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課程群建設與教學質量研究
時間:2022-03-13 09:26:19
導語:創新創業課程群建設與教學質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基于地方綜合性大學土木工程創新創業課程,設定研究技術路線,通過問卷調查與Exel圖表,分析地方綜合性大學土木工程創新創業課程群建設與教學質量實證存在的外在與內在因素,研究提出兩種創新創業課程群的構建類型、“4個平臺”+“3個實踐”+“2個聯動”的規劃與設計、“互聯網+”構建與服務、評價以及標準。
關鍵詞:互聯網+,雙創時代,創新創業,課程群
國家“互聯網+雙創”戰略的實現,需要越來越多的創新創業群體,大學生是我國創新創業的主力軍。基于地方綜合性大學土木工程創新創業課程,改革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形成創新創業課程群,引導學生從“被動創新創業”轉向“主動創新創業”。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群和實證的研究還處于初期階段,集中在定性研究,主要在課程、創新實驗、SYB(StartYourBusiness)創業培訓、KAB(KnowAboutBusiness)創業教育等。研究領域多集中在創業教育上,缺少創新創業課程群建設與教學質量實證的具體措施、方法,缺乏從事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群建設和教學質量實證研究的群體。在國外,美國是創新創業課程群的研究和實踐的第一個國家,在高校出版的創新創業期刊是以研究課程群建設和教學質量實證為主,內容包括:創新創業課程、創新創業整合課程、創新創業學專業課程、創新創業實踐課程。目前,完善的課程群和實證機制在不少國家的高校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德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引入大學科技園區的互動進行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從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筆者認為存在如下問題:我國地方綜合性大學缺乏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群建設與教學質量實證[1]機制,仍沿用傳統模式;大學生對創新創業不夠了解,學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課程群建設投入少,創新創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夠高,并沒有形成完善的課堂與實踐教學質量的實證體系。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地方高校更面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促進地方綜合性大學發展多元化創新創業實踐形式,以此促進大學生就業,必須要建立與完善課程群建設與教學質量實證機制。
1研究思路與方法
1.1研究方法。首先,通過國內外文獻考察,掌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設計問卷調查;其次,通過問卷調查,并訪談(專家、學者、教師、學生),采用Exel圖表分析,地方綜合性大學土木工程創新創業課程群建設與教學質量實證的外在與內在因素;最后,研究提出創新創業課程群的構建類型與設定、規劃與設計、構建與服務、評價與標準等,對其教學質量實證。1)文獻檢索法:收集文獻資料,掌握地方綜合大學土木工程創新創業課程群現狀、教學質量實證實施情況和效果以及存在問題,并匯總分析。2)訪談法:對指導土木工程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師和創新創業的學生進行實地訪談,收集第一線的資料。3)問卷調查法:制訂完整而實用的調查問卷,隨機向地方綜合性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師、大學生發放網絡問卷和紙質問卷,搜集、調研、分析第一手資料。4)圖表分析法:采用Exel圖表分析各項數據,增加其理論準確度和可視化性。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程[2],金課。1.2研究技術路線。研究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
2課程群建設與實證現狀及問題
通過中國知網檢索,以地方綜合性大學土木工程創新創業課程群建設與教學質量實證研究為題的論文為0篇,以地方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課程研究為題的論文3篇,研究范圍局限在創新創業課程而未涉及到群。大學教學質量實證研究為題的論文56篇,研究范圍局限在英語、計算機、數學、法學、體育等課程的教學質量以及本科教學、評估體系、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效果、滿意度等而無涉及到土木工程。本課題研究領域設定在地方綜合性大學的土木工程創新創業課程群建設以及其教學質量實證。以延邊大學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考察、訪談(專家、學者、教師、大學生)、問卷調查、圖表分析等方法,掌握創新創業意愿和創業準備現狀,綜合分析目前地方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課程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發展機遇。對象選擇的特征:一是典型性,具備創新創業的思維,并對其感興趣;二是得到社會環境及家庭環境的支持,有一個外部環境的支撐;三是具有創新創業潛質,能夠接受新事物,具有較為精準的敏銳力和把控力。2.1問卷調查分析。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了60份,收集了52份,訪談共5次。問卷調查內容與Exel分析如下:在認為大學生現在創新創業形勢如何中,回答A十分嚴峻的占23.1%;B比較困難的占48.1%;C一般的占23.1%;D較有希望的占5.7%,如圖2所示。在認為自己的創新創業課程知識儲備量如何中,回答A非常充足的占3.9%;B一般的占28.8%;C不足的占67.3%,如圖3所示。在所學的專業與創新創業聯系緊密嗎中,回答A有很大關系的占13.5%;B有關系,但關系不緊密的占67.3%;C完全沒關系的占19.2%,如圖4所示。在假如選擇創業,會選擇跨專業創業,還是本專業創業中,回答A本專業的占41.2%;B跨專業的占58.8%,如圖5所示。在申請并聽過學校幾門創新創業課程中,回答A1門的占44.2%;B2門的占13.5%;C3門的占11.5%;D4門的占0%;E5門的占0%;F沒有的占30.8%,如圖6所示。在認為學校設置的創新創業課程數量如何中,回答A很多的占3.8%;B一般的占42.3%;C比較少的占51.9%;D沒有的占2%,如圖7所示。在學校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希望課程內容更注重哪些方面(可多選)中,回答A市場營銷的占12.5%;B財務稅收的占6.3%;C個性化輔導的占9.7%;D人際交流與溝通技巧的占18.1%;E創業案例分析的占13.2%;F創業機會和環境分析的占24.3%;G創新創業機制的占14.6%;H其他的占1.3%,如圖8所示。學校在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中應做好哪些工作(可多選)中,回答A開設創新創業教育選修課或必修課的占14.6%;B提供創業基金幫助大學生創業的占19.0%;C舉辦創業大賽的占12.4%;D設立創新創業課程指導機構提供服務的占13.9%;E建設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占17.5%;F組建創新創業課程群的占2.9%;G營造寬松的創業環境占8.0%;H經常請創業成功人士或創業領域專家開設講座的占8.8%;I檢查創新創業課程群,監督教學內容和實施的占2.9%,如圖9所示。在所在學校(院),專業和學科開展創新創業課程的實現途徑(可多選)中,回答A課堂教學的占22.1%;B校內創新創業實訓的占15.6%;C創新創業講座的占20.8%;D校企合作教育的占7.8%;E網絡平臺的占27.3%;H其他的占6.4%,如圖10所示。在所在學校(院),專業和學科開展創新創業基礎課程的內容(可多選)中,回答A創新創業能力與精神的培養占40.0%;B商業與經濟學知識的占9.3%;C專業以外的其他學科的創業知識占20.0%;D法律與心理學知識的占1.4%;E項目管理知識的占12.0%;F人際溝通知識占8.0%;G其他占9.3%,如圖11所示。在所在學校(院),專業和學科開展創新創業基礎課程的形式(可多選)中,回答A創客空間的占9.4%;B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的占28.1%;C大學生科技園的占14.1%;D校內實踐教學中心的占21.9%;E校外實踐教學中心的占7.7%;F其他的占18.8%,如圖12所示。所在學校(院),專業和學科的創新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關系(可多選)中,回答A專業課為主,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為輔的占53.8%;B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為主,專業課為輔的占9.6%;C二者重要性相同,部分伯仲的占3.9%;D創新創業課程只是噱頭,并未與專業課程有任何關系的占32.7%,如圖13所示。創業基礎課程的形式比例圖13創新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關系比例ABC28.1%9.4%14.1%D21.9%E7.7%F18.8%A53.8%B9.6%C3.9%D32.7%2.2問卷調查結論通過問卷調查表明,大學本科生培養方案中創新創業課程不多且具有不連續性,與專業課銜接不當,沒有形成課程群體系,創新創業環境和氛圍不濃厚,創新創業“預孵化器”與校外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鏈不理想。
3課程群的建設與實證方案
結合國家與地方政府的創新創業政策、地方綜合性大學的特色與優勢,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和氛圍,并結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現代創新創業觀,注重創新創業課程與專業教育相融合、設立創業實踐課程(培養學生勇于承擔創業風險,敢于嘗試創業實踐),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創新創業教育基地,構建CSSO(構思Conceive—策劃Scheme—模擬Simulate—運作Operate)的全程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與課程群體系。3.1課程群的類型與設定。在“互聯網+雙創時代”,地方綜合性大學土木工程創新創業課程群的類型[3]設定為:1)全能型;2)實踐型。3.2課程群的規劃與設計。將地方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課程群分解成若干個過程和階段,每個過程體現不同的學生和社會需求。階段類型可分成縱向迭代與橫向迭代。縱向迭代體現不同時間段學生和社會需求模式;橫向迭代體現不同區域段學生和社會需求模式。1)“4個平臺”+“3個實踐”+“2個聯動”。“4個平臺”:“互聯網+”創新創業信息交流中心;孵化工作室;創新創業工作室;創新創業實踐基地。“3個實踐”:創新實驗、創新實踐、創業實踐。“2個聯動”:地方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課程群政策、配套支助資金。2)建設規劃。a.逐步漸進型;b.系統規劃型。3.3課程群的構建與服務。1)構建地方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課程群的激勵政策、“落地”機制;創新創業課程群基金的設立與監管機制;重金獎勵優秀項目與專利、論文等。2)“互聯網+”創新創業服務模式。a.設計與構建校園創新創業計劃大賽、創新創業校園文化節的內容以及實踐模型;b.學校創業“預孵化器”與校外企業合作培養模式,大學生“預孵化器”(創業苗圃)建設與對接合作與培養模式,為大學生根據自身資歷合理創業,提高創業效率與成功率的服務(多元化、全方位)。3.4課程群的評價與標準。提出地方綜合性大學土木工程創新創業課程群教學質量實證的反饋與完善機制[3]。其實證機制按照不同的年級進行推廣實施,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和教師共同反饋的問題進行分類匯總,并持續地調整、改進。通過N次的反饋和調整,使課程群與實證機制逐漸趨于完善。
4結語
基于地方綜合性高校特點與土木工程創新創業課程,通過問卷調查與圖表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全能型和實踐型構建類型,規劃與設計“4個平臺”+“3個實踐”+“2個聯動”,“互聯網+”構建與服務、評價以及標準,為地方綜合性大學土木工程創新創業課程群建設與教學質量的實證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孫露娟.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雙軌模式”的實證研究[J].大學教育,2015(6):176-177.
[2]潘炳超.“翻轉課堂”對大學教學效果影響的準實驗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4(12):85-90.
[3]王翠英.地方應用技術型大學工商管理類專業核心課程群構建初探[J],大學教育,2015(12):175-176.
作者:方光秀 單位:延邊大學工學院
- 上一篇:市政道路和道橋工程質量控制探索
- 下一篇:中專護生臨床教學質量分析
精品范文
9創新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