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啟發式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0 02:37: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論語啟發式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論語啟發式教學

大學思政課啟發式教學藝術探討

當代大學思政課教學理念提倡“問題傾向教學方式”。啟發式教學開展的第二個重要關鍵便是使學生開展積極活潑的頭腦。在教學中貫徹啟發式教學頭腦,遍及、機動、正確地應用啟發式教學,必將出現主導與主體配合作用,變被動為自動。當前大學思政課教學多是單純以老師為主導,以講堂教學為重要關鍵的教學情勢。教學內容非常統一、去世板、陳腐,教學方法單調,講堂結構煩悶、呆板,學生被動地聽、記、背、考,學生學習以測驗分數為指標和以獲取文憑為目標,這一定導致教學質量降落,出現學生重智輕能,離開社會必要,就業難等征象。因此,有必要提倡啟發式教學。

1、什么是啟發式教學

1.1什么是開導

“開導”一詞最早泉源于孔子的《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皢ⅰ庇虚_始、輔導之意,“發”則是產生、引導發出?!皯崱笔侵阜浅1匾?,想要搞明白,搞明白而又搞不懂的一種學習心態,“悱”是顛末獨立思索、想表達而又說不清道不明的樣子。由此可見,開導的條件是學生對知識、技能等題目標急迫需求下,對問又有了肯定的積極、獨立思索,顛末頭腦說不清道不明的狐疑,即當學生出現“憤”和“悱”時,老師加以輔導、引導,使學生了解事物的原理和紀律,讓他們勞績知識和進步技能。師生間的互動歷程,是老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聯合。

1.2啟發式教學的生理學原理

當代大學思政課教學理念提倡“問題傾向教學方式”。由于題目是知識、學問的先導,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題目泉源于培養目標和人才布局中的現實必要。啟發式教學根據題目―必要―興趣―動力―學習―知識技能―教學質量―人才的社會效應這一科學教誨實踐歷程實行。啟發式教學不是單一的、詳細的教學方法或本領,而是包羅著很多內容和要求的一種教學理論,是研究、運用教學方法的引導頭腦和重要原則。它是由一系列教學運動根據肯定例矩和步伐開展的體系工程,不但僅是在教學中多加幾個“為什么”“是什么”“有什么”那樣簡單。為實行啟發式教學,老師起首按教誨學和生理學原理,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由于動機是發動和維持軀體和生理運動的內涵歷程,它是決定人舉動的內涵動力,而動機又由必要而引發,動機的外在體現是對事物的興趣和引發的細致力(必要―動機―興趣―細致)。因此,表明必要,引發動機,引發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細致力是開睜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條件。

查看全文

高中物理啟發式教學研究

孔子在其著作《論語》中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觀點,即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后,應當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如果確實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再由教師進行啟發和引導??鬃拥倪@一觀點與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思想有較多共性。文章首先對啟發式教學的基本內涵進行了概述,隨后在介紹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啟發式教學應遵循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就該教學方法的具體實施策略進行了分析。

一、啟發式教學的內涵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以往的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的絕對中心,僅依據個人教學經驗和教學大綱來安排教學內容,學生則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一方面是容易導致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不高;另一方面教師也無法及時掌握學生遇到的問題和難點,教學質量也會受到影響。啟發式教學則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教師在物理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對教學中的重點知識和學習中的難點知識進行啟發引導,使學生養成善于發問、勇于探究、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這不僅對于高中物理教學工作的高質量開展有積極幫助,對于學生今后各個學科的學習也大有裨益。2.堅持知識和能力同步發展。高中物理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將物理課堂和社會生活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也是我們開展高中物理教學的根本目的之一。啟發式教學要求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步開展,在保證學生掌握高中物理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要有意識的引入實際問題,啟發學生“透過表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生活中蘊含的物理知識,進而達到“知行合一”。

二、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啟發式教學的基本原則

啟發式教學與傳統物理教學模式相比,固然有諸多應用優勢,但是也對高中物理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確保啟發式教學能夠真正發揮促學、導學的作用,還需要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遵循以下幾方面的原則。1.情感性原則。和諧的課堂氛圍能夠為師生之間交流互動提供必要的環境條件。從教師角度來說,師生之間平等的交流,可以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物理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而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把握教學重點;從學生角度來說,師生互信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中勇于提出個人見解,這對于學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也有積極作用。因此,教師在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時,應當注重將個人真情實感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確保物理教學能夠“以情動人”,使學生能夠自覺自愿的參與到學習中。2.舉一反三原則。新課程改革后,高中物理對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就是其中的要求之一。遷移能力是指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到其他場景的能力,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舉一反三”。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學生養成了定勢思維,習慣于用死記硬背的形式進行學習,這就導致在換一個場景或是采用另一種考查方式,學生所學知識無法得到靈活應用。啟發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激勵學生善于思考和創新,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三、高中物理實施啟發式教學的具體措施

查看全文

啟發式教學在統計學混合式教學的實踐

摘要:本文通過明確啟發式教學的內涵,以A學院統計學教學為例,從具體方法和教學效果兩方面,探討“啟發式”教學在統計學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實踐表明,學生對啟發式教學法非常認可,但由于教師對啟發式教學運用的不夠靈活,教學效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最后,針對A學院統計學課程內容,及面向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特點,從課前、課堂和課后三階段構建了啟發式+混合式教學設計,以期提高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啟發式教學;混合式教學;統計學

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建設中國金課”報告中提出“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金課標準,提出要建設五大類型“金課”,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2020年線上教學活動在全國全面展開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被普遍認為是有前景的新模式,開始被各大高校所重視,提上建設日程。高校教學不再局限于線下教室內集中教學的傳統模式,而是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開展“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的啟發式教學,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推動高校的教學改革。統計學是高等學校經濟學類、工商管理類本科學生的核心課程之一,更是一門不可缺少的實用型課程。該課程知識點細而多,內容抽象復雜且邏輯性強,且需要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和專業知識。課程除需介紹統計學原理、統計方法和統計軟件等基礎理論外,還需要有實踐部分。其學習效果優劣直接影響學生畢業論文實證分析的質量。在信息時代背景下,統計學在各個學科中的作用更加凸顯,反過來信息化的發展也促使統計學教學在線上線下有了新突破。

一、啟發式教學的內涵

啟發式教學法歷史悠久,在我國可追溯到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論語》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他強調“啟發時機”在教學中的重要性。當學生處于積極思考、想要表述并迫切渴望知識時,再進行開導和點撥最為合適。在西方,“啟發式”教學最早起源于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助產術”。從“教學方式”的角度,他主張從交流中引發學生思考、得出結論。兩者觀點如出一轍。而現代啟發式教學并不僅僅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教學理念。相較于傳統式教學理念,啟發式教學具有改善課堂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及提升學生創造性等優勢?!皢l”從字面上分開解釋為,“啟”為開導;“發”為領悟、產生。因此,教學的過程應該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有所領悟,激發學生創造力的過程。教學應該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強調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角。對于教學的設計、實施及反饋等所有教學活動,教師均應站在學生的立場來考慮。即凡是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凡是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都屬于啟發式教學。該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精準表達、團隊協作以及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等綜合素養,這種復合型人才更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因此,在統計學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合理的引入啟發式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二、啟發式教學在統計學教學的具體實踐

查看全文

英語教學思維研究論文

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要培養創造力首先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過說過:“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笨梢姡行У乩枚喾N途徑和方法來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智慧的真正發展,是目前構成課堂教學技巧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對啟發式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和體會:

一、啟發的涵義

教學啟發方法與技巧思想及實踐中外教育史上是源遠流長的。

在我國,“啟發”一詞源于《論語·述而》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啟發教育的涵義是: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啟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的表述。舉出一個方面的事理啟發他,而他卻不能推知領悟其它與此相聯的三個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訴他。

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統總結教學理論的著作《學記》,對教學啟發方法與技巧也有精辟的論述。所謂“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意即:優秀教師教學總是注重啟發誘導學生,使之曉明事理:引導學生而不牽著學生走;鼓勵學生而不強迫學生走;啟發學生而不代替學生達成結論。道而弗達,才能使學生獨立思考。師生融洽,學習愉快,又能獨立思考,這就叫做善于自發誘導。

德國民主主義教育第斯多惠也對教學啟發技巧思想的理論化做出卓越的貢獻。他認為“教育就是引導”,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這是啟發性教學的首要原理,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和標志,“教師只有在起引導作用時,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兒童的主動性。”他建議:教學要采用發展的方法,即啟發學生的智力,使他們能夠“探求、考慮、判斷、發現。”他的名言是:“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教學生去發現真理?!?/p>

查看全文

英語教學中啟發思維的認識與實踐

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要培養創造力首先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過說過:“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笨梢姡行У乩枚喾N途徑和方法來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智慧的真正發展,是目前構成課堂教學技巧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對啟發式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和體會:

一、啟發的涵義

教學啟發方法與技巧思想及實踐中外教育史上是源遠流長的。

在我國,“啟發”一詞源于《論語·述而》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啟發教育的涵義是: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啟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的表述。舉出一個方面的事理啟發他,而他卻不能推知領悟其它與此相聯的三個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訴他。

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統總結教學理論的著作《學記》,對教學啟發方法與技巧也有精辟的論述。所謂“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意即:優秀教師教學總是注重啟發誘導學生,使之曉明事理:引導學生而不牽著學生走;鼓勵學生而不強迫學生走;啟發學生而不代替學生達成結論。道而弗達,才能使學生獨立思考。師生融洽,學習愉快,又能獨立思考,這就叫做善于自發誘導。

德國民主主義教育第斯多惠也對教學啟發技巧思想的理論化做出卓越的貢獻。他認為“教育就是引導”,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這是啟發性教學的首要原理,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和標志,“教師只有在起引導作用時,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兒童的主動性?!彼ㄗh:教學要采用發展的方法,即啟發學生的智力,使他們能夠“探求、考慮、判斷、發現?!彼拿允牵骸安缓玫慕處熓莻魇谡胬?,好的教師是教學生去發現真理。”

查看全文

英語教學實踐論文

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要培養創造力首先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過說過:“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笨梢?,有效地利用多種途徑和方法來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智慧的真正發展,是目前構成課堂教學技巧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對啟發式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和體會:

一、啟發的涵義

教學啟發方法與技巧思想及實踐中外教育史上是源遠流長的。

在我國,“啟發”一詞源于《論語·述而》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啟發教育的涵義是: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啟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的表述。舉出一個方面的事理啟發他,而他卻不能推知領悟其它與此相聯的三個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訴他。

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統總結教學理論的著作《學記》,對教學啟發方法與技巧也有精辟的論述。所謂“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意即:優秀教師教學總是注重啟發誘導學生,使之曉明事理:引導學生而不牽著學生走;鼓勵學生而不強迫學生走;啟發學生而不代替學生達成結論。道而弗達,才能使學生獨立思考。師生融洽,學習愉快,又能獨立思考,這就叫做善于自發誘導。

德國民主主義教育第斯多惠也對教學啟發技巧思想的理論化做出卓越的貢獻。他認為“教育就是引導”,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這是啟發性教學的首要原理,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和標志,“教師只有在起引導作用時,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兒童的主動性?!彼ㄗh:教學要采用發展的方法,即啟發學生的智力,使他們能夠“探求、考慮、判斷、發現。”他的名言是:“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教學生去發現真理。”

查看全文

美術教育的啟發式教學方式與創新

摘要:啟發式教學方式運用于少兒美術教育,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設計創設輕松的學習環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學過程深化藝術感知,用大師繪畫感悟童心,融匯各類藝術,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激發思考。以啟發創新思維為目的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的實施,反映了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保證了創新思維在課程中的順利導入。

關鍵詞:少兒美術教育;啟發式;創新型;創造性思維

啟發式教學方式與重“教”的傳統美術教學方式在本質上有所不同,其重點在于“啟”———啟發創新。在運用啟發式教學法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根據教學過程中具體的教學任務和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式,從課程主題內容導入、具體課題設定和教學指導過程,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核心,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這種依據學生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有效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的教學方法,是現代以學生為主體,體現因材施教,富有人性化教育思想和教學觀的追求。

一、啟發式教學方式順應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國家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傾向于創新型人才。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在2005年不顧身體病重奮力向國家總理進言:“我國現階段還沒有全面地發展起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國家沒有任何一所大學能按照培養科學家、發明家的模式去辦學。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喪失了創新性與獨特性,因此很難出現杰出的人才,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最寶貴的資源是人才。”[1]當今世界,經濟以知識為基礎。人類對知識的掌握推動著一場新的產業革命的發生,它對經濟未來的走勢取著決定性的作用,人們的未來將面臨一個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標志即為知識創新。由此可見創新的重要性。創新型人才應具備非凡的創造力、創新力以及求異思維,同時還應具有廣博的胸懷。啟發式教學方式在美術教育中對培養創新型人才有著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恰當的啟發式方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核心,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發學生智力,促使學生愉悅地進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創新型人才應具備的品質與特征,提高創造才能,以順應國家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二、啟發式教學方式保證創新思維的導入

查看全文

從孔子看當今課堂提問論文

論文關鍵詞:語文課程改革啟發式教學課堂提問

論文摘要:無疑,語文課程改革走到今天已不再僅僅是一個理念、一個事實、一個夢想;新課程的步伐無論怎樣艱辛,怎樣滿珊,都已變成一種堅守、介入和追求。新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必須徹底褥棄三尺講臺,一人唱戲的教學方法,建立適應當代中學生特點的啟發式教學模式。筆者嘗試通過巧設疑問,激發興趣;提問有“度”,切中肯縈;創設情境,綜合延展三種措施改進課堂提問方法,更好地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組織體現新課改精神的生動活潑的充滿生機的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的語文課堂教學。

兩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說:“不憤,不啟,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意思是:誘導學生,不到他心里想弄通而未弄通的時候,不去開導他。比如一個東西有四角,教給他一個角,他卻不能由此而推出其他三個角,便不再教了。

這就是“啟發”的原意,也是世界上破天荒提出“啟發”的含義??梢?,中國是“啟發”的故鄉,是“啟發”的始祖,這是中國對于世界教育的卓越貢獻,也是值得中國人引為自豪的,可是兩千多年后,一篇《語文憂思錄》將現代語文課堂教學置于一片聲討之中,名人學者紛紛發難,指責語文老師將學生教得沒有生氣,成了應試教育的機器人,扼殺了學生的聰明才智,沒有發揮他們的創造思維。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眾多的報刊媒體在熱切關注著,熱心語文教改的人在出謀劃策。我們認為當今語文教學的主要弊病出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越姐代厄上,許多老師把大量的時間用來備教參、備教材,忽略了接受對象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激情、有思維的生命個體。教師分析課文,照搬教參,即使牽強附會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在高考中答案不與權威的教參保持一致而“誤人子弟”。結果面面俱到,支離破碎。講了難點,強調重點,寶貴的45分鐘在老師的口若懸河中逝去,學生得到的只是標準答案,看筆記一頭霧水,考試一臉茫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嚴重受挫,創新思維和求知欲望遭到了無情的抑制,難以品嘗到思考的快樂和成功的樂趣,厭學情緒日益嚴重。上學期我校組織學生評教,各班得分最低者均為語文老師,嘔心瀝血不被人知,教師怨聲載道,埋怨學生啟而不發。我們認為目前教學運用啟發不成功的癥結在于“患不知人”,在于沒有解決好啟發的可能性(條件)與藝術性(方法)。

語文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而學生語文素質的發展是無限的,三尺講臺一人唱戲的教學方法必須徹底摒棄,教學活動是流動的,教學過程是雙邊的,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才能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汲取。課堂是求知的地方,既為求,則必有疑。不是學生“啟而不發”,而是老師“啟不得法”。宋代學者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者。有疑者卻要無疑?!庇腥苏f:“思維自驚訝和疑問開始?!背錾奶釂柲芗ぐl學生認知的興趣,激起學生內部己知與未知的矛盾,引導學生去探索要達到的目標的途徑,獲得知識和智慧,養成X工ANDA工善于思考的習慣,提高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提問的作用能否得到發揮,取決于教師提問的機智、技巧和契機。

教師設置的問題,單就認知領域,布盧姆就把它們分為知識性問題、理解性問題、應用性問題、分析性問題和綜合性問題。具體到一篇課文,提問的天地是非常廣闊的:字的構造、詞的意義、句子的組成、語外音、話外意,行文思路,文章結構隨處可問、隨處可疑。但決不能處處設防,每處必問。這就需要對問題進行研究選擇,需要問的才問,值的問的才問,不能為問而提問,更不能為追求表面的課堂氣氛而嘩眾取寵,本末倒置。切忌設計像“好不好”“是不是”之類屬于回憶性質而不帶有激發創造性思考不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問題(有研究發現,這類問題在目前的課堂提問中大概占60%-80%)。這種一問齊答式,看似熱鬧,氣氛活躍,卻無實際價值。因為學生不假思索就可以應答,“是”或“不是”。缺少思維的過程,是一種典型的濫問,只有多設計“是什么”“為什么”等問題,留給學生思考的余地,判斷的空間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查看全文

孔子思想與素質教育論文

一.素質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個性

素質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重要方法是在注重學生教育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個性,充分開發其潛能??鬃釉谒L期的教育實踐中,提出了人性差異的觀念,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作為教育實踐的指南,并進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他說:“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保ā墩撜Z•八佾》)主張根據學生的特點、水平,進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孔子對學生的智能、志趣和個性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論語•先進》)孔子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除了在道德上提出基本要求外,他并不要求學生改變自己的個性特點,而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辟如就“政”這一問題,他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孔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边@是針對子夏性急且重小利而答。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說如果“必不得已而去”,則依序“去兵”“去食”,強調了“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的觀點。孔子意在鼓勵子貢首先要牢固樹立老百姓的信心。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孔子回答說:“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边@是針對仲弓的氣量小而對他提出的要求。以上幾人都是孔子的學生,在回答他們同一個問題時,孔子均針對各人的個性弱點指出不同的努力方向,語言既帶有勉勵和要求,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鬃訉嵤┮虿氖┙套畹湫偷睦樱褪菍Α奥勊剐兄T”的回答了。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保ā墩撜Z•先進》)可見孔子教學是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從補救其不足方面因材施教的?!耙虿氖┙獭笔且粋€極有價值的教育方法,對我們反思現在的教育現狀很有意義。在很長一段時期,“齊步走”的教育模式是我們的主要教育模式,并且現在還依然存在一些學校中。僵化的教育手段、陳舊的教育思想,以升學為教育目標,夸大學習成績,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學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和個人特長的發展。應試教育抹殺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教育評估片面性造就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學生。今天,我們在進行素質教育的時候,應“因人而異,因事而宜”,依據學生個體特點,實施適應個性差異的教育,對不同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同一個學生,不同的問題,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這實質上就是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師”,這句話放在是否能因材施教這一背景下,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提倡啟發式教學,主張學思統一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思想??鬃釉陂L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是一個重要的創造,也是當今素質教育所提倡的一個重要教學方法。啟發教育不僅是啟發學生透徹理解知識,而且是啟發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正如古語所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睂W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可以終身受用。啟發式教育是孔子最為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他在教育實踐中發現,學生要獲得知識,就必須養成自覺思考的習慣。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孔子關于“啟”、“發”的論斷,就是我們今天“啟發”一詞的起源。憤和悱是一個人渴求知識的急切心理在外部容顏上的表現,學生已經思考了但還沒想通,這時可以去啟發他,思考了并有所領會但還不能用適當的言辭表達出來,這時可以去開導他??鬃拥膯l是建立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其學會舉一反三,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只起主導作用———對學生有目的的引導和及時的啟發。學生不能從已知的一點推導到其他,不能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孔子就不會再重復去教授,———在學生不理解的情況下,再講,就會造成學生的死記硬背,這是違背教育規律的。就是說學生不到想明白而又不得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想說出來而又說不清楚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師指導學生要在學生有了求知的興趣、動機、主動性、積極性的時候才有效,因為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沒有興趣,強迫灌輸,學習效果是不可能好的,孔子不僅教學生時用啟發的方法,自己和別人談問題,也善于接受別人的啟發。后來的《學記》把這一經驗總結為善喻?!白穸?,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是教學上很寶貴的經驗。

三.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教師須完善自我、以身作責

國務院在推進教育改革中明確指出:“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扎實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由此可見,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不僅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課題,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質,推進兩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在提高教師素質方面,孔子教育思想也為我們提供了借鑒??鬃由碚痪耄氏却狗丁K麖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鬃犹岢鼋處熞陨碜鲃t要把“有言之教”和“無言之教”結合起來。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不言之教需要受教育者本人有意無意地感悟生活世界中的一切人和事物,獲取智慧靈感,孔子認為,教師應認真誠實,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他尤為贊同“主忠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鬃幼畹靡獾牡茏宇仠Y在盛贊老師時這樣說:“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之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然從之,未由己也?!边@正是孔子高尚人格和高超教育藝術的真實寫照??鬃友詡魃斫?,誨人不倦。他熱愛教育,熱愛學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身體力行,學而不厭。他認為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應該經常自問是否做到了“默而識之,學而不厭”,提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鼓勵教師“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他學習起來可以說達到入迷的程度,“三月不知肉味”。他認為自己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如別人,但在好學方面要比別人強??鬃硬坏懊渴聠枴?,而且“無常師”。他對師的概念的理解也十分廣泛,凡有一技之長,明一物之理的他都會拜為老師,所以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秾W記》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這應該是“教學相長”的最理想詮釋。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的素質:一是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即師德。教師要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無私奉獻。教師能夠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能夠創設一種樂學的氣氛,愿意并且善于和自己的學生接觸、對話、交流,起到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二是教師應該是知識淵博和見解深刻的人。具有廣博的知識,了解各種自然和社會系統運轉的規律,懂得這些知識的來龍去脈;同時,教師還應該具有繼續學習的要求、能力和習慣,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鬃佑卯吷木ν度氲浇逃聵I中去,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治學精神和敬業愛生的品質,他的進德修業、永不停止的思想,對今天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值得學習的。

查看全文

論語教育思想在初中語文的實踐

摘要:《論語》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語文教師應該挖掘《論語》中有價值、有生命力的教育思想,諸如“因材施教”、“學而不厭”、“舉一反三”等,通過教學實踐不斷傳承、創新教育思想,出色完成新時期的教書育人工作。

關鍵詞:《論語》;教育思想;傳承創新

一、“因材施教”,重視對學生啟發

在事物發展過程,內因能夠決定其發展方向,同時,對于學生內心進行干預也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語文課堂教學、利用啟發式教育可以促進學生自主思考?!墩撜Z》中說“不憤不啟……則不復也”,朱熹對于此句話的解釋為,教學過程,學生如果不通過自身鉆研和思考,或者不到他渴望獲得知識的時候,不可提示他。從《論語》當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注意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并且認為當學生能夠將思維能力、探究精神充分發揮的前提之下,此時教師輔以點撥,并且給出提示,才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教育效果。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好引導者角色,切勿一味地運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給予學生恰當引導以后,還需要為其預留想象空間,激發學生深度思維,讓教學過程能夠實現良性循環。運用啟發式教學,需要突出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只有點燃學生的探究熱情,才能激發其學習動力,產生遷移知識的能力,讓教育效果能夠最大化。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啟發誘導等教育觀念一脈相承,二者之間互為依托。一方面,通過因材施教,能夠在宏觀層面上給予學生更多方法方面的指導;另一方面,誘導啟發可以從微觀之上提供實踐方法。運用因材施教的理念,主要是按照學生差異,選擇教學方法。孔子認為人天生有相似的本性,但是受到后來環境方面因素的影響,學習主體能力存在差異,因而需要選擇差異化的教學方式。采用不同的引導方法,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要為啟發技巧的運用提供更多依據?!耙虿氖┙獭痹谡Z文課堂當中應用的優勢顯著。初中語文教學,應該關注學生技能、特長等培養,關注學生興趣、能力方面的差異,為其劃分不同層次,之后展開分類和引導。教育者應該明確,因材施教并不是對個體進行教學,而是從集體教學角度出發,選擇對于不同個體采取不同的引導措施。例如,在《桃花源記》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掌握課文翻譯方法,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筆者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小組,為各小組分配差異化的探究任務。若小組學生擅長翻譯,那么可以每人負責一個段落。在翻譯過程中遇到不明確之處,學生之間還可以相互溝通協作,組織集體攻關。在小組合作模式下,可以發揮優等生的帶動作用,讓基礎薄弱的學生有機會參與合作探究過程,逐漸提高學習能力。與此同時,各小組成員還可相互監督,提高學生合作能力。當然,因材施教的應用,需要教師在小組劃分之時,將學生的能力情況考慮全面,保證各小組學生能力水平均衡性,這樣能夠保證合作討論過程的順利進行,還能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讓學生在翻譯課文的過程當中,相互幫助與監督,高效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習能力。

二、“學而不厭”,育人過程不厭倦

《論語》中,孔子除了提到關于育人的各類觀念,還提出了更多“育己”的觀點,像“默而識之……何有于我哉”,其中“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即為孔子對于自身的要求。他認為,作為教育者,在育人的同時還應該重視自身師德培養,只有勤于鉆研學問,養成刻苦學習的態度,才能成為賢明之人??鬃舆€提到“我非生而知之者……求知者”??梢姡鬃邮肿⒅睾筇炫?,并且堅信勤能補拙,即使先天存在不足,也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來彌補。由此可以看出,《論語》中,孔子發現因為所處后天環境不同,導致個體存在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應該因人而異,才能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正確看待自我特點,也關注后天努力對于個體發展的影響。從此處可以看出,孔子從人性平等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教育觀點。孔子認為,所有的人生下來的時候是平等的,那么其后天學習也應該具備同等機會,要求自身刻苦學習?!皩W而不厭”和當今“終身學習”的理念是一致的,只有教育者不斷積累知識,豐富自己,孜孜不倦地育人,才能達到新時期的教育要求。《論語》中,孔子說“發憤忘食……將至云爾”,這也是對教育者綜合素養方面的要求。育人過程,要突出“誨人不倦”教育理念??鬃咏o予學生人格方面的尊重,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能夠以身作則,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引領學生進行學習。從《論語》中孔子對于自身教學行為提出的要求中,可以判斷孔子教導弟子不分時間與場合,常常是在日常對話環節就傳授了做人的道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從這一行為能夠看出,孔子和弟子之間關系“亦師亦友”。學生們對孔子也極度尊重,這樣的教學行為能夠拉近師生距離,讓教育過程形成良性循環,師生之間雙向互動。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需要教育者將“學而不厭”的教育觀點應用于實踐,不斷學習,完善自身綜合素養。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