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新聞社會美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0 02:04:00

導語:媒介新聞社會美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媒介新聞社會美分析論文

一、社會美內涵及其顯現形式

社會美作為生活形象,主要包括人物、時間、場景和勞動產品等。美的事物都具有鮮活、具體感人的生動形象,而新聞正是真實記錄并重現這些生活形象,實現對社會輿論的影響和正確引導,顯現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1.先進人物表現社會美。社會美首先表現在那些作為社會實踐主題的先進人物上,而宣傳英雄、先進人物更是新聞的主旋律。如《焦裕祿》、《鐵人王進喜》、以及人民的好警察任長霞、航天英雄楊利偉等報道,無不頌揚了先進人物無私的奉獻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和果敢、堅毅等優秀品德,其真實、感人的生動形象表現了最深刻的社會美。

2.事件反映社會美。事件是事物在時空中的變化過程,是人在社會活動實踐時的活動內容,同樣具有生活形象的屬性。如今年5月12日發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慘重之狀令人不堪再回想,但抗震救災過程中武警官兵、解放軍指戰員、人民群眾乃至國家領導人所表現出來的臨危不懼的英雄氣概,還有那些在生死瞬間把生的機會毫不猶豫的留給別人的大無畏精神,無不給觀眾以巨大的視覺、聽覺沖擊,強烈、悲壯的社會美令人刻骨銘心。

3.“場景”再現社會美?!皥鼍啊笔切侣劯鶕黝},選擇、剪裁人的社會實踐的一個個“畫面”的活動形象。08年8月3日,總理在北京五棵松奧林匹克籃球館跑步上籃、大秀球技的報道,吸引了眾多讀者的眼球,上午8時40分許,來到位于五棵松的奧林匹克籃球館,看望志愿者和運動員。籃球館里,中國男子籃球隊正在訓練。走到他們中間,和教練員、運動員一一握手,并親切地問姚明“身體還好嗎?”“腳還可以吧?”他興致勃勃地對大家說,我也投個籃,隨后他拿起一個籃球,一邊拍一邊跑步上籃,連投了5個球。當球投進籃球框時,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他贈給中國男籃一句話:要用精彩的比賽為祖國贏得榮譽,贏得尊嚴,贏得友誼,表現出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奧運開幕僅有4天,這條新聞國內在當天均為頭版頭條,網上留言好評如云。其中溫總三步上籃、與“巨人”球員一一握手的畫面形象生動。特別是網上截留的上籃動作,充滿動感,帶給我們鮮活、本色的社會美。4.勞動產品凝聚社會美。勞動人民的社會生活、社會實踐既是真正的美,又是創造新的社會美的源泉;新聞不僅反映了客觀事物自然原貌的“真”,又揭示了事物發展規律本質的“真”,同時融入了記者、編輯的愛好喜憎、道德標準、審美觀念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社會功利為目的,這是最大的“善”。新聞是“真”、“善”、“美”的高度和諧統一。它直接作用于受眾的“聽覺”、“視覺”,進而使受眾通過感知、感悟、聯想、情感和審美經驗等系列心理活動,產生更高層次的多姿多彩的精神快感和審美愉悅。

二、影響功能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

新聞的社會美屬性賦予了它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既教育功能。新聞不是無的放矢,受眾也不是完全被動接受,它在接受中獲得審美愉悅。新聞的教育功能屬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治理論的宣傳引導。新聞的階級性決定了新聞媒體首先是積極斗爭的工具,其一切行為都是為其所屬的階級服務。報紙、廣播、電視、網絡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就必須積極宣傳理論基礎,準確宣傳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緊緊圍繞黨和政府的工作思路、重大決策和各時期的中心工作,做好輿論引導工作。新聞對于政策理論的宣傳,一般是通過以下方式:

一是剛性灌輸。這類新聞政策理論性強,指導性強,文字規范、嚴謹、精確,語體權威、凝重。黨代會、人代會、政協會等重大會議的決定、決議、公報、社論,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臺論、評議員文章等均屬這一范疇。

二是事實詮釋。寓理于事,用無可辯駁的事實生動形象地佐證詮釋黨的路線、方針、決策,解難釋疑,正確引導輿論。

2.對客觀世界和新事物的認知。新聞迅速快捷地對新成果、新產品、新技術、新知識、新信息及自然現象等“新事物”做出報道,引導人們認知“新事物”和客觀世界,適應社會發展環境,并按客觀規律提高改革世界的技能。認知性新聞大多采用客觀傳播式,一事一報,不旁生枝蔓,用事實說話,在傳播“新事物”中,讓受眾受到啟迪,獲得知識和教益。如《大群蝴蝶南飛并非“不祥之兆”》中,農業專家從科學的角度解釋了這一自然現象主要是與氣候變化有關,澄清了“天災人禍要降臨的征兆”傳言,普及了科學知識,穩定了社會,讓受眾通過事物的表象看到了本質和真象。

3.理想、道德、品質的培養。通過新聞宣傳來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一直為我國所重視,“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培養人們的高尚情操、優秀品質,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新聞報道推出了一個又一個英雄人物、先進典型: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他們堅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人們的思想、言行、道德、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嬗變,激勵著人們崇尚美、追求美、創造美。同樣,揭露抨擊丑惡現象、道德失范行為,嚴懲刑事犯罪、政治腐敗,打擊黃、賭、毒和假冒偽劣等反面報道,也有著告誡、勸善的教育作用,使人們分清是非、美丑、好壞、善惡,增強自律力,提升道德素質,逐步樹立起適應社會要求的道德規范。

4.審美觀的提升和陶冶。新聞具有雙重審美教育功能。其一,新聞作品報道的自然界事物、社會生活中美好的東西,使觀眾引起情感的共鳴:崇尚、贊美;對丑陋、虛假的事物,則產生厭惡、鄙視,從而受到審美的熏陶,不斷提升審美素質。其二,新聞作品作為腦力勞動的文化產品,不但報道的對象具有社會美,作為審美對象本身,也具有強烈的社會美,從內容到形式上是多種美的核心統一。其內容上的真實美、意境美、社會美、目的美和形式上的圖像構圖美、語言文字美、節奏韻律美、調和修辭美等,都能使受眾在接受新聞事實的同時,也受到新聞作品多重美的熏陶、啟迪和教益。

新聞作品不能空洞地說教,應該是社會美與教育功能的完美結合。新聞從業者應以政治家的頭腦、哲學家的思維、藝術家的眼光、慈善家的心腸、史學家的良知大力發現和謳歌美的社會現象,無情揭露鞭笞社會丑惡現象,以期提升全民族的思想素質,激勵人們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魏文彬.新聞工作者的“五家”“五通”及其它[J].瀟湘聲屏,2007,(9).

[2]曹廷華.許自強主編。美學與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

[3]李繼芳.聲屏研究[C].湖南廣播電視學會編,1996.

[4]楊世同.新聞新視野[C].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

[5]毛峰.傳播學概論[M].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3.

【摘要】新聞的最高境界是“影響”,其社會美是影響的中堅力量,最終價值應是受眾體會到審美愉悅,使其在審美體驗中得到陶冶和教益。

【關鍵詞】社會美審美愉悅影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