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誦讀法教學的重要性論文

時間:2022-09-10 10:57:00

導語:中學語文誦讀法教學的重要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語文誦讀法教學的重要性論文

摘要:誦讀法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主要的教學方法,它將重視感悟、強調積累、傳播學法、注重熏陶、一脈貫穿,是我們漢民族語文教育史上寶貴的文化遺產,本文嘗試著構建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誦讀的重要性,以期更好地把握語文教育的根莖和葉脈,為我們舉步維艱的語文教學尋找一個基點。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誦讀法

一、引言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讀的過程中,眼、耳、口、腦四個器官同時作用于課文,共同接受知識,它比單一的默讀效果要好得多。一直以來,朗朗的讀書聲是校園內一道亮麗的風景,構筑了深厚的校園文化底蘊。可是隨著近年來考試壓力的不斷增加,課業負擔的不斷加重,學生們越來越不愿意讀,有些學校甚至上成了“啞巴語文課”。這顯然與語文教學的初衷是相悖的。

二、當前中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分析講解過多

很多教師改革以往“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方式為“滿堂問”,或者干脆就布置學生讀什么背什么,學生往往仍然處于被動狀態,沒有能調動學生的誦讀積極性,學生的誦讀興趣不濃。有些教師自身的誦讀水平有限,誦讀示范不到位,有些教師不知如何實施課外誦讀的教學,有些教師不知如何選擇適合學生誦讀的材料,還有的教師不知如何解決少數學生不會讀書的問題,等等。

(二)學生朗讀和背誦的量不夠

絕大部分學校是每兩天才輪到一次語文早讀,且只有20分鐘,每周只有1小時,每學期算20周的話,一年的早讀課加起來也不過40小時,這區區40小時對于中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早讀時間偏少,更何況很多學生早讀課也只是看看書而己,所謂的早讀己名存實亡;其次是充斥于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即使安排讀書,也往往是只求形式不求實效。有安排卻未到位,有形式卻無多大實效,往往是瑯瑯書聲驟然響起,不到幾分鐘,又在教師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讀成了課堂教學尤其是公開課的一種點綴。另外,數學、英語等其他課程占用了大量課外學習時間,語文課后的書面練習也擠占了一部分時間,使得學生幾乎沒有課外時間用來讀書。

事實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大學中文系的除外)主要在中學期間養成,一旦進入高校,都有各自的專業,即使學學語文,也不過是蜻蜓點水,是練不出什么功底的。但在中學階段,要求學生誦讀,讀來讀去,就是書本上那點內容,即便有補充任務,要求也很低,量也很少,以至于學生腦子中的知識儲存量不多,腹中空空,自然根底就會淺。

(三)多媒體的運用擠占了誦讀的時間

如今語文教學多運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但是多媒體在語文課程教學的運用過度出現了新的問題:一是當課件亮相于課堂學生,沉浸于詩情畫意中,只是一味的欣賞聲與畫的有機結合,靜與動的巧妙配置。學生很難留一半清醒關注語言文字,而教師也欣欣然地陶醉于學生專注的目光里,關注機子的程度,遠勝關注學生極大地沖淡了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二是減少了學生誦讀的時間。多媒體的運用,時而讓學生看、時而讓學生聽,學生目不暇接,大大減少了學生的誦讀的時間,使瑯瑯的讀書聲更少了。

三、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誦讀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養語感

“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這話十分有道理。語感是對于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情味、詩意、旨趣等的直接領悟與感受。學生有了較強的語感,聽說讀寫能感受語言所表達的豐富內涵,能充分地領略遣詞造句的精妙,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達意,能提高語文能力。

葉圣陶曾說“讀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語言教育,因為課本里的語言是近乎規范的。”語感形成的過程就是從一段段、一篇篇文章,特別是課本中所提供的“范例”的朗讀、默讀中完成一個個量的積累,使大量的字、詞、句、篇,成為自己語一言倉庫的儲藏,形成一次次的飛躍,使規范的語言、鮮活的形象印在心里,溶入血液,變成學生自己的東西。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這篇說明文就可以用巧設問題引導誦讀,把學生情緒調動起來,結果學生并未覺得說明文多么枯燥,相反,很快掌握了說明文的說明方法。當然,情境要有新異性、啟發性、富于變化、有新鮮感。

(二)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誦讀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基本形式之一,誦讀必須以朗讀為主,并通過朗讀養學生的語感,表情達意、繪聲繪色的朗讀是通過有聲語言對課文旨趣的形象再現,它能傳出文學的情趣,暢發讀者的感興,把讀者和聽者帶進一種藝術的境地,接受美的熏陶,培養學生“靈敏”感受語言的能力。這種能力,只有通過長期刻苦的誦讀訓練才能獲得。誦讀有助于提高口頭表達能力。讀書時把辯形釋義,正音識字有機結合起來,便能積累詞匯,熟悉句型,冼練語言,規范口語,能培養正確、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說話習慣。

(三)有益于提高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

誦讀作為言語作品的吸收和理解過程,首先是辨音識字,知篇求義,力圖穿透其語音層面。字、詞、句組成的言語體系,通過誦讀,經由聽覺、視覺進入大腦,激活了誦讀者頭腦中相關的生活經驗,生成再現或再造的表象并重建物境、意境體系和意義體系,從而增知、獲能、感理、染情,達到“言”到“意價的轉換。要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其方法首推朗讀。如果說閱讀是與名家對話的話,那么朗讀則是與之高談闊論。在朗讀的過程中,作家的語言如腐木刻字般在學生記憶中留下明顯的痕跡,隨著這種痕跡的不斷加深,學生的語感會不斷增強,久而久之,則會潛化為一種能力,為己所用。經驗證明,常常閱讀魯迅的文章,學生定會文風犀利,怒罵成文;常常朗讀冰心的文章,則會文風清新,語言自然。這便是朗讀帶來的效果。

四、加強誦讀的方式方法

(一)初讀感知,通過形式初步把握文章內容

誦讀可以把有文字記載的音位特征和無文字記錄的節律特征,全部表達出來。所以首先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準詞語,讀順語句,讀懂語句,尤其要著重理解生字、難字和難句,掃清文字上的障礙,至于有些字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有特殊含義,以及寓意深刻、意在言外的句子,就引導他們聯系上下文細細咀嚼,做出正確的推斷。同時也可以劃分語言的結構層次,可以運用停延符號加以切分,讀對了語法停延,那么作品的思想內容也好把握。

(二)進一步準確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把握文章的朗讀基調

“文如其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氣質和個性,作為反映人的氣質和個性的文章,不同的文章也有不同的特點和基調,要想最大限度的讀出文章內在的情感,讀出文章描繪的形象,使原文不“失真”,就必須先領會文章的內容,把握文章的特點和朗讀基調,如果對作品思想內容分析錯了,那么朗讀一定以失敗告終。文章的思想內容不同,基調也就不同,有的是明朗歡快的,有的暗淡憂傷的,有的是沉郁壓抑的,有的是激越高昂的,只有弄清了文章的特點和朗讀基調,把自己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同化,與作者同憂喜,才能讀出文章的情感和形象。通過教師的啟發總結,使學生從情境中獲得科學知識,領悟所學內容的情感基調,做到情與理的統一,使知識、經驗轉化為指導學生思想行為的準則。如誦讀完《背影》會更深愛父母、更懂親情,誦讀完《春望》、《書憤》會更愛祖國。

(三)深入領會文章的內容,讀出文章外在的節奏和美感

文章是用文字記錄下來的音樂,文章的節奏包括語句的停連、語音的輕重、語調的抑揚和語速的快慢等,把握了這些就等于把握了朗讀文章的技巧。同一篇文章,兩個人讀得同樣熟練,但有人讀得好聽,富有美感,而有人讀得讓人感到如同嚼蠟,乏而無味,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后者沒有掌握朗讀的技巧,因此,教師在這方面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在進行這項訓練時,可以先選取典型的語段,把朗讀的一般常識和規律性的東西告訴學生。公務員之家

(四)敘寫札記品味言語,做好提升自身認知結構的后繼工作

誦讀后要求學生把品味言語的所感、所思、所悟、所得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都記錄下來,從中體會自己生成語感的過程和方法,鞏固和加深對言語材料的理解,不斷積累具體的言語材料,進而養成感受言語、積累語言材料的良好習慣。

例如一篇《孔乙己》,魯迅先生說是寫“社會對苦人的涼薄”,茅盾卻認為是揭示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栽害;一篇《雷雨》,“既可以說它是對中國舊家庭的罪惡的揭露和批判;又可以說它是對生命,對中國人的生存狀態中存在的掙扎與殘酷、悲涼與恐懼的剖析和觀照:還可以說是對人與人之間權力與欲望爭奪的思考。連曹禺先生自己也說‘并沒有顯明地意識著我要匡正、諷刺或攻擊什么’。”而同樣“一本《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閑秘事……”誦讀時,要引導學生增加語感的敏度、速度、深度、廣度,提高自己對語言規律的理解程度,把文本的言語和思維規律內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并再生成自己新言語的一個創造性的過程。

五、結論

我國語文教育傳統是在歷代語文教育的演進中積淀并流傳下來的教育文化成果。語文教學貴在“讀”,我們要在“以讀為本”的教學主線下,在“多讀”的總原則下,把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看作是語文課堂的基本任務,把聽說讀寫思扎扎實實落到實處,擴大學生的知識儲備,在量變的基礎上促成質變,在深厚的文化積淀中發展能力,提高素質,促進創新,實現由知識水平向能力素質的積極轉化。

參考文獻

1誦讀: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袁建臣文教資料2005/33

2關于中學語文誦讀教學現狀的調查陳業桃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5

3試談中學語文誦讀教學潘中南語文教學與研究2004/08

4誦讀應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張煥榮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11

5讓語文課堂活起來——淺議誦讀法教學魏中華作文教學研究2006/05

6誦讀──語文教學的基本點金凌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