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科學化教材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4 09:37:00

導語:單元科學化教材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單元科學化教材管理論文

自1989年起,從事語文“高中單元整體目標教學實驗”的研究和實踐,至今已5年。其間,做了一番工作,也出了一些成果。但余心仍有所不解:“單元整體目標教學”(以下簡稱“單元教學”),方法無疑是科學先進的,學、研、教的工作辛勤不懈,而收獲與之并不成正比。這是為什么呢?讀到《評文化研究中的三種傾向》一文(載《復旦學報》1994年第3期,《新華文摘》1994年第8期)不禁豁然開朗,大有“于吾心有戚戚焉”之慨。俞吾金先生論道:“在當前的文化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第一種傾向是形式主義,”其主要表現之一“是片面地注重對哲學文化的方法論,尤其是邏輯方法的研究,忽視了從本體論角度出發,對文化現象和文化問題的思想基礎作出深入的、批判性的反思”。文章所針對的當然主要不是中學語文教學,但語文教學應當屬于文化研究的范疇,反思近些年來中學語文教學界的轟轟烈烈的改革,似或多或少地犯了俞先生所言的毛病。教學設想花樣迭出,教學方法鋪天蓋地,這本是好事,但忽略了語文教學的“本體”即教材的研究、探討,比如教材編寫的規律、原則,教材編寫的體例、格局,教材選文的標準、規格等。就說“單元教學”吧,它的原則依據系統、控制的理論,它的過程契合思維認識的規律,它的實施合乎學生的學習心理,而且,從宏觀上看,它也確乎是源于我們現行統編教材的“單元型”體例的。但沒有對這一教材的內部作一番全面、細致、乃至瞻前顧后洞幽入微式的分析、探究,比如,體現循序漸進的“階梯性”,體現由此及彼的“遷移性”等,這些問題還沒得到很好解決,就熱衷于“單元教學”特點的列舉、論證,方法的總結、完善,這似乎有點舍本逐末。筆者認為,現行教材,盡管應“單元教學”理論之“運”而生,但卻不盡如人意,亟待改進。

一、現行高中語文教材存在的問題

應當承認,現行教材為語文教學、為人才培養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且有目共睹的,數度的修改也更使之朝著科學的目標邁近了許多。現在這種“按單元、分文體”的編寫格局也是科學的,合乎漢語教學的規律的。但社會隨著改革而來的劇變,時代因了開放而來的飛躍,人們生活的情趣、節奏、質量,人們工作的強度、性質、特點均迥異于前,對幾乎一日不可分離的語文自然生發出特殊的要求。與此相對照,現行語文教材便越來越顯示出自身的弱點和弊端。具體說來,我以為有下列幾點:

1.現行教材的編寫意圖與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有所悖離。

《教學大綱》和江蘇省教委1992年在南通召開的“中小學語文教改座談會”文件指出,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人教社的編寫說明中,盡管也不乏這方面內容的強調,但過多地偏重于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重申,說得尖刻一點,語文教材很象政治思想工作的卓具形象性的宣傳腳本,選篇注重宣傳口徑,堆砌政治名人的作品、權力人物的講話,搞因人而改文,因人而廢言……雖也強調潛移默化和滲透,強調“文道結合,但實際往往是得“道”而失“文”。

解決的辦法,就是必須變語文教材的“政治化”為“語言化”。

2.選文篇幅冗長,內容陳舊,與時代對語文的要求有所悖離。

現代中學生閱讀什么樣的文章最合適?這是一個很需要精心研究的課題。筆者從對學生閱讀心理、過程、結果的觀察調查分析,從教師把握教材、實施教學的經過、效益的考察分析,認為:從篇幅看,最適合中學生閱讀、閱讀效果最佳的作品應在1500字左右。教師研討教材深入,駕馭教材方便;學生鉆研有望,興趣容易保持。相對而言,增加難度,提高要求,擴展閱讀都可行且易行,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效果的檢測,都將有序有數,可調整、可控制。但縱觀現行教材,無論基本篇目還是非基本篇目,均長文居多,比如《阿Q正傳》、《反對黨八股》、《春蠶》、《談談實事求是》等。它們或是出自名家之手,或是思想性極強,在那個特殊時代里為社會的進步起到過積極的作用,照理,應該受到教學雙方廣泛的歡迎,可是從客觀的教學實踐看,教師和學生對這些作品都有點敬而畏之的態度。究其原因便是篇幅太長了。有的長至七、八千字乃至萬字,教師備課時把握它就已是“神仙難下手”,學生預習復習豈不更是“難于上青天”!要求學生有如此穩定的興趣保持是不現實的。曾有“長文短教”一說,“長文”而要“短教”,能抓內中的什么?只能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事實上單以長短而論,又未免流于狹隘:得時合規,雖長猶短;而短得違情悖理,雖短猶長。僅觀教材中的基本篇目,甚感選篇現實感不強。現代文中,五四以后、解放前夕的作品居多,或是小說,或是雜文、政論。每篇均成千上萬字,教學中僅搞清時代背景就已不易,再理清這些特殊思維特殊文風的偉人的思維方式、表達個性更是難上加難,又何曾有許多功夫去慢慢品味咀嚼文章的語言因素,個中的微言大義。而加之社會時代的變遷,語言形式的漸進演變,尤其是特殊時代里特殊人物的特殊表達,在今天的這種信息密,節奏快的時代,似已不太適應了。

而另一方面,當代作品又明顯偏于簡易。許多論文,除了思想性有可取之處,語言因素很難挖掘,有些課文甚至連一兩個生字詞、一兩個稍難成語也找不著,象這種一眼可以見底、連起碼的深度也沒有的文章學生學無興趣,教師教也乏力。而高考語文試卷中現代文閱讀一塊,許多年來,其難度居高不下,文體偏重在科技說明、學術著作、文學評論或者經典文學作品的鑒賞。憑心而論,試卷雖難,卻是與現代社會對語文、對人才的要求相適應的,因而是合理的,無可指責的。考查的高難度與教材的低要求形成極大的反差,這就迫切需要教材本身來一場大的變革。

3.編寫體例不符合高中語文教學的客觀實際。

現行教材對一篇入選文章的處理如下:

預習(或自讀)提示、選文、注釋、思考和練習。其中預習(或自讀)提示一項是修改后增設的。整體看,教材對單篇課文設計體例從理論上講是有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但聯系教學的具體過程、實際效果,聯系語言學習的客觀規律看,卻有許多明顯的弊端。

先說“預習(或自讀)提示”。交待作品的體載、作家情況、背景材料,這當然有利于學生省出時間和精力去理解課文,但“提示”所涉及的內容太多、太細、太全面、太周到了,除了上述的各項,還有主題(或中心)思想,作法技巧、語言特點,小說甚至點明了主要人物及其性格、思想、典型意義,記敘文也已歸納了各部分要點。這樣周全的“提示”已經大大違背了編者設計的初衷,于教者和學者都是沒什么好處的。它成全了怠隋者的敷衍搪塞,束縛了勤勉者的求異創新,使本該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才能逐步獲得的知識全然揭曉,學生沒有了疑惑、刺激、期盼和成功的歡樂,學習興奮點都難以產生了。這對教師的教無疑帶來了許多始料未及的弊端(詳見拙文《試論單元教材閱讀“提示”的編寫原則》),這樣的教材,使學生對新知識沒有一點神秘感,無論教與學,自然是索然寡味了。有還不如沒有。

再說注釋。就教材而言,必要的注釋不可或缺,比如文言文中的時間、地域、稱謂、典故等有關文學文化常識,特殊的生僻字詞。但文言文中的常用虛詞的用法,現代文中的常見字詞的音形義應該嚴格從簡。教材中這一方面的處理也是吃力不討好,比如,文言文注釋詳得不能再詳,一篇《xiáo@①之戰》,注釋文字超過正文好幾倍,不僅注實虛詞,而且釋大量的短語,翻譯了幾近三分之一的句子,現代文中,象“識相”、“無邊無垠”這一類極為普通的語詞也作了詳解,這于培養學生的動手習慣、動腦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什么好處。而且,統觀全教材,不該注的注解很詳細,而應該注的卻又一字不肯涉及的情況屢見不鮮。難怪有人謔稱,注釋避難就易,避重就輕。結果:注了的,可以查到;不注的,又查不到。橫豎學生的字詞典派不上用場。

練習的設計,我以為是語文教材的致命傷。修改后的教材較前稍有進步,卻未有大的突破,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關鍵是仍頑固地沿襲古人學習語文“悟”的傳統,而未肯將“練”的重要地位明確有形地突現出來。因為強調“悟”,所以生硬地將文后的“習題”或“練習”,稱做“思考和練習”,這實際是極不科學也極不嚴密的。首先提法不妥,有重復語病,做“練習”焉有不“思考”之理?其次,“練習”中大多題目均無從確指,難以形成明確的書面答案,模糊性題目仍然是練習中的主體。這就給教學、檢查、批改、評講帶來許多麻煩,這可以說是“質”的問題。再次,是“練習”的量不夠,遠遠不能達到“練”的目的。這與為語文教學界公認的錢夢龍先生主倡的“以練習為主線”,與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練習化”的主張都是極不吻合的,更是違背了語言能力形成必須經過“歷練”的根本規律。

4.細節錯漏太多,缺乏教材應有的科學性和嚴肅性。

茲只談一些局部的細節。只要隨便翻閱全國各省級的語文雜志,幾乎無一例外地每期都開辟有“教材指瑕”一類的欄目,從字詞的注音釋義,到文意的歸納理解;從文后習題的設計,到“單元知識和訓練”的語言表述,批評指正幾乎是面面俱到,而且,絕大部分意見是正確合理的。僅此一點,便可以說明很多問題。但是,這些合理的指正、建議,很少被重視、采納,教材年年再版,錯誤還是連連重現。

“單元知識和訓練”是統編教材修改后的一個重要特色。總結單元的內容,提示學習的方法,訓練讀寫的技能,這一部分的設置,功不可沒。但問題仍不少,一是抽象的條條杠杠的論理多,具體的實實在在訓練少;不切學生實際的灌輸多,契合學生需求的啟發導入少。比如關于詩歌小說鑒賞、文言虛詞用法的解說高深莫測,幾乎大學文科的要求。另外,從教材的整體看缺乏一以貫之的連續性,比如某一類知識,分設四、五次解說,每一次解說至少相隔一個學期。學生接受時斷斷續續,大量重復,費時耗力而所得不多,又難成系統。而每一“單元知識和訓練”部分,又與此單元選文相分離。比如舉例大多是從另外的單元中選來,有些甚至出自后面的單元,令教學者莫名其妙,無所適從。訓練題也常常沒頭沒腦地出現一些文段或例句,或是后面各冊中的,或是早已被刪卻的選文中的,這在“思考和練習”中也不鮮見。筆者妄測,可能是教材編寫分工合作卻未能認真統稿且因時而動所致,象這類“以不變應萬變”的刻板方針要使教材沿著正確的軌道臻于科學和嚴肅之境是不可能的。

二、“單元整體目標教學”教材的設想

第一、根據“單元教學”的整體性原則,要求單元教材(指“單元整體目標教材”,以下簡稱“單元教材”要立足全局,通盤設計,周密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