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藝術類型與特征分析

時間:2022-07-08 11:51:44

導語:生態藝術類型與特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藝術類型與特征分析

摘要:由于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生態和生態學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與此相關的一些理論概念逐漸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與生態有關的交叉學科的研究也越來越多。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蔓延至全球,生態問題再一次正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再次引發人們的思考。而生態藝術作為當代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特殊時期凸顯出了它的價值和作用,從重建綠色地球的愿景出發,其價值超越了藝術與審美本身。

關鍵詞:生態危機;中國生態藝術;疫情;生態美學

近年來,由于生態危機的加劇以及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生態問題已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在我國,生態環境是國家一直以來重點關注的對象。黨的十七大正式提出“生態文明”的理念,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又進一步提出“美麗中國”的倡議,要求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當前,“生態文明”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領域,也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和學者聚焦于藝術作品中呈現的生態特性,將生態美作為一種批評的標準。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蔓延至全球,生態問題再一次正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再次引發人們的思考。關注生態、保護自然、樹立綠色理念,已成為當前學術研究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而生態藝術作為我國當代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特殊時期也凸顯出了其價值和作用。加之,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學者在美學、藝術理論、藝術批評學等領域將“生態藝術”定位為研究的關鍵詞,因此,基于新時代中國社會現實及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歷程的雙重語境,對生態藝術進行深入了解和探究,將對人文學科相關領域的研究有所幫助。

一、中國生態藝術的起源和發展

在日益嚴峻的全球生態問題面前,藝術家們沒有無動于衷,他們開始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創作出與自然生態相關的作品,開始注重作品的生態特性。這種趨勢最早出現在西方,20世紀60年代,全球環境危機引發了西方當代藝術的生態轉向。最早出現的大地藝術,就是將自然和藝術緊密結合在一起,以大自然作為主題和主要空間進行創作的。與此同時,伴隨著社會生態運動的推進,自然與環境成為西方藝術家開始觀照的重要對象,許多著名藝術家都通過藝術理念表達生態關懷。由此,生態藝術逐漸成為當代藝術中一個獨立而成熟的分支。20世紀90年代,西方生態美學在中國得到傳播,掀起一股生態美學的熱潮。將生態美學思想引入當代藝術中,更能在形式、技術和價值觀等層面喚起人的自然意識,使人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自覺地完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問題的再思考[1]。八五美術新潮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包含了深刻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生態藝術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藝術家也將目光投向中國社會的生態問題,尤其是中國城鎮化建設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由此,“生態”已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一種創作方向。如今,在繪畫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多媒體藝術等門類的當代藝術創作活動中,生態審美意識與環境保護理念日趨深入人心,逐漸成為部分藝術家的創作自覺乃至個人的標識符號。

二、中國生態藝術的主要種類

(一)繪畫藝術

生態審美意識在繪畫中的體現早在宋元時期就有所凸顯,宋元山水畫中已經體現出人們對自然的熱愛,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充滿生態趣味。如今隨著生態問題的惡化,藝術家們創作出大量關于生態的繪畫作品,以平面、直觀的方式引發人們的深思。在當代生態藝術的畫面中,自然不僅僅是背景和陪襯,而是作為主體出現在畫面當中,這與古代齊物論的思想相符合,也與當今“去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相一致。許多畫家運用豐富的線條和色彩,將大自然的五彩繽紛呈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例如,周春芽筆下的自然界就充滿了生機勃勃的氣息,他畫的桃花妖艷絢爛、灼灼綻放,血紅、桃紅、粉紅、紫紅等彼此差異而又統一地呈現出生命的多變與神秘;再如他的綠狗、紅石等系列,同樣色彩艷麗純凈,充滿自然生趣,將大自然的蓬勃生命力彰顯得淋漓盡致。在前不久以“生生”為主題的第五屆美術文獻展中,他的作品《春江暖漲桃花水》(如圖1)為人們勾勒出一幅欣欣向榮的自然景象,綠水青山,繁花茂葉,生動而又恬靜。他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終極問題,而藝術家思考的方式應該與政治家、軍事家和科學家有所不同。

(二)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是生態藝術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近年來,生態裝置藝術在各種大大小小的藝術展中頻頻出現,博得人們的眼球和青睞,引發人們的駐足與思考。裝置藝術因其立體性和綜合性,觀者可以通過視覺、觸覺甚至嗅覺等多重感官來沉浸式地感受其中的意味,在傳達生態觀上有著獨特的優勢。生態裝置藝術不僅在表現內容和主題上具有生態內涵,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也開始注重其表現形式和媒介的生態特性,以此來更好地傳達綠色生態觀。在生態危機的當下,藝術家們創作出一系列富含生態美意蘊的裝置作品,以較為直觀的方式引領人們樹立生態審美意識,促使人們更好地認識自然、保護自然、熱愛自然。著名的生態藝術家梁紹基,在2020年以蠶為主要媒介,創作和展出了一系列生態裝置藝術。例如,在2020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上,他的作品《林中雪》(如圖2)便以自然之物蠶絲和柳枝為媒介,營造出一片飄渺荒蕪的廢墟殘跡。輕盈的蠶絲象征雪花,干枯的柳枝象征樹林,充滿生命力的蠶絲和枯黃的樹枝形成一種內在的張力,自然的靈動與生命的脆弱形成詩意的哲思。再如,藝術家閆曉靜在第五屆美術文獻展中展出的作品《靈云》(如圖3),將33000多顆淡水珍珠仿照水蒸氣的顆粒懸掛于空中,勾勒出虛無縹緲的云煙輪廓。同時,這夢幻般的云煙造型還引用了靈芝造型的如意云紋,而云紋在古代則代表著人對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整個作品給人一種夢幻、純粹的天然之感,引發人們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充滿生態意趣。

三、中國生態藝術的主要特征

(一)直觀性與表現性

中國生態藝術具有很強的表現力,通過藝術化的方式將生態問題推向公眾視野,使其在傳達生態思想和觀念上更為鮮明和直接,人們會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其中的意蘊。例如,徐冰的大型裝置作品《鳳凰》,便是以工程廢料、廢棄建材及勞動工具等廢棄物作為媒介,展現了兩只騰空而起、自由翱翔的鳳凰形象。作品在北京的今日美術館首次展出,夜幕降臨時,鳳凰的騰空將一種來自古老歲月的流光溢彩降臨在這個已經現代化的古老都市中,與東三環CBD的西方現代建筑相呼應,使這兩只“神鳥”既產生了反差也帶來了驚嘆。將這一東方文化中的神奇精靈置于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之中,不僅在視覺上帶給我們沖擊,也為我們的心靈帶來震撼。向往天空的兩只鳳凰被淹沒在四周的高樓大廈中,就連它們絢爛奪目的羽毛也是由工業廢棄物制成。這一具有強烈表現張力的作品帶給我們關于生態問題的深思,浴火重生的不只是作品本身,還有廢棄的材料與生態保護的使命。再如,楊泳梁的《人造仙境》系列作品(如圖4),將龐大的工業城市鑲嵌在山水之中,并勾勒出“山水”的輪廓,表現出一股壓抑的后工業時代的焦慮[2]。他將主題聚焦于中國的城市化建設,以最為直觀的方式將城市建設與自然環境重疊在一起,提醒我們在享受城市發展便利之時不能忽略自然環境的承重力。同時,他還將現代工業社會的景象映射在我國傳統山水畫之中,為我們帶來全球化背景下關于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反思。

(二)感染性與共情性

中國生態藝術的直觀性和表現性也促使其具有感染性與共情性。藝術家通過自己敏銳的觀察力發現生活中的生態失衡現象,再將自己的感受凝聚到藝術作品中并推向公眾視野,以美觸動人,以丑刺痛人,促使人們樹立良好的生態觀。例如前文中提到的藝術家周春芽,他的作品便是勾勒出美好的自然畫卷,以自然之美感染人,使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魅力,從而更加愛護自然。再如藝術家古元的水彩山水畫(如圖5),他將傳統水墨畫的意境融入到水彩畫之中,彌漫著一片朦朧而優雅的詩情畫意。江南水鄉、田野小路、清晨白鷺、江河木船……他筆下的大自然清新淡雅,充滿悠然自得的生活氣息,令人神往。因此,在欣賞這些描繪自然之大美的藝術作品時,我們不禁折服于自然的無窮魅力,被感染、被感動,從而自然而然地樹立起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對生態危機而言,以美好的藝術形象積極地贊美自然固然是必要的,但將生態破壞的現實之丑呈現在觀眾面前,更是觸目驚心、發人深省的。例如,藝術家劉若望不久前在北京舉辦的大型生態藝術展中展出的動物系列作品(如圖6),就是以藝術之“丑”來給人以警示的。劉若望創作出大小不一、情狀萬千的動物雕塑,使人仿佛置身于動物出沒的叢林之中,高大兇猛的黑猩猩、咆哮而起的野狼、狡猾聰明的蝙蝠、盤踞而坐的毒蛇,等等,甚是震撼人心。撲面而來的危險意識,傳達出了一種自然震懾與警醒的聲音,預示著人類過度貪婪的欲望必將走向死亡。再如,早些年尹秀珍的行為裝置藝術作品《洗河》,她將當地的河流之水凍成冰磚,呼吁市民一起參與到清洗冰磚的活動中,但是受到污染的河水冰磚直至消融也沒有被清洗干凈。正如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便難以回歸原貌一樣。參與者在這一活動中感受到的無奈、勞累、荒誕與遺憾等復雜情感體驗,使其在活動結束后回歸現實時,仍會牢記藝術家所囑托的生態保護的重要性[3]。

四、中國生態藝術

在生態危機的當下所發揮的作用隨著全球的蔓延,人類將再次面臨新的困境與挑戰。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狀態與生活方式,出行與聚集成為了敏感的詞匯,數以萬計的人沒能逃出病毒之手。在生態危機的當下,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人類命運與自然生態的關系,而藝術作為“抗疫”的發聲方式之一,必然也將帶給我們新的思考與改變。中國生態藝術在這一特殊時期密集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發揮著它獨特的價值與作用,以感性的方式幫助人們審視當下生態問題。它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發揮作用,一種是治愈,另一種是警示。在疫情爆發期間,人們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龐大與自身的渺小,陷入深深的焦慮之中。這時,描繪自然之美的生態藝術便發揮了溫暖人心的作用,通過欣賞那些治愈心靈的生態藝術,人們不再恐懼自然,不再感到無能為力,而是在喚醒生態意識的同時重燃保護生態的信心與決心。同時生態藝術還發揮著警示作用,藝術家通過作品描繪出生態危機的現狀,利用藝術化表達方式將生態問題重新呈現于公眾的視野,引發欣賞者反思并悔改人類侵犯自然的行為。

五、結語

中國生態藝術在反映、反思、反省生態問題上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在塑造公眾生態審美意識的層面具有很強的傳播與建構能力。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觀,這凝聚了先祖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思考。中國生態藝術在全球生態危機的當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不同于自然科學的理性,而是以感性的方式幫助人們樹立健康、綠色的生態觀以及良好的生態審美意識。更多的藝術家開始關注生態健康,突破傳統媒介材料的使用和控制,以觀念為先導,關注自然、回歸自然,尋求人類深層次的精神需求,營造原生態環境下的當代人文主義藝術。同時,中國生態藝術的發展實踐也有助于推動生態美學理論的完善,為中國生態美學的理論建構在藝術實踐領域的推進發展提供了啟發,而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生態意識才能深入人心。“生態”這一關鍵詞將繼續保持熱度并被更多的藝術界人士關注、踐行,最終形成新世紀當代藝術的生態審美自覺潮流。

參考文獻:

[1]艾錚,艾小錚.淺談生態視野下的中國當代藝術[J].中國藝術,2014(3):128-129.

[2]米玲.淺析“大地藝術”與中國當代藝術中“生態觀”的異同[J].藝苑,2017(1):29-34.

[3]劉心恬.中國當代藝術的生態審美意識[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7-77.

作者:張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