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雕塑藝術風格論文

時間:2022-05-12 03:51:08

導語:古羅馬雕塑藝術風格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羅馬雕塑藝術風格論文

一、古羅馬雕塑藝術風格

與希臘雕塑相比,古羅馬人在肖像雕塑作品中把追求肖像的真實肖似放在了同等地位,甚至在一些優秀的作品中,雕塑家不僅做到了外形的逼真,而且還使作品凸顯出一定的人物個性。雖然古羅馬雕像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希臘雕像的藝術風格,但其根本原因還在于:古羅馬人為了祭拜祖先而制作遺容肖像,從而發展出了古羅馬雕像的真實再現性風格??v觀古羅馬肖像藝術的發展歷史,我們會發現在藝術表現手法中,始終都存在著美化與寫實這兩種傾向。美化即理想化,也就是重點強調夸張人物英雄般的氣概,特別是那些手握政權的首領,渴望自己有著與神一樣的容貌特征和力量。于是,古羅馬雕塑家在創作這些首領的肖像時,希臘神像雕塑自然就成為了他們現成的范本。寫實即忠實于客觀個體形象,把對象外在的容貌和內在的氣質特征真實地表現出來。

二、奧古斯都雕像

奧古斯都的雕塑作品無計其數且豐富多樣,有穿托加祭司狀的,有英雄般立姿的,也有代表他青春不老的胸像等等。在這里,筆者以一尊普利馬———波爾塔的“奧古斯都”雕像分析為主體來探討古羅馬雕塑美化與寫實相結合的藝術風格。從圖像上看,熟悉希臘古典雕塑的觀者都可以一眼看出此尊雕塑有著神一般的英雄氣概,毫無疑問,美化的藝術手法在這里占據了上風。在當時,對所塑人物理想化,希臘神話題材雕塑是最好不過的范本了。而從制作祖先蠟質遺容發展起來的古羅馬雕塑,又有著自己特有的寫實風格。如何把這兩種風格揉捏在一起,就成了當時藝術家不得不解決的問題。于是,雕塑家在人物特征基本寫實的情況下,通過借鑒和運用希臘神話特有“人物”或“物什”這一象征性手法,來達到作者想要表現的既美化又不脫離客觀對象的目的。在古羅馬的雕塑中,那些象征性的局部不是為其自身而存在,我們必須從作品以外的特定歷史情況以及社會風尚去觀察它們,這樣才有可能“讀懂”這些象征性細節的內涵。如果缺乏對希臘神話故事、希臘古典雕塑和古羅馬當時社會情況的了解,觀眾就會如潘諾夫斯基假設的《最后的晚餐》在南美土著的眼中僅是一群人的宴飲一樣。從圖像上來看,這不過是一個穿著盔甲、光著腳丫、面部表情嚴峻沉著的青年。而這樣的結論則與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圖差之十萬八千里。那么這個主題是如何通過雕塑藝術清晰地傳達給觀眾的呢?我們看盔甲的正中間是一個士兵在接受一桿旗標。從他們的著裝我們可以清晰辨認出:右邊士兵身穿典型的羅馬軍服,他右手伸出準備接受旗標;左邊是一個穿著寬松服飾(當時東方人的標志)的雙手拿旗標的帕提亞人,旗標的頂頭立著一只鷹(鷹是宙斯的寵物,象征統治與權威),他正在把旗標遞給羅馬士兵。這里的士兵實際就是整個羅馬軍隊或者羅馬人民的代表,而那個帕提亞人同樣也代表著整個帕提亞,旗標的收回標志著勝利果實的收獲。旗標的收回、胸甲下方的大地之母忒路斯手舉滿盛豐產水果的豐饒角,這都預示著美好和平;而胸甲上方的天神雙手高舉華蓋,這象征著和平已經降臨整個古羅馬帝國。再看胸甲四角:右下方是手持七弦琴的音樂神阿波羅,左下方是騎著鹿的狩獵女神狄安娜,胸甲右上側是駕駛四駕太陽車的太陽神索爾(羅馬神話中的太陽神),左上側是手持火柱的月亮女神盧娜(羅馬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在古代的希臘,人們對體力與美給予了普遍而崇高的估價。體魄的強健、意志的鍛煉,對于祖國保衛者———民軍參加者的培養來說,意義非凡。希臘學校的基本課程內容就是運動、競技訓練,無論男女老少,都把經常的鍛煉視為一個和諧發展的漂亮人的必要因素。每四年一次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就是對參與者肉體上和精神上雙重的檢閱,勝利者會贏得鮮花和掌聲,同時人們還會為其樹立雕像。在當時希臘人的實際生活中,人們也的確著裝很少,一般也就一件套衫。而在古代的羅馬,人們的服飾則豐富多彩,內著內衣和托尼外套托迦,還有著大披肩、短披風、帶風帽的大氅、長袍、蒙頭長袍、軍袍、羊毛短袍等各式披風。古羅馬的學校也不再僅僅以體力鍛煉為主要目的,他們教授學生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早期男女孩都要學習讀、寫和算術,較大年齡的男孩還要接受修辭學的訓練。時代不同,雕塑藝術也隨之發生變化,除了直接復制的希臘雕塑之外,著托迦的雕塑在古羅馬基本占據著主流,只有少數的雕塑還是裸體創作的。具體到這尊普利馬———波爾塔的奧古斯都雕像上,奧古斯都身著盔甲,左手托纏繞腰間的斗篷。而與希臘諸神雕塑的聯系就在于奧古斯都光著的雙腳,這就意味著雕塑中的他是一位英雄,甚至儼然就是一個神。他腳邊騎著海豚的小孩則被人們普遍認為是丘比特,丘比特的出現,更加預示著奧古斯都猶如神靈一樣的身份。

三、《奧古斯都》與《持矛者》雕塑動態比較

我們再來看看這尊奧古斯都雕像的動態,相信熟悉希臘古典雕塑的人都會想起坡力克利特的《持矛者》,除去右手姿勢的不同,其它各方面均是驚人的相似。這尊《持矛者》雕像是古典風格的代表,很好地利用了“對偶倒列”藝術手法,通過右側收縮與左側伸展這一對襯來達到動態的平衡,打破了古風時期雕像左右兩邊基本互為鏡像的那種靜止的對稱。這一古典“對偶倒列”藝術手法,被后世藝術家一遍又一遍的運用,賦予了許多藝術作品中各種人物形象以非常生動有力的感覺。《持矛者》精心的姿態設計、安詳的形象、威嚴的氣氛肯定也深深地打動了古羅馬的雕塑家,這從普利馬———波爾塔的奧古斯都雕像上就可以窺見一斑,其骨架結構基本與《持矛者》雕像如出一轍。毫無疑問,表現人民對統治者權力的尊敬和對其偉大的贊賞,才是奧古斯都塑像的目的所在。而《持矛者》意在表現人的英雄氣概、熱愛生活的精神和對于人的崇高品質的尊重,這顯然與奧古斯都雕像的表達意圖有差入。那么,雕刻家是如何在美化和寫實兩種藝術手法中采取一種折衷,神話與現實互相結合塑造出奧古斯都的形象呢?首先,《持矛者》表現的肯定不是現實中實際存在的個體,而是一個希臘人民想象中的神的形象。如果完全按《持矛者》的形象來塑造奧古斯都,那就失去了與現實的聯系,奧古斯都僅僅是個神的形象而非特定的奧古斯都本人;而實際生活中的奧古斯都則身體矮小、體弱多病、面容蒼白,如果按現實中的這些特征來寫實塑造雕像肯定也是行不通的。于是,雕刻家就在基本忠實奧古斯都真正面貌的基礎上做了許多理想化的修改,使其面容顯得威嚴高貴,這樣才能與《持矛者》純正的體型達到一種和諧的統一,不至于頭身脫節。其次,《持矛者》雕像表現的是裸體形象。如此塑造英雄形象,對于當時的希臘人來說是很正常自然的。但對古羅馬人而言,特別是對一個古羅馬傳統禮節的統領者而言,塑造成這種形象就顯然不合時宜了。再次,《持矛者》反映的是一種生活常態,沒有視線的焦點和方向,缺少統領者的威嚴氣概。如夢一般地散步于空間對古羅馬皇帝來說,這是不可想象的。與之相反,他應該以一個統治者的形象出現在眾人面前,向古羅馬的臣民直接演講并統領他們。相比《持矛者》,奧古斯都的頭抬了起來看著前方,右臂不再自然垂落,而是揚起成了一種指揮的姿勢。通過視線和手勢的修改,奧古斯都似乎在以他偉大的個性力量支配著眼前的空間。

四、結論

通過如上所述修改,奧古斯都雕像就古典結構化了。一個統治者的威嚴、一個牢握帝國權力的皇帝形象被作品表達了出來。美化與寫實兩種藝術手法互相結合,模糊神話與現實的界限并使其二者和諧統一于同一作品,這是古羅馬雕塑的一種卓越的折衷辦法,也是古羅馬雕塑藝術真正的成就。

作者:肖巨成單位:莆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