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商業銀行信貸分析

時間:2022-03-13 10:56:33

導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商業銀行信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商業銀行信貸分析

摘要: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成為必然。商業銀行作為間接融資的主要參與者,單純依靠傳統的獲利方式早已不能滿足銀行經營的“三性原則”。因此,需要對自身的信貸結構作出必要的調整,以便在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尋求新的贏利點。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研究了其信貸結構,采用定量分析法分析其信貸結構對自身盈利水平的影響,找出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中國工商銀行;銀行信貸結構

在經濟新常態下,面對國內經濟增長乏力的狀況,政府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經濟增長措施,重點解決產品供給過剩和經濟由實向虛轉化的問題。為了貫徹“三去一降一補”改革方針和扶持實體經濟,商業銀行迫切需要調整信貸結構,以便完善投、融資一體化的服務機制,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從而促進實體經濟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1]。中國工商銀行作為國有商業銀行之首,近年來一直著手于自身信貸結構的改革,在一些領域已取得顯著的效果。

1供給側改革與銀行信貸結構

1.1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改革相對應,兩者均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需求側解決的是短期經濟增長問題,注重使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刺激需求,促進經濟的增長。供給側解決的是長期的經濟增長問題,注重從經濟結構入手,提高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新等要素的效率,從而提供高質量的產品,提高全要素的生產率,優化存量供給,提高供給應對需求變化的能力,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2]。1.2銀行信貸結構。信貸結構可以從量和質這兩方面考量?!傲俊笔侵感刨J資金的投放與運用在不同區域、不同產業、不同行業以及不同期限上的配置與配比?!百|”是指銀行信貸資產分為5級,分別為正常貸款、關注貸款、次級貸款、可疑貸款和損失貸款[3]。信貸結構在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的運作中處于重要位置,信貸結構是否合理將直接關系銀行的資產安全與收益,影響銀行業的平穩運行、國家信貸政策的貫徹實施及經濟的健康發展。

2中國工商銀行的信貸結構

2.1期限結構。如圖1,中國工商銀行2006—2017年資產總額的增長速度基本保持穩定,年增長率大約保持在20%,信貸資產作為商業銀行的主要資產,所占比例保持在50%以上。其中短期信貸項目在供給側改革后,其增速有所下降,最近3年有下降的趨勢。中長期信貸資產有所增長,在信貸資產項目中所占比例逐年升高,增強了銀行信貸期限的靈活性,提高了抵御風險的能力。2.2產業投向結果。如表1,中國工商銀行在房地產、建筑業等經濟領域的信貸規模自2012年逐年減少,房地產業在2016年降至426999百萬元,積極貫徹落實了中央的反對炒房政策。采礦業等高污染行業的信貸規模基本為零增長,最近5年的投資規模一直保持著穩中有降的趨勢。為了支持實體經濟和綠色環保企業的發展,中國工商銀行一直在擴大制造業、交通運輸業、環保產業等領域的信貸投資規模。2.3信貸資產質量。如圖2,中國工商銀行正常類貸款的占比呈上升趨勢,供給側改革后基本穩定在94%以上。其中關注類貸款在2013年降至196162百萬元,所占比例僅為1.98%。2012年,不良貸款類的信貸資產所占比達到85%。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進,銀行信貸規模有所收緊,高污染、低效率企業的借款難度加大,部分企業無法正常還款,致使工商銀行的壞賬比例有所升高,不良貸款基本保持在150%左右。

3信貸結構對中國工商銀行凈利潤的影響

3.1相關變量及數據。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選取其2006—2017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將其凈資產收益率(ROE)作為因變量,表示經營能力,將信貸結構中的單一最大客戶貸款比例(SMCLR)、最大10家客戶貸款比例(MTCLR)、貸存比(LTDR)、客戶貸款及墊款總額(TOL)、短期貸款占比(STLR)、中長期貸款占比(LTLR)、不良貸款率(MPLR)等變量作為自變量,其他影響因素作為隨機擾動項[4]。3.2模型構建。y=α0+λ1SMCLR+λ2MTCLR+λ3LTDR+λ4TOL+λ5STLR+λ6LTLR+λ7NPLR+ε,其中y表示凈資產收益率,SMCLR、MTCLR、LTDR、TOL、STLR、LTLR、NPLR分別表示單一最大客戶貸款比例、最大10家客戶貸款比例、貸存比、客戶貸款及墊款總額、短期貸款占比、中長期貸款占比、不良貸款率,λ1表示相關系數,ε表示隨機擾動項。3.3利用Eviews軟件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由于選取變量時短期信貸占比與中長期信貸占比之和為1,所以剔除其中一個變量(兩者近乎呈完全負相關的關系),因此模型可寫為:ROE=α0+λ1SMCLR+λ2MTCLR+λ3LTDR+λ4TOL+λ5STLR+λ6LTLR+ε分析結果如下:其中,R2為0.937938,修正R2為0.863464,單一最大客戶貸款比例、最大10家客戶貸款比例、貸存比、客戶貸款及墊款總額、短期貸款占比、不良貸款率前面的系數分別為2.04753、-0.281264、-12.13044、-1.241753、0.098378、-4.537031。由此可知,單一最大客戶貸款比例、短期貸款占比與凈資產收益率之間呈正相關,最大10家客戶貸款比例、貸存比、客戶貸款及墊款總額、不良貸款率與凈資產收益率呈負相關,函數表達式為:ROE=41.84007+2.04753SMCLR-0.281264MTCLR-12.13044LTDR+0.98378STLR-4.537031NPLR。3.4分析結論。模型分析結果基本符合理論分析結果,據此可知,中國工商銀行信貸結構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單一最大客戶貸款比例、最大10家客戶貸款比例占信貸資產比例過高,由于銀行資產主要來源于客戶存款,信貸資產過于集中,很難分散風險[5]。貸存比、客戶貸款及墊款總額比例過多,由于金融的發展,各行業利潤率有平均化的趨勢,商業銀行為獲取更多的利潤,會開設更多的資產項目,增加了貸款總額。如此一來,會加大銀行的流動性風險,造成短時間內無法滿足存款客戶提取現金的需要,使商業銀行不得不變賣固定資產或借取更高利率的資金來解決流動性資金不足的問題,降低了銀行利潤率。長期信貸增長過快也造成信貸資產項目與負債項目無法匹配,根據資產負債理論中的對稱原則,應盡可能對應資產項目和負債項目的期限、利率等。由于銀行的儲蓄客戶大多來源于企業、居民,他們的流動性需求較大,存款期限較短,因此銀行應盡可能提高短期信貸資產的比例,降低中、長期貸款比例,以此來平衡資產負債項目,增強自身抵抗風險的能力。不良貸款率長期居高不下,壞賬比例升高會極大降低銀行的盈利能力,由金融脆弱性假說理論可知,銀行在信貸過程中極易出現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兩者的最終結果就是增加銀行信貸資產項目的風險,不良貸款率顯著提升[6]。

4完善中國工商銀行信貸結構的措施

4.1結合自身發展調整信貸結構。需求側的金融模式較為單一,商業銀行依靠鎖定利率差、增加貸款總量的方式獲取巨額利潤,但如今供給側改革已深入各行各業,單純依靠增加貸款總量獲取利潤的方式逐漸被淘汰。在深化金融改革的影響下,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優勢日益凸顯,中國工商銀行應從自身考慮,為客戶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在同質化競爭日益激烈的條件下,發揮自身優勢。投資者為了獲得更高的投資利潤,會大量買入直接融資產品(基金、股票期貨等),基金公司的增加使商業銀行的融資和放款變得困難,因此曾經的信貸業務和被動型的存款業務很難滿足自身對利潤的需求,商業銀行要從事服務性的中介業務,開展金融債券、大額存單、海外存款證等主動型負債業務,優化自身的資產負債結構。4.2大力發展創新業務,增強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傳統的信貸業務中的大部分資金投放于煤炭、鋼鐵等高污染行業,這些行業生產經營期限長,盈利能力差,致使商業銀行出現大量的壞賬,嚴重影響了銀行的盈利水平。供給側改革限制了產能過剩、高杠桿率行業及其上下游企業的信貸規模,因此商業銀行可根據自身的需要,靈活地運用信貸資金,雖然直接融資方式可縮小利差,但給銀行帶來損失的同時,也為銀行帶來新的贏利點。商業銀行既可為大型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結算業務,也可憑借自身的優勢為客戶提供理財等服務性業務,中國工商銀行可以投資直接金融產品,分散自己的投資風險,提高自身抵抗風險的能力。4.3完善信貸監督體系。在信貸業務中,由于商業銀行取得的存款大多以短期為主,因此銀行取得資金的穩定性不佳,在安排信貸業務時,應提高短期信貸業務的比例,適當降低中、長期貸款的比例。在資產業務中,應持有大量易于變現的資產,以滿足客戶短時間內大量取款的需求,同時,防止資金密集度過高的風險,盡可能將資金投放于生產效率高、環境友好型企業,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銀行內部應建立專門的信貸監督部門,分配好相關人員的任務,落實好監督體系中的每一個環節,讓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監管體系,將動態監管貫徹落實到每一筆信貸業務中,盡可能避免貸前的逆向選擇和貸后的道德風險。4.4完善監管制度,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金融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增強了國內金融環境與國際金融環境的聯動性,國際金融環境變化對國內金融市場的沖擊力加大。國際上許多發達國家的金融歷史較為久遠,我國許多金融創新點包括銀行信貸業務的開展以及法律、法規的制定,大多借鑒外國,致使國內的宏觀監控存在滯后性,無法及時制定相關的法律制度。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中國工商銀行要想更好地控制自身的信貸業務風險,就必須在不違背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管理經驗與創新人才,培養自己的智囊機構,提高銀行員工的管理能力與從業水平。

參考文獻:

[1]馬正兵.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信貸結構與效率實證分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4(11):39-43.

[2]陳紅艷.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集中及其風險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3]高錦飛.淺析我國商業銀行信貸結構調整優化問題與對策[J].財經界,2010(12):20-23.

[4]張銀山.對信貸市場集中狀況的實證分析———以新疆地區為例[J].經濟論壇,2010(10):33-35.

[5]何維,廖純紅.商業銀行信貸結構調整的路徑選擇[J].金融經濟月刊.2012(5):33-35.

[6]周慕冰.關于做好新常態下銀行監管工作的幾點思考[J].金融研究,2015(7):17-23.

作者:劉順 單位: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