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和建議

時間:2022-10-10 04:07:32

導語: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和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和建議

摘要:近年來,山西省把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作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競爭力的重要抓手,使得全省農業標準化水平顯著提高,但仍有一些制約因素,需要進一步完善。本文從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存在的問題作一淺要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標準化體系

1山西省現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

1.1逐步建立了農業標準體系。一是制定和完善了農業地方標準363項,基本上包含了主要食用農產品種類。其中,種植業標準283項、養殖業60項、桑蠶及其他標準20項,涉及到“三品一標”的農產品有75項,引用推廣國家和農業行業標準達到1000多項以上。二是建立了農業標準示范園,其中創建了部級蔬菜標準園90個,省級蔬菜標準園260個,示范帶動了全省13hm2以上規模園區860個,水果標準園創建項目達到548個,果園面積1萬hm2。三是創建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86個,主要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到58%以上。1.2農產品品牌逐步增加。截至2016年底,山西省的“三品”有效用標主體有741家,產品有1611個,產地面積達到39萬hm2以上,產量有792.70萬t,其中“三品一標的”的抽檢合格率均達到98%以上。1.3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三品一標”通過品牌帶動,有效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規格和市場競爭力,使山西省的農產品由過去的初級產品銷售向高端產品開發轉變,農產品產業鏈不斷延伸,附加值不斷提高。1.4農產品質量安全穩步提升。自從2009年,農業部開始建立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監控制度以來,山西省就扎實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普查計劃和監督抽查工作,全面開展了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農業投入品定點監測、跟蹤檢查和普查工作,組織實施了農藥殘留監控、水產品藥物監控和飼料質量安全監控等一系列的監控計劃。其中,組織開展了4次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在99.2%以上。水果和畜禽產品合格率達到了100%,位居全國前列,受到農業部的充分肯定。

2存在的問題

2.1認識不足,推廣實施力度難。一是各級政府對農業標準化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使得標準化推廣實施力度不強。二是組織化、專業化和市場化的保障水平低,缺乏專業的人才去推廣和執行,使得安全問題仍然存在。三是安全教育宣傳不到位,生產者一味地追求高產,使得農產品質量低下,食物的健康安全性標準不高;大多數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不強,使得食物污染物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2.2檢測體系不健全,農業標準針對性不強。一是農業化標準的研究制定缺乏統一的規劃,標準制定的針對性也不強,使得配套銜接機制和標準的完整性不夠。二是檢測體系不健全,一些檢測機構不夠完善,使得一些早市或者偏遠地區的農產品缺少質量跟蹤監控和檢測。三是整體風險預警建設更新緩慢,檢測結果的預警不及時,需要積極推進。2.3標準制定與推廣應用脫節。一是標準制定跟不上產業的發展和市場變化的需求,使得標準化水平普遍偏低,不利于產品的更新和產業升級的要求。二是“三品一標”建設方面,雖然保持了總量規模的穩定發展和質量安全的穩步提升,但也存在著認證規模偏小、換證率低、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與農業部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2.4認證的過程長,環節多。一是農產品生產的產地環境、投入品、生產過程、加工、流通和消費等環節過多,一不注意,就有可能對農產品產生污染,引發質量安全問題。二是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是一個“從農田到餐桌”的完整過程,要求其認證遵循全程過程質量控制的原則,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從產地環境條件、生產過程到產品包裝、市場監管投入力度方面都不強,農業執法的力量也略而不足,再加上現有的執法隊伍和工作條件,對農資經營主體監管不到位,使得一些無證經營和超經營農資的治理方面欠付佳,需要整頓。

3對策和建議

3.1重點抓好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做到有標可依標準體系建設是農業標準化建設的基石。一是要深入調查研究,吸收和借鑒國內外的先進成果、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制定與國家和行業標準相匹配的生產操作規章和流程。二是建立農業地方標準體系及技術規章程序制度,讓農產品生產有標可依、產品有標可檢、執法有標可判。三是鼓勵一些規模生產主體和新型經營主體制定質量安全內控制度,實施比國家標準還要嚴格的企業標準,從而構建科學、合理的農產品安全標準體系。四是健全和完善山西省農業標準體系,使得山西省農業標準化水平向中高端邁進。3.2重點抓“三品一標”發展,培育優質品牌。一是各級政府要大力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請“三品一標”認證工作,積極開展國家和省級的“三品一標”示范基地創建工作,不斷擴大其總量規模和市場份額。二是要立足安全管控,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積極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的產地認定工作,創建規模化的無公害產品基地。三是積極發展綠色食品,重點突出安全優質的產業鏈優勢,推動建立優質和優價的市場機制,來提升市場的競爭力。四是因地制宜的發展有機農產品,根據國內外市場和高端消費的需求,重點突出生態安全的特點,來積極推進國家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建設,以此來推動優勢特色農產品率先走出去。五是穩步發展地理標志農產品,以突出地域特色和品質特性為主,將傳統的地理、資源和人文優勢轉變為市場競爭優勢,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六是鼓勵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拓國際市場,來提高農產品的檔次和深加工程度。3.3做好農業標準化生產的全程監管工作,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一是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平臺,把農業與信息技術融合在一起,建立和完善集智能化、網絡化為一體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二是探索和發展標準化監管的新模式,來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全程的監管服務水平,從而提高農業標準化的水平。三是大力推行主體備案和“二維碼”掃碼交易制度,從而實現生產有標準、過程有控制、產品有標識、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和質量可追溯的系統管理。四是要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的產地環境監測網絡系統,對產地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實行同時監測評估,這樣就可摸清污染的底數和來源。根據其監測結果實行產地分級管理,同時加強對耕地重金屬污染的治理。五是要深入開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和獸用抗菌藥治理行動,實施用有機肥來替代化肥計劃,推行統防統治、綠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養殖和高效低毒的農獸藥使用等質量控制技術。六是推動縣級以上的農業部門建立規模生產經營主體監管名錄,實施風險分級管理,對違法主體增加抽檢頻次,情節嚴重的列入黑名單實行聯合懲戒。七是要嚴格規范認證農產品的標簽標識管理工作,嚴查冒用和超范圍使用“三品一標的”標志等行為和事件發生。八是制定和完善應急處置機制,妥善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3.4強化組織領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一是各級農業部門成立領導機構,加強部門的協調配合,著實履行好規劃指導、政策落實和跟蹤服務等職責,定期研究和制定解決好農業標準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二是政府要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投入力度,切實做到在實際工作中經費到位。三是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和力量來推動農業標準化的建設和農產品質量工作。四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人員的技術培訓和機構檢測能力建設,利用互聯網等新興傳媒技術,拓展線上線下的指導和服務,來提高全社會的標準化意識。五是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通過展板、標語、媒體、培訓和印刷標準圖冊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地宣傳農業標準化操作規程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六是政府應積極組織企業參與山西品牌“中華行”、“絲路行”和“網上行”等系列活動,來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作者:趙曉琴 單位: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