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恒文化”語文教學研究

時間:2022-03-20 09:20:14

導語:基于“恒文化”語文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恒文化”語文教學研究

本文以“恒文化”為背景,從堅守一顆愛國之心、堅定“恒文化”是一種校園文化,也是一種辦學特色。所謂“恒文化”,是指堅守一顆愛國之心,堅定一種創新理念,堅持一種振興策略。它的意義在于,以愛國之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創新理念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習慣,以振興策略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根據這樣的認識,我們注重在“恒文化”背景下開展語文教學,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本文以“恒文化”為背景,從堅守一顆愛國之心、堅定一種創新理念、堅持一種振興策略三方面闡述了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實踐意義,旨在探討“恒文化”(恒心、恒新、恒興)理念在學校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堅守一顆愛國之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語文教學的特點是以文載道,文道結合。在語文學習中,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感悟語言表達的思想內涵;通過對篇章的整體感知,明確文章“說的是什么”;通過對文章重點與細節的揣摩,明確文章“為什么這樣說”。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黃山奇松》一文緊扣黃山奇松“奇”的特點,描寫了黃山奇松姿態與神韻,有助于激起學生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美好情懷。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以讀悟文、以讀融情,讀出重點、讀出感情、讀出感悟。首先,讀出重點。文章詳寫了迎客松,略寫了陪客松與送客松。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指出文章的重點。之后,教師根據文章的重點,引導學生說出迎客松的姿態,“樹干遒勁”“樹干斜伸”;讀出迎客松的神韻,“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這里,作者以觀察引出聯想,賦予迎客松生命的意義。而寫“陪客松”“送客松”,作者則抓住其獨特的姿態,以形象的比喻描寫了“陪客松”的挺拔與堅韌。“如同一個綠色的巨人站在那里”“它向山下伸出長長的手臂”,讓人如見其狀浮想聯翩。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強化學生的視覺效果,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河山的贊美之情。其次,讀出感情。文章的結尾用概括敘述的方法,描寫了黃山松千姿百態的形象,突出了黃山松的神奇與唯美的特點。這里,作者精選貼切的動詞,寫出了黃山松奇異的姿態:或屹立,或斜出,或彎曲;或抑,或俯,或臥。之后,作者以形象的比喻寫出了黃山松的奇麗:有的狀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最后,作者以“神奇”“秀美”作結,言簡意明。教學中過程,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欣賞性朗讀,讀出由驚奇到驚喜的感情變化。比如,“或抑,或俯,或臥”要讀出驚奇的感情;“有的狀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要讀出驚喜的感情。“有的狀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這里的省略號表示還可以用其他比喻來形容,因此,要以適當的停頓讀出一種言猶未盡的心理體驗和欣喜的感情。而篇末的“更加神奇,更加秀美”中的“神奇”與“秀美”,要通過重音輕讀的方法,讀出一種禮贊之情。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朗讀體驗,才能由衷地產生一種贊美之情、熱愛之情、向往之情。最后,讀出感悟。學生的感悟是通過朗讀指導、情景創設、關鍵點撥而產生的。其中,教師的點撥會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比如,文章寫道:“迎客松姿態優美,樹干遒勁,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課堂教學中,筆者提出了兩個小問題:(1)“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想一想,原因是什么?(2)由于樹干遒勁,扎根山崖,我們聯想到什么?第二個問題的目的是投石激浪,激起學生的聯想與想象。有的學生從“根深才能葉茂”聯想到學習中夯實基礎的重要;有的學生從“樹干遒勁”聯想到只有加強體育鍛煉,才能有健康的體魄;有的學生從吸納與付出的角度聯想到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寫出富有生活氣息的好文章……可能作者在寫文章的時候并沒有考慮那么多,這些都是學生通過閱讀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而產生的閱讀感悟和閱讀效應。

二、堅持一種創新的理念,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一)在詞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詞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總是把詞語教學游離于課文內容之外,注重詞語的本義,這種教學導致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較為膚淺。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次抱母親》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里很難過”。這句是作品中的“我”思想感情轉變的關鍵句,筆者要求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去探究:(1)通過查字典,了解“竟然”的本義,并比較“竟然”與“居然”的細微區別;(2)“我”為什么在第一次抱母親中覺得出乎意外;(3)“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這些“擔子”具體是指哪些擔子;(4)通過朗讀這一節,體會如何朗讀才能表達“很難過”的心情。這種探究式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學生明確如何從詞語的本義、詞語的辨別、詞語使用的語言環境、詞語表達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體會詞語運用的準確性。(二)在朗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的教學環節。從“規范”到“有感情”是朗讀過程中“質”的飛躍,也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由膚淺轉向深刻的關鍵。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云雀的心愿》中的第九小節:小云雀一邊聽,一邊不住地點頭:“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邊沙漠上去種樹,讓沙漠重新變成綠洲。這是我的心愿。”教學中,筆者通過“規范地讀”“有感情地讀”,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具體方法如下:(1)結合課文,說說“森林太重要”的原因;(2)“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試讀出感嘆的語氣;(3)“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重音應該落在哪一個詞上;(4)注意提示語“一邊……一邊……”,朗讀“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這句時,語速宜快還是宜慢;(5)“這是我的心愿”中的“心愿”指什么?朗讀時在什么地方應該注意提頓;(6)自我總結,朗讀這一段應該從哪些方面去揣摩。這樣,通過筆者的范讀與要點歸納,以及學生對語段朗讀的揣摩,他們不僅能做到“規范地讀”,而且能做到“有感情地讀”。(三)在語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語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有效進行語篇教學,對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表達能力大有裨益。不僅如此,而且對學生的情感熏陶、倫理道德教育都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文,在語篇教學中,其主要方法如下。(1)提出自學要求與方法。要求之一:默讀課文,分別說出樟樹的外形特點與氣質特點。要求之二:細讀課文,說說作者是怎樣描寫樟樹的外形特點與氣質特點的。(2)組織學生交流學習體會,教師通過點撥、補充、更正、歸納的方法,使學生的自學進一步深化,師生之間的視界更進一步融合。(3)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或以書面形式,或以口頭形式,或側重詞語,或側重篇章;或注重鞏固,或引導發現。(4)課堂小結。以上方法主要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體現了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

三、堅定一種振興策略,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倫理道德的和諧發展

語文教學的價值在于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倫理道德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始終把握一種正確的導向,以巧用點撥藝術,說明實現由讀到悟的轉化的必要性。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愛如茉莉》是一篇贊美人間真情的敘事散文。文章以細節描寫見長,表現了父母之間、母女之間的純潔、高尚的感情。具體方法如下。首先,指點學生如何以讀傳情。作者在敘事中融入了豐富的感情,這種感情表現在動作描寫與語言描寫中,也表現在作者對生活的感悟中。特級教師陳明華在《語文奠基生命》中的《美讀,載歌載舞的水》一文中這樣說:“文章言語的聲音形態,不是詞音的簡單拼湊,也不是詞句意義的載體,其中必然充滿著作者在特定的語境中某種獨特的生命活動所產生的情氣和情味。”由此可見,特定的語境再現出某種獨特的生命活動,某種獨特的生命活動蘊含著豐富的情氣和情味。比如,篇末寫道:“哦,愛如茉莉,愛如茉莉。”這是作品中的“我”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中對父母深情的感悟。這里的“哦”是在“我”所見所聞后,產生的一種頓悟,表示恍然大悟。作者繼而采用反復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主旨:愛如茉莉。前后兩個“愛如茉莉”,前一個“愛如茉莉”表示“我”的認識從朦朧清晰的判斷;后一個“愛如茉莉”表示“我”對“愛”的深層次的思考,“愛”就要像茉莉花一樣香遠益清。其次,以細節描寫為突破口,提煉文章的主題。文章有兩處重要的細節描寫,一處是媽媽關心爸爸,吩咐“我”買餃子留給爸爸吃的細節;另一處是在醫院,爸爸陪伴病中的媽媽時,緊握著媽媽的手,伏在床沿上竟睡著了的細節。這兩處細節描寫充分表現了爸爸和媽媽之間純樸而真摯的感情。教學中,教師可以以細節描寫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對“愛”的理解,提煉文章的主題。教師出示“愛體現在……”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去補充完整。這種以提示、引導學生去積極地開展思維活動的方法,起到了投石激浪的作用。最后,以動作描寫與神態描寫為載體,引導學生體會語言表達的形象性與主動性。比如,“他(爸爸)睡得朦朧地抬起頭,輕輕地放下媽媽的手,然后躡手躡腳地走到門邊,把我拉了出去。”這里,“輕輕地放下”“躡手躡腳地走到”再現了“爸爸”唯恐影響媽媽休息的小心翼翼的動作,又一次表現了爸爸對媽媽的默默的愛。這種“愛”是深藏心頭的“愛”,是以行動來表現的無私的“愛”。

綜上所述,基于“恒文化”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彰顯的是倫理道德的熏陶,突出的是新的教育理念的引領,注重的是促進學生主體的和諧發展。本文以“恒文化”為背景,從堅守一顆愛國之心、堅定一種創新理念、堅持一種振興策略三方面,闡述了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實踐意義,希望能夠幫助學生逐步提升語文素養。

作者:周輝 陸瑾 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灣恒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