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方案
時間:2022-05-14 03:15:32
導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該文以大學英語為例,開展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對大學英語課程標準進行修訂,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制訂較為可行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方案,將思政教育與大學英語教育有機融合。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思政元素
1引言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同時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長期以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只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尤其在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價值引領和世界觀塑造方面存在不足,導致思政教育的隱性功能無法得到有效發揮,育人內容設計體系不完善,教書與育人不能有機結合。為全面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本文開展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對大學英語課程標準進行修訂,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制訂較為可行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方案,將思政教育與大學英語教育有機融合[1]。
2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
2.1修訂課程標準,融入課程思政理念
課程思政建設的前提是做好整體規劃,而課程標準是每門課程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因此,修訂課程標準、融入思政元素,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的第一步。修訂內容主要有:2.1.1教學目標在三維教學目標的素質目標中,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人文素養等德育目標。2.1.2課程內容在課程內容與要求中,在每一個教學內容后增加相應的“思政映射與融入點”,確定教學內容所蘊含的相關思政元素,同時增加“知識拓展內容”。知識拓展內容應當豐富多彩,可包括傳統節日、傳統文化以及時政英語新聞等內容;知識拓展內容作為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拓展,應與時俱進,體現新知識、新詞匯,在語言的學習中加強德育教育滲透,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2]。2.1.3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上,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融合、課堂學習和在線學習融合,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與數字資源創設信息化教學環境,如學院綜合網絡學習平臺“優慕課”和微信、QQ以及藍墨云班課等移動應用,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教學采用頭腦風暴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學法、互動交際法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改變教師一味說教的生硬方式。2.1.4教材編選在教材編選上,增加活頁教材。目前,大學英語教材大多反映的是英美國家的文化、習俗,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則較少,而活頁教材涉及英語時政新聞、國家重大事件、中國傳統節日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等,將語言技能與人文素質的培養有效融合,注重中國文化、中國制度的體現,培養學生對外交往中基本的對文化和制度的推介能力。這些新增內容將課程思政理念有效地體現在了課程標準中,使大學英語在頂層設計上牢牢把握住課程思政,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施課程思政提供了指導。
2.2加強教學實踐,形成課程思政教學方案
所謂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簡而言之,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程之中,這就要求每一位大學英語教師都要具備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的能力,要能夠梳理英語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將其融入課堂教學實踐的各個環節,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英語知識體系教育的和諧統一,潛移默化地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教師在挖掘大學英語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時,采取的手段往往較為單一,有些教師甚至將思政課的內容生搬硬套到英語課中。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所在學校組織全體英語教師與思政課教師結對子,結合英語課程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的要求,針對英語課程的教學特點,從立德樹人的角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將整門課程分類融入思政元素,確定思政映射與融入點,按照單元的主題全面貫穿思政元素,把中國故事、中國制度、傳統文化等元素融入英語課程教學中,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并建設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庫,形成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方案。以下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方案中三類主要的思政映射與融入點。2.2.1在中外文化對比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大學英語教材包含豐富的英美文化內容,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時,過分依賴西方文化的輸入,弱化了本土文化的輸出。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應承擔起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責任。為強化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功能,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增加中外文化對比的思政映射與融入點。其內容可涉及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還可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習俗,如二十四節氣、十二生肖、中國飲食等。這些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習俗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元素,在中外文化對比中有意識地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2.2.2通過中外政治制度對比展現中國制度優勢,使學生堅定制度自信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受到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有些學生甚至盲目崇拜西方的制度,刻意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為強化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功能,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增加中外政治制度對比的思政映射與融入點。其內容可涉及“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夢、人類命運共同體、小康社會、中國制造、中國速度、抗擊疫情等熱點話題。這些話題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社會各領域的發展狀況、當代中國發展的新面貌、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從而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使他們堅定制度自信。2.2.3在中外禮儀對比中開展道德素質教育,提升學生道德修養為強化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功能,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增加中外禮儀對比的思政映射與融入點。其內容可涉及餐桌禮儀、日常問候、文明禮儀、助人為樂精神、環境保護意識、遵紀守法意識等社會公德內容。教師可結合外國旅游景點中專門針對中國游客而寫的警示牌、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的中國人等案例,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道德素質教育,以提升其道德修養。
2.3改革教學模式,提升課程思政實效
課程思政的實質是一種課程觀,目的在于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實踐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確保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教師應思考如何在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將課程所蘊含的思政要素與課程教學內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產生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改變過去一味說教的生硬方式,教師應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改變過去從知識點入手的方式,以實際案例為切入點,從社會熱點問題著手,引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大膽思辨、質疑、討論,反復互動與交流,通過觀點的碰撞,使學生有所收獲。再如,教師可嘗試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利用在線教育平臺,建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庫,供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觀看視頻、聽網課、閱讀電子書等方式,學生能夠實現個性化學習,其參與度也在此過程中得到了提高。
3結語
隨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斷深入,課程思政已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建設還處于初步推進階段,課程思政資源庫的建設、課程標準、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還須不斷完善,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實踐過程中還須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梅強.以點引線以線帶面:高校兩類全覆蓋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8(9):20-22,59.
[2]劉曉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8,34(5):126-128.
作者:周愉 單位:山東傳媒職業學院
- 上一篇:初中英語聽說課新知語言教學探討
- 下一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