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模式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8 09:24:00

導語:課外閱讀模式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外閱讀模式管理論文

語文是美好的。語文學習是美妙的。不管把語文界定為什么,語文永遠是最基礎、最博大、最富文化內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學科。帶領學生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是我們語文教師神圣的職責。除了站好課堂上的四十分鐘,我們還應關注孩子的課余生活,努力讓他們的課余生活因語文而更加美好。課外閱讀就是一個美妙的捷徑。課外閱讀使語文變得豐盈。學習語文,“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學習語文“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詩人杜甫覺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語言學家葉斯大林帕森主張“把孩子們投入到語言的海洋中去”;作家高爾基認為“我讀得越多,書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變得更加光輝,更加美麗。”著名語文教育家呂淑湘先生曾講過:“課外閱讀對語文課來說,決不是可有可無的。”“筆參造化神始足,腹有詩書氣自華”。因此,我們可以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多條途徑構建詩意化的小學生課外閱讀模式,引導學生喜愛閱讀,迷戀閱讀,在課外閱讀這個大花園中流連忘返,樂此不疲。一、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探究作者思緒的閱讀現代閱讀觀認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文本是作者心聲的流露,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也就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的碰撞的過程,是從語言文字中汲取精神力量的過程。文本與人本的交融,才能支撐起語文天地斑斕廣闊的創造空間。探尋作者思緒的閱讀,啟迪孩子作者心靈的相通,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這是詩意化閱讀的美妙的詩篇。1、搜集信息,閱讀信息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當我們看到一則文字材料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了我們的閱讀過程,哪怕是一個說明,一則新聞。因此,我們在教學新課之前,往往都要求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在查找、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去閱讀、思考。2、擴展延伸,拓展閱讀《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九年閱讀總量在400萬字以上。”我們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根據作者、根據文章主人公、根據體裁、根據單元訓練點、根據學生的學習動態引進大量的補充教材,讓優美的文章滋潤孩子的心靈,陶冶孩子情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精神和人格。例如我們學習朱自清的《匆匆》一文,由于年代久遠,生活閱歷完全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我們提前一周讓學生搜集有關朱自清生平及他的一些文章,了解他的經歷,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課后,我們又補充他的另外一些作品,開展“走近朱自清”的綜合學習,通過說生平、講故事、讀文章、聽朗讀等形式了解朱自清,從而加深對《匆匆》一文所表達的青年朱自清剛覺醒時對前途的迷茫、困惑的理解。再如,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我們補充了《今日丹麥》《安徒生之為安徒生》等文章,拉進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引導學生客觀全面地解讀文本,解讀丹麥這個國家,解讀作者安徒生。二、江上層樓翠藹間,滿簾春水滿江山——打開視野入佳境的閱讀好書美文如久旱甘霖,酷暑涼風,對人的心靈起著浸潤、凈化的作用。我們注意營造讀書、愛書的氛圍,引進大量的課外讀物,引導學生走進閱讀的空天闊海,讓他們在書中與歷史對話、與高尚交流、與智慧撞擊,從而打下沉實、厚重的文學素養和人文素養。打開學生視野,引領孩子“登高望遠”,這是詩意化閱讀的動人的詩句。引領孩子走進書的海洋,走進學校的圖書室,走進班級的圖書角,走進街上的書店,走進政府的圖書館,在書的海洋中徜徉。讓孩子一走進學校,就能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家庭作業主要就是讀書,童話、寓言、漫畫,只要肯看就行。讓孩子與書為伴,讀名著、讀兒童小說,訂閱兒童雜志,還可以看爸爸媽媽看的適合孩子讀的書,與老師、同學、家長交流讀書的體會。為孩子尋找文質兼美的文章作為他的第二本教材,人手一份,大家都去尋找,不僅讀文學作品,也讀科技、歷史類的文章;不僅讀散文、故事、童話、寓言,也讀戲劇、小品;不僅讀中國的作品,也讀世界各國的作品;不僅讀中國現代的作品,而且讀中國古代的作品。讓這些美文成為他們生活的向導,寫作的拐杖,精神的力量,想象的翅膀……三、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追尋民族文化的根的閱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之中,處處充滿了創造精神和民族智慧。我們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和吸納人類進步文化的基礎作用,使學生從小扎下民族文化的根,并由此培養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同時,又要具有先進、開放、多元的文化精神,讓學生在語文中體味中國語言的豐富和多彩,體味中國人思想的廣博與深邃,體味民族精神的深邃與永恒。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追尋民族文化的根的閱讀是詩意化閱讀永恒的詩句。1)誦讀古詩,品味古代詩詞的悠遠、豪放、瑰麗、浪漫。我們利用早讀課的時間,開展“今日古詩”誦讀活動。從唐詩到宋詞到元曲,學生誦讀古詩的范圍不斷擴大,他們的文化積淀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厚重。2)“讀千古美文,做謙謙君子”。國學中經典的文辭句段,猶如酷暑的縷縷涼風,山澗的汩汩清泉,沁人心脾,唇齒留香。經典文化導讀的作用決不僅囿于學識拓展的狹窄范圍,它更多地對于孩子的人格成長,發揮“長善救失”的功效。我們在每節課前的幾分鐘學習“每日益言”的時候,就不失時機地引進了《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增廣賢文》等國學經典讓學生誦讀。每天一句,日積月累,循序漸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修其身,養其性。為使經典美文的學習能深入孩子的心靈,我們還可以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如“詩王評比”“讀《三字經》,做現代人”“《千字文》背誦大比拼”等活動,以生動活潑的諧趣牢牢吸引孩子國學誦讀的欲望。在五一班舉行的“詩王評比”中,李天宇一口氣背誦了130多首唐詩宋詞,勇奪“詩王”桂冠。孩子們背誦《千字文》更是興味盎然,課間時也有三三兩兩的孩子在一塊背誦。他們把背誦作為了一種好玩的游戲,“糜有不鮮,鮮克有終”,耳濡目染,水到渠成。四、心似百花開未得,年年爭發被春催——追蹤成長足跡的閱讀在現代教育理念中,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每一個學生都是有著無窮潛力的生命個體,就好比是“心似百花開未得”,就待我們教育工作者為他們創設生命自由生長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年年爭發被春催”。學生本身就是取之不竭的教育資源,我們要努力挖掘這個巨大的寶庫,實現學生的“自育”與“互育”。為此,我們充分利用學生自己的文章,使之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活水”,“催發”他們創造的潛能,這是詩意化閱讀的獨特的詩句。1、閱讀學生自主編輯的班刊。班刊是由學生自己選稿、自己編輯,自己出版的一份“非正規刊物”,但由于班刊的編者、作者、讀者都是朝夕相處的同學,學生對于自己的這一份刊物十分喜愛。我們通過一年多的實踐,學生自主編輯出版班刊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班刊由最初的只有幾個人的稿子到今天全班大多數同學的稿子;從單一的欄目到今天的欄目眾多;從只是習作到包含科技小論文、小實驗、小幽默;從封面封底的“移花接木”到學生自己創作。孩子們拿到班刊大反應是愛不釋手,一讀到底,百讀不厭,它的效果是令人欣喜的。2、閱讀學生編輯自己的作文集。讓學生“編輯自己的作文集”,把自己一學期以來的所有作品(包括周記、日記、練筆、考試作文等)進行整理、修改,或打印,或手寫,編輯自己的作文集,開學后就留在班級的圖書角,作為大家課余閱讀的書籍。這不僅是一個整理的過程,還是一個展示的過程,接受檢驗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們發現,學生編輯的作文集有許多閃爍著新思維火花的地方,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是一個很好的反思與借鑒。語文學習要關注文化,關注生活,關注人生。語文學習要有文化的內核,要有生活的外延,要參以人生的閱歷和生命的體驗。一言蔽之,語文學習是詩意的建構。語文課外閱讀不應是機械的,不應是強制的,不應是單一的,它應該是學生心靈的呼喚,個性的張揚,人文的回歸,是至善至美的詩意化閱讀的宏偉篇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