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教育跨專業融合創新的分析
時間:2022-09-12 09:55:45
導語:公共藝術教育跨專業融合創新的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等公共藝術教育要與時俱進,就需要對智能化時代教育技術本質、特征及影響等進行研究,提出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的應對策略,關注中國文化精神、當代藝術表現力、具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和應用技術智能化,進而確保符合智能化時代跨專業融合創新的新教育理念。高校應充分發揮公共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正確認識智能時代的技術本質、文化重構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為高等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改革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智能化時代;公共藝術;跨專業融合
在智能化時代,高等公共藝術教育的數字化趨勢成為現代藝術教育系統的新迭代力量,并展現出公共藝術教育資源建設和融合發展的新特征。這些現象的出現說明智能技術為公共藝術教育跨專業建設和創新融合發展提供了可能。
一、智能化時代公共藝術要素的認知
當今世界對公共藝術的認知早已不陌生,城市的每個角落都有公共藝術的“身影”。以公共性和時代性為特征的公共藝術形式與社會文化實踐之間的關系決定了對它的研究必然是跨學科、跨文化的。然而,公共藝術本身并非是把這些學科領域中的知識、概念置于某種文化氛圍下的簡單相加與組合,而是有其自身特性。公共藝術在當前社會語境下,是藝術家的解讀以及與社會環境的互動關系。從構成公共藝術要素的理論視角審視當前公共藝術作品,可以領悟到公共藝術作品的本身就是美學屬性的延伸,近一個時期國內的公共藝術作品,正是公共藝術創作與創新審美理論的碰撞。比如“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公共藝術整體規劃”項目的核心就是建設人文機場,而公共藝術則是其重要的載體。公共藝術教育涉及專業領域非單一的,而是包含文化表現、非遺傳承、數字體驗、信息共享等諸多領域。公共藝術要素的理論研究,為公共藝術教育的理論視域以及實踐活動指引了方向。
二、智能化時代公共藝術文化的內涵
當代公共藝術的文化內涵是建立在智能背景下“美”的藝術創作過程,具有特定的、唯一性的藝術符號性質,也是藝術家的思想、行為的延伸與藝術材料的完美融合。公共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體現在藝術活動中的“物性”,狹義解讀就是物體或裝置,廣義解讀是以物質化和人為感官所感知的文化形象。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公共藝術作品《石徑》(如圖1),以中國書法的藝術形式展示英文翻譯的書法字形,成為全球最有創造力的公共藝術作品。智能化時代公共藝術多重構筑理念的顯著特征,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目標是建立一套以學生為中心的跨越學科、打破設計專業壁壘的新型設計教育模式。智能化時代公共藝術教育模式注重對學生自主思考的啟發、視野開闊及學科延伸,強調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與自主意識的建立,拓展學生對更為廣闊和綜合的“設計”概念的認知。
三、智能化時代公共藝術教育的應對
智能化時代公共藝術教育是依托現有藝術學科,以對中國社會未來形態和經濟模式整體研判為基礎,以積極應對當代科技、經濟和社會變革為契機,以培養具有全球意識和文化自信的人才為目標,形成跨專業型、創新型、發展型的教育模式。從教育者視角出發,智能化時代的公共藝術教育呈現文化“共生”的現象。公共藝術教育既要維護自身教育核心的藝術體系,又要吸取跨專業帶來的文化及學術養分,實現公共藝術教育的不斷進步。公共藝術教育提供適應智能化時代所需的具體技術知識,尤其以數字藝術技術知識為重點;公共藝術教育知識體系中包含對人文精神的關懷,培養學習者良好的創意思維、創業精神和溝通交流能力,塑造學習者優秀人格素養;公共藝術教育體現學習者對歷史元素(大數據)篩選、分析、理解和利用的能力,掌握智能化時代典型的數據素養。智能化時代改變了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理念,公共藝術學習變階段性為永久性,開啟終身學習模式?,F代科技時代知識爆炸式增長,持續性學習能夠保持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能夠培養和創造有價值的公共藝術理論,這對高等學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帶來諸多時效性的好處。智能化時代改變了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方式,公共藝術教學變班集體為個體“智適應”學習模式?!爸沁m應”學習模式不是“技術+教學”的簡單融合,而是借助數字科學技術使公共藝術教育有質的提升,其表現為利用大數據技術創造公共藝術多元、完備、有效的學習數據,運用智能算法模型為學習者提供推介設計單元數據,并在整個系統過程中體現智能化預測學習者潛在需求數據和學習途徑的數據鏈,進而促成學習者最優的學習效率。智能化時代改變了公共藝術教育的實踐途徑,公共藝術教學變理論化學習為實踐體驗式學習模式。數字化沉浸教育是智能化時代的顯著特征,公共藝術設計在原創階段就能使用體驗式對設計有更為深刻、全面而豐富的認知。體驗式學習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系統性思維,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溝通協調能力,這些思維與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競爭優勢。智能化時代改變了公共藝術教育核心體系,公共藝術教學變藝術化學習為科技設計融創學習模式。科技設計融創學習模式是以科技與設計融合、協同發展為核心的公共藝術設計教育與研究體系,重點關注智能科技與藝術設計創新、數字科技和設計創新、生物科技和設計等諸多專業領域,融創學習模式的綜合性優勢在于具備社會創新設計、跨領域創新設計等手法,能夠應對社會和商業中普遍的公共藝術設計熱點問題??傊?,公共藝術教育的學習模式總體以跨學科、跨專業為發展趨勢,啟發大學生自主思考、開拓視野、開放對學科的理解,注重人文關懷與獨立人格的樹立,成為廣闊和綜合的“設計”概念的總認知,在全面的基礎與架構之上對公共藝術進行深入研究與設計創作。
參考文獻
[1]邵萍.互聯網發展與藝術教育應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構建的應然與實然[J].煤炭高等教育,2018(06).
[2]彭逸偉,王春光.網絡藝術教育的發展問題分析與對策[J].遼寧教育研究,2008(05).
[3]何娟.淺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現狀[J].戲劇之家,2018(31).
[4]蔣成.網絡及教育技術現代化背景下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及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8(02).
[5]胡智鋒,周建新.關于當前我國高等院校藝術教育的觀察與思考[J].藝術百家,2015(02).
作者:王靜波 董萬多 單位:東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
- 上一篇:淺析群眾舞蹈藝術創作
- 下一篇:淺議醫療設備檔案管理的重要性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