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后續ESP課程教學探索

時間:2022-07-21 11:54:51

導語:大學英語后續ESP課程教學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英語后續ESP課程教學探索

摘要:該文以武昌工學院為例,介紹了應用型本科院校ESP課程教學探索發現,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后續esp課程教學開設的必要性、武昌工學院ESP課程教學開設優勢和劣勢及改進辦法做了較為詳細的論述,以期推動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程。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ESP;教學探索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社會越來越需要既有專業知識又有較高英語水平的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復合型人才。依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武昌工學院出臺73號文件《關于制定2016年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在堅持本科培養標準的基礎上,強化專門用途英語教學(ESP),實行通用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統一管理,原則上按照6:4開設通用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充分體現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特色。在此思想指導下,作為承擔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國際教育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在原有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基礎上,開展了后續ESP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以學生所學專業為出發點,將語言應用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滿足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以達到為社會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1大學英語后續ESP課程教學開設的必要性

1.1宏觀因素。應用型本科院校ESP課程教學順應我國社會和經濟不斷發展、提升中國國際競爭力的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前司長張堯學(2002)早就提出,國際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大環境下,社會經濟整體可持續發展的反映。高等教育是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能滿足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需要的高質量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而外語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中國經濟得到迅猛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以往英語教育幫助學生掌握單一語言基礎知識或單一技術技能的做法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需求。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培養高質量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任務變得尤為重要。作為應用型高校,學校肩負為國家培養出一批既懂專業、又能使用英語作為工具獲取專業相關信息進而進行口頭或書面溝通的人才的重任,ESP課程教學探索勢在必行。1.2微觀因素。應用型本科院校ESP課程教學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不同時期的ESP課程教學研究都關注到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從Strevens(1977)最早給出的ESP定義“ESPcoursesarethoseinwhichtheaimsandthecontentaredeterminedprincipallyorwhollynotbycriteriaofgeneraleducation(aswhenEnglishisaschoolsubject),butbyfunctionalorpracticalEnglishrequirementsofthelearner”中不難發現,ESP課程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它的目標和內容主要或完全是由學習者的英語功能或實際需求所決定的,而不是由一般性的英語教育(如英語作為學校的一門課程)標準所決定的。Strevens(1986)在概括ESP的四個根本特點時再次提到,ESP的課程設置必須滿足學生的特殊需要。秦秀白(2003)教授在研究中提議,ESP課程教學應遵循“需求分析原則”和“以學生為中心”原則。通用英語由于內容和教法上與學生中學時期的英語學習差異不大,導致學生英語學習動力不足。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對未來職業發展更為關注,他們迫切地想能用英語表達觀點,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浪潮中一展身手。ESP教學因與中小學英語教學差異大、與學生所學專業聯系緊密,能最大限度上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2我校ESP課程教學開設優勢

2.1國家政策指導及學校支持1999年,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在教育部批準下,推出《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首次明確提出大學英語“四年不斷線”原則,要求在大學三、四年級開展結合所學專業的專業英語教學,指出專業英語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完成從學習過渡到實際應用的有效途徑?!痹谶@種政策指導下,武昌工學院自建校以來,一直在探索大學英語改革之路,并于2016年全面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經歷調研、教材論證等一系列活動后,確定開始大學英語后續ESP課程教學改革,并于2018年上半年開展第一輪ESP教學實踐。隨后,依據實踐教學經驗和課程教學效果問卷調查結果,根據我校各專業學生學習特點,在學校支持和學院院長帶領下,在各教學單位的支持下,全面開展ESP實用視聽說系列教材編寫,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并正式批準成立ESP教學團隊,進一步探索ESP課程教學改革之路。在這些活動中,學校以國家政策為依據,以學生學習需求為出發點,上下一心,使得ESP課程教學探索進展順利。2.2課程系統性強。在首次ESP課程教學實踐中,結合我校學科特點、專業特色及學生的英語水平、學習特點,采用分類教學模式,分別為機電類、計算機類、土木類、化工類、經管類、漢語國際教育類、藝術類ESP課程教學。從第三學期開始,從通用英語教學過渡到ESP課程教學,幫助學生積累相當數量的行業英語詞匯,為第四學期的行業英語學習打下基礎;在第四學期全面開展ESP課程教學。在首次ESP課程教學實踐后,在學生中開展ESP教學滿意度調查,再次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從傳統的讀、寫為主型ESP課程教學轉變為實踐性更強的視、聽、說能力為主,兼顧學生的讀、寫、譯能力發展的新型課程教學模式,并再次細化專業方向,為食品化工、機械、計算機、土木、經管、會計、藝術設計七大類,針對性更強,更加系統。2.3系列教材的編寫。英國人文主義學者斯坦豪斯曾指出,“課程研究與開發應該屬于老師,只有這樣,才能使課程在實踐中得以很好的實施”,提出了課程開發的“過程模式”,認為“教師即研究者”。一線教師比較了解本校的學科特點、專業特色及學生的英語水平、學習特點,作為本校ESP課程的教學者和研究者,由他們開發ESP教材是合適的、可行的。自改革實踐以來,大英部教師多次進行教材論證,最終選取教材。但從2017-18-2學期大學英語教學部ESP教學實踐結果來看,傳統的ESP教材以語言學專家和專業學者為開發主體,但在現實應用過程中,他們不是教材的使用者,不了解教材學習者的實際需求,使得教材開發和課程建設脫節,教材無法滿足不同層次高校的需求。在這種形勢下,大英部在原有教學研究小組的基礎上,成立教材編寫小組,用了約一年時間,編寫出《ESP實用視聽說系列教材》,分為食品化工、機械、計算機、土木、經管、財管會計、藝術設計七大類,把英語語言知識與相關專業知識相結合,重點提升學生專業英語視、聽、說能力,兼顧學生的讀、寫、譯能力發展,幫助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能力。教材凸顯大學英語課程的工具性,不僅將服務于我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也將是國內少有的針對應用型院校學生學習特點編撰的視聽說類教材,為應用型高校培養復合型人才貢獻力量。2.4ESP教學團隊的成立。大學英語ESP教學團隊于2016年由原大學英語教學團隊孵化而來,于2019年1月正式獲批成立。團隊成員大學英語教學經驗豐富,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采取“青年教師導師”制度等措施,著力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形成中青相結合的團隊合作機制,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教師隊伍。團隊充分發揮教學團隊的整體優勢,以科研項目為依托,堅持側重專業和英語結合的研究型教學和科研理念,致力于教學科研一體化的探索和實踐,致力于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團隊成員開展ESP課程教學實踐活動,編寫ESP實用視聽說系列教材,進行ESP課程科學研究,積極探索ESP課程教學改革之路,為我校ESP課程教學探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我校ESP課程教學開設劣勢

近幾年,谷志忠(2010)、蔡基剛(2013)、王俊凱和陳潔(2015)等對ESP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綜合學者們的研究,結合我校ESP課程教學實踐和調查問卷結果,總結應用型院校ESP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為:1)師資水平有限,教師提升途徑不多。我校ESP任課教師和Master描述的美國ESP教師一樣,大多只能通過“self-train­ing”和“learningastheygo”進行自我發展。魯堯等在《近10年國內專門用途英語研究:現狀與思考》中總結,國內“實證研究內容大多集中在ESP教學,關注ESP教師發展的研究比較少”。雖然教師的能力對ESP教學的順利開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承擔ESP課程教學的教師卻因為缺乏系統、有組織的相關知識學習,上課時無法做到駕輕就熟、引經據典、旁征博引;由于對相關專業人才市場或職業崗位上的需求了解不多,無法切實可行設置符合學生未來求學或就業的仿真語言場景,組織有效聽說讀寫教學活動;專業知識有限導致教師缺乏教學自信,課堂教學中做不到游刃有余;而大量精力和時間放在專業知識學習和備課上,導致教師不愿意承擔ESP課程教學。2)ESP課程設置不盡合理,開課學期較早,課時不足。衛乃興和周俊英、郭建晶等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指出,ESP教學的原則是根據學生的交際需要、學習需求、職業需求等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我校機電類ESP課程教學為例,盡管在課程學習滿意度問卷調查中,79.5%的學生認為自己已具備一定專業知識,能很好地與英語結合起來,開設ESP教學時機合適,但任課教師教學實踐中發現,絕大多數學生英語語言基礎較弱,遠沒達到四級水平,且機械類ESP課程學習時間是第四學期,僅有40學時,彼時學生專業知識學習剛開始,還不夠深入,有些專業術語還不懂,借助學習工具用英語獲取信息的能力尚可,但用英語輸出能力欠佳,課堂學習只能淺嘗輒止,ESP課程學習時機不夠成熟。3)ESP教學模式相對落后,教學手段單一。目前ESP課程教學仍舊是教師以教材為依托講述詞匯語法、分析句子結構和學生做課后練習為主,和通用英語教學模式并無太大差異。

4改進辦法

1)強化師資培訓和整合。針對教師專業知識的學習,李冰冰提出教師教育模式。對我校ESP任課教師來說,建議對其進行長期或短期的相關專業知識的培訓,對“將要赴任的或已在職的英語教師進行短期培訓,可設立證書班、培訓班進行崗前培訓和在職培訓,幫助他們在專業上轉型,以解決ESP教師短缺的燃眉之急”。同時,教師可以借助我校校企合作項目,如機械類ESP教師可借助綠色風機制造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深入了解“科研-制造-應用”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或借助項目參與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整合相關專業任課教師加入ESP教學團隊,實行合作教學,提高教學效果。2)優化ESP課程設置。經過數次教研討論,結合應用型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特點,任課教師們提出方案,采用4+2+2模式,即4學期EGP(通用英語)+2學期ESP(特殊用途英語)+2學期其他后續選修課程。大一、大二學生的學習重點是通用英語,提升文化素養和語言綜合應用能力,ESP課程學習放在第五、六學期更好,第七學期可開設專業英語或學術英語選修課,達到英語學習“四年不斷線”的目標,也能滿足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針對學時不足的情況,建議充分利用我校自主學習平臺和網絡教學輔助手段,開展翻轉課堂教學等嘗試,提高教學效果。3)豐富ESP語料庫,優化ESP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手段。Carver對ESP課程特點的歸納是:(1)基于真實的語料庫;(2)基于目的教學。ESP課程教學的差強人意歸根究底是沒有來自真實工作場景的語料,不了解相關從業人員的英語應用能力需求?!靶F蠛献鳌睂⒛軜O大改善這個問題。以機電類ESP課程教學為例,武昌工學院有綠色風機制造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協同單位眾多,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送ESP任課教師去一線掛職鍛煉,用輪崗的形式獲得全面的語料,促進對從業人員英語應用需求的了解,極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語料真實、豐富的基礎上,著重學生工作環境的聽、說訓練,兼顧讀、寫、譯訓練,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手段,提高教學效果。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較之普通高校學生,英語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上良莠不齊,ESP教學的開展不乏困難。但是只要能弄清楚他們的學習需求,篩選合適的教學材料,立體式教學,一定能夠培養出既懂專業又精通語言的高質量人才,為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國國際競爭力提升做出貢獻。

作者:羅霞 單位:武昌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