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育在英語翻譯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09-01 11:13:32

導語:跨文化教育在英語翻譯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跨文化教育在英語翻譯教學的應用

[摘要]隨著我國“走出去”的逐步加快,國際交流愈加廣泛,與此同時,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英語成為我國義務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英語翻譯作為英語課程的一部分,受制于以往的應試教育模式,無法發揮真正的功效,但在當今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英語翻譯的重要性逐漸顯露出來。因此,改變英語教學課程模式,融匯貫通英語翻譯與語言文化,成為當前高校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文章通過對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的對比和對當前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現狀的分析,提出幾點相關建議和看法,以期能夠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關鍵字]英語翻譯;跨文化教育;教學改革;教學現狀

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不可能離開文化而獨立存活。因此,語言的形成得益于人類思維能力的進步,同時也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顯著特征。在此過程中,語言寄托了人類對世界最初的認識和理解,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發展,語言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也形成了本身獨有的民族精神,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觀念。語言不僅具有深厚的內涵,是歷史文明的見證,同時也作為交流工具與溝通手段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英語本身也不例外,在英語課堂中,除去本身需要學生掌握的語言文字內容外,同時也需要學生了解并且學會尊重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國現有的英語教學教材中有關西方文化的內容較少,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中盡可能地拓展文化教育,在增強學生記憶力的同時,能夠很好地打破學生固有的思維模式,提高學生多方面、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內容方面,即英語的語言結構方面,相較于我們的漢語語法結構,英語更注重句子的整體形式,總的來說,就是主謂語構成中心詞,句子所有的成分變化都需要根據中心詞的形態來變化。而漢語中對句子整體形式不太看重,講究詞簡意達的語言效果,同時也是受古詩詞影響,注重形與意的變化。在語言表達方面,英語句式注重主語的存在,一個完整的句子,必須要有主語,沒有主語的句子作為省略句存在。而在漢語中,主語在已知的情況下可以做隱去處理。最為主要的是在語言描述中,漢語注重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個別,從特殊到一般的描寫順序,英語則剛好相反。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在講到句法結構等問題時,可以將英語與漢語作比較,方便學生快速記憶,并且能夠讓學生對不同語言的結構有清晰了解。除此之外,中外文化的差異性是多樣的。例如在顏色的篇章里,中國自古以來以黃為尊,“天地玄黃”,黃不僅代表著大地的顏色,同時也是權力的象征。因此,在中國古代,黃色作為最高權力象征而存在。而在西方中世紀時期,對黃色卻有著近乎蔑視的意味,但他們卻對藍色情有獨鐘,藍色在歐洲,尤其是在英國有“皇室藍”的說法,藍色代表著耶穌降生之日深邃的天空,因而藍色是歐洲尊貴的象征。在稱謂方面,西方人的稱謂比較籠統,難以區分,因而著重用名字來加以區分。而中國人重宗親關系,姓氏不僅是中國人民族家國情懷的重要體現,同時還是中國人“尋根”情結的重要寄托,因而在表達中非常重視姓名稱謂等。在日常交流方面,我們會經常問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等比較隱私的個人問題,作為一種關心的表現。而在西方國家交流中,這樣的問題會被視為沒有禮貌的行為。同樣,在中國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一家人之間,會很少用到“謝謝”這個詞語,不說“謝謝”成為中國關系遠近的最明顯區別,在西方,謝謝幾乎可以適用于一切場合。在面對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時,教師需要在課堂上融會貫通這種差異,為學生認識世界打下堅實的基礎。一方面,學生在學習語言結構的過程中通過對中西方語言結構的對比,了解到不同的語言習慣和語言文化,另一方面,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英語使用的能力。

跨文化背景下英語教學的現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教學改革成為了最為熱門的話題。如何更好地提高教育水平,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如何在現有的教育基礎上實行有效的教育改革方式,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基本技能等問題都是教學改革中需要直面的。而我們現在要解決的是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對高校英語翻譯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當前高校英語翻譯課程的課程目標與教學方式及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制約。英語翻譯作為一個隨性表達的口語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約束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限制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某一任務和概念而產生的不同意見。一方面,在教材內容上,沒有進行及時更新和修改,導致學生所學的內容完全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從言論的自由性來說,同樣一個問題,可以用千百種方式來回答,教材最多只能展現其中一部分。另一方面,應試教育仍然是目前大多數英語課程追求的終極目標,除此之外還有英語四級、六級,專業六級、專業八級,翻譯過級等應試考試。這些考試的存在有益的地方在于能夠對學生的基礎學習內容有硬性的要求,保證每個學生基本的學習程度,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學生學習時失去了自我拓展的意愿,過于注重應試教育成績,這不但限制了學生學習的靈活性,而且不能滿足當前英語翻譯的需求。其次是教師本身的跨文化方面的教育知識不足,無法滿足教學任務要求和學生學習需求。一方面是教師本身對英語國家各地文化了解不清楚。目前多數英語教師是由專業師范畢業學生直接參加的,對國外的文化認知主要是通過各種媒體軟件的傳播得到的,這在本質上和學生了解的信息渠道是相類似的,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無法顯示出教的功能,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教師在一些文化差異方面的了解甚至是弱于學生的。這就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無法獲取真正的有用信息,教師在授課中也無法向學生灌輸更多的課外內容,課堂氣氛容易低沉,學生缺少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是教師在授課中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教授只有課本上的語法、詞匯等方面的內容,缺少對各個字詞句深刻含義的解釋和分析。在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上依然是死記硬背的方式,導致學生學習能力較弱。最后是教材的單一。在開展跨文化教育中,教材仍然是最為主要的教學載體,而單一的傳統教材無法滿足學生對各國文化的了解和探索。一方面是教材內容長時間缺少優化與更新,導致學校內容和社會發展脫節,學生從書本中看不到真實的世界,更不用說各國語言中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內涵了。另一方面是針對英語翻譯專業而言,缺乏系統的、有條理的教材內容。對學生翻譯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練習不夠,導致翻譯專業的學生英語學習目標與其他學科的英語教育沒有太大的區別,都只是為應試教育而生的。教材內容的單薄還體現在對國外格言、座右銘等傳統語句的翻譯和對用典、專有名詞的解釋等都缺乏詳細的講解和介紹,導致學生在翻譯時無法真正理解其含義,尤其是在詩句翻譯中無法融匯西方獨有的腔調與意識形態,缺少語言獨有的魅力,導致學生在翻譯中只能譯“形”,缺少“神”的形態。

跨文化教育在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首先對教材進行更新和優化。在這方面學校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酌情添加和減少。例如在教材中可以增加國外文化相似且通用的內容,在對地方區域進行介紹的時候,添加地方獨有的文化色彩和語言習慣。這能夠為學生日后的生活、工作及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還能開拓學生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認識世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其次是培訓教師團隊。學校在翻譯專業需要培養一批精英骨干教師。在日常的授課過程中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夠為學生帶來新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英語翻譯的樂趣。對學校的發展而言,學校在成長過程中免不了“走出去”“打掃干凈屋子請客”,這時就需要優秀的外語教師翻譯來進行溝通交流,同時,學校之間可以達成合作關系,通過互換學生來進行交流,以此來促進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共同發展。再次是學校學習設備的更新升級。在翻譯教學中教師不可能去聆聽每一位學生的發音準確與否、每一句話的翻譯速度是否有問題等,這些也是課堂中教師無法完成的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學校在教學中盡量使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幫助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最后是教學方式的轉變。在英語翻譯中聽和說是最為重要的部分,因而教師在授課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是在聽的部分:微課模式推行的最大優勢就是對課堂內容的不同切割,使得原本冗長而又繁雜的教學內容變得簡單明了。微課視頻能夠具體展示某一知識點的詳細介紹和用法,可以有豐富的課外延伸和拓展。在能夠抓住學生眼球的前提下,盡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簡化英語課堂,使長難句變得更加容易理解,顯著減少英語課程學習的綜合性難度,提升生英語學習的實效性。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述,自然溝通,讓學生敢說英語,敢于交流,從而增強學生的英語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對英語學習課堂氛圍的重新構建方面,微課在課堂運用中最突出的特點便是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和看到學生正在做什么,掌握學生動態,并且能夠通過連麥和學生進行直接交流,這使得教師可以及時糾正或者講解出現的問題,學生之間也可以通過連麥的方式來交流或者進行口語表達。在說的部分可以使用影子訓練法。影子訓練是針對大學生除讀寫外的英語訓練,不同于傳統的英語多做多練給學生增加課業和心理負擔,導致學生對英語這門課程失去學習興趣。長時間的聽不懂、寫不出、背不會、記不住使很多學生在英語課堂上有“聽天書”之感,更不用說流暢地進行英語表達了。語言的學習與訓練,應當類似于我們母語的學習方式,從模仿和培養語感開始。對一門語言的灌輸也要從學習語言的意識開始,采用影子訓練的跟讀方式,能夠讓學生進行快速的反應和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從而提高學生口譯過程中的反應能力。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和英語學習的興趣。

跨文化教育是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經濟的交流必然會有文化的碰撞。因此,在英語翻譯教學中,增加文化教育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必要手段,是推動學校教學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符合新時代社會對人才要求標準的。

參考文獻:

[1]馬惠瓊:《文化融通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的價值反思與實現路徑》,《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9卷第5期,第106-112頁。

[2]鄧麗霞:《跨文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的創新探究——評〈大學英語教學的跨文化教育及教學模式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19年第10期,第143頁。

[3]韓靜:《論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課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38期,第121頁。

[4]郭永生:《跨文化視角下中國文化翻譯教育的有效探究——評〈翻譯策略與技巧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19年第6期,第148頁。

作者:王怡瑋 單位: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