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寫作事項之議
時間:2022-11-01 03:44:00
導語:議論文寫作事項之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議論文是同學們公認的比較難寫的一種文體,但是議論文又是運用最為廣泛而且在考試中經常考查的文體,因此在這里我想淺談一下議論文寫作的幾點注意事項,以供大家參考。
我國元代喬夢符說,文章的開頭要像“鳳頭”。這種說法形象地說出好的開頭應具備的兩個特點——短小、漂亮。短小,便于讓讀者了解論點或論題,從而把握全文主旨;漂亮,才能吸引讀者。正如明代謝榛所說“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爆竹之起爆,何等干脆利落!不可拖泥帶水,拖沓冗長。那么,好的開頭究竟有哪些標準呢?
第一,要明。
好的開頭,要一下子讓讀者知道你要說什么,也就是讓讀者了解你的論點或論題。白居易說:“首句標其目”,主張開宗明義。李涂在《文章精義》里說:“文字起句發意最好。”總之,要讓讀者知道你在談哪方面的問題,開篇知其旨意。
第二,要美。
只有美,才能達到吸引讀者的目的。文章開頭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設懸念”、“用典故”、“引名言”、“用類比”等等。形式美是內容美的保證,二者相輔相成。切不可低估文章開頭形式美、技巧美的作用,有了這種美,才能先聲奪人,吸引人看你的文章。
第三,要簡。
簡潔是明朗的保證。有的學生在寫材料作文時,喜歡把原材料復述一下,這就太羅嗦了。既要從原材料說起,又不能復述原材料,怎么辦?辦法有兩個:一個是對原材料“一言以蔽之”;另一個是選取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話,讓讀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個什么意思就行了,千萬不要較多地引述原材料。
精彩開頭舉例:
例一:有人問:幸福是什么?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尼采認為:“能把蜈蚣、碎玻璃、肉蟲、石頭一齊吞下肚,但卻毫不惡心,這種人是最幸福的。”而思多葛派卻認為:“擁有無窮的財富和威力,而且能夠處事不驚,那才是真正的幸福。”(《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設置問題法)
例二:宋學家朱熹有這樣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子講的是他的讀書體驗。拿來一本書,作者的觀點、思想一目了然,這就是所謂“清如許”,作者平時不停地讀書、思考、探究,這就是所謂“活水來”。沒有“活水來”就沒有“清如許”,所以,一定要“搞活”。世事皆如此。(引用名言名句法)
例三:雄鷹的位置是青天,在那里它飛出一道俊逸瀟灑的弧線;魚兒的位置是河海,在那里,它展出一派魚翔淺底的安然;蒼松的位置在峭壁,在那里它訴說著櫛風沐雨的堅韌;小草的位置是平原,在那里它享受著陽光雨露的悠閑。人,也要尋找自己的一片天空,在那里,把自己的價值實現。(《尋找自己的天空》類比法)
當然要想寫出一篇精彩的議論文,除了精彩的開頭,還必須有一個清晰的結構。結構對于議論文就如骨架對于人體,沒有結構的支持,文章就如一盤散沙。下面主要介紹兩種常用結構形式:
一、并列式結構。在論證思路中,為了論述的方便,將文章的中心論點分解成幾個平行的、并列的分論點,或是把論據并列起來,論證的幾個層次或段落之間的關系是平行的,這就是并列式。并列式結構最大的好處就是思路清晰,論點分明,能夠讓閱讀的人一目了然,這種結構也是最受高考改卷老師青睞的一種結構。
如滿分作文《穩中求勝》在亮出中心論點“為人沉穩,穩中求勝”之后,便從三個方面展開了充分的論述:“沉穩從志而來,沉穩從難而來,沉穩從無欲而來”。這三個分論點共同證明了中心論點,論證充分,結構清晰。
二、遞進式結構
在論證思路中,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步步推進,這就是遞進式結構。它的特點是各層的前后順序有嚴格要求,不能隨意變更。一般議論文采取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問題,然后解決問題的思路,即體現了層進式結構的特點。這種結構的好處在于能夠使論證顯得深刻透徹,也同時體現出作者的思維有條理且深入。
例如:08年安徽卷《帶著感動出發》結構如下:
1.是什么”感動的含義
感動是一種美麗的情感體驗,是一種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是心靈的滋補,是一種有益的洗濯和陶冶。
2.“為什么”
只有那些對真善美有著本能追求而又情感豐富、細膩的心靈,才善于領悟世界的美好,才會時常被感動的潮水濡濕。對于那些心靈來說,感動是無處不在的。正是這來自心靈的感動,讓人倍覺人生的溫馨。
3.“怎么辦”
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抖擻精神,總有一種力量它驅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良知”。這種力量來自于你,來自于我,來自于你們中間每一個人。關注社會,關注現實,關注自我,去尋找一種久違的感動,去體驗一種淚流滿面的沖動……
4.“會怎樣”
感動,把我們的眼睛叫醒,把我們的鼻子叫醒,把我們的心靈叫醒,我們因感動而胸懷理想,因感動而充滿希望,它把我們引向美好的未來。
議論文就是要以理服人,所以就必須分析說理,把問題展開、論透。為此有了清晰的結構之后還要有恰當的論證方法與之相配。下面舉出幾種容易出彩的論證方法,共同學們揣摩習用。
(一)舉例證法:列出觀點后舉出具體實例證明觀點的論證方法,又叫例證法。例證法在議論文中用得最多,它是卓有成效的一種推理方法。因為任何觀點不能弧立存在,而事實勝于雄辯,最具說服力,所以例證法是一般議論文都要用到的。但是,注意不能只把例子擺在論點后,而不去揭示論點論據之間的內在聯系。因為不加以充分的分析、說理,就不能把觀點闡述清楚,文章就會變得簡單化,缺乏內在的邏輯力量。擺出事實后,一定要講道理。另外,例證法中所選的例子,一定要真實而典型,否則就無法說明問題。這就需要平時的積累,有的同學一寫作文就舉自己讀書的例子、生活的例子,這其實是材料積累不深厚的體現。當然具體論證的時候可以參考以下幾種方法:
1.描述性。
聽一聽潘多的故事,或許你會增長幾分自信。
刺骨的寒風夾著雪花和冰凌無情地打在臉上,稀薄的空氣讓人窒悶,腳下的巖石滑而峭峻,潘多再一次從那塊巨石上滑了下來。就快到峰頂了,隊友們都翻過了巨石,就剩潘多一個人了。作為唯一的女隊員,她并不認為比別人脆弱,她相信自己定能登上珠峰之巔。隊友們也都鼓勵她。她臉色發紫,氣喘吁吁,但她又一次攀住了巖石,咬緊牙關,一點一點———潘多翻過了巨石,和隊友們一起登上了峰頂,立在雪中,她感到不盡的驕傲和自豪。自信給潘多以力量,給潘多以克服困難的勇氣,讓她以巨大的毅力沖破層層險阻,翻過巨石,登上了世界最高點,實現了夢想,成就了歷史上的那次壯舉。
2.正反對比舉例分析論證
馬謖也是歷史上出名的悲情人物。馬謖自幼飽讀兵法,自認為行軍打仗不過爾爾。于是他帶兵去守街亭,依樣畫葫蘆,堅持在山上下寨,部將王平諫曰:“若魏兵四面圍定,斷汝水源,汝之奈何?不若依山下寨。”馬謖哪里肯聽,“丞相平時用兵尚且問我,汝等休言”。馬謖不接受意見,以致兵敗街亭,斬首示眾。而漢高祖劉邦,每次征戰都要召開軍事會議,聽取大將張良、韓信等人不同的意見,以擬訂最佳方案。這也是劉邦能夠戰勝不可一世的項羽的一條重要方法。
由此可見,包容就要能夠接受不同意見,以便不斷完善和鞭策自己。
3.假設對舉分析論證
沉穩從磨難而來。一個人若沒有經歷無數的挫折與磨難,身陷蜜水與襁褓之中,自然無法擁有沉穩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氣躁,豈能成所謂大事者哉。君不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沒有經歷磨難,便無法形成沉穩的性格,也就無法取得輝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來,不居安思危,聲色犬馬,終心浮氣躁,毫無沉穩。最后因“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紛奢,經歷磨難,以求沉穩,則可遞三世以至萬世而為君。
4.引用排比舉例分析論證
包容是一種智慧,一種氣度。英諺有云:“世上沒有不長雜草的花園。”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對他人的體諒和理解之上。鮑叔牙對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的壯舉;藺相如對廉頗的包容,成就了“將相和”的佳話!李世民對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對士子學人的包容,則迎來了繼戰國之后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榮的高潮!包容的意義,絕不僅僅停留在個人層面,它對整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同樣有巨大的能動作用。
(二)比喻論證: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說明論點的方法。這種論證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文采,也更容易讀懂。比如在“悲觀與樂觀”話題作文時,有一個學生就用了這樣的方法。他說:“在樂觀者的眼里,生活就像隕落的流星雨;而在悲觀者的眼里,生活就像流星雨的隕落。”形象的比喻,生動的說明了兩者間的不同。在《拿來主義》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也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形象生動地論述了如何實行拿來主義。他把文化遺產中的精華比作魚翅,主張我們應該像吃蘿卜青菜一樣把它吃掉,只不用它來宴大賓;他又把文化遺產中精華與槽粕并存的文化比作鴉片,主張要把它送到藥房,只不要打出“出售存膏,售完為止”的招牌;他還把文化遺產中的糟粕比作姨太太,還是請她們各自走開為好。這樣,就使非常枯燥難懂的道理變成了生動有趣的內容,為廣大讀者所接受。
(三)類比論證:通過講故事、打比方的辦法將相類似的兩件事進行比較,從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結論的論證方法。類比論證在議論文中經常使用。它以淺寓深,以近比遠,形象鮮明,有很強的說服力。比如《寡人之于國也》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來類比梁惠王治理百姓只是比鄰國國君好那么一點點,都不是實行仁政。要注意,類比論證要求必須用同類事物進行比較,而且要求根據類比對象共有的本質屬性來進行推理,如果類比的事物具有的共同屬性愈多,結論的可靠程度就愈大,反之,則可靠性小,所以用此方法時一定要確認兩者間的本質關系。
其他的論證方法還有引證法、正反對比論證法、歸納法、演繹法、分析法等等,同學們在實際操作中可適當選擇應用。
結尾也要有文采,但與開頭不同的是,結尾時筆法要簡潔、明快、干凈利落,猶如豹尾勁掃,響亮有力,給讀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如“寵辱皆忘,看天上云卷云舒;去留無意,望庭前花開花落。向太陽揮一揮手,去捕捉理性的靈光!”其實,文章的結尾有時比開頭還重要。李漁曾說:"篇際之終當以媚語攝魂,使之執卷流連,若難遽別。"結尾如有此種效果,整篇文章將增色不少。下面介紹幾種議論文結尾的方法:
一、點明論點,暗示主旨。
如考場文《品茶的滋味》,它先細膩地描寫了品茶的滋味是先苦澀,再芳醇,最后由茶及人生寫了這么一個結尾:“或許人生本來就是苦與甜的輪回,人們不辭辛勞,只是為了一個美好的將來——為了將來的—一份欣慰、一份收成。因此,吃苦便不再是一種不幸,因為吃更多的苦,便會有更多的甜,有更豐厚的收成。這就像品茶,越是濃的,越覺得醇香。”乍一看,茶味和人生之味仿佛風馬牛不相及,細一品嚼,它們又似乎隔得很近——先苦澀,再甘醇,而且體味得更深刻,它是文章主旨的升華,其語言真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呼應開頭,總結全文。
文章的標題絕大多數蘊含著文章的主旨,當把作文主體部分的“龍身”繡好之后,結尾處涂點“亮眼”,它能使行文收束有力,主旨集中,韻味剛勁。例如2003年中考江蘇鹽城以“真”為話題的考場文中,滿分作文《展現真實的自我》的結尾是:“面對生活,我們應該擁有真實的自我。展現你真實的風采,你就擁有了整個世界!”這個筆力遒勁的結尾既點出了標題中的“真實”,又突出了話題中的“真”,它能照應主題,主旨鮮明,富有震撼力!
三、引用名言,深化中心。
即引用警句、名言、詩句、經典著作、俗語、諺語等作文章的結尾,達到“立語言而居要”。例如《吐出自足成虹霓》的結尾是:陸游曾說:“誰能養氣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即使你沒有博大的思想,但你有意識,也就擁有了發言權,站起來吧,像王朔叫板金庸一樣,舞出自我生命的亮點。
四、排比結尾,凸顯文采
排比句子結尾顯得文章氣勢非凡,文采斐然,又能強化文章的主旨,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直面困難》這樣結尾:
風雨過后,眼前會是鷗翔魚游的天水一色;
走出荊棘,前面就是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
登上山頂,腳下便是積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在這個世界上,一星隕落,黯淡不了星空燦爛,一花凋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人生要盡全力度過每一關,不管遇到什么困難不可輕言放棄當然結尾的方法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議論文的結尾,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論點;要體現全文結構的緊湊、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畫蛇添足;語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響,富有啟發性和鼓舞性。這一點首推魯迅先生的文章,他的《論雷鋒塔的倒掉》,結尾只有兩個字:"活該!"短短兩字,可謂簡潔之至,力透紙背。
總之,議論文是所有文體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文體。因此同學們一定要學會議論文的寫作,并且能夠寫出精彩的議論文。方法再好,也離不開平時的廣泛閱讀,廣集素材,經常訓練。在此希望同學們能夠讀寫結合,將學到的理論運用于實際中,寫出優秀的議論文。
- 上一篇:民政局長廉政建設就職演講
- 下一篇:提高人力資源管理競爭力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