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12-06 18:03: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論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論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篇1

關鍵詞:標記理論語言意義文化意義詞匯教學

一、標記理論與詞語的意義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部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文化信息,都會在詞匯系統中得到反映。詞語的意義包括了語言概念意義(即語言意義)和文化內涵意義(即文化意義)。詞匯的語言意義和文化意義的對應和不對應關系,會在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產生標記度的差異。

如果母語和目的語之間,語言意義和文化意義的對應相同,那么標記度的差異小,習得就會變得相當容易;如果出現了對應上的偏差,目的語的標記小于母語,相對容易習得,如果目標語的標記多于母語的則會相對較難習得。

二、語言意義和文化意義的關系

語言意義和文化意義的對應關系,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學生克服跨文化交際障礙的意義。語言意義和文化意義的對應情況為以下幾種:

1、語言意義和文化意義都不對應

這類主要是“國俗詞語”或者“文化詞語”。例如漢語中有相當一部分詞語,沒有辦法用英文對應翻譯過來,就算直譯,其語言意義和文化意義都是截然不同的。“江湖、游俠、走紅、走后門”等詞語就屬于這一類型。

語言意義和文化意義都不對應的時候,兩種語言中的標記度,無法直接判斷出來。要看目的語在自身的語境中的使用頻率,頻率高,標記性弱。

2、語言意義和文化意義都對應

這類詞一般出現在語匯中的基本詞匯中。

例如:自然界事物名詞:“太陽、月亮、星球、空氣”——“sun,moon,star,air”;科學名詞:“計算機、電視機、科學”——“computer,television,science”

語言意義和文化意義都對應的詞,它們在母語和目的語中的標記難度是一樣的,它們的習得難度最小。

3、語言意義不對應,文化意義對應

有的詞語,中英翻譯完全不同,但是其文化內涵卻是一樣的,這樣的詞語,我們說它的語言意義不對應,文化意義對應。

例如:“菜鳥”——“greenhand”;“幸運草”——“fourleaf”

這類型的詞語,要從語言意義上看其標記度。如果語言意義非常簡單,并且常用,那么其標記性弱,反之則強。

4、語言意義對應,文化意義目標語小母語大

有的詞語,語言意義上對應,但是從文化意義角度看,對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來說,英文的詞語的含義大于漢語詞語的含義。

例如:“old”——“舊”、“老”、“大(年齡)”等;“ambition”——“野心、雄心”,

這樣的詞語,母語的義項更復雜,母語的標記度更強一些,所以習得起來并不算難。

5、語言意義對應,文化意義目的語大母語小

例如:“去”對應英文中的

——“went”:他去了中國。(HewenttoChina.)

——“go”:我們去看電影吧。(Letsgotoseeamovie.)

——“sent”:我給他去過幾封信。(Isenthimseveralletters.)

——“away”:他把那本書拿去了。(Hetookawaythatbook.)

6、語言意義對應,文化含義目的語有母語無

這一類的詞語,從直譯來看,語言意義完全對應,文化含義則目的語有而母語沒有。這類詞語在使用翻譯教學法的過程中最容易出現問題。

例如:單位。在中文中,除了有每一個單位的意思之外,還有一個人的工作機構的意思。而英文中則語言意義相對應的“unit”并不具有這樣的文化意義。

這類詞語,目的語中的使用情況復雜,除了語言意義的標記,還有文化意義的標記,而母語則只有語言意義的標記。目的語的標記明顯高于母語,這樣的成分習得的難度相對來說要高一些,至于高多少,取決于標記的差異度。

7、語言意義相對應,感情意義不同

兩種語言的語言意義相同的情況下,可能出現感彩和褒貶意義完全相反的情況。

例如:在漢語中,龍是褒義詞,是中華圖騰,民族的象征。但在英語國家,龍是兇殘、殘暴的代名詞。翻譯“亞洲四小龍”應該是“fourtigers”,而不能翻譯成“fourdragons”?!昂X偂睂τ谥袊藖碚f,是一種略顯陌生的動物,沒有什么文化意義和感彩。而對于英美人來說,“beaver”這種有獨有技藝和富于創造性的動物卻常用來比喻工作十分勤奮和認真的人。

8、語言意義貌合神離,文化含義差別懸殊

例如:“motel”和“汽車旅館”。在中文中,可能有人理解為汽車做的旅館,這樣的理解,就和原義大相徑庭了。“你好”和“hello”,如果將“你好”翻譯成“yougood”,就完全理解錯了這個詞的文化含義。

三、詞語的文化意義對詞語教學的影響

詞匯是語言的組織材料,也體現了不同文化的特點。在日常會話中,如果指看重詞語的語言意義,而忽視詞語的文化意義,就可能出現交流不暢,產生交際沖突,對跨文化交際產生消極影響。

因此,隨著外國學習者語言學習的不斷深入,語言應該與文化并重,在學習詞匯時,除了掌握詞匯的語言意義,還應該掌握詞匯相應的常用的文化意義,防止產生交際誤解,避免交際沖突。(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參考文獻:

[1]袁嘉,《對外漢語教學的漢語本體研究》,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10年8月第1版

篇2

文章來源自文秘站

對于語言教學來說,這些研究極其重要,因為他們認為語言學習者不應只是學習文化環境(即“語言和文化”),還應該注意到二者的相互作用(即“文化中的語言”和“語言中的文化”)。社會語言學的發展有三個主要趨向:一是由宏觀或理論語言學轉向社會中的語言研究;二是本族語者的語言能力概念擴展到交際能力的概念,這是從研究抽象的語言形式轉向具體的語言運用的結果;三是將社會語言學從社會學中分離出來。在社會語境中研究語言始于語言會隨著社會環境變化而變化,且語言社團中存在著言語變體的假設。

對語言教師來說,在課堂上營造一種理想的“標準”環境會使教學操作起來簡單一些,但是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卻發現與課堂上所學到的不盡一致,因此他們對真實社會語境中的變化就不夠敏感。換個角度說,社會語境中的語言更貼近真實生活,但其中的變化卻會使語言教學更為復雜和困難。社會語言學的第二個發展趨向是社會背景下個體交際行為的研究,被稱為“交際人類學(ethnographycommunication)”(Sherzer,1977)。交際行為不再被看作是語言信息的交流,而是社會中有意義的情節,交際雙方都是在社會規則下運用語言。這里的“交際雙方”并非單指說話人與聽話人,還包括作者與讀者、施事者與受事者等,因此這里提及的“信息”也包括文字等無聲信息。

在19世紀,語言是學習文學的工具,因此語言教學側重的是語言形式,尤其是書寫形式;即使是在19世紀末,語言的口頭形式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但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語言的教學方法。語言學和心理學也只是在脫離于社會和文化語境的情況下為語言教學提供一個相對獨立的技術方法的科學支撐。學習語言也是為了了解一個國家與它的人民,而不是語言本身的學習。直到二戰時期,語言教學理論家才開始意識到人類學與社會學能夠為文化和社會的教學提供一個理論框架,他們深受Sapir和Whorf思想的影響,認為語言和文化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依賴于語境的語言教學所面臨的問題是缺乏系統的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并且缺乏不同語言社團的材料,解決了這個問題,語言教學就會得到前進。

在社會語境中的語言教學已經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語言形式,語言學家和社會語言學家為二語教學提供了更為靈活和理性的標準,學習者也逐漸意識到隨著說話雙方的關系、情形、話題、及交際形式(書面或口頭)而變化的語言變體。不同的社會意義具有不同的語言學表現,有時表現為語音的差異,有時則是語法上的差異,如在選詞問題上,這都需要學習者具有一定的能力水平。自交際能力作為語言教學的一個目標以來,理論家們就開始研究語用,如言語行為理論、話語分析等。

篇3

【關鍵詞】語言;文化;第二語言教學;第二文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7-262-01

隨著對外漢語事業的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漢語教學者發現,在教學中正確處理語言和文化是提高授課效率的關鍵。早在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針對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爭論已不斷涌現,這些爭論提高了人們對文化問題的重視,同時也使語言教學中文化意識得到了提高。通過不斷地探索與討論,對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在學術界逐步取得了共識,即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十分密切、天然形成。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與第二語言教學和第二文化教學的關系像連環套一樣,不可分離。因此正確理解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是正確處理第二語言教學與第二文化教學之間關系的關鍵與前提。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可謂孿生兄弟,密不可分,兩者貫穿了人類發展的始終,同興衰,共存活。

1.語言與文化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一種文化興盛時,其語言也被廣泛的傳播出去,相反,如果當一種文化或文明消亡的時候,其語言也隨著衰落直至消失。

2.語言是文化的物質表現形式,是記錄文化的符號系統。文化的傳播離不開語言,文化之所以可以長久的保存下來,這與語言的載體作用是分不開的。人類通過語言進行溝通和交流,通過有效符號的記錄,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保存,也使文化得到了跨時空的傳播。

3.語言與文化相互依附,文化依賴于語言,文化又推動著語言的發展。文化的記錄與傳承依靠著語言這一重要工具,與此同時,隨著國際間交流的頻繁,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傳入中國,表現明顯的如詞匯:“豆腐”、“沙發”、“坦克”等詞語擴充進入了漢語語言詞匯中,豐富了漢語的詞庫,同時也使漢語的表達更準確無誤。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結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語言既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它制約著語言形式,它不斷將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語言之中,成為語言的文化內涵,成為語言表現的基本內容?!?/p>

二、第二語言教學與第二文化教學的關系

第二語言教學主要在于向第二語言學習者傳授語音、語法、詞匯、修辭和漢字等語言知識以及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第二文化教學主要是指“學習者不僅要知道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還要了解他們如何用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思想、習慣、行為,以及目的語的社會文化”。但是要求建立起第二語言教學和第二文化教學相結合的教學體系,卻并不是要求教師在實踐中平均分配,對于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而言,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如海,并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掌握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有“文化教學寓于語言教學”中這樣的意識?!拔幕虒W’只是‘語言教學’中的一個內容而已,‘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是”‘語言教學’為主,‘文化教學’為次;‘語言教學’是目的,而‘文化教學’卻知識手段而已?!睘榱素瀼剡@個理念,我認為必須遵循以下幾個理念:

(一)共時性原則

共時性主要指在進行漢語教學過程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必須是同步進行的,二者必須相互配合,相互促進,要依據學習者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習特點以及其母語背景進行授課學習。因此,在第二語言教學和第二文化教學的實踐中,一定要循序漸進,不可盲目教授,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

(二)互補性原則

互補性顧名思義就是要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以讓第二語言學習者更好的理解、掌握好目的語。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中我們可以看到,只有語言教學的語言如蒼白的白紙,毫無興趣可言,而如果是只有文化教學的語言則缺乏實用性,顯得空洞無力。因而,在學習中不僅要讓學習者掌握課本中的語法、詞匯等語言知識,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加上文化知識的講解,使課堂生動活潑,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讓文化教學反作用于語言教學,提升學習者的學習目的語的深度與廣度,保證語言教學的質量。

(三)導入性原則

導入性即是在強調語言教學的主體地位,教師在進行講授的過程中必須要有文化導入的意識?!皩τ诮處煻裕且粋€‘語言文化基礎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一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教學過程?!痹谡Z言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文化教學,可以更有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第二語言教學與第二文化教學的有機結合。

篇4

關鍵詞:語言象征性;族群關系;語言對族群關系的影響

語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語言也是區別與不同族群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各個族群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族群的象征。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語言,這種語言最初不能肯定確認不同民族的標志,也并不必然是族群成員進行認同的標志。我們國家本是一個多族群國家,各個族群用本民族語言記錄下本民族的輝煌歷史和其他文化結晶。語言記錄下的更是本族群的一個具有特色的象征,也通常是人們區別其他民族的最大因素。因此,各族群能否平等地使用本族語言,從某種角度它是政治問題。所以在研究族群關系現狀、分析族群關系的演變、探討多族群社會的整合狀況時從語言學角度語言的雙重性分析是一個重要的切入口。

分析一個國家中各族群的語言使用情況,并結合這種語言使用情況產生的社會條件,我們能夠較清楚地認識該國的族群關系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一、語言的雙重性之一,文化象征,它通過記錄和書寫著族群的社會,經濟,政治,精神文化生活。

我們知道出現語言和詞匯都是同它處環境中衍生出來的,語言都是在客觀需要中產生,從對一個社會里人們使用的語言和文字的分析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個社會在科技和生產方面的水準,社會組織,甚至是各類知識的積累內容。比如漁民,牧民,農民,山地游獵民族,沙地民族他們生活的方式不同,有自己的生活自然環境,而語言和文字的表達對于本地的描述上更有優勢。各個族群用自己的語言文字描寫著社會各個角度,反應當時代的社會經濟生活,同時留下了大量用文字書寫的文獻,我們從語言社會學的角度,比較不同時代的文獻作品中的詞匯的歸納分析來研究那時代的社會生活。而后代的研究者從他們文字的表現中研究那時期社會經濟生活,但不同時期對同一事物的表達和記載都不同,就是說不同時代的人們使用不同的詞匯,反應出不同時代的社會制度,文化生活和道德理論觀念,從語言這個角度來加以分析,可以有表及里,通過對詞匯這些象征符號的研究來剖析不同時代人們的內心生活。分析和研究各族群的不同時代詞匯及演變,無疑會有助于了解族群社會的經濟,文化生活的內容,特色和發展進程。

二、語言關系反應的族群關系融洽的程度

多族群融合是我們國家存在的現象,而且民族和諧是我過國基本制度,族群之間相互融合最基本是從語言溝通開始。科爾沁草原上居住的蒙古族很多詞語上都借用了漢語詞語。比如,“手機”蒙古語直接翻譯為“嘎拉烏塔蘇”。在漢族和蒙古族的交流不斷發展很多蒙古族開始學習漢語,會說兩種語言。而且在當地的現代化發展情況下漢族文化進一步的侵蝕著蒙族文化,當地蒙族居民放棄自己的語言而轉用漢語,很多當地蒙族人眼里能流利的使用漢語是很有“本事”的。在牧場或者村落蒙古語使用很普遍,可是在市縣蒙古族都已經使用漢語。這些一個族群個體使用兩種語言的雙語制,族群之間的語言轉用,語言的借用都反應了蒙古族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不同語言之間的某種“融合”。在語言接觸過程中,有時還會產生語言融合的類型,這種類型會產生一種新的混合語言,其中包含有兩種語言的成分,而且兩種語言在其中所占的分量同等重要。語言本是在特定生活環境下出現的,很多族群沒有自己語言文字,但在不同地區的漢語說法都不同,就是漢族方言,族群本地區的語言的融合出現了方言。從以上我們看出族際交流活動在歷史上所留下的烙印中看出語言文化象征著族群關系的融洽程度。

三、族群關系的分化與統一對語言的文化象征意義的相互作用

在歷史上一個族群的發展和變化,常常影響著語言的分化,有多數人中轉用別的語言,而兩個族群走向統一時語言也會出現統一和發展。我們不只從語言文化的變化中看到族群關系的分化和統一,同樣也從族群的分化統一中看出語言文化的變化,二者之間是相互作用。

語言有雙重性,實用性和象征性,族群語言的消亡可能帶來族群的消亡,自古以來這樣的例子我國發生過很多,例如滿族,人們常說滿族漢化了,滿語消亡了。這一說法很多滿族不易接受,但這卻是滿族的發展趨勢和客觀現實。而從語言的實用性角度我們可以說滿族的語言已經消失或者消亡。可是從語言的文化象征意義角度,這是永遠不可能消失的。語言用他象征意義記錄了滿族文化,這些記錄的文化不會消失,一個民族的固有語言消失,不一定民族的消亡。語言的象征性會一定程度上保護著族群的靈魂。

由于科學文化的不斷發展,各族群語言和少數民族文字的不斷發展,族群關系不斷發生改變,我們只有努力發揮語言對族群關系的影響,發揮積極作用對個創建和諧族群關系。

參考文獻:

[1] 馬戎. 民族社會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張海超.人類學視野下的古代中國的族群關系與民族融合[J]思想戰線2012年 01期

[3] 馬戎.試論語言社會學在社會變遷和族群關系研究中的應用[J]

[4] 馬鳳蓮.關于民族文化交流與民族關系問題[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三期

篇5

一、何為語文本體

簡單地說,語文本體即語文本身構成的基質和元素。語文本體論是關于語文自身的學問,它要闡釋和描述語文的生成構成與存在形態。“本體”是一個較復雜的概念,曾有多種不同的解釋和認識。在這里,我們無意于形而上的概念性思辨,只是著眼于具體探討語文的本體問題,但有一點需要強調指出的是,許多本體論專家早就明確地指出,本體問題或存在問題是和語言緊密交織同構于一體的。“語言是存在的家園”這個眾所熟知的名言,說的就是“本體即語言”的道理?!罢Z言是存在世界的現身情態,存在世界是在語言中現身和留住的”,“世界是人類語言的命名”,“語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沒有語言,存在世界的現身形態就難以得到呈現和說明。對此,筆者在《語文教學本體論》一書中做過具體的分析和探討,在這里不需要再贅述。如果離開語言,何談本體?因此,“本體即語言”“語言即本體”,是本體論語言學早就有明確定論的問題。

其實,本體和語言緊密交織同構的問題,是本體論語言學長期爭論和探討而得出的一個結論?!白园乩瓐D起,關于在語言中指陳非存在物的問題就一直困擾著西方哲學;從中世紀起,關于唯名論與唯實論的爭論就十分激烈,一直到當代也沒有解決。安瑟倫關于上帝的本體論證明是從語言中使用某種謂詞而推出實在的典型,直到康德才證明這種推論是荒謬的,而康德的關于‘存在’不是謂詞的主張在當代語言哲學家那里有熱烈爭論。當代語言哲學家認為,利用現代語言分析手段,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本體問題,對古已有之的問題給出嶄新的、確切的答案?!闭Z言學界的這種認識分歧與爭論,可引發我們對語言與本體的多方面的思考和深層的醒悟,使我們深刻認識到語言和本體原本就緊密交織而同構于一體,談“本體”就不能不談“語言”。本體和語言的這種交織同構關系,啟示我們對語文本體的闡釋,更應該從本體論語言學的視點出發,來透視語文本體構成的真義,這就是談語文本體不可能不談語言和文字。只有立足于語言和語言得以符號化的文字,才能真正觸摸到語文本體,切實把握語文本體。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語言及其文字作為本體和存在世界現身情態的符號,具有其他事物所沒有的特質,即它是情感的符號、思維的符號、生命的符號。比如,它作為一種文化的構成物,不同于房子構成的磚頭和土木;它作為一種工具,也不同于斧頭鐮刀之類的純工具。這就是說,語言及其文字作為特定的符號代碼,特別是我們的漢語言文字,其本身就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意義性和審美性等特質,但是房子構成的磚頭和土木,并不具有這種符號性,它們只是一種客觀存在物,之所以稱為“磚頭”和“土木”,也只不過是人類語言對它們的命名?!按u頭土木”可視之為各種“房子”的材料,而“語言文字”卻不可視之為各類“作品”的材料。因此,“語言文字”和“磚頭土木”并非是一個邏輯起點上的概念,二者不可同日而語。我們不能走過去語言學關于本體爭論的老路,否則,就難以弄清楚語文本體。在這里,我們即從這種本體論認識出發,來重點探討語文本體構成的兩個基本問題。

二、語言文字構成語文本體

長期以來,語文教育界對語文是什么,即語文本體的構成問題,存有多種不同的闡釋和認識。概括來說,主要有四種代表性觀點。第一,語文是“語言文章”,認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合而言之,稱為語文”。這種闡釋強調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主張語文課既要對學生進行口頭語言的訓練,即聽和說能力的培養;也要對學生進行書面語言的訓練,即讀和寫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這種對語文本體的闡釋,寓含著語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語文能力訓練,提高語言文章素養的思想。第二,語文是“語言文字”,認為語文課即語言文字課,語文教學應當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這種闡釋強調語文教學如果不抓語言文字這個根本,忽視字詞語句的教學,尤其講文學作品,總喜歡大講人物,大講形象,大講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那么,這樣的課就不是語文課,而是文學課了。因此,他們曾提出一個口號,叫作“不要把語文課講成文學課”,要求語文課把著眼點放在字詞語句的教學上。第三,語文是“語言文學”,認為文學是語文固有的因素,語文課應當重視文學性的教學,加強文學教育。這種闡釋強調,如果文學作品的教學把文本拆解為單純的語言文字,忽視文學性教學,那么就會抹殺文學作品的生命和藝術魅力,其語言文字也失去光彩,造成語文教學的失誤。第四,語文是“語言文化”,認為語文是文化的構成,語文是文化的符碼,語言和文化血肉同構,融注于一體。這種闡釋強調,如果否定語文是語言文化,也就否定了語文課,忽略或脫離語言文化的語文課,就不可能是有“語文味”的真語文課。

關于語文是什么和對語文本體的闡釋,之所以存有這樣的認識分歧,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語文是多因素構成的復合體,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闡釋。特別是漢語文內涵的多義性,漢語文內容的豐富性,漢語文功能的多重性,容易造成人們不同的認識。第二,對語文本體的闡釋也受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制約,不同的歷史時期對語文有不同的闡釋,如初期50年代注重“語言文字”,因為當時強調識字讀書學文化,后來又注重“語言文學”,語文課也分為“語言”和“文學”兩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新文化思潮的涌入,語文又被視為“語言文化”。第三,從對語文本體的闡釋及其認識分歧的形成來看,與人們研究問題的思路和視角不同有關。如搞語言文學的,往往強調語文是“語言文學”;搞語言文化的,往往強調語文是“語言文化”。這也是造成對語文本體的不同闡釋和認識分歧的原因之一。

我們通過以上所述可見,對語文本體的這些不同闡釋和認識分歧,主要表現為兩個不同的闡釋角度。

第一,從語文的形式上來闡釋語文本體,認為語文是“語言文章”或“語言文學”,然而,這二者實際上都是以語言文字為基質和構成要素的。因為文章是語言文字構成的語言形式,語言文字是文章構成的基質要素;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構成品,語言文字也是文學文本構成的基質元素。這就是說,文章也好,文學也罷,其實都是語言文字構成的語言形式。如果沒有語言文字,就沒有文章的構成,也沒有文學文本的存在。為此,有的專家認為語文本體即語言文字及其作品。把作品看作語文本體,或許也是一種新說法,但加以分析可見,這會給語文本體帶來誤解。語文教材中有各類不同的作品,如果把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各類作品都視為語文本體,顯然就會造成本體的泛化、模糊化。因此,把作品視為語文本體是不妥的。

第二,從語文的內質上來闡釋語文本體,認為語文是“語言文化”。眾所熟知,人類的生存文化,分為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居室文化等,語文也就是一種與之并稱的語言文化。我們說,語文就是文化,并不是泛指各類文化,而是指語言文化。語言文化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而存在的,語言文字是語言文化的符號和代碼,沒有語言文字,也就沒有語言文化,這就是說,語言文化構成和存在的本體也是語言文字。由此說來,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肯定性的結論:無論是“語言文章”“語言文學”,還是“語言文化”,顯然都離不開語言文字,都是語言文字的本體構成品,是語言文字構成的不同形式、表現形態和存在方式。文章構成的基質元素是語言文字,文學構成的基質元素是語言文字,文化構成的基質元素也是語言文字。據此,語言文字構成語文本體,這是不可置疑的。我們還要強調指出的是,為了切實廓清語言文字構成語文本體的基本認識,確立“語言文字”構成的語文本體觀,并非排斥“語言文章”“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等語文構成要素,而是指三者構成的基質元素都是語言文字,即語言文字構成的語文本體融合同構著文章、文學、文化的基質和元素,語言文字是語言文章、語言文學、語言文化構成的基質元素和存在的基本方式。

毋庸置疑,語言文字構成的語文本體,是一個復合性概念,它包容著文章的、文學的、文化的、語體的、文言的等多重性內涵,并非一個單一性的載體,但需要明確指出的是,語言文字是構成語文本體的基質和主要元素,語文的本體世界是語言文字構成的世界?;蛟S語文也是一個動態性概念,其內涵是不斷發展、不斷生成的,不同的時代和歷史時期,對它會有不同的闡釋和解讀,但語文本體的世界里無論在什么特定的歷史和時代中,都是語言文字的生成物,都是以語言文字為基質和元素構成的。我們在以發展的、變化的眼光來闡釋語文的時候,都應該尊重語言文字構成的語文本體這個客觀事實,不可以離開語言文字構成的語文本體,對語文進行某種特定角度的“當代性闡釋”。

三、漢語言文字構成的特性

在確立語言文字構成語文本體的基礎上,我們要建構切實體現漢語文特點的語文教育觀,還必須把握漢語言文字構成的特性。

漢語言文字的構成具有豐富的內在意蘊和鮮明的文化特質,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表意性、審美性、象征性等特征。對此,我們可從漢語言文字本體的構成切入來進行分析和認識。漢語言文字有其特殊的構造方式和結構特征,它獨特的形體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蘊。漢語言文字形體結構具有直觀性、象征性等特點,其形體構成與人的思想、情感、生活和行為往往有機地聯結在一起,充溢著豐盈的文化意蘊。如“字”的形體結構本身就蘊含著一個有關人的生命延續的故事,即在一家房子里,一個女子生養了一個孩子。實際上漢語言文字形體結構的每一個筆畫、每一個線條,往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漢字的構成如同一個人的生命完形,它有外形和骨架、有思想和神韻、有情感和精神。漢語言文字的這種特性,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漢語言文字是表意性文字,一個漢字往往就是一個特定的意義世界;漢語言文字是表情性文字,一個漢字往往就是一個特定的情感世界;漢語言文字是象形性文字,一個漢字往往就是一個特定的形象世界;漢語言文字是審美性文字,一個漢字往往就是一個審美世界。

篇6

關鍵詞 口譯 跨文化意識 口譯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Training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terpreters

TANG Hao, LI Chang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of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Hu'nan 423000)

Abstract Interpretation is not only an impromptu oral conversion between bilingual, but also a verbal communication, but also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havior.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process, analyze and cultural factors that affect interpreta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importance of positive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training to interpreting learning.

Key words interpretation;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nterpreting teaching

0 引言

梅德明教授曾把口譯定義為“一種通過口頭表達形式,將所聽到(或讀到)的信息準確而又快速地由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進而達到傳遞與交流信息的目的的交際行為,是人類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動中所依賴的一種基本的語言交際工具”。從表象上看,口譯是一個語言轉化過程。從本質上來說,口譯不僅是一種即席的跨語言交際行為,還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講,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與文化相依相存。而從文化的角度來看,交際可以分為同一文化內部的成員之間的交際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的交際,而文化的交際很大部分是通過語言進行的(顧嘉祖,2002)。

1 跨文化意識與口譯的關系

跨文化意識是指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所具有的特定的思維,對異域文化的敏感度和不同語言的理解性。尤金?奈達曾說過:學習掌握一門外語, 大約需要5年時間的努力;透徹理解一種文化,則需要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由于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語言規律和社會習俗,要順利完成跨文化交際,必須擁有良好跨文化意識、合理把握翻譯尺度且不受文化差異的影響。

口譯者之所以不同于翻譯機器,也在于他對兩種語言所涉及的兩類文化的了解與掌握,不僅僅停留于字表意思之中, 且能領悟到說話人言語中的“語用意義”,這種能力是通過對各種跨文化現象研究逐步培養起來的,具備這種跨文化意識是對口譯者的基本要求,十分重要(仲偉合,1997:25)。

2 口譯交際中的跨文化差異

口譯在交際中跨越著不同的語言和文化,注定要“對話”語言障礙和文化沖突??谧g所接收到的源語信息既有語言的,也有非語言的,如專業知識、歷史背景、文化、肢體語言等。把源語的思想和文化精髓在最大程度上解碼到目標語,是口譯成敗的關鍵所在。影響口譯交際的文化因素:

2.1 文化背景和社會習俗差異

不同的地理位置、社會環境、歷史背景、培育著不同的文化淵源,必然在語言、生活、社交等方面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浇虒ξ鞣絿矣兄?00多年的精神世界影響,在其語言和文化中注定有所反映,他們在使用語言文字中也有所體現。如:

God knows where he went! 天曉得他哪兒去了!

而漢語在宗教上也深受佛教和傳統道教的影響,在語言的使用中,也常用這類詞匯來做比喻。如: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So long as I remain a bonze, I go to toll the bell.

文化的差異在社交禮儀中更是有不小的反差,這也給口譯工作者帶來了挑戰。中國人迎接遠到的外賓時,經常說:“一路辛苦了!” 如果譯成You must be very tired!或者Are you tired after the journey? 會造成外賓的不悅,因為對方會認為自己看上去非?!捌v不堪”。而翻譯成I hope you had a nice journey! 就非常適合西方的習慣。在得到贊美時,西方人會說Thank you! 而中國人則要謙虛一番:“哪里哪里?!边@是由于民族文化在語言上的表現,不諳中國文化的人會因此產生誤會,認為中國人不誠懇、虛偽。翻譯時不了解這些差異,有時會引起誤會,甚至外交爭端。

2.2 語境差異和語用規則差異

中西文化的差異以及各自迥異的思維模式,對譯員在把握說話邏輯和意義理解方面造成了一些障礙。英語是“低語境”low context,信息通過語言本身就可以闡釋;漢語是“高語境”high context,不借助相應語境,難以解釋言者意圖。譯員在做英漢口譯時,需要更加委婉地傳遞對方過于直接生硬的表達。而漢英時,則要把握言者邏輯,直接傳達信息。

比如在稱謂問題上漢英表現出很大的不同。在大會發言、記者招待會等大型場合上的致辭,西方人往往將最重要的客人放在第一位,并說明其身份,如:

Mr. Chairman,

Distinguished guests,

Ladies and gentlemen,

而漢語的開場白往往習慣先稱呼領導,而且不會對具體的個人進行特別的提點,如: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在西方人聽來,這樣的表達稱謂模糊不清,讓人不知所云。因此,稱謂語的表達要盡量貼近目標語的稱謂習慣。另外,中文指令往往嚴肅認真,缺乏回旋余地;而英語則比較委婉,譯員在翻譯時尤其要注意。如:請盡快答復我方。

若譯成 “Please give us your reply as soon as possible”則非常生硬。

而譯成“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let me know your response as soon as possible”就委婉得多。

2.3 審美取向和價值標準差異

漢、英民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在語言中會用大量的以顏色、動物和數字的詞匯來修辭,使得語言生動。西方人喜歡數字七,上帝創造萬物用了七天時間,圣母瑪利亞有七大喜和七大悲,光譜上有七種顏色,音樂上有七聲音階。而中國人喜歡八,認為八與“發”諧音,象征發達。選電話號碼要有八,選日子車牌也要選八。這也蘊含著人們的一種民族文化的內涵。

這些不同的審美觀念也給口譯工作者提出了挑戰,對那些可能引起誤會的表達予以重視,規避因文化差異產生的沖突和誤會。

3 跨文化交際策略的培養

對于學習外語的學生來說,若不具備較強的跨文化意識,在進行口譯實踐時可能根本無法交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策略和跨文化意識。

3.1 文化兼容策略

學習“文化互補”策略,不強調某種的語言文化為主體文化。模糊文化差異,隱去文化中最容易導致沖突的主體文化,保存兩種文化中比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這樣雖然目標語與源語的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為補充,可以充分發揮跨文化的優勢。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同一話題和睦共處,容易得到妥協和協調?!熬褪抡撌隆边h比“含沙射影”效果好得多。

3.2 文化規避策略

當目標語與源語的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就應特別注意在雙方文化的主要沖突之處進行規避,尤其是在審美取向和價值標準方面,特別在涉及宗教領域時更要特別注意尊重彼此的信仰, 避免在 “敏感地帶”造成文化的沖突。

3.3 文化滲透策略

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谡Z言文化巨大差異,試圖在短時間內說服和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利用源語的文化優勢,在口譯活動前進行觀察和文化滲透的預備,使源語文化逐漸深入人心,使目標語聽眾逐漸適應源語文化并成為該文化的執行者和維護者。

4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1)幫助學生了解和清除文化差異的根本障礙,充分挖掘課文中隱藏的文化信息,深入了解中西日常生活模式,識別日常文化存在的差別,包括贊美、道歉、問候,以及肢體語言、委婉語、禁忌語等。

(2)注意地區文化的差異,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行為和交際禮儀,設置相關的文化問題,并展開討論,進行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擬等,鼓勵學生接觸外籍人士的生活圈,進行廣泛交流,讓學生體會和感受語言交際的差異。

(3)在教學中通過網絡進一步介紹異地文化差異,針對網絡和計算機在大學學習的普遍性情況,通過指導和干預學生的學習方向,引導學生系統地認知中西文化的差異性,使跨文化意識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

5 結語

口譯不僅僅是指一種言語行為,更是一種涉及多層面的跨文化的交際行為(鐘述孔)。作為跨文化交際的傳遞員,不但要精通源語和目標語,還要深入了解兩種文化,洞察其內涵,注重培養跨文化意識,提高文化敏感度,掌握填補不同文化間理解上的空缺的原則和方法。作為外語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盡量全面地介紹和引導學生學習目的語文化,防止學生的文化定型,幫助學生摒棄文化歧視。廣博的文化信息基礎是完成跨文化交際的根本保證。只有按照符合文化性的原則,才能更好地駕御語言,應對跨文化實際交流中的諸多障礙,才能更好地促進跨文化交際的成功。

本文是湘南學院2012年度湘南學院科研課題資助項目(項目編號11)“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階段性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Eugene A.Nida.語言文化與翻譯[M].北京:內蒙大學出版社,2001.

[2] 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1.

[3] 達妮卡?賽萊斯科維奇.口筆譯概論[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4] 顧嘉祖,詹朋朋.論語言的模糊性與文化的模糊性[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22.

[6] 宋靜.論口譯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語文學刊,2009(5).

[7] 張文.論口譯教學中語言能力與文化意識培養的統一[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1).

篇7

【關鍵詞】語境 翻譯 思考 理論

文本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產生的,譯者將自己置于同樣的環境,在語境中理解原文,揣摸作者的思想,才能排除可能產生的歧義,盡可能再現原文的豐彩,翻譯出最好的文章,翻譯中的語境研究是個復雜的問題,涉及到多種學科,下面探討一下語言學視野下的語境與翻譯之間的對等關系。

一、語境及功能

語境是指語言交際過程中涉及的各種不同環境,包含上下文、整個語篇所在的情景以及語篇的文化背景,人類的話語行為,都是在某種確定的語境進行的。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語境進行分類,有人認為語境就是認知環境,包括情景語境和上下文語境。也有人把語境分為主觀語境和客觀語境;真實語境和虛擬語境;顯現語境和隱性語境;言辭內語境和言辭外語境等等。對語境的分析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對于語境最為基本的功能看法一致,語境具有制約功能和解釋功能。制約功能是指語境對語言理解和生成所起的限制作用,譯者需要選擇與語境相符合的言語行為和話語方式,例如,與陌生人對話,要求正式和禮貌。語境的解釋功能表現在解釋情景意義和消除歧義,離開語境看一個詞就不能準確理解該詞的真正含義,理解語句不能脫離語境,語境的解釋功能觸及到了語言交際的各個層面,如,語音、詞匯、語法、語義、修辭、邏輯等層面。王德春先生說:“語言表達的多種方式手段的形成要依賴語言環境,而衡量使用語言的效果對語體、修辭方式、風格和文風等領域的確定都要以分析語言的環境為基礎 ?!?翻譯是一項信息傳遞和文化交流活動,是用乙語言來表達一個用甲語言表達的信息,也是在一定的語境中的話語構建行為,這個話語構建是在原作者、譯者和讀者的共同參與下完成的,受到多個層面的語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翻譯是將原文的意義根據語境在譯語中顯現的過程,語境在翻譯中有著關鍵性的地位。奈達關于翻譯的本質做了解釋:“翻譯是交際,他取決于讀者從譯文所獲得的信息。”翻譯過程要涉及譯者、原文作者、讀者的交際過程,從等效的角度看,譯者要把原文作者和讀者聯系起來,使原文作者與讀者的和譯者與譯文讀者達到相同交際效果。

二、翻譯語境理論

語境(context)一詞由英國語言學家提出,提出了情景語境 的概念。美國學者第一個使用“翻譯語境”的概念,認為翻譯語境就是翻譯過程中聚合起來的文化互動,學者們對語境的內容進行了研究,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述。Leech對影響人際交往的語境因素考察研究,總結出語境因素包括說話者和聽話者,上下文,話語目的,言語行為,作為言語行為結果的話語五項內容。我國的學者也以不同的方式對影 響翻譯的語境因素和知識做了分析。文本根植于一定的語境之中,與語境不可分割,沒有語境,就沒有文本,文本翻譯與語境一樣,沒有語境就沒有翻譯。翻譯是發生在一定的語境中的動態行為,語言之間的轉換并非機械的語碼切換,而是依附于具體的語言環境,由具體的語境賦予其意義。譯者只有置身于特定的語境,對原文的理解建立在對語境的深刻領悟,結合語境分析作者的語意和情感,澄清語義上的模糊,真實傳遞原文的思想和情感。語意是在不同的語境中動態變化的,語境的不同導致語意的不 同。語篇中詞匯的含義取決于上下文,在具體的語境中確定詞義。翻譯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要準確傳遞原文的內容,就要深刻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根據譯文讀者的需求適當處理兩種文化之間的轉換。

三、語境與翻譯的關系

1.語境與詞義。語境具有解釋文義的功能,文本的意義和話語的語境息息相關,不單單取決于話語本身。在翻譯中必須依據語境來理解原文,在具體 的文本中建立恰當的翻譯語境,詞作為最小的語義單位,是表達文本意義的基礎,對詞義的正確理解是翻譯的基礎,詞義不是抽象的存在于詞典中,無法脫離語境而單獨存在,詞義是在語境中發生的。語境與詞義不可分割。英語詞匯往往是一詞多義,對單詞和單個句子理解,常常存在多種可能的解釋。一個單詞用在句子之中,就成為特定語篇的組成部分,特定的語境和語篇會賦予它特定的意義。我們在英漢翻譯時,需要從上下文關系和具體的語言語境中,去理解原文的詞義 ,確定該詞的內涵,不能機械搬用詞典中的釋義。翻譯中,詞義受到上下文鄰詞的很大影響,隨語境而動態變化,例如:(1)Tom bustles me out of the hot house. (2)How does Lily know that you always like hot food? (3)How does Tom add in your hot new music mix? (4)For most people who have trouble harnessing A hot temper,reacting like this is not what they want.上面四個的句子都都有“hot”一詞,“hot”的基本詞義是“熱”,但因為它修飾的名詞不同,其語義也隨之變化。“hot”在四個句子中可依次翻譯成“悶熱”“辣味”“火爆”“急躁”,翻譯時要靈活機動,不能拘泥于基本詞義,在相應情形下翻譯成漢語中的適當詞匯。又如,英語部分詞匯本身沒有確定褒義和貶義色彩,屬中性詞,譯者要依據上下文語境,推敲褒貶,翻譯成漢語中褒貶意義的詞,例如: (5)We understood her intention.(6)The Prime Minister declared his intention in The speech.(7)With misgiving in one’s heart have evil intention.以上三個句子都有“intention”這個詞,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可依次翻譯成“心意”“意圖”“心懷鬼胎”,賦予詞語褒義、中性、貶義不同的感彩。

2.語境與語篇。語境與整個語篇密切相關,與整個語篇相聯系的語境就是情景語境。包括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事件、交際渠道、心理情感等。在言語交流中,一些話語的含義僅僅通過上下文無法確定,還需要了解話語發生的時間、空間、參與者、交際方式等因素,單詞及文本的語義由整個語篇所處的情景確定,翻譯者應該從語篇層面出發。如果將一個語篇中的單詞,放置到另外一個語篇中,它的意義就會改變。特定語篇語境讓詞語有特定的意義,與它在其他語篇中的意義不同。譯者應當把原文和原文所依賴的情景語境聯系起來,從語篇層面理解原文的意義,通過分析情景語境,準確傳遞原文情景。

3.語境與文化。文化指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包含物質和精神,精神文化包括宗教、信仰、習俗等。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帶有文化背景的烙印,文化與語言密不可分,所以翻譯涉及到語言和文化。翻譯障礙,往往是因為文化差異,翻譯不單純既是語言的翻譯,也是文化的交流。語言群體的文化本身就構成語境,文化語境是使用某一語言群體的全部文化,歷史傳統、社會狀況、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等。

由于人類語言所表達的意象大致相似,所以各種文化信息可以相互轉換。但各民族所處自然環境、歷史過程、制度信仰等的差異,各民族 的文化又有特有的表達系統,共性決定了翻譯的可能性,個性決定了文化語境的重要性。特定的民族文化和歷史背景賦予文本特定的意義,不熟悉原語文化背景,就不能準確理解文本,翻譯就會出現失誤,翻譯時,必須考慮譯語文化的差異,動態地順應文化語境的變化,將原文譯為譯文文化的對應物,對譯文語言進行重組,實現對文化語境的順應。

總之,近年來,語言學的研究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隨著語言動態多維性研究的不斷深入,對語言體系的研究逐步向應用性轉變,語境已成為包括社會語言學等多學科研究熱點。本文從語境與翻譯的關系角度論述了語境在翻譯表達中至關重要的作用,語境是理解與表達的依據,翻譯過程牢記“No context,no text.”原則,宏觀把握文章整體,微觀分析字句,在語境的基礎上正確理解原文,在語言學視野下,正確把握語境與翻譯之間的對等關系。

參考文獻:

[1]孫維烯.論語境與語用推理[D].西南師范大學,2010.

篇8

就語言學的研究發展來說,可以分為歷史比較語言學和結構主義語言學(郭 濤,周利娟,尹立鑫 2002)。以瓊斯(WilliamJones) 、葆樸 (FranzBoop)和洪堡特(W. von.Humboldt)等為代表的歷史比較語言學在 19 世紀取得輝煌成果。1916 年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的問世標志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誕生。在索緒爾理論思想的巨大影響下,結構主義出現了三大語言學派: 研究音位系統和音位特征的布拉格學派、進行語符學研究的哥本哈根學派及美國的描寫主義語言學學派。結構主義發展后期又出現了分化,形成了以研究功能為主的倫敦學派和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轉換生成語法學派。雖然在世界的語言學史上學派眾多,但是它們的研究思路無外乎形式主義和功能主義兩種。美國描寫語言學派作為 20 世紀結構主義語言學最具影響力的學派和倫敦學派分別代表了這兩種研究思路。本文對美國描寫語言學派與倫敦學派進行了比較分析,通過探討兩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論思想,對比其異同,使我們對這兩個學派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和認識。

2. 美國描寫語言學派概述

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 又稱美國描寫語言學(descriptive linguistics)是上世紀 30 年代初至 50年代末在西方語言學界占統治地位的一個重要的語言學流派。它是 20 世紀 20 年代美國學者在調查美洲印第安語的基礎上形成的。該學派主張追求全面而精密地描寫語言音素的分布情形,特別注重描寫和分析的技術程序,力圖以此來揭示語言因素間的關系(李榮,2008)。該學派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鮑阿斯和薩丕爾、布龍菲爾德、海里斯和霍凱特。

2.1 鮑阿斯和薩丕爾的理論及思想

鮑阿斯既是語言學家又是人類學家。他在《美洲印第安語手冊》(1911 年)中所寫的序言可以說是美國人類學家從事語言調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論總結。他的主要貢獻在于:一是從人類學出發來研究語言,把語言研究同人類心理、社會和文化聯系在一起,強調語言的分析研究,而不是比較,他處理美洲印第安語言數據的方法是分析性的,不采用跟英語或拉丁語言比較的方法;二是在尊重美洲本地人民的言語的基礎上,對語言結構做客觀的共時系統的描寫,推動了語言共時描寫的研究,指明了描寫語言學的目的和道路,確立了描寫語言結構的原則:描寫一種語言只能根據他自己的結構,不能也不該用其他的語言結構或者傳統語法的框框去套這種語言,為了描寫不同結構的語言而應當創立新的概念和方法;三是強調對語言事實要做客觀的描寫,論述了描寫語言學的框架,認為這種描寫包含三個部分:語言的語音、語言表達的語義范疇、表達語義的語法組合過程。

薩丕爾的主要理論是比較語言學、美洲印第安語言描寫和歐洲語義研究融合的結果。薩丕爾的代表作有《語言論》及身后出版的論文集《薩丕爾論語言、文化和個性 文集》。在薩丕爾之前,美國語言學是以人類學為主,自薩丕爾始,美國語言學進入了以描寫語言學為主的歷史時期。薩丕爾的語言模式理論主要觀點有,一是在每一種文秘站:語言的表面的語音系統和語法系統背后,有一個無意識的心理模式,表面的語音實質和語言手段可以發生變化,但是總的來說,內在的模式長期不變,而正是這種內在的模式決定語言的類型和演變方向。二是發展了音位理論,根據語音的分布模式分析語音,是形態音位概念最早提出者之一,他把在詞形變化表中能互相替代的音位都歸為一類。三是在歷史比較語言學方面,他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探索語言之間的親緣關系,提出了結構壓力論,說語言變化(音位變化、形態變化)是由于受到語言本身固有的有關模式的影響。四是重視語言和文化、語言和思維的聯系,認為語言與社會文化密切相關,提出“語言影響人類關于現實世界概念系統的形成”這一設想,經他的弟子沃爾夫(B.L.Whorf)發展,形成語言相關性的學說,被稱為“薩丕爾-沃爾夫”假說,這一假說成為人類文化語言學的基礎。自他之后形成的美國人類學、人類語言學、人種語言學都十分重視語言和文化、風俗和信仰的關系方面的研究。

2.2 布龍菲爾德的理論及思想

布龍菲爾德是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集大成者。他從研究日耳曼語系和印歐語系入手,繼而研究普通語言學。他的主要學術觀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認為語言學是心理學帶有實證特征的行為主義理論分支,從行為主義和機械論的觀點觀察語言現象,把語言看成為一系列刺激和反應,主張通過形式特征來描寫語言結構,提出了著名的語言“刺激-反應”論,并提出了傳遞公式。二是制定了描寫語言結構的總框架,認為語言是一個共時系統,在共時分析中應該排除歷時的因素。并對這個系統按照三個層面進行了描寫:語音層、語義層和語法層。三是首先使用“替換法”研究音位學,在音位、語法、詞匯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觀點。他把語音的特征分為區別特征和非區別特征兩種,認為把音位定義為“有區別的聲音特征的最小單位”,用替換分析法來確定音位;語素是由音位或音位的組合構成的,而全部語素就構成了一種語言的詞匯;提出從詞匯轉向語法的“配列(arrangement)”以及詞匯分析的向心結構(-endocentricconstruction)和離心結構(exocentric construction )概念,認為語言形式的配列方式有四種:詞序、變調、變音、形式的選擇;句法分析方面,提出了一種新的分析句子的方法,即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s,簡稱 IC 分析法),認為“句子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序列,它是由若干直接成分的層級構成的,而每一個較低層級的成分是較高層級成分的一部分”.

2.3 海里斯和霍凱特的理論思想

海里斯最主要的貢獻在于把分布分析法推到了極致并認為它是描寫語言學的唯一方法。分布分析法是美國描寫語言學的最重要、最關鍵的方法。美國描寫主義的語言學家們以互補分布為原則,把處于互補分布中的不同的語言現象進行合并,并把它們歸結為一個單位,即把它們看成是同一單位的不同的變體(如語音方面,即為一組音位及它包含的各個音位變體)。此外,海里斯使用“轉換”一詞來概括句子之間存在的諸如主動一被動、陳述一提問、肯定一否定等關系。正是在他的啟發下,他的學生喬姆斯基才得以建立轟動世界的轉換生成語法。

霍凱特 (Hockett,C.F ) 的主要理論是提出了“表層語法”和“深層語法”,把最直觀明顯的層次稱作“表層語法”,把它以下的層次稱作“深層語法”.因為他認為有些語法現象或結構關系可以從表面的語素排列中直接看出來,而另外一些要跨過表面的語素排列,甚至需要深入到非語言環境中去才能看到。

3. 倫敦學派概述

倫敦語言學派是歐洲語言學一個重要學派, 主要代表人物除 Firth 之外還有 Malinowski

,Halliday.倫敦學派主張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語言, 注重語言的意義, 工具性質和語言使用的情境。在倫敦學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系統功能語法也認為意義和功能是人類語言和交際功能的基礎。因此, 倫敦學派的語言理論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被廣泛用于社會語言學, 文體學, 文學批評和語言教學等研究領域。

3.1 Malinowski 的理論及思想

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 以研究土著文化著稱,是“人類學功能學派”的創始人。他對語言理論最重要的貢獻首先強調語言的意義和功能。他曾通過實地考察來研究當地民族的原始文化,在考察中他發現了語言與社會和文化的關系,因此他非常他認為必須建立一種語義學理論才能使語言研究進行下去,語義學理論是解釋語言現象的基礎。(劉潤清 1997:279) 二是強調語境研究的重要性。他使用“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探討語義,認為話語的意義并不來自于構成話語的詞的意義,而是來自于話語所發生的上下文之間的關系。(劉潤清 封宗信 2004:300)在探討語義時他提出了“情景語境”,話語應放在全部的生活方式情景中去理解,話語的意義實質上就是當時當地正在發生的人的活動。三是對語境進行了初步的分析,認為語境大約有三種情況,語言與當時的身體活動、敘述情景、自由的無目的的社會交談。他后來接受了行為主義心理論的一些思想,認為任何人都逐漸受到了社會經歷的改造,認為一切詞的意義都來自親身經歷。實際上我們知道這是錯誤的,人們不可能經歷語言所表達的一切意義,也沒有必要,有一些語言是可以間接學會的。

3.2 Firth 的理論及思想

Firth 是倫敦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語言理論在英國語言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他的主要學術觀點有:一是強調從社會的角度研究語言,試圖把語言研究和社會研究結合起來。他提出了韻律分析法(prosodic phonology)。二是在索緒爾的影響下,認為語言包括系統和結構兩個要素,在語言的搭配層、語法層和語音層都存在結構和系統。三是提出了韻律音位學,區分了聚合關系和組合關系,呈現聚合關系的單位是系統性單位,呈現組合關系的是結構性單位,如果想要分析一個語流中各個層次上的功能,只進行語音描寫或是音位描寫都是不夠的,應該把韻律成分也描寫出來;提出了“多系統”概念來反對“單系統”概念。傳統音位學把不同情況造成的音位變體歸為一個單位,互補分布,而 Firth 認為應該把由于不同情況引起的發音特征抽象出來,根據各種語言的音位特點來建立多個“準音位單位系統”,使得許多音位的描寫更加簡單明了。四是非常重視意義的研究,認為意義是情景語境中的復雜關系的總和,除了包括詞匯語法意義外,還要把情景意義考慮進去,認為情景意義涉及一個人的全部經歷和文化歷史,融合了一個人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俞洪亮 朱葉秋 2003)。把語境分為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創造性提出了“典型語言環境”的概念。

3.3 Halliday 的理論及思想

系統功能語言學是 20 世紀中葉以來最有影響最引人矚目的語言學理論之一。韓禮德是最早從事系統理論的研究者之一,著述最多,觀點最為全面,被公認為系統功能語法的創始人,無可爭議地成為系統功能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學術觀點有:一是功能的思想。認為語言的性質決定人們對語言的要求,即語言所必須完成的功能,包括“經驗”(experiential) 功能或者“概念”功能、“人際”(interpersonal)功能“、語篇”(textual)功能。二是系統的思想。

在索緒爾區分“語言”和“言語”之后,喬姆斯基區分為“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韓禮德區分為“語言行為潛勢”和“實際語言行為”.他把語言系統解釋成一種可進行語義選擇的網絡,當有關系統的每個步驟一一實現后,就可以產生結構。系統理論是在使用中演變的,離開語言使用者的實踐它就不會存在。系統存在于所有語言層次,諸如語義層、詞匯語法層和音系層,都有各自的系統表達本層次的語義潛勢。

四是語境的思想。認為語言作為一個整體來,必須從外部來確定區別語義系統的標準,要靠語境來確定同一語義類型的語言材料是否真的是同一意義的標志。語言之外的社會語境或情景與語言一樣也是語義的一部分,已知語境的特定方面(如討論的主題、語言使用者、交際方面)確定了可能要表達的語義和為了表達那些意義而可能使用的語言。他提出了“語域”概念,認為語言的情景因素可由語場、語勢、語旨三部分組成,它們分別對應于他所提出的純理功能的三個功能:概念功能、語篇功能、人際功能。

4. 兩大學派的比較分析

4.1 相同之處

首先,都受到索緒爾的影響,都不同程度地重視形式的研究。美國描寫語言學派關注語言的真實結構,重視語言結構的線性特征, 這與索緒爾關于語言的理念相吻合。其描述性性質與索緒爾關于語言的歷時性研究與共時性研究的區分也是相一致的。倫敦學派, 作為一個歐洲語言學學派,其受索緒爾影響的痕跡比其他任何語言學流派都更加明顯。從馬林諾夫斯基到弗斯到韓禮德, 盡管對語言研究的側重點不同,他們無一例外都將語言作為一個系統來對待。

馬林諾夫斯基非常重視語言環境(thecontext of situation)。受索緒爾語言和言語區分的影響, 弗斯認為語言由系統(System) 與結構(Structure) 兩個成分組成。結構是語言成分的組合性排列(the syntagmatic ordering of ele-ments) , 而系統是一組組合性單位(a set of para-digmaticunits)。這與索緒爾關于連鎖關系與選擇關系的區分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受索緒爾及葉姆斯列夫的影響, 作為倫敦學派最有影響力的代表人物韓禮德提出了系統功能語法( 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 ;另外,倫敦學派所重視的各種關系與索緒爾所指的形式(語言單位之間的關系)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兩個學派都受行為主義的影響。布龍菲爾德的語言觀受到華生(J.B.Waston)和瓦埃士(A.P.Wesis)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他認為“心靈主義學派是想用一種心靈方面的說法來作為語言事實的補充……機械論者的主張是,在闡述這些事實時不要作這種輔助因素的假定”,主張依據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公式來解釋人類的言語行為。他認為,人類的言語行為跟任何有機體的行為一樣,同樣可由對在某種環境下呈現的刺激作出的反應的描寫解釋清楚。

馬林諾夫斯基把語言視為“將思想從說話人的大腦傳遞給聽話人的大腦的手段”,他說,語言“應該被看作是一種行為模式,而不是什么與思維相對應的東西”.他認為任何人都逐漸受到了社會經歷的改造,一切詞的意義都來自親身經歷。這些觀點的形成都表明他接受了行為主義心理論的思想。

最后,兩個學派都認為語言與社會有著密切的關系。薩丕爾是人類學家兼語言學家,他的名著《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1921 年)把語言研究同人類心理、社會和文化聯系在一起。薩丕爾的語言模式理論和社會語言文化密切相關。Malinowski,Firth,Halliday 都認為語言與社會有密切的關系,特別是 Firth 和 Halliday 他們強調從社會的角度去研究語言。

4.2 不同之處

首先,研究背景不同。美國描寫語言學派在調查美洲印第安

語的基礎上形成的,在“為語言”的角度上,對美洲瀕臨滅絕的印第安語的調查、描寫。而英國語言學的興起則始于東方及非洲研究學院, 這大概是因為大英帝國政府需要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研究英國殖民地國家的語言和文化,英國的語言學帶有明顯的時代色彩和實用性的特點。

其次,研究對象不同。美國描寫語言學派以美洲印第安語為研究對象,注重全面而精密地描寫語言音素的分布情形以及語言因素間的關系,即重視語言結構而非語言意義的研究。而倫敦學派的研究對象是英殖民地和英聯邦國家擁有眾多人口的語言,這些語言面臨的任務是如何使語言在文明條件下成為有效的交際工具。

再次,研究重點不同。描寫語言學不注重語義,只進行形式描寫。在劃分語言單位時,由于只重視形式標準,不考慮意義和功能,所以不能在本質上區別詞素和詞,而籠統地把它們叫做語素及其排列。倫敦學派非常重視語義,并且把語義放入語境中進行研究。他們還重視語言的功能,將語言的實際運用作為研究重點。

最后,研究方法不同。美國描寫語言學派在研究方法上注重語言本身的描寫,注重形式的分析,回避意義問題,在結構分析中主要運用分布和替換的方法,以便從一堆言語素材中切分出獨立的單位并加以歸類,建立語素音位新的分析單位,強調對句法結構進行層次分析,由此發展出直接成分的分析法,即把句子或詞按層次區分出它的組成部分;注重共時的研究,不考慮語言的歷史發展,他們在描寫英語人稱代詞體系時,認為 my 和 mine 等于 I's,這是從英語名詞物主格的形式類推而來的,而實際上,代詞的異根現象是歷史上形成的。倫敦學派始終把語言及其社會屬性聯系在一起,認為,在實際中使用的語言既要遵循語言的內部規則,進行選詞組句,也要考慮來自外部因素即社會的影響,采取得體的方式;意義不只限于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 還應該包括語言環境中的意義,主張把非語言因素引入語言研究,對語境進行分類、分析語境的構成并概括其變量。

篇9

【關鍵詞】語言人類學;文化;學科建設

一、語言人類學的學科發展

語言人類學(linguisticanthropology)是人類學的分支學科,同時也是人類學與語言學的一個交叉學科。但由于世界各國的學科淵源不盡相同,語言人類學的學科界定以及學科歸屬不盡相同。在前蘇聯所體現的歐洲大陸體系中,人類學主要指體質人類學,它與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構成關系密切但又相互平行的學科。在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體系中,語言人類學與體質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民族學)、考古人類學等一起構成人類學的學科體系。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語言人類學是人類學研究語言與文化關系的一個學科,有時也可當作人類語言學。不管是人類語言學還是語言人類學,都涉及到“傳統的歷史比較、親屬關系構擬,到‘認知語言學’(cognitiveanthropology)、‘說話民族志’(ethnographyofspeaking)、語用學和語言規劃”。①語言人類學旨在通過語言的研究或借助語言學的研究成果達到深化認識人類文化的目的,同時也使不同的語言族群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

語言人類學的學科淵源可以追溯至西方的“民族語言即民族精神”的思想。18世紀末,德國學者海德爾(G.Herder,1744-1803)指出語言與民族之間存在著同一關系。他認為,一種民族的語言就是本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就是他的語言。語言學家馮堡特(WilhelmvonHumboldt,1767-1835)進一步發展了海德爾的觀點,他認為語言是全部靈魂的總和,語言是按照精神的規律發展的?!罢Z言的所有最為纖細的根莖生長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民族精神力量對語言的影響越恰當,語言的發展也就越合乎規律,越豐富多彩?!雹谡Z言相對論認為,語言有比較完善的和比較不完善的,但是“即使是最野蠻部落的語言也不應該受到譴責或輕視,因為每一種語言都是人類原有的創造語言能力的表現。”海德爾和馮堡特都認為民族的語言是特殊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世界觀和語言才能的體現。”③在這些觀點中,語言作為“中間地位”的看法已基本式微,而語言作為特殊的民族文化,語言等同于民族精神這些思想,讓人們逐漸認識到語言的文化性質和文化價值。語言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這就是語言的文化性質;語言的文化價值主要指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各民族都會把自己的各種文化放在用語言作為標識的貯聚庫里,通過語言可以來透視民族的文化以及民族的心理素質。

索緒爾(FerdinanddeSaussure,1857-1913)是真正把人類學與語言學結合起來研究的第一人。為了回答語言對于人類學、民族學和史前史能否有所闡述,索緒爾從語言與種族、民族統一體、語言古生物學、語言的類型和社會集團的心理素質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證。索氏樹立了從語言的角度來探索人類歷史上文化現象的典范,為以后語言與民族,語言與文化相互關系的研究開了先河。④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索氏通過“回顧法(retrospectivemethod)”進行語言重建的方法為人類學開展史前史的研究提供了借鑒。20世紀初期,索緒爾的追隨者即社會心理語言學派代表人物梅耶和房德里耶斯(J.Vendryes)也比較注重語言與民族以及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人類學功能學派的代表人物馬林諾夫斯基(B.K.Malinnowski1884-1942)早年從事人類學研究,出版大量的人類學著作,為功能學派的開創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他晚年卻轉向語言學研究。馬氏的學科轉向加強了人類學與語言學的結合,強化了語言研究對于了解和揭示人類文化研究的重要意義。

作為一門學科,語言人類學是在美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摩爾根(L.H.Morgan,1818-1881)在對易洛魁印第安人多次深入調查研究和收集材料的基礎上,在1851年發表了《易洛魁聯盟》一書。該書追溯了易洛魁人數百年的歷史,詳細的記錄了他們的生活環境、經濟活動、習俗、宗教和語言。1871年他又發表了《人類家族的血親和姻親制度》,該著作從語言學的角度討論了印第安人的奇特親屬稱謂和族源問題,開始了對人類早期社會組織原則及其普遍發展規律的探索。

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人類學家在對印第安人的土著文化進行深入研究時,發現印第安人的語言不同于印歐語系諸語言。人類學歷史學派的代表人物博厄斯(FranzBoas1858-1942)認為人類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重建人類發展的歷史,他強調人類學的基本任務就是研究語言、習俗、遷徙、身體特征等的全部總和。覺得要獲得有關印第安人的資料就必須學習他們的語言。他對語言學極為重視,花了大量的精力研究了語言問題,他本人就懂得多種印第安人方言。他在研究過程種發現,每一種語言都有它自己的一套語音、形態的意義和結構、詞匯的特點。描寫一種語言只能根據它自己的結構來描寫。他的這一主張被稱為“描寫語言學”或“結構主義”理論,在當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種方法對于研究無文字民族的語言尤其有效,對研究那些鮮為人知的語言亦很有效。1911年,博厄斯還組織出版了最早的《美洲印第安語言手冊》(AHandbookofAmericanIndianLangguage),搜集了幾十種語言資料,他為該書所寫的序言一直被列為語言學的經典著作。博厄斯還于1920年創辦了美國最早的語言學刊物《國際語言學雜志》,該雜志對語言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1940年博厄斯寫成《種族、語言和文化》、1941年寫成《達利他人的語法》。博厄斯的“描寫”方法為語言人類學的學科方法奠定了基礎。⑤

薩丕爾(EdwardSapir,1884-1939)是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晚年開始轉向人類學研究。薩氏重視語言與民族文化的密切關系。他說,“語言的內容,不用說,是和文化有密切關系的。不懂得神通論的社會,用不著神通論這個名稱;從來沒有見過或聽說過馬的土人遇見了馬,不得不為這個動物創造或借用一個名詞。語言的詞匯多多少少忠實地反映出它所服務的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語言史和文化史沿著平行的路線前進,是完全正確的?!雹尬譅柗?BenjaminLeeWhorf,1897-1941)發展了薩丕爾的觀點,認為語言形式決定著語言使用者對宇宙的看法;語言怎樣描寫世界,我們就怎樣觀察世界;世界上的語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對世界的分析也不同。⑦他們的觀點濃縮為薩丕爾-沃爾夫假說(theSapir-WhorfHypothesis)。雖然“薩丕爾-沃爾夫假說”遭到了許多人的質疑,但是,語言與文化、世界觀之間的相互關系卻一直成為人們長期討論的主題。

20世紀中葉以來,語言人類學作為一門學科日臻完善。這一階段出現了大量的語言人類學成果,尤以菲力普森(RobertPhilipson)、薩斯曼(ZdenekSalzmann)等人為代表,菲力普森從語言人類學視角對英語進行了個案研究。他指出,由于文化上的不平衡,英語的支配地位造成了英語帝國主義,實際上是間接反映了一種盎格魯文化中心觀。⑧薩斯曼同樣從語言人類學的視角對語言、文化和社會的相互關系進行了論述,指出不同的語言結構與其所反映的思維方式具有協同性;同時還對當今的語言人類學“實用性”展開了論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語言人類學學科理論與方法的發展。⑨

二、中國的語言人類學研究

中國傳統語言學比較注重語言事實研究。先秦以文字訓詁為主;隋唐以音韻為主;清代是文字訓詁全面發展的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洋為中用時期。⑩但我們也看到,語言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由來已久。如前文所述,語言學思想有時是時代思潮的延伸,它離不開自己的時代社會背景。如先秦諸子百家關于名與實的討論雖然屬于語言學問題,但更是哲學問題。中國語言學后來的發展都是與經學分不開的。在西方,由于現實需要以及當時社會思潮的影響,19世紀誕生了人類學這門學科,在西方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引進到中國之后,中國的語言學研究就在搭建語言學與人類學之間的橋梁。

在國內,羅常培先生當屬于從事語言人類學研究的第一人。上個世紀30年代,羅氏研究語言就已經不把研究的視角局限在語言本身的范圍內了。羅氏通過對山東臨川音系的調查研究,并結合方志、史籍、族譜和已有論著,寫出方言與社會歷史移民關系的論述《從客家遷徙的蹤跡論客贛方言的關系》;期間,受先生的《關于功能派文化論》的影響,于是把研究方向從音韻學和方言研究轉向少數民族語言田野調查研究方面,并調查了多種少數民族語言。由于人類學歷來比較重視后進民族的田野調查和研究,所以羅氏所作的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研究已經表明中國傳統語言學正在朝著語言學與人類學的結合方面發展。1943年以后,羅氏的治學道路從語言學轉向了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他的研究范圍涉及到了從地名研究民族遷徙的蹤跡;從人名研究民族來源和;從造詞心理研究民族的文化程度;特別是從詞的來源和演變研究古代文化的遺跡等等。羅氏對于語言人類學的貢獻,正如他本人所說,“假如我這一次嘗試能夠有些許貢獻,那就可以給語言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搭起一個橋梁來。”其著作《語言與文化》尤其側重國內少數民族和國外文化比較落后的口語,從語言所反映出的文化因素來透視該民族文化的特點。可謂是中國語言人類學的先聲。[11]

20世紀8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性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民族自覺意識得到顯著增強,文化語言人類學在國內重新被認識。從事語言研究的學者運用田野工作方法從事少數民族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達到深化認識民族文化的目的,同時來達到不同語言文化族群相互尊重以及和諧對話。關于此方面的論述,人類學家納日碧力戈已有專門論述。如傅懋勛運用永寧納西族的親屬稱謂來探討母系家族中的婚姻家庭制度。[12]練銘志運用田野調查材料,對現行土家語與古代土家語中的親屬稱謂進行比較后認為,認為古老親屬制有如下一些特點:父系和母系的親屬稱謂區分不明顯,從親屬稱謂大體可以區分出性別和輩分,親屬稱謂是類分式和專門稱謂相結合。湘西土家族古老親屬制的材料,不僅證明了摩爾根關于親屬制理論的主要觀點是正確的,同時也反映了土家族歷史上婚姻制度的演變過程。[13]羅美珍從語言角度闡述了傣、泰民族的發展脈絡及其文化上的淵源關系。[14]周慶生根據傣族親屬稱謂以及人名構建傣族社會歷史和社會結構,力求把語言和文化結合起來進行研究。[15]納日碧力戈運用結構主義理論,分析了藍靛瑤親屬稱謂的一些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語言學與人類學之間的對話。[16]吳東海運用傣族詩歌、諺語等語言材料闡釋傣族的水文化特征。[17]

在進行民族語言個案研究的同時,國內學者從宏觀角度對語言與文化、語言與人類進行了理論上的闡述,為語言人類學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學良和戴慶廈二位先生從語言在民族諸特征中的地位、語言界限同民族界限的關系、從語言研究民族等幾個方面論述了語言與民族的關系,提出從語言特點可以映射出民族特點。[18]陳保亞提出語言決定思維軌跡的觀點,認為“思維軌跡是思維能力在語言系統中的實現。思維軌跡的差異是語言系統決定的,語言澆筑了思維軌跡。”[19]武鐵平等人對陳保亞的觀點進行了批評,認為人的思維方式并不是受制于語言,而是受制于人所生活的社會。[20]張公瑾把混沌理論引入語言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開闊了語言和文化研究的視野,同時也為語言人類學的方法注入了活力。[21]周慶生從古今文獻資料以及第一手田野調查材料建立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理論框架,對語言與文化、語言交際與傳播、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等多個方面的關系進行了闡釋。[22]

除了對語言與文化、語言與人類相互關系的研究外,學者們將人類學與語言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理論和實踐等方面對語言人類學學科進行了闡釋。李如龍是國內界定語言人類學的第一人,他認為語言人類學就是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研究語言,用語言材料來研究人類,它是語言學與人類學相互為用的邊緣學科。同時還明確指出了語言人類學的研究論題,即:語言起源;語言與思維;人類群體與語言社區之間的關系;從不同語言的借用看民族間的接觸;從語言材料看人類社會的發展;語言與精神文化之間的關系。[23]鄧曉華綜合運用語言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從語言結構以及與社會文化結構的關系諸方面來研究語言為何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行為環境中運行其職能。同時,還對語言人類學的對象、范疇、理論和方法進行了界定。指出了語言人類學的特點在于強調語言的文化價值以及強調語言與社會、文化的雙向互動研究。語言人類學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在語言與文化的內部聯系上、從民族語言的結構等方面把握民族深層文化的特點。[24]

中國的語言人類學的學科建設以及學科推介也值得一提。早在1988年,廈門大學就設置了語言人類學課程;此后,中央民族大學、云南民族學院等民族院校也開設了該課程?,F在一般的民族學科研以及教學機構,都把語言人類學與文化人類學放在同一個平面上對待。2003年,中國在申辦2008年世界民族學人類學大會時,將語言人類學向國外人類學專家和學者進行了重點介紹。[25]

三、語言人類學研究在中國的現實意義

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語言人類學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其主要表現在學科建設以及科研成果兩個方面。該學科畢竟是一門交叉邊緣學科,在中國起步比較晚,基礎也表現得比較薄弱,但從學科角度看,這顯然是滯后的。我們認為,有必要加強中國的語言人類學研究,因為它既是學科建設的需要,同時又具有重要社會現實意義。

1.加強語言人類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需要。嚴格說來,中國語言人類學的學科淵源有文化人類學、中國傳統文化史、文化語言學以及社會語言學等,雖然這些學科的歷史并不很長,但它們有自己獨到的學科理論與方法,語言人類學要達到與這些學科“平行”,還需要從理論與方法上做一些開創性的工作。中國人類學是從西方移入的,而西方人類學的分支學科文化人類學、語言人類學、體質人類學、考古人類學并駕齊驅,中國人類學特別強調文化人類學,似乎文化人類學可以代表中國人類學的全貌,雖然這在一方面反映了文化人類學學科的成熟,但同時也顯示出人類學其他學科發展的滯后狀況。所以加強語言人類學的學科建設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中國的語言人類學要不斷吸收和借鑒中外文化人類學以及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文化,這是中國語言人類學發展的比然選擇。

2.加強語言人類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種的國家,中國至少有80多種語言,而在當今現代化背景下,文化變遷日益迅速,許多民族的母語危機現象越來越突出。中國如此豐富的語言資源如何保護每一種語言所蘊涵的信息特別是傳統文化如何得到傳承這些都是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人們對母語危機現象的“焦慮”以及對中國很多瀕危語言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語言人類學學科的發展;中國豐富的語言資源也表明中國語言人類學具有十分廣闊的前景。

語言是民族的標識,語言人類學研究有利于民族內聚力的增強。一般說來,不同的民族都擁有自己的語言,由于民族成員對自己民族語言的特殊情感,民族語言往往成為民族的象征。如,猶太民族早年曾因失去了自己的國家在長達2000年的時間里散居世界各地,但其成員由于對自己民族的熱愛,在如此漫長的時間里卻不約而同地保留著自己的民族語言——意第緒語(Yiddish)。歷史發展到現在,中國境內一些少數民族失去了自己的語言,一些少數民族語言的瀕危程度正在加深,一些少數民族有語言無文字,所以開展民族語言的保護和搶救工作對于民族內聚力的增強,對于語言以及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尤其重要。從這方面看,加強語言人類學研究,建設有中國自己特色的語言人類學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①納日碧力戈.關于語言人類學.民族語文[J],2002年第5期.

②(德)洪堡特著.姚小平譯.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③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

④(瑞士)索緒爾著.高明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⑤宋蜀華、白振聲主編.民族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⑥(美)薩丕爾著.陸卓元譯.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⑦劉潤清編著.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2.

⑧RobertPhilipson.LinguisticImperialis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M].1992.

⑨ZdenekSalzmann.LanguageCulture&Society--AnIntroductiontoLinguisticAnthropology[M].WestviewPress.1993.

⑩王力.王力論學新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

[11]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12]傅懋勛永寧納西族的母系家庭和親屬稱謂.民族研究[J],1980年第3期

[13]練銘志.湘西土家族古老親屬制述論。土家族歷史討論會論文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務委員會主編,1981.

[14]羅美珍.從語言角度傣、泰民族的發展脈絡及其文化上的淵源關系.民族語文[J],1992年第6期.

[15]周慶生.傣族人命的等級結構與社會功能.民族語文[J],1998年第2期.

[16]納日碧力戈.從結構主義看藍靛瑤親屬稱謂的一些特點.民族語文[J],2000年第5期.

[17]吳東海.傣語中的水文化.湖北民族學院學報[J],2005年第1期.

[18]戴慶廈.語言和民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

[19]陳保亞.語言文化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3.

[20]武鐵平,潘紹典.語言。思維。客觀世界——評陳保亞《語言影響文化精神的兩種方式》,民族語文[J],2000年第2期.

[21]張公瑾.文化語言學發凡[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6.

[22]周慶生.語言與人類[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

[23]李如龍.略論語言人類學的一些課題.人類學研究[J],1985.

篇10

關鍵詞 SWH 主語突出 話題突出 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H0-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68

Abstract From the typological point of view, English is inflected language is subject-prominent, while Chinese genera isolated language, is a prominent theme type. After analyzing the type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entence, invoke Sapir - Whorf hypothesis theory - that language determines thought vulnerable that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caused by thinking in two languages, thus further It confirm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thought and culture.

Key words SWH; subject outstanding; topics highlighted; culture differences

0 引言

語言與思維問題一直是哲學界、語言學、人類學界孜孜不倦探討的問題,兩者之間的關系――思維決定語言,還是語言決定了思維語言是議論的焦點。在探討語言和思維的理論中,最著名的要數薩丕爾-沃爾夫假說(SWH)。它認為語言決定了思維。正如沃爾夫指出“思維神秘莫測,而迄今為止我們對此所具有的最大理解是通過研究語言獲得的?!北疚囊运_丕爾-沃爾夫假說(SWH)為理論依據,通過分析英漢句型在類型學上的差異,來剖析英漢文化間的差異。

1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

十九世紀,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Humboldt)在其《論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的發展的影響》中,把語言學的研究從語法、語義、語音的角度轉向了語言與民族精神力量的形成的相互關系。他認為語言是一個民族精神的表達。他獨特的研究視角,使其在語言和思維的關系、語言的文化內涵等重大理論上為現代語言學奠定了基礎。到20世紀早期,以美國人類家鮑厄斯(Boas)和薩丕爾(Sapir)為首的學者也持有此觀點。之后薩丕爾和他的學生沃爾夫(Benjamin Lee Whorf)將此觀點發展成了負有盛名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該假說認為:嵌于不同文化和認知范疇中的語言持有不同的觀點,因此說不同語言的人會因其所使用的語言不同表現出不同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薩丕爾-沃爾夫假說”通常被認為有兩個版本。(1)強勢版:語言決定論。語言決定思維和語言認知局限,并且語言決定認知范疇。(2)弱勢版:語言相對論。語言范疇和和使用影響思維和某些非語言行為。強勢版的SWH有過于絕對的一方面,也因此在60年代受到了抨擊。到80年代SWH語言相對論的學者在語言影響認知范疇的實驗中,找到了弱勢版假說的充分證據。語言相對論的影響在空間認知和語言的社會使用方面尤為突顯,甚至在顏色認知感上也很突出。該假說發展至今,大多數的語言學家對語言相對論都持有一個較為平衡的觀點,認為語言確實影響某些認知過程。另外,很多學者對語言和思維的相對關系已經開始從哲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的領域中去探究。語言學家D. Bolinger和 D. A. Sears認為:“語言不僅為形成思想所必需,而且本身也是思維的一部分。”語言和思維的關系如此密切,基于此,本文首先通過審視英漢兩種語言在句型結構上的差異,以“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們的思維”的理論為依據,從中西文化視角出發,探究兩個民族的思維差異及其原因。

1.1 英漢句型差異

根據傳統語法規則,一門語言可以通過“主―謂“模式來進行語法分析。而Hockett (1958)提出了另一概念,他認為在“主―謂”結構中,句子的主語和謂語可以分別代表“主題”和“述題”,即可以用“主―述結構”來分析語言。

1.2 類型學差異

1976年李納和湯森從類型學的角度對“主―謂”結構和“主――述”結構的兩種語言進行了區分。認為句型是“主―謂”結構的語言是主題突出語言,而句型是“主―述”結構的語言是主語突出的語言。英語和漢語分別屬于不同的語言類型。英語屬屈折語而漢語屬孤立語。大量的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英語是主語突出類型的語言而漢語則是主題突出類型的語言。

1.2.1 主語突出

英語是屬于屈折語,是主語突出的語言。英語中充當主語的通常是名詞、代詞或是名詞短語,它們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在句子中一般位于主要動詞前,并與它關系最密切;(2)決定主謂一致;(3)指句子其它部分所陳述的事。英語的五個基本句型模式遵循的都是“SOV”的基本模式。句子從語法上來看都是完整的,并且句子的謂語動詞在時態、語態、數量上都要有嚴密的屈折變化,句子結構要保持一致性和連貫性。如表1。

1.2.2 話題突出

漢語是話題突出的語言。話題指的是“會話語篇中的一塊,可以被視為某一類的事物的一個單位,因為它們有著同一個‘話題’?!?而從直覺上來說“主題”指的是一段關于某一話題的語篇。話題結構遵循“主題――評述”的模式。Hockett對一個句子的主題和述題做出了區分,他說“在一個句子中,說話者先點出主題,然后再圍繞該主題說下去……”在英語或是印歐語系中,主題通常就是主語,述題是謂語動詞。如:The woman smiled. 但是在這個句子中:That new book/ I haven’t read yet. 句子的主語和主題就不一致,句子的主語是I,而劃線部分才是句子的主題。漢語句子的主語和主題是常常是不同的。如:

(1)句中有主題和主語:這部電影(主題)我(主語)只喜歡男主角。

(2)主語和主題一致:他(既是主題也是主語)洗了個澡。

(3)只有主題:車(主題)已經修好了。

(4)沒有主題:吃飯了。

話題突出的語言,強調的是話題,往往一個話題能夠統治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句子,從而形成一個話題鏈結構。在漢語語篇中當幾個句子或是小句在語義上同屬一個話題時,形成一個話題鏈時,這些句子或是小句的主語就會省略(在語法上被稱之為零回指)來同指該顯性主題,直到下一個新的主題出現。因而,漢語中有時會很難斷定這究竟是一個句子,還是一個小句。句子成分不完整(缺少主語或是謂語),亦或是一個句子中出現多個動詞,都是十分常見的。

如:老栓正在專心走路,?1①忽然吃了一驚,?1遠遠看見一條丁字街,?2 明明白白橫著。他便退了幾步,?1 尋到一家關著門的鋪子,?1蹩進檐下,?1靠門立住了。(魯迅:《藥》)在這些缺少主語的句子中,漢語背景的人理解起來是合乎情理的,自然的。但是,如果將以上段落逐字地翻譯成英語語篇,就會造成缺乏主語的嚴重語法錯誤。

2 英漢思維差異及其在文化的表現

“語言決定論”或“語言相對論”說明一方面語言決定了或影響了我們的思維和認知模式,另一方面也說明語言間的結構差異越大,反映對世界的認識差異也就越大。筆者認為語言、文化和思維之間有相關性,不管是語言是思維的表達和反映,或還是語言又反過來影響了思維,語言和思維在某種程度上能很好地解釋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

2.1 英語思維及其文化表現

正如上述分析,屈折語言的英語是主語突出類型的。英語要求保持句子中成分間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強調的是嚴密、細致。SWH的讓我們看到由于其語言特性,英語民族的思維細膩,強調嚴謹、邏輯性。因此,在西方這樣的思維表現在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在繪畫上,畫家們追求的是盡力描繪出事物的真實存在,毫發畢現,絲絲縷縷,一樹一葉密密層層,不盡其煩,甚至一層薄紗都畫得惟妙惟肖,如同照片一樣真實復原。另外,西方從醫學到工業,分科詳盡。嚴謹的語法表現出西方人對世界的求實的態度。西方人強調人的一生應只專注于該領域的某一點進行鉆研,不斷深挖。

2.2 漢語思維及其文化表現

獨立語言漢語屬于話題突出,講求整體把握。在沃爾夫看來,不同的語言具有不同的語法強制性,即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的母語的語言結構(主要是語法結構)對這個世界的構成進行觀察。 任何人使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思維時,都在無意識地運用背景知識。因此漢語民族思維追求的是意境和朦朧美。以藝術為例,同樣是繪畫,中國畫追求神似和意境,顏色以水墨為主,濃淡暈染,線條簡潔,舒意展懷,旨在表現“神、韻”。而在文學、詩歌中,具體事物常被用作指代或隱喻,作者、詩人極力渲染出畫面感,讓讀者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具體的畫面,從畫中領悟到作者要傳達的“意”―― “浪漫”“傷懷”或是“凄涼”……因此,在中國文化看來,但凡在藝術作品中,把事物寫得或畫得太真實、太實在是缺乏高度的,是一種“俗”的表現,因為它抹殺人讀者或觀者想象的空間,作品失去了“靈性”,也就永遠無法達到一個高深的境界。

3 結論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之語言決定思維雖然過于絕對,但“弱勢假說”就語言對思維的影響而言是有理據的。人類認知現實世界的經驗逐漸凝固為語言,繼而形成概念化,而概念化后的語言又勢必對各人的思維、認知產生影響,從而形成不同民族的文化。因此,作為語言、思維、文化最著名的假說,SWH像一把鑰匙一樣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通過分析英漢兩種語言在句型層面上的差異,引領我們進入到另一個空間,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

注釋

① “?”指的是主語省略(零回指)。

參考文獻

[1] Bolinger, D. & Sears, D. 1981. Aspects of Language[M]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

[2] Tsao, F. A. 1979. Functional Study of Topics in Chinese: The First Step towards Discourse Analysis[D]. Ithaca,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