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對策3篇

時間:2022-07-20 10:32:03

導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對策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對策3篇

第一篇

摘要:農產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民對農產品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也隨之加重。同時,伴之而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卻時有發生,嚴重的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身心健康。我們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有監管與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相應對策

近年來,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先后建立了無公害生產體系、抽樣檢查制度、市場監管制度、市場準入制度等一系列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措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上到了一個新的臺階。文章重點研究國內外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模式,從政策法規制定到相關農產品投入控制,及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做為我國今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參考、借鑒。

1遼寧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狀況分析

遼寧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建立了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省、市、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衛生、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關工作,依法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鑒于我省目前各市、區、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管工作情況不一,各地還要加大農業行政執法機構的力度,逐漸完善和填補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相對薄弱的空白地帶。農業行政執法隊伍的建設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手段之一。目前我們還存在機構編制、人員經費、辦公場地、執法經驗等問題,這就造成了農業行政執法的困難。

2加強遼寧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對策

2.1嚴格農藥管理

為切實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努力實現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目標,遼寧省農委制定了相應政策。目前還應加強以蔬菜、水果生產環節違規使用禁用物質及高毒農藥為重點,強化生產過程監管,規范生產行為,嚴查農藥的使用管理,建立健全農產品生產記錄制度。加大力度嚴格控制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對生產和銷售農藥的部門加大監督管理,加大監督抽查。

2.2加大執法隊伍建設

目前我省農業綜合執法力量還相對薄弱,人員、經費都是主要問題。很多縣區綜合執法機構基本有名無實,難以應對龐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市場,以致出現監管空白地帶。只有從省本級開始建設執法隊伍,向市、縣、鄉(鎮)逐級完善,才能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有力開展。

2.3修訂相關法律

建議我國一方面加大農藥殘留限量標準的制修訂力度,特別應確保已批準使用農藥有相應的限量標準約束,同時借鑒國外的做法,對無限量標準農藥的殘留制定明確的管理措施。還有就是推動《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修訂工作。對經檢測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加大懲重法律條款,嚴厲追究生產者責任,嚴厲處罰違法違規行為。

3結論

通過近幾年建設和完善,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總體水平不斷提高,總體趨勢向好,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只有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才有農產品質量安全基本保障;完善檢驗檢測體制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技術屏障。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盡快提高農業質檢機構檢測能力和水平,加強檢測技術人員培訓已成為當務之急。也是確保農產品安全性的必要條件。加強技術支撐也是關鍵。提高檢測技術手段,加大先進檢測技術儀器設備投入,加大對高效低毒農業投入品的研發和推廣力度。

作者:魏薇 單位:沈陽市農業監測總站

參考文獻:

[1]馮平,房麗婷.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14):253-254.2014.

[2]白冰,趙玲等.生物傳感器在檢測食品品質及其質量安全中的應用[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3(5):414-420.2012.

[3]陳武,任明強等.As、Hg元素對土壤環境質量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37(2):164-166.2009.

第二篇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杭州市從2014年開始,按照省農業廳《關于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示范縣創建試點工作的通知》(浙農質發【2014】12號),首先在余杭區和桐廬縣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示范縣,2015年又在臨安市、蕭山區和建德市創建,余杭區被列入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的創建單位。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示范縣堅持以縣域為單位,整縣域推進原則;堅持依法履職與機制創新相結合,建立“產”出來和“管”出來相結合的農產品長效保障機制;堅持創建工作與落實農業現代化相結合,全面實施農業標準化促進工程;堅持政府監管與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相結合,強化激勵和約束,培育誠信守法環境。創建工作由縣政府自愿申請,市農業部門初審推薦,實行動態管理,定期組織監督檢查,省農業廳評定確認。杭州市五個區、縣(市)通過兩年的創建,取得良好成效。

1監管體系形成新常態

該五個區、縣(市)按省級評價標準進行建設,成立了由分管副區、縣(市)長任組長,縣政府辦、食安辦、農業局、林業局、市場監管局、公安局、發改局、財政局、農辦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示范縣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示范縣工作實施方案》《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追究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管理預案》,并作出部署。構建起政府領導主抓、農業局具體實施、相關部門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監管部門職責分工明確,形成“分兵把口、協調配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監管機制。縣行政監管和綜合執法人員崗位責任明確,管理制度健全。健全檢打聯動、紅黑名單和投訴舉報制度,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機制,建立面向分散農戶和收購儲運主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落實機制和管理模式。建立縣、鄉鎮(街道)、村、基地四級農產品監管隊伍。健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農業行政執法大隊、漁政管理站、畜牧獸醫局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70個鄉鎮(街道)建立集農技推廣、動物防疫、農產品質量監管“三位一體”的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做到“有機構、有職能、有人員、有設備、有經費”;900多個行政村建立食品(農產品)安全網格協管員;1200多個農產品生產基地全部配備質量安全內檢員,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體系基本形成。農技人員實行“一崗雙責”、“三位一體”管理模式,管生產的必須管質量,500名農技人員走千家農戶、聯萬畝基地、實現農業增收超億元。落實縣、鄉鎮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人300余名,在杭州農業信息網上公布,并與生產主體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書,形成工作機制新常態。

2標準化生產成為業主自覺行動

該五個區、縣(市)按產業實施農業標準和操作規程,制定適應當地主導產業發展的蔬菜、水果、茶葉、畜牧、水產品生產模式圖150余張,每戶農戶一份,并指導其應用,標準入戶率達100%;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共實施綠色防控面積53500畝,應用粘蟲板、防蟲網500畝,性誘劑3500畝,殺蟲燈30000畝,生物防治19500畝;實施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175000畝,高效雙低農藥普及率達91.9%,化學農藥使用量比創建前減少15%以上。進一步推進蔬菜、水果、茶葉標準園和畜禽規模化標準養殖場建設,“三品”產地面積占轄區食用農產品生產面積的50%以上,獲證主要農產品占同類農產品商品量的35%以上,標識率達80%以上。同時,縣農資公司組織農資經營網店、生產基地回收農藥廢棄包裝物,縣農業行政執法大隊、縣農資公司、鄉農資經銷店、環境服務公司簽訂回收處置協議。2015年,回收農藥廢棄包裝物100余噸,回收率80%,其中桐廬縣莪山鄉銷售農藥4.2萬件,回收農藥廢棄包裝物3.6萬件,回收率85.7%。

3追溯體系基本建成

2015年,該五區、縣(市)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功能,新安裝“杭州模式”追溯管理軟件80家,至此,“三品一標”及農產品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社的產品可追溯率達到75%。企業、合作社健全農產品生產檔案,信息錄入電腦,開展產品上市前自檢(送檢)、檢測數據聯網上傳,二維碼查詢,做到過程可控制、產品可追蹤、責任可界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縣平臺通過市平臺與“浙江追溯”對接,主體數據庫、檢測數據庫和可追溯管理數據庫對接,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做到管理有制度、生產有記錄、產品有檢測、包裝有標識、產品準出有證明。應用“杭州模式”追溯管理,消費者隨時隨地可查看農產品安全信息。在此基礎上,開發農產品電商追溯新體系,將兩者結合來,提高業主應用追溯管理系統的積極性。采用可追溯的農產品管理系統,記錄農產品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全過程。啟動農產品電子產業園、“農村淘寶”,既應用網絡銷售又提供追溯信息。杭州“安廚電商”已經成為鮮活農產品服務平臺,以“公司+配送中心+合作社”的全產業鏈運營模式,帶動50余家農產品基地和上萬農戶“觸網”,“逗妮開心”、“百歲坊”等一批農產品電商企業快速發展,并建立核心示范基地,發展生態綠色農場,執行嚴格農產品檢測制度,以保障所售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4全程管控扎實有效

一是建立連鎖、統購、配送等農資營銷模式,實行農資購買實名登記和索證索票制度。以15家農資連鎖公司為龍頭,900多家農資經營店為分支機構的農資流通網絡,實行統一進貨、統一配送、統一價格、統一標識和統一服務的“五統一”經營模式。開展農資監管與服務信息化建設,完成農資監管與服務信息化建設單位450家,占實施區農資經營單位的50%,數據庫涵蓋全區域90%以上的農資生產經營單位和農資商品信息,把農資監管、服務信息化系統、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結合起來,實現“信息數據化、購銷實名化、監管實時化、服務網絡化”。二是建立農產品生產經營組織名錄,將規模化農產品生產主體信息錄入歸檔,明確農產品生產主體為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落實“一個生產主體,一張模式圖、一本生產記錄,一份承諾書,一名內檢員”制度,實行全過程安全化生產。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開展產品上市前自檢。農產品生產主體質量安全管理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農產品生產信息均上墻公示。對主體安全化生產告知率、培訓率均達100%。三是70多個鄉鎮(街道)開展農殘快速檢測,并對公眾免費開放,連同企業的全部快速定性檢測數據上傳至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人們可即時掌握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四是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百日嚴打、專項整治、綠劍行動為抓手,組織多部門聯合檢查。全年共出動執法人員2600余人次,檢查農產品生產基地、農資經營企業563家次,對檢查中發現問題的16家企業,責令限期整改。立案查處違法案件5起,查處率達100%。五是組織科技人員開展“保質”生產服務90余次,現場咨詢3000多人次,發放各類資料11000份;各產業開展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班95期,培訓8500人次,發放技術資料、生產模式圖69000余份,以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責任意識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能力;開展農殘快速檢測41890批次,合格率100%,開展縣級年度農產品定量監測1000多批次,監測參數、產品來源覆蓋全區域主導產業基地,省、部級監測合格率達99%以上。近3年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示范縣創建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筆者認為,對照發達國家的農產品質量管理,還有兩方面很值得我們關注。一是執法問題。英國有《1990年食品安全法》,美國有《聯邦肉類檢驗法》、加拿大有《有害物控制產品法》,從農產品產銷到消費的不同方面、不同層面、不同環節形成完整的、嚴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體系。在依法管理上,英國、美國、加拿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者,沒收和銷毀違法產品,責令停產停業和吊銷營業執照,還要承擔受害者的民事賠償責任、判處監禁。而我國在農產品質量管理方面雖已制定多部法律、法規和規章,但執法不夠嚴厲。二是誠信問題。在德國,涉及農產品的每一個企業都是質量安全重要的管理者和責任人。生產、加工、運輸、貯存、經營、餐飲每個環節的操作者,都非常自覺地講誠信,決不會做“沒良心”的事,決不會犯規。如乳制品從農場生產、加工、流通到最終消費者等各環節均由BVL統一進行管理,采用電子標簽芯片承載全程信息,人們可準確了解該乳制品的產地、牧場、工廠、生產線、生產時間等信息,有效地保證食品質量安全。荷蘭范德利集團以“公司+農戶”組織生產,做到每塊牛肉都有檔案可查。因此,筆者認為,2016年杭州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上,要鞏固現有成果,將五區、縣(市)的做法在全市推開,同時要借鑒國外做法,著重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制和誠信體系建設。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體系及其運營機制。我國正在建設法制國家,杭州市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制體系。一是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進行“查漏補缺”,使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標準、檢測認證、評估應急進一步科學完善,形成完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體系。二是嚴厲執法,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零容忍”。具體地說,全面展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和執法監管,專項治理違法犯罪行為,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能力,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依法監管。“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都要硬,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依法全面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要依托農業綜合執法、動物衛生監督、漁政管理和“三品一標”隊伍,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督和查處。強化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和農產品生產、收儲運、屠宰等各環節的執法監督力度,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排查和專項整治,及時消除隱患。對制售假劣農資、生產銷售使用禁用農獸藥、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質、收購銷售病死畜禽、私屠濫宰和假冒“三品一標”產品標志等違法違規行為及時依法查處。農業行政執法、食品安全監督執法和刑事司法要做到有效銜接,對涉嫌農產品質量安全犯罪案件100%及時移送公安機關;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誠信體系及其運營機制。要以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為重點,以誠信自律為核心,建立守信激勵機制和失信懲戒機制。杭州市要在省內率先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制定《農產品生產單位信用評級標準》,規范生產經營秩序,增強業主誠信意識,運用網絡、POS機等手段對農資和農產品實現全程監控。要建設信用信息系統,依托智慧農業,實現信用記錄電子化,互聯互通。運用物聯網、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融合政府監管、主體生產、消費服務等功能,構建省、市、縣統一的失信黑名單披露、市場禁入和退出、失信行為舉報等多部門跨地區信用聯合獎懲機制和“信息平臺”,并對社會開放。要強化業主誠信責任。要促使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樹立誠信意識,使誠信成為業主自覺行動、成為企業立地和發展的基本點。農資經營企業、農產品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規模種養殖場要對農產品安全作公開承諾,讓公眾知曉。要依托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直通車”和電視報刊等,宣傳業主的誠信行為,監督誠信行為。

作者:樓奎龍 張祖林 封立忠 趙飚 洪美萍 潘軍平 程忠平 單位:杭州市農業局 杭州市余杭區農業局 桐廬縣農業局 臨安市農業局

第三篇

摘要:從農產品安全的角度出發,具體闡述了我國在農產品領域開展風險分析的發展,通過參考一些發達國家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相關經驗,對完善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體系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

近年來,頻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不僅給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帶來了重大損害而且使消費者在意識上形成恐慌,還給消費者和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農產品作為“從農田到餐桌”食品產業鏈的源頭,始終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礎,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不僅對農產品貿易造成影響,還對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形成威脅。因此,在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引入風險分析理念,逐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體系,有利于更好地對農產品安全進行科學化管理,為農產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風險分析在國外食品安全領域的進展

1.1風險分析在發達國家食品安全領域的應用

1.1.1風險分析在美國的應用

美國依據風險分析來制定食品安全方針政策,風險分析由食品藥品管理局(FDA)進行集中、統一管理。為了保證食品安全,他們更注重對農產品的初級產品、加工、配送、消費等一系列過程中的農產品危害變化進行風險分析。建立了從農場到餐桌的食物微生物風險評價的模型,還建立了在線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服務資料庫系統(FoodRisk.org),為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可通過查詢相關數據獲得目前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風險信息和防范措施。

1.1.2風險分析在日本的應用

日本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方面,建有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體系,風險評估和風險交流工作由食品安全委員會負責,風險管理工作主要由農林水產省和厚生勞動省共同負責,各有分工。食品安全委員會對農產品中的各種危害進行風險評估,并通過國際會議、網絡、熱線等形式與外界進行風險交流,明確風險評估方向。農林水產省側重與農林、水產品相關的風險管理工作,主要是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產品的安全性,并在農產品加工過程中大力推廣HACCP體系。而厚生勞動省側重與食品衛生相關的食品風險管理和風險交流工作,主要對農產品進口和流通環節中農產品安全的監督管理。由這2個部門共同制定農藥、獸藥殘留限量標準。

1.1.3風險分析在歐盟的應用

歐盟主要的食品安全風險分析機構有歐盟委員會健康和消費者保護總署、歐盟食品與獸藥辦公室、歐盟食品安全局組成。其中歐盟食品安全局承擔了食品中所有的風險評估任務,并以開放、透明的方式授權其他機構進行必要的科學研究,提供科學與技術支持,共享風險評估數據。利用各種信息媒介進行公共信息的交流,使所有利益方和公眾能夠獲得及時、可靠、客觀、正確的科學信息。

1.1.4風險分析在德國的應用

德國的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工作將風險管理同風險評估和風險交流相分離,并由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和聯邦消費者保護與食品安全局(BVL)組成風險分析機構。BFR負責風險交流工作并獨立于政府開展風險評估工作,并將完成的風險評估報告提交給相關的聯邦機構,為風險管理和風險交流提供基礎。BVL負責本領域內風險管理的相關工作,其首要任務就是發現風險,并在BFR或其他聯邦機構評估風險對人和動物健康或環境影響的基礎上制定風險管理措施。

1.2各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相關法律制度的建立

根據WTO/SPS協定的要求,各國以立法的形式,構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的法律框架,并規定了相關部門和人員的各項法律職責和義務,其風險評估機構和風險管理機構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工作的有效性和強制性,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法規體系。

2我國在農產品領域開展風險分析的進展

我國于2001年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引入了風險分析,主要由“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交流”三部分組成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框架。其中風險評估是基礎,風險交流是目的,風險管理是手段。我國農產品風險評估制度是在2006年《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實施的基礎上確立的,2007年5月成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相繼制定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總則》、《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管理規范》、《農產品中化學污染物劑量-反應評估指南》、《農產品中化學污染物暴露評估指南》、《農產品中化學污染物風險評估模型建立指南》等技術規范,主要用于對可能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潛在危害進行風險分析和評估。近幾年,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工作獲得了突破性進展,農業部已認定88個專業性和區域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145個試驗站和10個依托單位,相繼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摸底排查和專項風險評估為生產指導、消費引導、應急處置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依據和技術保障。依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的規定和按照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部署,2014年我國農業部在前2年部分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摸底排查的基礎上,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及評估項目的實施,為便于全面掌握農產品生產過程和產地收貯運等環節中質量安全風險隱患,對存在的隱患進行探測識別,對各種危害因子的消漲變化進行跟蹤評估,對獨特的農產品營養功能成分進行甄別鑒定,從而確保農產品生產規范、產品安全。

3推進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的發展方向

3.1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交流平臺

成立專門的風險交流機構并制定風險交流機制,將風險交流活動貫穿于風險分析的全過程,開展互動式的風險交流,讓監管者、經營者、生產者、媒體、社會組織都參與進來,各利益相關方就農產品安全風險、風險所涉及的因素和風險認知,相互交換信息和意見,而不再是以某一方為主體的簡單傳達、灌輸和宣布等單向行為,在已經建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信息平臺”的基礎上,實現信息共享,推進風險管理措施在所有各方之間達到更高程度的和諧一致,提高預警防范能力。

3.2建立在線農產品安全風險分析資料庫

可以參考美國FoodRisk.Org,在已建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信息平臺”的基礎上,建立在線農產品安全風險分析資料庫,除了監測數據之外,收集和整理來自公共和個人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的產地環境狀況、農業投入品安全狀況和生產使用情況、動植物本身的抗藥性等)進行的風險分析研究獲得的相關數據和方法,為從事農產品安全分析的研究人員提供相關資源、數據、向導、研究工具及大量的相關信息,同時收集、消費人群的健康狀況、膳食結構、日消費量等信息,為普通消費者提供膳食補充品、健康、營養素、體重控制等消費者關注的信息,以及健康教育材料等。

3.3實時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

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監測結果是公眾消費和選擇農產食品的重要依據,也是政府維護和保障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的重要方面。要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跟蹤檢測和執法監督檢驗等結果,向社會公眾及時準確的安全信息及可能造成的危害,提請公眾關注和警覺,采取相應的防范手段和措施,及時指導生產者生產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增強消費者信心,促進國產農產品銷售。

3.4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機構的獨立性

農產品安全風險評估機構必須獨立于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機構,將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工作分離,以減少管理者對風險評估結果的干擾,確保其結果的公正性和客觀性,逐步擺脫行政部門的綜合決策的模式。首先通過制定科學、透明、公開、明確的專家委員產生程序,建立保障專家委員會獨立性的機制,弱化行政部門對專家產生的決定權。其次應增強專家委員會的自主性和權威性,以專家委員會為主體,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的方向和計劃,確保評估結果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客觀性,使風險管理機構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作出的各項決策都基于科學基礎之上,從而真正確保消費者安全。

3.5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的法律體系

以行政法規的形式從機構設置、獨立性保障、人員配備、人員卓越性和獨立性保證、工作開展、風險交流、內外部監督機制等方面出臺一系列與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風險分析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法律責任,從而提高其對其他部門的約束力,使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工作順利開展。

作者:高文霞 單位:內蒙古烏蘭察布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宋永津,樊永祥.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國家食品安全管理機構應用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2]徐蕾蕊,劉弘,周志俊.美國的在線食品安全風險分析資料庫介紹[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11,23(1):45-47.

[3]唐城,漆雁斌,張娟.四川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與防控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20(9):10-12.

[4]陳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2(1):63-65.

[5]金發忠.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共性問題研究[J].農業質量標準,2006(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