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公共藝術探討

時間:2022-09-07 11:06:26

導語:城中村公共藝術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中村公共藝術探討

摘要: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中村”成為城市中特殊的空間。“城中村”的經濟水平、文化水平等普遍較低,其藝術氛圍也大多不濃厚?;谥袊磥韼资瓿鞘邪l展的趨勢,“城中村”的改造是大勢所趨。而公共藝術作為普遍適用于城市建設的藝術形式,在各類改造項目中被廣泛利用。文章對“微更新、輕改造”的模式進行分析,發現其與傳統的改造模式相比具有成本低、影響小、成效佳等優勢,推廣這種模式可以促進“城中村”公共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公共藝術;微更新;“城中村”改造;城市化

“城中村”是城市化的特殊產物。處于社會主義發展初級階段的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城市的擴張導致對土地的需求量增加,使許多原本屬于農村的區域被規劃入城市?!俺侵写濉蓖瑫r也是外源性城市化帶來的問題之一。外源性城市化是被動的城市化,由于城市擴張的需要,鄉村被新建的城市包圍,從而不得不做出所謂“城市化”的改變。我國在改革開放前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也直接導致一些農村雖然在地域上屬于城市,卻無法從根本上融入城市,于是這樣的區域便成為特征鮮明的“城中村”。公共性是公共藝術的基礎,同時也是其核心內容與創作根據。公共藝術的公共性決定了它開放、大眾化、通俗化等特點,這樣的特點也使公共藝術成為非常適于介入大眾生活的藝術形式。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的公共藝術也呈上升發展的態勢。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公共藝術在壁畫、雕塑、環境景觀等領域都進行了初步的探索,而在中國的城市建設中最常見的公共藝術形式也主要是這三類。大部分“城中村”中公共藝術介入的程度都非常低。首先,這種現象受“城中村”性質的影響。外源性城市化導致“城中村”與普通城市社區的公共服務配置不均等。從社區管理模式來說,“城中村”沒有完善的社區服務系統,整體的模式還停留在農村社區的層面;從社區公共設施來說,它沒有與城市其他地區一致的設施。從“城中村”居民的角度分析,許多青年人因求學、工作等原因流向一線大城市,因此大部分“城中村”的居民為老年人,且占比達一半以上,剩下的是少部分中年人和孩童?!俺侵写濉钡闹欣夏昃用裼捎谠钤谵r村且大部分受教育程度較低,大多數并沒有實際接觸過公共藝術,對公共藝術的了解程度亦非常低,孩童在“城中村”的場域條件下則更難接觸到公共藝術。其次,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中村”的邊緣化。由于“城中村”在用地屬性上曾屬于農村土地,因此它處于被城市發展忽視、孤立的局面?;凇俺侵写濉眳^域未來走向的不確定性,部分城市的相關部門往往不會對其投入太多資源進行文化建設,這也是“城中村”鮮有公共藝術介入的主要原因?!拔⒏?、輕改造”創作原則是指以不改變土地利用性質、基本不改變建筑空間主要結構為前提,盡量在不打擾居民生活的情況下,通過進行適應社區生活需求的局部改造提高公共空間的功能和品質。公共藝術在城市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城市大型雕塑、大面積壁畫、建筑環境景觀改造等方面,各種社區更新方案也大部分采用大體量建筑的改造這類藝術介入的方式。當然,這樣的運用比較符合早期城市建設中大型規劃———大面積拆除及大面積重建、新建的情況。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更新的方式逐漸從“大拆大建”的模式轉變為城市“微更新”。

與城市“微更新”同步的則是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的形式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創作形式主要表現為由大型公共藝術裝置介入等大改造形式轉變為“微更新、輕改造”的形式,這樣的形式與當下城市化發展進程的適配度很高。然而“微更新、輕改造”創作原則下的公共藝術介入并沒有普遍應用于非一線城市———拆遷與重建仍然是三、四線城市的改造常態,而這樣的改造模式大部分的應用對象就是“城中村”。公共藝術“微更新、輕改造”式的介入是最適合落實改造項目的,具體有四方面的優勢。第一,用人更少、用時更短。相比大型建筑的拆改、新建所需的大量人力與長時間施工,“微更新”的性質決定了它所需的人力較少、速度較快,一般情況下一個設計團隊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改造項目。第二,成本更低、性價比高。傳統的大改項目需要的啟動資金很多,但“微更新”可以用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第三,改動更小、影響更小。傳統的改造多數是大體量的拆建,這勢必會有大規模施工,而施工現場對社區的影響大也是前些年許多民眾對改造項目不滿的原因之一?!拔⒏隆眲t不需要對原有建筑等進行大改動,只需要在原有建筑基礎上加入公共藝術內容即可,這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非常小。第四,靈活性強、成效更好。公共藝術的介入有公共裝置介入、公共空間營造、公共活動介入等多種形式,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因此在改造項目中可以“對癥下藥”,根據對象的特點和需求更精準地選擇介入方式,以此取得更好的效果?!拔⒏?、輕改造”式公共藝術的介入方式以介入的空間分類大致有以下幾種:以小面積手繪墻為主的建筑外立面“微更新”,以公共設施改造升級為主的公共設施“微更新”,以放置公共裝置為主的公共景觀“微更新”,以開展公共藝術活動為主的藝術氛圍“微更新”。建筑外立面“微更新”是改造方式中最常見、最基礎的一項,其創作成本低,創作效果佳,能快速地改變建筑表面的樣貌,實現整體環境美化。在“城中村”的改造中,建筑外立面是最值得藝術家使用的“畫布”。公共設施“微更新”是改造中關鍵的一項。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微更新”項目負責人陳敏提到:“微更新不是一種美化運動,而是要解決居民的實際問題和需求,滿足功能上的不足。”對公共設施的設計與改造是公共藝術的功能之一,對于“城中村”的改造來說,公共設施的有效改造升級更是重中之重?!俺侵写濉鄙鐓^的整體環境大多比較單調,空間布局刻板單一,在不進行大的建筑改動的前提下,景觀的“微更新”對于改善整個社區環境起著重要作用。公共藝術裝置是景觀改造中常見的工具之一,而在“微更新”的原則下,與空間相結合的小型裝置取代大型雕塑成為更適用于社區改造的項目。新媒介公共藝術為社區改造提供了更多可能,在“城中村”的改造當中,這種類型的公共藝術介入可以給整個場域的氣質帶來巨大改變,而這樣的改變有時只需從一個微妙的靈感開始。

英國藝術家AlexChinneck的“Knot”系列作品通過對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再創作呈現出奇幻的觀感,他將郵筒、滅火器、掃把“打結”的創意實際上就是對材質的置換,從而達到一種視覺欺騙效果。此類幽默詼諧的小型裝置是公共藝術介入社區時可以參考的。這種基于日常物品的改造不會顯得突兀和生硬,且有利于社區藝術氣氛的營造。在公共藝術實踐的各種類型中,公共藝術活動是比較特殊的一類。不同于繪畫、裝置等藝術形式,公共藝術活動是以人為主體的藝術形式,它強調大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同時也是觀念藝術與行為藝術的結合。在公共藝術活動介入的相關研究中,可以探討如何針對“城中村”居民群體的現狀做出改變。如果將目光聚焦“城中村”居民群體,會發現他們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對公共藝術的接觸度不高、生活水平不高等。對于具有這樣特性的“城中村”居民來說,熱鬧且不影響正常生活的公共藝術活動是最容易被接納的。而公共藝術活動具有即時性,短期的活動不會對公眾的生活造成不便。除了傳統的開展歌舞活動這類局限于觀看的藝術形式之外,可以嘗試開展讓公眾參與的藝術活動。例如在“長江上下:公共藝術行動計劃”①系列項目中的“公共藝術社區項目活動”這一板塊,學生團隊計劃組織了多個互動式的公共藝術活動,包括讓社區居民親自動手創作的臨時性藝術工作坊等。“城中村”的居民一直以來屬于城市中被藝術邊緣化的群體,由于很少有機會接觸藝術,他們很難發現自己的藝術創造力。公共藝術活動對“城中村”的介入的可貴之處在于,在全面提升整個社區的藝術氛圍的同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居民的藝術創作意識。

在當前中國城市化建設的形勢下,對“城中村”的治理將主要采用“改造代替拆遷”的形式,且部分城市已經投入實踐。從社會環境需求以及人文關懷需求兩個方面來看,公共藝術的介入在這種發展態勢下必然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公共藝術介入“城中村”項目的前景非常廣闊,也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而“微更新、輕改造”的方式更加適用于未來的社區改造項目,因此公共藝術介入“城中村”時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改造效益最大化。“城中村”的存在的確是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它是值得社會理解與包容的。誠然,“城中村”的藝術現狀有其必然性,但這種必然性不能成為它被藝術邊緣化的理由。新時代的藝術工作者應該敏銳捕捉到這種現象,仔細對其進行研究并努力改變現狀?!俺侵写濉辈皇浅鞘械摹拔埸c”,也不應該一直被視作灰色地帶,加強公共藝術對“城中村”的介入是推動“城中村”融入城市的重要方式。“微更新、輕改造”也不僅僅可運用于普通社區與其他公共空間的改造,將這樣的方式運用于“城中村”的改造既是對其原有面貌的接納與承認,也是對其未來積極負責的態度。城市會擁有美好的未來,“城中村”亦然。公共藝術將持續在這一跨越時代的巨大變革中發揮重要作用,讓公眾見證藝術與城市化的輝煌歷程。

參考文獻:

[1]孫彥鵬.城鄉結合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與對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5.

[2]盧福營.第三類治理:城中村社會的兼容型治理[J].浙江社會科學,2020(9):73-77,23,158-159.

[3]夏燕靖.城市化進程中的藝術影響力:城市“公共藝術”的社會作用與城市藝術化生活問題探討[J].藝術百家,2010(6):25-32.

[4]于飛洋.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營造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20.

[5]陳燕鳳,唐娜娜.基于地域性文化元素的城中村景觀改造升級[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12):44-45.

[6]程博,孫愷.見微知著:城市微更新中的城市設計[J].中國藝術,2020(2):56-63.

[7]孫倩.中國城市化的特征與未來趨勢:評《中國的城市化功能定位、模式選擇與發展趨勢》[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20(5):115.

[8]吳抒玲.重煥新生:公共藝術介入老舊街區空間[J].雕塑,2019(6):80-81.

作者:夏菡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