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研究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15:18: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旅游研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旅游文化孤島現象研究
一、旅游體驗質量的產生
關于旅游體驗的內涵,學術界還沒有達成統一,比較有代表的是謝彥君教授曾提出的:旅游體驗是指處于旅游世界中的旅游者在與其當下情境深度融合時所獲得的一種身心一體的暢爽感受。可以看出,旅游過程本質就是一個體驗過程,其主要特點是主動參與性,這個過程可以使旅游者的身心都獲得愉悅感。旅游者獲得愉悅感的程度越高,旅游體驗質量也就越高。因此,旅游體驗質量是旅游者對自身旅游感受的一種評價,也是衡量旅游目的地旅游業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
二、旅游體驗質量與旅游文化孤島現象之間的關系
(一)旅游文化孤島現象是衡量旅游體驗質量的重要內容。隨著人們對具有體驗性、娛樂性旅游產品需求的日益增加,旅游演藝產品已逐漸受到旅游者的極大歡迎。為了滿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奇的需求,旅游經營者把一些原始的文化經過隔離、加工、整理等,呈現在旅游者面前,供旅游者欣賞(如圖1所示)。這是旅游資源開發者、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者共同營造的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學術界稱之為“旅游文化孤島現象”,然而這樣發展起來的文化已經不可能重塑本土原始文化的形骸和精神,因為本土原始文化是歷史的、社會的,是與環境緊密依存的。而這種文化孤立于社會,只是一種“舞臺化”的演示,僅僅具有商業價值,供旅游者娛樂。可以看出,旅游文化孤島現象是旅游演藝產品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也是衡量旅游體驗質量的重要內容。
(二)旅游文化孤島現象對提升旅游體驗質量影響的雙重性。旅游文化孤島現象對提升旅游體驗質量影響具有雙面性,一方面,旅游文化孤島現象豐富了旅游演藝產品內容,對僅僅是追求奇異文化的旅游者來說,滿足了旅游動機,提高了旅游滿意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們的旅游體驗質量;另一方面,對于以求知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而言,他們在旅游中追求更多的是旅游客體的真實性,強調的是傳統文化的原創性和獨特性。但是旅游文化孤島現象是旅游資源開發者為了滿足旅游者求新、求奇等心理,通過對本土的一些原始文化進行加工、整理而生產出的演藝產品,這類旅游產品已經喪失了原有本土原始文化的真實價值,是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因此,旅游者旅游體驗真實性的要求與旅游文化孤島現象的本質是根本對立的,旅游者在旅游體驗的過程中,最終影響了旅游體驗質量的提升。
三、旅游文化孤島現象影響旅游體驗質量提升的原因
旅游文化產品設計研究
【摘要】本次研究選取山東旅游文化產品設計作為主題,分析在設計中原創手繪的創新應用問題。具體論述中先指出設計在旅游文化產品整條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與價值,然后從地域性的旅游文化產品持續性研發及占有市場的視角切入,按照創新應用的方向歸納出IP、效應、產品模型三個主要的塑造產品的因素,并對其做出具體說明。
【關鍵詞】原創手繪;旅游文化產品;設計;創新
在現階段的商業社會條件之下,不同產品的產業鏈附加值均以設計環節所占利潤較高,因此,各企業也紛紛注重產品創新的價值。以山東旅游文化產品設計為例,就突出了對于設計的重視。從設計的角度分析,原創手繪屬于核心,尤其是通過對原創手繪的進一步完善,可以打造出可塑造品牌的IP、可引領時尚潮流的效應,以及建立起可持續推進的市場產品模型。以下就從這三個層面對主題做出討論。
一、形象式創新,打造可構建地方品牌的IP
在山東旅游文化產品設計中,要達到對原創手繪的創新應用,應該緊緊抓住形象式創新,從打造可構建山東地區文化品牌的知識產權。具體而言,在創新應用過程中,需要堅持與時俱進的理念,依據“思路決定出路”的新思維,在原有山東地域文化特色基礎上,做出一些形象方面的塑造,既能夠突出地域化的原有特色,又可以使原來的已經在市場中產生了審美疲勞的形象獲得活力。比如,以泰山為例,選取作為山水旅游文化產品設計的路徑,先進行泰山形象的塑造,為了為其增加附加值,使其具備旅游文化產品的持續吸引力,就需要從泰山與歷史上的帝王的聯系,封禪傳統的聯系,西方漢學家的聯系,偉大人物的聯系等,擷取可塑造山水旅游文化的要素;再通過要素提煉形成旅游文化產品形象的設計。再如,山東地區因歷史、地理、文化等有諸多原始形象IP,因此,要注重多重形象的打造,而不是單一的地域形象。所以,可以將這種可構建地方品牌的IP分散到不同的區域,使原創手繪發揮出既能綜合地域文化,又能夠顯示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以此形成多個品牌IP。如孔子、泰山、嶗山、溫泉等都可以通過原創手繪,使其具備符合現代千禧一代的新形式,賦予形象以新特征,同時,在原始IP的基礎上,運用文化市場的創新動力,進一步在手繪基礎上,塑造動畫形象、生產故事性的系列文創產品,將旅游文化產品的輸出轉變成一種具有原創精神的形象輸出,從而在市場上建立人人皆知的品牌IP。
二、包裝式創新,引領旅游文化產品潮流
旅游文化對外傳播研究
摘要:文化作為國家整體實力的一部分,旅游傳播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傳播的重要途徑,該文以呼倫貝爾旅游為例,分析了文化軟實力視域下的旅游對外傳播的具體策略,通過豐富的景觀特色文化欣賞,對旅游者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并產生認同感,希望為關注此話題的人提供有效的參考。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旅游;對外傳播;呼倫貝爾旅游
隨著國家之間的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的競爭越加激烈,以文化、藝術、價值觀等為代表的軟實力成為當前國家著重發展的實力之一,旅游文化建設作為打開國門,對外傳播與滲透中國文化的重要手段,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途徑。
1呼倫貝爾旅游文化體現
(1)生態文化。呼倫貝爾中草原的壟斷性、森林的原始性、湖泊的天然性、冰雪的純潔性以及口岸的集中性組成力生態化的自然環境,天然草原面積達8.4萬平方千米;呼倫貝爾大森林即大興安嶺原始森林,是中國最大的嚴寒帶原始森林,占地15.2萬平方千米,其中野生動物有400余種,野生植物有1000余種;呼倫貝爾具有額爾古納河和嫩江兩大水系,具有3000多條河流,500多個湖泊;長達7個月的冰雪期,為呼倫貝爾帶來豐富的自然雪景觀;以及長達1723千米的中俄蒙三國邊境線,形成了極具文化內涵的邊境民族風情。各類自然環境組成了呼倫貝爾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旅游事業的開展平衡著人文、經濟、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為旅游者帶來了風光無限、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讓旅游者深深體會了呼倫貝爾生態文化的內涵[1]。(2)歷史文化。呼倫貝爾的發展從歷史角度來看,公元前2世紀以來,柔然、女真、突厥、契丹、蒙古等民族的發展,經過長期的歷史活動與社會活動,成為呼倫貝爾當前文化的主體,使得呼倫貝爾旅游更具有民族特色,且豐富的社會歷史發展內容也成為呼倫貝爾旅游文化建設的根基,為旅游者更好地傳達歷史文化的內涵。(3)人文文化。呼倫貝爾旅游區域當地的原住民生活在林區、牧區、農區,各個民族的人民具有不同的文字、語言特色、價值觀、社會制度等,在逐步的旅游文化建設中,形成富有多樣化思想文化的人文主義特色景觀,為旅游者帶來人文個性較強的旅游文化。(4)習俗文化。呼倫貝爾中各個民族的衣食住行、禮樂節慶、婚喪嫁娶等都具有自身的特色,是建設呼倫貝爾文化景區的基礎,旅游者在當天體驗民族習俗文化中的樂趣,通過不同的服飾、樂曲、食物等體驗,感受各個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呼倫貝爾旅游的習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揚。(5)手工藝文化。幾千年的文化傳承與民族習俗流傳,呼倫貝爾原住民有著對美的獨特認知,各個民族的木刻木雕、角雕骨雕、毛氈皮畫、承載工具、樹皮器皿、服飾頭飾等部件都充分展現著獨特的民族特性,也充分體現著各個民族的生活品質與審美,旅游者對手工藝文化的了解更加貼近當地人的思想與精神狀態。(6)宗教文化。藏傳佛教文化資源歷史源遠流長,是呼倫貝爾文化歷史的主要文化之一,在呼倫貝爾的建筑風格、雕塑、音樂、節慶等文化中都具有較為深層的展現,寺廟更是成為呼倫貝爾的特色之一,其獨特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國外旅游者的關注。
2文化軟實力視域下旅游對外傳播具體策略
旅游文化研究論文
一、營造良好的旅游消費文化環境
旅游業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和風尚,部分旅游業經營者由于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對當地旅游資源的保護和旅游文化的建設,造成了一系列環境和社會問題,降低了旅游資源的內涵和品位,從而對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威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斷提高,對每個旅游者來說,旅游不僅是觀光和享受,也是接受某種文化的熏陶和影響的過程。因此,旅游業必須依靠本國本地的綜合環境,通過分析和評價本國本地的文化背景,立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確定旅游文化的主題,如以民俗文化為主、以休閑度假為主、以生態文化為主等等。在此基礎上,由政府通過各種管理方法和手段,營造良好的制度文化環境,旅游業能否產生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科學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全制度,科學管理,才有可能進一步提升旅游服務的檔次和水平;營造良好的物質文化環境,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將凈化、美化、綠化、優化、亮化作為建設和衡量標準,建立高雅、優美、充滿文化氣息的游客接待場所,讓旅游者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讓旅游者有美好的經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前來;營造良好的安全文化環境,安全是旅游者的第一需要,要為旅游者創造一個舒適、安全、放心的文化環境,力爭使每一個旅游者高興而來,平安而歸。以及群眾的積極配合,營造良好的旅游消費文化環境,以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旅游。
以聞名海內外的深圳華僑城為例,作為旅游產品主體的三大景區(世界之窗、錦繡中華、民俗文化村),針對游客的文化和心理需求,從總體布局,到每一座建筑、雕塑、庭園、小徑,以至指路牌、路燈柱、小商亭、休息椅、電話亭、垃圾箱、洗手間和花草樹木,無不精心設計,精雕細琢。其造型、色彩和竹木草石自然材料的選用,都力求同景區的主體渾然一體。每個小區的背景音樂也隨景而異,使游客充分感受到他們是在悉心追求產品的整體和諧與完美,是在潛心營造一種愉悅游客身心的氛圍。這種氛圍正是高品位的旅游產品不可或缺的。在管理方面,他們以疏導代替防范,充分尊重了游客,創造了寬松、和諧的游覽環境,化解了可能出現的糾紛,同時達到了管理的目的。也正是這種氛圍啟動了游客的自律心理,使他們潛移默化的受到熏陶。這三個景區,已成為深圳市旅游業標志性、支撐性的吸引物,它們不僅有可觀的經濟效益,還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益和深遠的生態環境效益,已成為弘揚民族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和增進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二、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特色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很強的壟斷性,因為它是長期積淀的結果,所以很難被復制和移植,是旅游目的地發展旅游業的首要依托條件,具有很高的潛在經濟價值,而且作為一種文化,它帶給游客的印象也是深刻和持久的,能夠再次激發旅游動機。但是,國內旅游業的發展有時會出現產品千篇一律,缺少創新,服務缺少品牌和個性的現象,導致行業之間的競爭停留在行業自殺式的價格層面上。我們也會看到,幾乎所有的旅游景區都在過度的商業包裝下失去了文化的基本內涵;幾乎所有的旅游景區都在被規劃、改造、修繕而千景一面;幾乎所有的景區商店都在賣一樣的商品,沒有紀念價值,沒有收藏意義。沒有本地旅游特色,就不會有廣闊的旅游市場。那么,如何從挖掘文化內涵出發,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民族的、民俗的、民間的”理念為經營導向,以差異化和特色化經營為準則,根據自身的旅游資源條件,研究確定主打市場和主打品牌,用典型、生動、形象的形式去展現文化,將最能體現旅游資源特色的東西展示出來,才是改變這種現狀的最好方法。
從被世界旅游評估中心授予“世界杰出旅游服務品牌”稱號的河南省焦作市,到在國家工商總局成功注冊了“浪漫之都”旅游城市品牌和43個類別的“浪漫之都”系列產品商標的大連市,這兩個城市取得的成功都充分證明了突出產品特色,打造出有影響力的文化旅游精品,能對旅游業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例如云南省以風情各異的民族民俗文化、頗具特色的飲食文化、以及豐富多彩的休閑文化,塑造了與眾不同的文化旅游品牌,使云南省的旅游業保持了良好、平穩的發展勢頭,2006年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達到181.02萬人次,接待國內旅游者達到7721.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499.78億元。又如國家旅游局將2006年全國旅游主題定為“2006中國鄉村游”,宣傳口號為“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圍繞這一主題,“十一”黃金周期間,南京市各郊縣、景點推出15個特色鄉村游基地。使“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學農家活、享農家樂”和親近自然,享受蔬果采摘之樂的鄉村旅游景區成為了“十一”的熱點,游客可充分體驗和享受田園風光并享受垂釣、騎馬、種樹、采摘新鮮果蔬、品特色農家菜等活動帶來的樂趣。這種旅游活動由于特色鮮明而受到旅游者的格外青睞,報名參團的游客絡繹不絕,平均每天客流量逾1萬人次。
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紅色文化格局研究
【摘要】廣西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顆明珠,廣西的文化種類豐富,表現形式多樣,是中華文化寶貴的精神財富。本文對廣西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紅色文化各自內涵和特色進行了探究分析,闡述了廣西民族、旅游、紅色文化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廣西實際,創新性地提出了民族、旅游、紅色文化“三位一體”的文化發展格局,為廣西文化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
【關鍵詞】文化;三位一體;發展格局
鄧小平同志指出,當今時代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時代賦予了文化以更多的內涵與擔當,文化共享、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主題詞,文化成為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根基,是一個民族力量的象征。廣西民族、旅游、紅色文化“三位一體”發展格局需要以旅游文化為突破點,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為基礎,將三者進行有機融合,形成一個囊括民族、紅色、旅游文化元素的文化統一體,從而進行廣西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實現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高廣西文化的影響力。
一、廣西民族、旅游、紅色文化資源優勢
1、民族文化。“廣西壯族自治區擁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個少數民族。”[1]各民族在社會發展的漫長歷史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蘊含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民族建筑風格。廣西民族文化的特色之一是多彩的民族建筑。廣西各民族的建筑具有相通性與差異性兩個特性。一方面由于廣西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以及潮濕的氣候,各民族在建筑上都不可避免地有著一定的相通性。另一方面在建筑上由于社會發展的歷史原因等因素影響,各民族建筑上也存在著差異性,有著自己民族獨有的特色,例如侗族在建筑上根據歷史承襲與地理氣候的原因,在建筑上形成了風格嚴謹、造型獨特的特色;回族在建筑上具有中阿結合的特性,建筑風格既具有阿拉伯風格,又兼具有中國傳統建筑的影子;彝族的建筑注重裝飾效果美,每棟建筑都是一個藝術品,具有獨特的民族魅力。因此在廣西,各民族的民族特色從建筑風格上都能得到具體的體現,也展現了各個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因素。(2)民族傳統風俗節日。民族傳統風俗節日作為一個民族從古至今延續下來的精神世界的外在表達,蘊含著一個民族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對生活的向往以及價值觀的認知,民族傳統風俗節日中蘊含著民族文化獨有的意義與魅力,是廣西民族文化資源中重要的一份子。廣西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更迭,民族節日不斷豐富與完善。在這片土地上,各少數民族的民族傳統風俗節日是廣西民族文化的一大亮點,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體現壯族歌舞的“三月三”歌圩;廣西民族祭祀先祖的中元節;瑤族紀念盤王的盤王節;仫佬族敬奉神靈祈禱來年豐足的宗教節日依飯節,此外還有京族的哈節、侗族的花炮節、毛南族的廟節等民族節日,每個節日都顯示了本民族的特色,是民族文化的一大亮點。(3)民族工藝品。廣西世居的民族有12個,各個民族在發展中衍生出了本民族獨特的工藝品。由于地域地區環境的不同,這讓廣西的民族工藝品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如四大名錦的壯錦;苗、瑤族精巧的金銀飾品;苗族代表性的工藝品蠟染、扎染、刺繡工藝品;欽州坭興的陶器;沿海地區民族靠海而居而衍生出的貝雕、角雕、珍珠飾品以及各地的編織工藝品等等。2、旅游文化。(1)豐富且獨特的旅游資源。廣西獨特的地理條件形成了獨特的自然風光景觀,如喀斯特地貌基礎上形成別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氣勢磅礴的巖溶瀑布德天瀑布、罕見的喀斯特漏斗群百色樂業縣天坑等,獨特的自然風光是吸引游客來訪的因素之一。除自然風光外,廣西民族風情、歷史人文與紅色革命發源地等旅游資源也有著獨特的韻味,這些都深深地吸引著游客前來觀賞、暢游、體驗。(2)優越的地理位置。在地理位置上,廣西與廣東比鄰,廣東作為一個經濟強省,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基數眾多,經濟上的不斷富足與交通上的便捷,為廣西旅游業帶來了充足的客源。同時廣西與越南接壤,位于東盟貿易圈的前沿位置,也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優勢,旅游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3)旅游規模與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旅游業在廣西經濟貢獻上的占比不斷增加,為廣西經濟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價值,目前旅游業還處于發展的前期階段,在其發展中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廣西在旅游業的發展中,已經開始有目的的進行規模與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進行旅游文化的挖掘與利用。3、紅色文化。“廣西紅色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擁有以百色為中心的右江紅色文化、以龍州縣為中心的左江紅色文化、以廣西興安縣為中心的湘江紅色文化”等眾多紅色文化資源[2],廣西紅色文化蘊含了革命先烈敢于抗爭的革命精神,具有很強的紅色教育意義,一方面能振奮人們精神,使人們了解歷史,銘記歷史;另一方面能傳承與保護革命文化遺產遺跡。同時國家在紅色文化的保護與建設上給予政策與資金上的支持,廣西紅色文化的發展還將有著更為美好的前景。
二、廣西民族、旅游、紅色文化在發展中存在的不足
文化旅游產業研究論文
[摘要]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是旅游管理領域內人們關注的中心議題之一。本文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分析文化在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更新認識,深度發掘旅游文化內涵,提升旅游產業素質,從而構筑旅游產業發展的新優勢,實現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旅游文化;可持續旅游發展
近20多年,我國旅游產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經過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人們意識到經濟增長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成為普遍關注的中心議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為旅游業的未來發展指出了一條光明之路。旅游產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深度發掘旅游文化內涵,從而構筑旅游業發展的新優勢,實現旅游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文化內涵的闡釋
現代旅游是在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后,主動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現的一種綜合性大眾活動,文化要素對旅游活動影響很大。
文化的內涵,一直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筆者結合眾多學者的觀點和理解,總體上對文化的內涵得出以下認識:
旅游促進江門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
摘要:全域化視角下,城市旅游憑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文化柔性傳播在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中具有文化資源、文化動力、文化保障和文化介質等四方面的重要文化價值。江門城市旅游通過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旅游文化內容的生產、旅游與文化創意的融合、旅游與科技創新的融合、宜游宜居的文化共享、旅游文化的柔性傳播等分別作用于文化向心力、文化生產力、文化創造力、文化創新力、文化保障力、文化傳播力等文化軟實力核心要素,為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體系化建構提供可行路徑。
關鍵詞:全域旅游;城市旅游;城市文化軟實力;作用機理;江門
伴隨著在城市發展層面文化軟實力戰略的深入貫徹與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踐行,文化軟實力已成為城市構建卓越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關鍵維度。隨著旅游業的全球性迅猛發展及其在這一過程中文化挖掘、文化生產、文化創新、文化融合和文化傳播等活動的普遍滲透和廣泛開展,旅游作為一種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資源、文化動力、文化保障和文化介質,使得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呈現出不同于已有范式和路徑的新特點與新趨勢。當前,在我國旅游業正在由以單一景點景區建設為特征的景點旅游向以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為特征的全域旅游轉變過程中,通過“旅游”這一獨特路徑凝練城市文化精髓、彰顯城市文化魅力乃至重構城市文化優勢,成為旅游全域化浪潮下江門市打造具有鮮明僑鄉特色、文化發展處于全省先進水平、具有較強文化影響力的區域性文化中心城市以及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大契機和轉型訴求。“軟實力”概念自誕生以來,國外有關研究主要是在宏觀層面為國家的全球競爭戰略服務的,研究方向集中在軟實力的概念、軟實力與硬實力的關系和軟實力的來源三個方面。國內學者在約瑟夫•奈軟實力理論的基礎上,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進行創造性契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軟實力———“文化軟實力”。而國內的城市文化軟實力研究,實質上是文化軟實力理論從宏觀的國家層面轉移到中觀的城市區域層面上的創造性應用。其中,在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的范式和路徑研究方面,我國學者嘗試將體育[1]、傳媒[2]、會展[3]、網絡[4]、公共關系[5]等納入研究視角之中,但鮮有學者從旅游角度[6-7]來探討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的路徑,且研究的系統性、深入性明顯不足。因此,本文在旅游全域化視角下,結合國內外城市旅游發展實際狀況,嘗試探討旅游對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的文化價值,并深入分析旅游促進江門市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的作用機理,以期為江門市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提供新的理論參考和路徑選擇。
一、全域化視角下旅游對江門文化軟實力構建的文化價值
(一)資源有機整合為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提供文化資源。時下我國一些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現或漠視城市自身的歷史文化淵源、或對城市文化作庸俗化歸結、或不切實際地取材嫁接其他城市文化等文化不自覺的癥候,導致不僅原有城市文化支撐下的“城市個性”、“城市性格”逐漸喪失,而且在城市轉型發展過程中因城市文化的喪失、淺薄、庸俗和浮躁而顯得處處矛盾和失調。在旅游全域化視角下,城市旅游不僅具有明顯的經濟功能,而且具有突出的文化功能,在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塑造方面具有較高的文化屬性和價值。它通過對城市文化資源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挖掘、創新出真正體現江門城市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資源,為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提供堅實的文化資源基礎,勢必有助于江門城市“文化個性”、“文化性格”的整體塑造。(二)產業融合發展為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提供文化動力。盡管當前城市旅游業對于城市文化的影響作用日趨明顯,但受以往城市發展旅游業以經濟價值為主導的價值取向影響,人們往往更多的是關注旅游業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重視旅游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維度,而忽略了旅游同時也是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對旅游對城市文化發展的影響維度關注不夠。在旅游全域化視角下,城市旅游充分將城市文化資源的文化屬性與城市旅游的經濟屬性結合起來,以“旅游+”這一全新的發展模式實現產業融合發展,衍生出眾多的新興交叉文化產業和文化業態,如文化創意旅游、文化體育旅游、文化節慶旅游、文化演出旅游、影視作品旅游、文學作品旅游等,并逐漸成為江門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新的引擎,從而為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提供源源不絕的發展動力。(三)社會共建共享為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提供文化保障。一個具有發達文化軟實力的城市,還應具有高度的文化服務力和文化保障力,以憑借城市文化服務、城市文化氛圍、城市文化關系等城市公共文化場域的良好營造對文化人才、文化組織、文化機構和文化企業形成富于吸引力的城市整體文化磁場。在旅游全域化視角下,通過城市旅游的良性發展推動社會共建共享的實現,正可為江門城市文化服務、城市文化氛圍、城市文化關系等城市文化環境的改善提供新的渠道和方式,在滿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時為江門城市居民文化需要的全面有效滿足提供更為豐富的文化產品供給、更為便捷的文化獲取與分享方式、更為開放的文化空間與氛圍。(四)文化柔性傳播為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提供文化介質。衡量一個城市文化軟實力水平高低的標準,不僅僅局限在根源于城市文化本身的文化向心力、生產力、創造力、創新力,以及作用于城市內部的服務力、保障力等內部性和實力型指標,還廣泛涵蓋作用于城市外部的文化傳播力、文化影響力等外向性和關系型指標。在旅游全域化視角下,城市旅游在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中具有明顯的外部功能和傳播價值。城市旅游不僅通過旅游營銷將城市文化向客源地游客進行宣傳推廣,而且能促使游客在旅游活動中對目的地城市文化進行積極主動的認識、接受乃至認同,在江門城市文化認同上起到潛移默化的獨特作用,從而使得城市旅游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介質推動江門城市文化的傳播功能、輻射功能、影響功能、示范功能的實現。
二、全域化視角下旅游促進江門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作用機理
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研究
以低消耗、高附加值為特點的文化產業已然成為21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已然成為眾多國家經濟轉型的首選。當前我國在經濟結構轉型當中也在著力推動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力爭使得文化產業在2020年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同樣,作為第三產業中的朝陽產業,旅游產業本身就涵蓋多個產業,集多種產業功能為一體,對于地方經濟具有強大的拉動效應。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加速,政府也日益加大了對旅游產業的扶持力度。從本質屬性來看,文化與旅游兩者具有內在的關聯性,文化是旅游的內涵屬性,而旅游則是文化產品的重要載體和價值實現途徑。伴隨著我國大眾消費時代的到來,旅游產業的發展也面臨著新契機。因此,探討如何挖掘旅游產業中文化元素,實現其價值提升,已成為當前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在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就已經為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耦合研究指明了方向,即通過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來增加其產業中的文化含量,進而提高產業附加值。
一、文獻回顧
對于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之間的關聯性問題,國內眾多學者大多從產業融合的角度來探討兩者之間的耦合問題。如王振如(2009)就著重從生態農業的角度探討旅游與文化產業之間的融合模式和結構優勢①;張海燕(2011)則圍繞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視角來研究民俗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問題②;鮑洪杰(2010)通過定性分析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耦合關系來構建指標體系,形成模型評價標準,來驗證兩者之間的關系③;張建(2009)則結合產業鏈理論來分析創意產業與旅游產業的鏈條環節,指出兩者之間存在眾多的相似性,這也形成兩者耦合的基礎④;張潔(2011)指出文化是旅游業的發展根基和資源元素,突出鄉村特色文化產業與購物休閑旅游產業存在著天然的耦合性,進而提出推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深度互動發展的對策⑤。此外,也有部分學者引入耦合量化分析法來分析兩者之間的融合發展。如張琰飛(2012)以31個省級單位的面板數據為基礎來構建模型,進而來實證分析我國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關系的區域差異⑥。劉定惠、楊永春(2011)則結合耦合協調度模型來驗證經濟與旅游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關系⑦。周葉(2014)則通過灰色系統分析理論來驗證江西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之間的耦合關系⑧。應該說,隨著近年來文化產業的研究熱度的不斷提升,關于文化與旅游兩個產業之間內在聯系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多,但對兩者之間的耦合關系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論驗證階段,雖然有部分學者嘗試著結合數據和模型來驗證兩者關系,但尚未未形成系統化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耦合發展內在機理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近年來福建省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發展的面板數據,對福建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耦合度和協調度進行驗證,以此為推動福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協調發展提供相應的對策。
二、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發展的內在機理
耦合現象主要是指兩個或多個系統通過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的現象,雖然其是從物理學當中衍生出來的概念,但產業生態系統本身就是由具有類似于生命機體組織屬性的企業組織系統和周邊產業環境系統組成的,因此近些年來耦合原理也被廣泛用于社會科學領域,尤其是經濟學研究領域。產業耦合系統是指兩個產業之間通過相互影響,進行信息、技術及人力資源等各方面的交換、滲透與循環,并在整個產業業態進程當中進行競合和聯動,從而形成良性的共振關系。在整個產業耦合系統運轉當中,產業關聯是產業耦合的技術支撐,而產業耦合發展到高級形態也就形成一個新的產業業態,即是產業融合為一體。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之間相通的內在屬性決定了兩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復合有機體,具有極強的產業關聯性,這主要體現在兩者產業要素流動、產業政策互動支撐及產業布局等方面。首先,文化是旅游產業發展的支撐和根源,而旅游產業可帶動文化資源價值的增值和延伸創新。一方面,文化產業可以豐富旅游產業的內涵及外延,提升其經濟效益,因為通過開發文化旅游資源可挖掘出新的文化產業主體,賦予原有旅游產品深刻的文化內涵,形成新的旅游產品。比如當前類似主題公園、創意園區及影視基地等新型的文化元素注入到旅游產業中,從而增強了游客的旅游體驗,滿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也為文化資源的跨區域傳播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資本,拓寬了文化資源開發的新渠道,進一步壯大文化市場規模。特別是隨著國內民眾旅游消費理念的轉變,旅游產業的發展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基礎,增加了民眾的文化消費需求。比如會展旅游及文化展覽會的舉辦,本身也可有效提高文化產品品牌的知名度,提升旅游消費者對文化的認同感,促進相關文化資源價值增值。其次,在旅游產業的發展進程中匯集了眾多人力、資本要素,在各個區域形成了優勢領域,可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支撐,圖1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關聯圖而文化產業則對旅游產業的發展進行相關優化。因此,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空間交叉布局,形成了相互承接的耦合關系,促使了技術、勞動力及資金等產業要素的動態調整,從而催生了一系列新產品和服務,帶動了兩者相關邊緣產業的優化,兩者的耦合關聯性見圖1。
三、福建省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模型構建
旅游文化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摘要】文章通過對國內相關論文、專著的整理歸納,從旅游文化概念入手,通過對旅游文化基礎理論、旅游文化的特征、旅游文化分支學科研究的現狀進行評述,并在此基礎上揭示近三十年來該領域研究的問題與不足,對今后旅游文化及分支學科的研究提出有效建議。
【關鍵詞】中國;旅游文化;文獻綜述
早在三十年前,旅游文化已是旅游研究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國內最早對旅游文化的研究,可追溯到1986年俞慈韻在東疆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上發表的《論旅游文化》。這篇文章以文化為切入點論述旅游文化的自身屬性與主體內容[1]。隨后郁龍余在1989年于旅游學刊上發表同名論文,主要論述了旅游和文化之間辯證統一的哲學關系并引發旅游學術界對旅游文化的廣泛討論[2]。兩年后,張復于在1991年出版了以旅游文化為主體內容的專著《旅游文化》,詳細界定了旅游文化的概念,研究范疇,衍生學科以及相關領域的應用,將旅游文化推上了學科的高度,并引發了關于旅游文化學的研究與討論[3]。
1旅游文化基礎理論研究綜述
近三十年來眾多學者對旅游文化的基礎理論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總和論、碰撞論、交際論、收縮論、三體論等[4]。總和論認為:旅游文化的依據是內在的文化價值,通過諸多旅游要素為依托,映射到旅游活動中的特殊文化形態,是人類整體旅游活動中(食、住、行、游、購、娛等)物質與精神文明的總和[5]。而碰撞論認為,旅游介體通過與旅游主體、客體相互碰撞最終生成物質與精神的總和就是旅游文化[5]。大部分學者認為,總和論這個廣義的概括是正確的,因為旅游的經濟活動是通過文化體驗消費而實現的,文化是旅游諸多要素的內核,不難推斷旅游就是一種文化活動。碰撞論所述內容描述了旅游文化的內含屬性,和總和論相比外延有所縮減,對于文化內容卻沒有體現。隨后,張海榮通過文學與民俗學的角度為旅游文化的概念進行界定提出了交際論。交際論定義了旅游文化為“非定居文化”,通過反面的視角給予研究者更大的研究空間[6]。收縮論是沙向軍對前三種觀點進行總結所提出的。他認為,引用大概念,是無意義的,旅游文化不能泛泛而論,只有收縮外延,才能更深入更具體的對其進行研究。因此,狹義的旅游文化概念更具有研究價值。最終,他把旅游文化概念縮減為人類精神文化的范疇之內,將其界定為古今人類在旅游活動中所積累的旅游觀念、思想、意識等精神文化[4]。在諸多旅游文化基礎理論研究中,影響力最大的莫過于三體倫。很多學者的專著與論文都是以“三體論”為框架而構成的。“三體論”最早是由喻學才于2001年《旅游文化》專著中提出[7],2005年王玉成在撰寫《旅游文化概論》的學術專著中引用了“三體論”作為理論框架[8]。所謂“三體論”是通過旅游的主體、客體、介體為研究出發點,認為旅游文化是旅游主體通過介體與客體交互而生的文化現象。綜上所述,20世紀80年代初期,旅游文化研究的啟蒙階段產生成果影響深遠,以至于后續研究很難在旅游文化廣義的大框架中跳出旅游加文化的大范疇。而20世紀90年代至今,除“三體論”對旅游文化的內涵及研究對象有所界定外,其余成果仍在定義中徘徊,鮮有建樹。近三十年來對于旅游文化基礎理論研究依然舉步維艱,甚至無法界定研究對象,更難達成共識,其原因在于眾多學者對旅游文化本質的誤解。于光遠在《旅游文化論》中提出:“不要只看中旅游的經濟屬性,更要重視旅游的文化屬性,旅游不僅是經濟活動,更是一項文化活動[9]。”
2旅游文化特征研究綜述
旅游文化品牌塑造綜合研究
摘要:目的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不僅推出了各式各樣的特色旅游文化線路,同時也傳遞出地域風貌和人文精神,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這種“文旅聯合”的創新思維模式打破了傳統產業鏈中的壁壘,“旅游”與“文化創意”的結合提供了新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通過對旅游文化進行梳理與研究,綜合分析“文旅聯合”國策下,如何銜接天津的文化資源,發掘其文化品牌塑造的可行性路徑與應用前景。方法厘清旅游文化發展的歷程,歸納國內外旅游文化衍生出的文化品牌,分析其塑造文化品牌的方法措施。結論通過研究的結果提出多維度的綜合創意設計方法,以此來實現天津文化品牌塑造的創新設計價值、地域文化價值以及社會價值。
關鍵詞:旅游文化;天津文化;品牌塑造,綜合研究
地域性旅游產業在發展的進程中,不斷的進行自我革新與自我完善,逐漸形成了具有地域符號的旅游文化,不僅傳遞出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現象,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文化品牌的塑造。在這種“文旅聯合”的實際運用中,精準定位,突出特色,強調創新已然成為其核心之處。
1旅游文化的定義研究
我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已然成為了我國經濟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此帶來了各種衍生經濟的發展[1]。隨著旅游市場的不斷擴展,其背后所依托的社會資源,歷史資源,生態資源以及文化資源被不斷挖掘,形成了新的發展趨勢。“旅游文化”這一新興的詞語成為時下人們熱議的話題[2]。在“十三五規劃”當中,國家大力推進“文旅聯合”這一目標,對于地域文化的資源整合,建設地域文化品牌及文旅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其發展提供了明確的前景[3]。伴隨“旅游文化”的發展,人們對其展開了相關研究和分析,給出了不同的詮釋與解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定義如下:(1)旅游+文化說,較為直白地將旅游與文化相結合,強調兩者間的聯系填補了該領域的研究空白;(2)總和說(1990中國旅游文化學術研討會),是較為完整的體系,解讀為旅游文化的價值及各要素形成特有的文化形態,突出其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總和;(3)民族文化說,出自《中國大百科全書》,是將國家或民族的文化通過旅游的形式呈現出來;(4)主客觀說,是指旅游文化的本質內容和各種要素之間的包含關系;(5)碰撞說,是研究旅游文化中旅游主體、旅游客體以及旅游媒介三者之間的共存關系。以上五種學說,從不同的角度對旅游文化進行了解釋和研究,從中不難發現對于旅游文化的研究目前還屬于發展階段。劉愛萍在研究時提到,應該將旅游文化的定義分為旅游大文化和旅游小文化。認為旅游大文化指代的是區域旅游中的活動方式,是對旅游文化的概括及外延的展開;而旅游小文化指的是旅游活動區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體現其本質內涵并能夠進行具體的呈現[4]。謝春山,李芷逸,唐偉認為“旅游文化”產生的原因是基于旅游活動,且為旅游活動所組成的文化現象[5]。桓占偉提到“將旅游文化理解為一種產品”,其中旅游文化是專業人員從旅游活動中發掘并進行設計,以此來滿足大眾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產品[6]。基于以上對于“旅游文化”概念的定義不難看出,對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學者們通過不同的視角對旅游文化進行了定義,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出現了“各說各有理”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源于在研究初期的出發角度不同以及研究的落腳點不同。為此,本文把旅游文化作為一個載體,研究落地于其中的文化創意設計,為后面的文化品牌塑造提供可行的研究方向。
2天津旅游文化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