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循環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20 05:13:00

導語:課外閱讀循環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外閱讀循環教學論文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更加重視課外閱讀,這符合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大量的課外閱讀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在課外閱讀的選書、閱讀和回應等方面,教師在循環圈中起著提供、激勵、示范和反饋的作用。在電子影像時代,課外閱讀是讓孩子親近文字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課外閱讀教師作用

中圖分類號:G423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在學生的課外閱讀部分,“語文課程標準”同“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版)相比也是既有繼承又有變化。例如,在繼承方面,在每一學段的“閱讀”部分,都對課外閱讀的字數總量做出了明確規定:第一學段(1~2年級)是“不少于5萬字”,第二學段(3~4年級)是“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5~6年級)是“不少于100萬字”。也就是說,整個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應該不少于145萬字,這同《小學語文教學大綱》(2000修訂版)相差不多;在變化方面,《語文課程標準》在附錄的第二部分專門來談“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屬于小學階段的大致有:

童話:《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中外現當代童話等;

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外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語故事、神話故事、中外歷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間故事;

詩歌散文作品,如魯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其他提到的一些長篇小說,如吳承恩《西游記》、笛福《魯濱遜漂流記》、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也適合小學高段的孩子閱讀。除此之外,《語文課程標準》還在其他許多地方提到課外閱讀問題,如在“教學建議”部分,提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應該說,《語文課程標準》更加重視課外閱讀了,這同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首先,課外閱讀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必不可少的環節。語文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素養的提高必須依靠大量的語文實踐,僅靠每冊課本里的三十多篇文章,不到10萬字的閱讀量是肯定不夠的。其次,提倡課外閱讀體現了語文教育的特點。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不是靠系統地講授語文知識和單調的語文訓練來提高,而是要“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憑借豐富的資源和大量的實踐,在學語文、用語文中漸漸習得語文學習規律,不斷提高整體把握能力”。[1]再次,課外閱讀有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方面,課外閱讀發揮著很大的作用。當學生從課外書中獲得了足夠的樂趣后,學語文的主動意識才會長久保持。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書進行閱讀,本身就是自主學習的一部分;最后,課外書是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個體、班級、學校、地方的差異是很大的,課外閱讀具有開放性,學生完全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自由地選擇課外閱讀材料。另外,課外閱讀還具有豐富性,有助于各學科間的相互融合(如知識讀物)。

對課外閱讀的重視并非始于語文課程標準頒布之時,歷次頒布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也多次提到課外閱讀,老師也越來越重視。但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如:經濟欠發達地區課外書數量有限;對課外閱讀老師不是作為教學任務來完成,隨意性較大;老師缺乏對課外閱讀進行切實的指導,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上老師還缺少手段;由于缺乏適當的評價手段,學生的課外閱讀往往落不到實處,等等。但較為突出的問題還在于,老師缺乏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來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本文試圖以閱讀循環圖為例,論述教師應如何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總是遵循著一定的循環歷程,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導致了另一個結果,這一過程并不是一個直線關系,而是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英國兒童閱讀專家艾登·錢伯斯(AidanChambers)曾以這樣一個閱讀循環示意圖來表示[2]: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整個循環過程中,有協助能力的成人(教師、家長、圖書管理員等)居于中間地位(并非中心),他起著提供、激勵、示范和反饋的作用:他提供圖書和時間讓孩子們閱讀,并盡力創造一個吸引人的閱讀環境;他可以激勵孩子,讓他們愿意去閱讀,并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他可以為孩子們示范念讀故事和評論書本,讓孩子們掌握閱讀的技巧;他還可以在閱讀群體中,反饋和分享大家的閱讀心得。值得注意的是,在課外閱讀中,孩子仍然居于中心地位,在選書、閱讀和回應的循環過程中,成人(本文主要指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下文將從選書、閱讀和反饋三個環節來討論在閱讀循環圈中教師應起的作用。

(一)選書

小學階段,學生的課外閱讀理應以兒童文學為主,因為兒童文學作家在創作兒童文學時,都有自己較為明確的讀者對象的定位,在表達內容和表達技巧上,也比較符合兒童的閱讀口味,能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我國兒童文學界一般把廣義的兒童文學按年齡分為幼兒文學、童年文學和少年文學三個層次,小學階段以閱讀童年文學為主。但應該注意的是,三個層次的劃分并非鐵板一塊,它們的邊緣是模糊的。例如,在小學低段,圖畫書仍可以作為學生閱讀的主體;小學中高段,閱讀能力高的學生也可以閱讀一些經典的長篇作品。然而,我國每年的兒童讀物出版數都在2萬種以上,如何從中選擇優秀的兒童讀物,是教師首先應該考慮的。

1.教師的兒童文學觀。

選擇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取決于教師的兒童文學觀。如果把兒童文學看成是“教育兒童的文學”(兒童文學作家魯兵語),那么在選擇兒童文學時就會選擇教育性比較強的作品;如果把兒童文學看成是娛樂兒童的文學,那么在選擇兒童文學時就會選擇趣味性較強的作品。在國內兒童文學界,兒童文學觀也經歷了一個從“教育兒童的文學”到多元價值功能觀的轉變,如兒童文學作家劉厚明曾提出兒童文學“導思、染情、益智、添趣”的多元功能論。[3]教師在選擇課外讀物時,應該從培植兒童的閱讀興趣入手,屏棄教育意味過重、藝術水準一般的作品。

什么樣的兒童文學作品才算是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呢?法國著名文學史家保羅·亞哲爾把適合兒童閱讀的好書的標準定為以下幾類:[4]

忠實于藝術的書。就是訴之于“直觀”,而得以培養兒童觀察力的書。是孩子們讀了,也會覺得它具有質樸之美的書。

可以解放兒童的心,使他們喜悅的書。這種書可以保護兒童,守住想象世界的幸福,避開現實法則的束縛。

能把人類高貴的感情吹進兒童心靈的書,使兒童尊重一切生命——包括動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森羅萬象的生命。

承認游戲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活動的書。知性和理性的鍛煉,并不是可以立即產生利益的,也不是能在實際生活中發生作用的。好的書應該不以立即的效果為目的,而且決不可把它當做目的。

啟發兒童知識的書,幫助孩子認識人性——人類心情的書。它們能促進孩子們旺盛的成長力,使他們的精神圓熟,綻開睿智的花朵。

含有高尚道德的書。這種道德是永遠不變的真理,能讓人類的心靈活潑起來、激奮起來,愿奔向真理的道德。

當然,這幾類書并沒有囊括所有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但它給我們的啟發是:教師的審美判斷能力是選擇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的關鍵。教師要提高自己的兒童文學的鑒賞水平,就應該更多地閱讀兒童文學的經典作品,在豐富的感性經驗上提升理性的判斷能力。

2.拋棄自己的閱讀成見

教師在個人的閱讀習慣中,會建立起自己的閱讀偏好,或者會對某些書籍形成刻板化印象(Stereotypical)。例如,卡通書對孩子是有害的;小學生還不能讀長篇小說;只有經典作品對孩子才是有益的,等等。在現代社會中,教師應該以寬容而開放的心態來看待孩子的實際閱讀狀況,例如,許多卡通書都是有益有趣的,只有有色情、暴力的卡通書(色情和暴力并非卡通所獨具)對孩子才是有害的。1990年、1991年來自32個國家二十多萬名兒童參加國際教育成果評估協會(IEA,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valuationAchievement)的考試,結果芬蘭兒童的閱讀分數最高,而芬蘭兒童最普遍的消遣書刊是什么呢?59%的芬蘭兒童幾乎每天都看一本漫畫書。[5]這說明我們在選書時不能犯“因噎費食”的錯誤。教師還應該避免以自己的閱讀偏好來影響學生,除為了開展討論活動外,最好不要指定學生閱讀某一本書。課外讀物和教材不一致的地方是,如果說教材突出的是規范性和典范性的話,課外讀物應該突出豐富性和多樣性。在培養閱讀興趣的小學階段,選擇課外閱讀作品時理應把趣味性放在首位——這也是在影像時代的明智選擇。

選書的前提是要求有較大的選擇面。這要求教師平時要留意兒童讀物的出版資訊。關注媒體上推薦的圖書但又不為媒體所左右,關注獲獎的兒童圖書但又要考慮專家眼光和孩子興趣之間的距離。在班級為學生選書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國外的通行做法是由教師、家長和孩子共同組成選書委員會,大家一起來商定課外閱讀的書目,這也是培養孩子參與意識和民主意識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