉及的職業與伴隨當代中國發展出現和淘汰的各類職業并不完全匹配。西方理論更加強調個體差異化、追求個人的幸福,比較容易讓學生更加追求經濟利益,從而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所以,生涯教育的過程亟需進行“本土化”的改造,融入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元素,形成適合當代大學生的生涯教育理論體系。

三、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

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主要設計思路可以分為“知己、知彼、決策、行動”四個步驟,思政元素的融入在每個環節中可以各有側重。

(一)在“自我認知”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形成健康的職業價值觀

一般來說,職業價值觀包括發展因素、保健因素、聲望因素三個層面,可以看出,職業價值觀更關注人的需要,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理解職業價值觀中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獨立存在,個人只有在工作中為社會做貢獻才能實現自己的職業價值。在課堂中,可以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為基礎,通過抗疫斗爭的豐富案例向學生說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精神動力,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真正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把人生追求和事業選擇融入國家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任何職業都有其存在和值得被尊重的理由,要通過大量真實生動的案例,從多元角度開拓學生知識范疇、開闊學生眼界,提升學生認知世界的能力,讓學生真正理解每一份職業的意義,以更大的格局和視野尊重每一個勞動者,幫助學生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二)在生涯決策中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基礎,落實責任擔當,培養職業精神

進行生涯決策的前提是明確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什么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怎樣才能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價值的人,在此基礎上找到實現職業目標的具體途徑,合理調整職業預期。在引導學生做出合理決策的過程中,要運用好職業生涯規劃決策技術,在情感上要讓學生主動以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為指引。每一代青年都有屬于自己的使命和責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只有在一代代青年人的接續奮斗中才能變為現實,當代青年身逢盛世,也意味著更大的社會關懷和社會責任,需要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來,把個人事業書寫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把個人成長書寫在國家民族燦爛的未來里。要引導當代大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精神支柱,勤業、創業、立業。

(三)在實際行動中踐行工匠精神、規范職業道德、提升職業素養

學生的工匠精神、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并不一定需要在正式工作后才可以養成。應提醒學生,短短一頁的求職簡歷,是需要大學所有的時光來填滿它,引導學生嚴于律己,腳踏實地。在校期間,大學生就應不斷夯實專業技能,拓展可遷移技能;用好課余時間、寒暑假多做嘗試,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參加各類兼職、實習,在這一過程中提升社會參與度,與社會接軌,增強社會責任感。要將學生時代養成的愛崗敬業、奉獻社會,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品質帶入到今后的工作中。

參考文獻:

[1]孫振江.課程思政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中的有效融合策略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32):204-205.

[2]李尉.“課程思政”與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融合[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2):141-143.

作者:閆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