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保健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5 18:41: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養生保健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市場論文
摘要:在健康服務貿易領域,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近幾年增長速度較快,也面臨著許多制約其發展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問題。本文主要探討商業存在服務模式下,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在市場準入方面的貿易壁壘問題,并對市場準入壁壘問題在GATS框架下進行分析,最后就如何減少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壁壘問題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商業存在;貿易壁壘
與傳統中醫的診療服務不同,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更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和優勢,容易為東道國成員所接受,因此,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是中醫藥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但是,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在市場準入方面遭遇了諸多貿易壁壘。
一、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市場準入概述
(一)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模式
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的提供模式主要有四種: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在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貿易中,其服務提供模式往往不是單一的。在全球化和信息時代,商業存在日益成為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貿易的主力軍,成為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在海外得以長久存在的主要戰略支撐。
小議老齡化社會下教育綜述
論文關鍵詞:老齡化社會中醫藥教育問題
論文摘要:我國目前已經進入老齡布七社會,人口老齡化發展千民決,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中醫藥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提出中醫藥教育中應重視的一些問題。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壽命在延長,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這其中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老齡化己成為21世紀不可逆轉的世界性趨勢。老年人是疾病的高發人群,現有的臨床流行病學資料己證明,在相同基礎疾病的情況下,高齡是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高齡人群具有“三最”特點:即最高患病率、最高傷殘率和最高醫療資源利用率。實現“老有所醫,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理應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鑒于此,筆者從老齡化社會背景下談談中醫藥教育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老齡化社會背景下需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國醫學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中醫藥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強盛作出了卓越貢獻。老齡化社會下我國人口老齡化在醫療保障方面面臨如下挑戰: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殘疾率高、老年人醫療費用消耗大、病殘弱老人的基本護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國衛生資源與衛生需求不成比例、資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對而言,中醫藥“簡、便、效、廉”的特點,在應對人口老齡化衛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表現在:一是中醫藥學在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對老年人慢性病具有個體針對性極強的治療,同時注重整體調護,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應用中醫藥養生保健和中醫藥預防醫學知識,中醫“治未病”是祖國醫學在為全人類保障健康方面始終重視的研究領域,從《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中醫治未病的記載,加之目前我國大力鼓勵開展中醫治未病工程,這必將為提高老年人預防保健、自身養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三是中醫藥資源較為豐富,同時藥材價格和診療費用相對較低,可以極大地緩解老年人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同時還為老年人的衛生保健起到積極的作用;四是全國各省幾乎都有中醫藥高等院校,每年培養大批的中醫藥人才,這些中醫藥學子能夠普及到醫院、衛生所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對于平衡我國衛生資源與衛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資源具有積極的意義。
2老齡化社會背景下中醫藥教育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
全市中醫發展工作安排
2012年我市中醫工作的主要任務是: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契機,認真貫徹落實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完善中醫藥醫療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提升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能力,加快推進基層中醫藥建設工作,引進和培養一批中醫專業技術人才,充分發揮中醫特色專科優勢,落實中醫藥特色優質服務促進工程,推動中醫事業健康和諧發展。
一、認真貫徹落實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完善中醫藥醫療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積極參與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省政府《關于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見》和市政府《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細化實化相關政策措施,建立起中醫藥服務提供與利用的激勵機制和中醫藥工作的協調機制,并督導各單位落實相關政策。
按照《意見》和我市醫改的任務要求,依據《市鎮(街道)衛生院中醫科中藥房建設實施方案》,完成9所鎮衛生院中醫科和中藥房標準化建設,配備必要的中醫診療器具和中藥,完善基本的中醫藥服務功能;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普遍推廣20種“簡、便、廉、驗”的中醫藥適宜技術,完成1114名基層醫務人員的培訓任務,使所有的市級醫院、鎮(街道)衛生院、村衛生室都能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全覆蓋。
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作用,實施《養生保健“三進”(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工程》,大力推進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開展第七個“養生保健宣傳月活動”;建設1個膏方服務示范單位、1個養生保健基地和18個養生保健指導門診,使市級醫院和鎮(街道)衛生院都能開展養生保健指導服務。鼓勵社會資本建立專門的“治未病”保健服務機構和中醫特色健康管理服務新模式,開發保健產品,拉動服務需求,構建起多元化的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二、推進中醫藥繼承與創新,著力打造品牌學科,培養引進優秀人才,促進中醫學術繁榮
醫學特色優勢講話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國衛生事業的特色,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簡、便、廉、效、驗”的特點,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近年來,我區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建設中醫藥強省的號召,按照《**省發展中醫條例》和《**中醫藥工作管理規范》,在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圍繞整合中醫藥資源,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發揮中醫藥、中西醫結合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特色和優勢,促進了社區衛生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推動了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解決。
一、**中醫藥進社區基本情況介紹
我區成立于**年3月,地處深圳經濟特區東部,下設沙頭角、海山、**、梅沙4個街道辦事處、17個社區居委會,轄區面積72.63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2.54平方公里,人口為16.28萬,其中戶籍人口3.02萬,暫住人口13.26萬。全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42個。其中有社區醫院3家,社康中心16家,社會醫療機構10家(其中個體診所8家,門診部2家),企、事業單位內部醫療機構12個。現有醫療急救網點3個,居民撥通急救電話后,救護車可在2分鐘內出車,轄區居民在最短的時間內可以得到醫療救護服務。**年末,全區共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710人,病床350張。**年全區衛生事業總投入6822萬元,業務收入7850萬元。
(一)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依托三家社區醫院,即區人民醫院(二級甲等醫院)、鹽港醫院(一級甲等醫院)、婦幼保健院,按照“院辦院管”的思路,截至**年3月底,我區17個社區居委會均建立了社區健康服務中心,每個社康中心都與醫療保險支付系統聯網,率先在全市實現了社康網點和醫保網點兩個100%覆蓋率。在4個街道各建立了一個殘疾人康復站,將社康中心納入為低保人員提供醫療救助的定點機構。為13.2萬居民建立了家庭健康檔案、個人健康檔案,實現了居民足不出社區,就可享受到便捷、優質、廉價的醫療保健服務。
(二)較豐富的中醫中藥衛生資源。鹽港醫院一直按照中醫特色建設醫院。區人民醫院設有中醫科、中醫康復科、中醫制劑室。全區有四所放心中藥房。另外,我區設有2家中西醫綜合門診部,2家中醫診所和1家中西醫聯合診所。轄區內中醫專業技術人員45人,其中,主任醫師3人,副主任醫師6人,主治醫師12人,醫師(士)24人。在社區衛生服務醫務人員中,中醫類別的專業技術人員有23名,占社區醫務人員的28.4%。近年來,我區加強了中醫重點專科建設,開展了創建區級醫院示范中醫科活動。**年,區人民醫院引進了1名全國重點培養的名中醫,該院脾胃病專科、腎臟病專科和肝病專科在全市具有了一定的發展優勢。鹽港醫院不僅注重中醫藥對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效果,而且突出中醫藥治療疑難雜病的療效優勢,對風濕病癥、痛風、軟組織損傷、肩頸腰腿痛、面神經麻痹、骨質疏松癥等病的治療,采取中藥內服外用、針灸推拿等綜合治療,顯示出中醫藥獨特的療效優勢。此外,我區重視中醫藥研究工作。**年,全區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發表中醫論文7篇,區級科研立項1項。
二、中醫藥進社區的主要做法
中醫藥文化軟實力傳承研究
摘要:作者旨在分析淮安市中醫藥文化軟實力的現狀。以淮安市中醫院為例,從中醫藥文化價值吸引力、知識生產力和社會影響力三方面入手,探究淮安市中醫藥文化軟實力提升的路徑和方式。中醫藥文化價值吸引力有待提升、中醫藥文化知識生產力嚴重不足以及中醫藥文化傳承和傳播方式有待改進是目前淮安市中醫藥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因此我們需要重塑中醫藥形象,展現中醫藥文化魅力;強化中醫藥人才保障,建立高層次的中醫藥人才隊伍;堅持淮安中醫藥文化走出去戰略,擴大淮安中醫藥文化社會影響力,提升江蘇中醫藥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醫學,中國傳統;組織文化;建設路徑
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中醫藥逐步登上國際舞臺,中醫藥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日益頻繁,成為象征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志。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的本質與靈魂,2017年以來,隨著《中醫藥法》的確立與實施,國家對中醫藥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在近代中國醫療發展的進程中,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載體已由傳統的個體行醫者轉變為現代企業架構形式的中醫院[1]。中醫藥文化與中醫院文化建設關系密切、相輔相成,因此要想繼承和傳播中醫藥文化必須要充分借助和利用中醫院平臺,做好中醫藥文化宣傳工作,塑造良好的中醫藥形象,為提高我國中醫藥文化軟實力做準備。
1概念闡釋
1.1文化軟實力。“軟實力”的概念最早由約瑟夫•奈教授提出,最初他認為軟實力包含用來吸引他人的文化、應用于國內外的政治價值觀以及合理且具有權威的對外政策[2]。國內學者熊正德認為文化軟實力包含三方面:第一形神兼備,由精神與物質在文化領域結合形成;第二虛實相生,由意識形態融入于文學創作之中進而產生經濟效益的過程;第三軟硬結合,由國家硬性指標加以評價并反作用于政府政策之中[3]。文化軟實力在一定程度上象征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黨的報告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當代大學生更應帶頭肩負起這份責任,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奮斗。1.2中醫藥文化軟實力。中醫藥文化是體現中醫藥特色與靈魂的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要件。何謂中醫藥文化軟實力,簡言之便是蘊藏于淵源深厚的中醫藥文明之中的價值吸引力、知識生產力和社會影響力。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民族寶庫的鑰匙,南京中醫藥大學于2017年與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共同創辦中醫孔子學院,中醫孔子學院的誕生不僅寓意著中醫藥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同時也寓意著中醫藥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高。
2淮安市中醫藥文化軟實力建設現狀分析
飲食傳統保健學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飲食保健學現代營養學食補食療
論文提要:飲食保健學是我國傳統保健學中一朵奇葩是研究飲食與人們健康和長壽之關系的一門科學,它區別于現代營養學。中醫食療學不等同于中醫營養學,食補屬飲食調養范圍,食忌是屬于食療的范疇。食補要辨體,食療要辨證,這樣才能達到飲食保健的最佳效果。
我國傳統的飲食保健學是研究飲食與人們健康和長壽之關系的一門科學。我們知道,影響人類健康和壽命的許多因素中,食物是最重要的。人從出生到死亡,飲食中的營養成分一直是保證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物質基礎,它們向人體提供能量的原料,為新生或再生組織細胞及各種體液、激素、免疫抗體等創造條件,從而使人從事各種體力和腦力活動的能力。所以,《漢書·酈食其傳》“民以食為天”之言成為千古哲語。我國傳統的養生學十分重視飲食保健,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飲食保健學的雛形,成書于這一時期的《黃帝內經》不僅提出了“食飲有節”的重要飲食養生原則,還就飲食的饑飽之度,冷熱之性,偏嗜之習,宜忌之規,配餐之則等提出了一系列法規。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等等。認為如果飲食沒有節制,就會百病叢生,應該根據不同體質,不同病癥來選擇食物,以飲食代藥,如熱體熱病,宜多吃涼性食物;寒體寒病,宜多吃熱性食物;肝腎陰虛、肝陽上逆而致頭昏目眩者,宜多貝殼類海產品;腸燥便秘的宜吃食含油脂多的下氣食物。反之,熱體熱病,忌辛辣之品;寒體寒病,忌生冷瓜果;脾胃濕熱重者,忌食油膩呆胃之品。《內經》不僅提出了飲食養生的原則,并有具體的運用,此書有方13個,其中由食物為主組成的方劑就有6個,典型的食療方“四烏賊骨丸”就是由雀卵、鮑魚、烏賊、茜草組成。用于治療婦女血枯經閉,至今仍不失為有效的食療。《內經》奠定了飲食保健學理論基礎,經過后世歷代醫學家,養生家的發揮補充,形成了我國傳統的飲食保健學,并逐步完善。
為什么要在飲食保健學前要加上“傳統”二字,一是飲食保健學運用中醫學的基本理論作為指導思想,而中醫學又稱為我國的傳統醫學。二是區別于現代營養學。現代營養學對人體的知識(如生理病理認識等),完全采用了西醫的認識方法,因此,也有人稱現代營養學為西醫營養學。同樣,傳統的飲食保健學也可以稱為“中醫營養學”,這不僅因為中醫學與我國傳統飲食保健學對人體的認識(如生理病理,辨證辨體、治療原則等)一致,還因為中醫學對藥物的認識(如四性、五味、歸經等)也同樣適用于飲食保健對食物的認識,所以,傳統的營養學冠以“中醫”二字是理所當然的。
飲食保健學與現代營養學是兩個理論體系完全不同的營養學。隨著科學的發展,現代營養學又分為兩個分支,一是生理營養學、一是臨床營養學。臨床營養學主要是研究人體處于疾病狀態下的營養要求,也就是說,生病時,通過合理的營養供給以促使疾病痊愈,加快身體恢復,從西醫治療學上說,是一種營養療法,有時作為輔助性治療措施,有時作為主要的治療手段。生理營養學是研究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下的營養要求,也就是說,根據每個人的性別,年齡、勞動消耗等各種不同生理情況,合理飲食以供應機體的營養需要,促進生長發育,提高抗病能力。那么,中醫營養學也早有臨床和生理之分,即食療學和食養學。中醫食療學是研究通過特殊配制的飲食以治病的一門學問。其目的是用飲食祛除病邪,調整機體氣血陰陽,臟腑功能的偏盛偏衰、恢復機體健康,是中醫營養學的組成部分,也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醫食養學相當于現代生理營養學,是研究通過日常的飲食,調整體質盛衰的一門學問,其目的是使機體氣血陰陽、骯臟功能的素虛素實趨于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以預防疾病的發生。傳統的飲食保健學還包括人們經常提到的食補和食忌。我認為,食補和食忌又可以分屬于食養和食療。食補是扶助人體的正氣,是針對虛證而言的,一般用于疾病后期正氣已虛,而不用于邪氣尚盛的疾病初、中期,否則會補反斂邪,有時在疾病后期,正氣已傷余邪未盡時,進行食補則通過扶正以祛邪,但扶正食物的本身是沒有祛邪之功的。因此,食補實質是調整機體的虛弱狀態,仍屬飲食調養的范圍。食忌多數是治療某種疾病或預防某種疾病復發的一種特殊的飲食療法,譬如,痢疾病人的初中期,利疾菌毒未盡,必須禁食,以防食滯邪留。具有過敏體質的人,往往因進食含有過敏源性的食物而誘發或復發過敏性疾患,因此具有過敏性體質的人必須禁食公雞,魚蝦、豬頭肉等發物。事實證明,食忌是針對疾病而言的,應該屬于食療的范疇。
飲食保健,無庸置疑,是用飲食來保持人們的健康。可是,目前有一些人認為:食療,食補不是指平時的一日三餐的食物,而是藥物和食物共同做成普通的飲食形式或將藥物加入食物。這種相當流行的說法是欠妥的,內容跟形式不相統一,不能以為將藥物和食物混在一起,做成易于病人接受的飲食形式,就是飲食療法,如果是這樣,那么現在有不少西藥片劑制成糖衣片,口服時,其口味與糖果無異,能不能就算是“糖果療法”?顯然不能。因此,無論食養、食療、還是食補、食忌,恰恰是指平時的一日三餐的食物所對人體發揮的作用。對于將藥物加入食物中,做成普通的飲食形式,在我國確實有,而且源遠流長,至今仍有人們所運用,但這只能稱之為“藥膳”,而不能稱為食療,這只是服藥形式的不同而已。
中國傳統古琴心理療法分析
摘要:古琴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樂器,不僅具有較高的音樂審美價值,同時也具有著一定的心理療愈功能。在《禮記•樂記》、《史記•樂書》等古籍文獻中,記載了先民們運用古琴來維護心理健康的音樂治療實踐活動。古琴在平衡人體陰陽五行動態,調和人體氣息,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古琴療法;歷史淵源;基礎理論
中國是人類歷史上運用音樂療法最早的國家之一。古琴心理療法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療法的歷史遺存,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被人們運用身心健康服務領域。探究古琴心理療法的歷史淵源、運用理論,對于當代對古琴心理療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運用,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古琴心理療法的歷史淵源
中國運用古琴的傳說歷史久遠,在《呂氏春秋•古樂》中記載了中國最早的古琴應用活動。其中提到朱襄氏(又稱神農氏,是中華人文始祖之一)所在的地區,多風且干燥,草木都枯萎了,當地農作物結不出任何果實,直接影響到了百姓們的生存問題。因此,在當時有個叫故達的人就制作出了五琴(五弦琴,屬于古琴的最初模型),并通過演奏五琴音樂來祈雨驅旱的故事。這一故事反映的中國古人在遠古時期就已經知道古琴的心理慰藉功能,并通過古琴求雨的祭禮方式,開展了音樂療法實踐活動。古琴發展到堯、舜時期,基本形成了固定的琴型,到周朝已發展為宮廷伴奏樂器并逐漸形成獨奏樂器。春秋戰國時代的古琴音樂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樂曲已有了具體的曲名。《史記》中就記載了孔子運用古琴療愈心靈的故事。漢代《說文解字》、《風俗通義》)、《尚書》、《禮記•樂記》、《史記•樂書》都有大量關于古琴的應用記載。唐代是古琴發展史上的一個巔峰時期,不僅唐代古琴一直被后人所推崇和模仿。就連當時李白、白居易、王維等著名詩人詩歌創作都與古琴有著密切的聯系。尤其是白居易把古琴作為自己的良伴和知音。他認為,聽琴和彈琴能讓人心境遠離塵囂的社會,在聆聽或演奏古琴的過程中,人的心理能夠達到平靜、祥和的美妙狀態。到了宋代,古琴藝術已經能夠具體反映出文人的思想和認知觀念,特別是北宋的人文精神,更多的是滲透于古琴音樂的審美之中。當時的朱熹、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名人都有相當的古琴修養。古琴的養心功能在他們的古琴音樂實踐活動中,對于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都發揮出來了重要的作用。明清時期的古琴療法實踐中,人們更加注重古琴音樂的修心養性之本。特別是在古琴音樂的運用中,古琴藝術中所具有的辯證哲學思想,以及古琴音樂中所展現出來的“和心”之審美思想,為人們運用古琴養心提供了理論基礎。古琴具有音色優美、音域寬廣、表現豐富等特點,加上古琴簡單易學的特性,所以自古以來文人、雅士修心養性、陶冶情操的重要樂器。《禮記•曲禮》曰:“君子無故不徹琴瑟”,由此可見,在古代人們把操琴、弄瑟的行為,已經看成是君子日常修身養性的一種生活習慣。在東漢應勛的《風俗通義•聲音第六》中記載有:“琴之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氣,感人善心。”從文字描述中可以看到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人就意識到了古琴的聲音大小適中,音色清、微、淡、遠,彈奏間聲音大而不喧嘩,小而細膩有度,大小聲音相互應和,具有平和心神、修心養性的作用。
二、古琴心理療法的基礎理論
保健灸灸法機理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謝氏功能保健灸;灸法;機理
論文摘要:謝氏功能保健灸具有提高機體抵抗力、預防中風、降低血脂及血壓、調節血液粘稠度、改善胃腸功能、提高睡眠質量及延緩衰老等作用。對謝氏功能保健灸的灸法及機理進行了簡要的介紹。
謝氏功能保健灸是原廣西中醫學院針灸研究所所長謝感共教授根據古傳“瘢痕灸”改進而成。近20年來,謝教授已對近萬名中老年患者進行施術治療,獲得十分良好的效果,并于1994年將此法公之于眾[1]。我們在臨床觀察中發現,功能保健灸具有以下作用:提高身體抗病能力;預防中風;降低血脂、血壓、血液粘稠度;改善胃腸功能、睡眠質量及延緩衰老等。鄧氏等[1,2]運用謝氏功能保健灸對中風先兆患者進行治療,觀察臨床癥狀、血液粘稠度、血脂、血壓等變化情況,結果發現該法有近期解除或減輕中風先兆癥狀的作用,對異常全血黏度、血壓、血脂有近期調節降低(升高)作用。與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為進一步研究,鄧氏等[3]還用本法對血脂代謝異常(48例)及空腹血糖升高(45例)的患者進行了觀察治療,結果全部獲效,總有效率為97.9%,提示本法對異常血脂、血糖具有調節和治療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環境及工作條件的改變,人們的體質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許多人體質虛弱,抗病力低下,血脂高、血粘稠度大,血管彈性降低,心腦功能退化,很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高血壓、冠心病、中風等疾患。功能保健灸能有效的防治以上疾病,為讓更多的人從保健灸中獲益,遠離疾病,現再次將此法整理成文,與眾人共享。
1方法
1.1選穴
保健植物應用論文
1銀川地區保健植物資源調查及分析
1.1調查地點調查地點主要選擇在銀川市城市苗圃、銀川市西干渠苗圃、中山公園、寧夏老干部療養院、寧夏傳染病醫院、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等。
1.2調查內容銀川地區保健植物資源調查,包括與人類的五覺:視、嗅、觸、聽、味有關的保健植物,對其長勢、胸徑、抗性(包括越冬性、越夏性、抗病蟲害、干熱、土壤板結、貧瘠、鹽堿化等不良因素的逆境適應性)等。
1.3調查方法通過實地調查,采集植物標本,拍攝照片,對其枝葉特征、植物生境、觀賞特性及應用評價作詳細的調查記錄,根據其保健特性統計銀川地區的保健植物資源并分析其應用價值。
2結果與分析
2.1保健植物的種類調查統計,能夠在銀川市區露地栽植的樹木品種(包括變種)可達到236種,其中生長良好的品種就有132種,分屬28科,45屬。在銀川地區共發現保健植物18科29屬38種,有喬木、灌木、藤本、草本等。
疼痛護理干預在骨科術后疼痛的運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年收取的60例骨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女比例為32:28;年齡16-70歲,平均年齡(42.01±5.53)歲;骨折部位:12例股骨粗隆、23例肱骨干、18例股骨干、7例其他部位。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30例)與觀察組(30例),兩組一般資料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1.2護理方法。以常規疼痛護理方法護理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則接受疼痛護理干預。包括:1.2.1心理護理。讓患者知曉骨科術后難免會出現疼痛感,告訴患者不用過于擔憂,如果的確無法忍受疼痛,可對鎮痛劑予以合理使用。同時鼓勵患者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并借助多種方法,如深呼吸、看電視、看書,聽音樂等,使疼痛得到有效緩解[2]。1.2.2環境護理。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的休息環境,防止受環境因素影響而讓疼痛加劇,使患者睡眠受到影響[3]。護理人員應盡可能集中操作。把室內溫度控制在適宜范圍內,做好患肢保暖,使患肢末端血液循環得到有效改善[4]。1.2.3體位護理。術后按照骨折類型與手術方式對最佳體位進行選擇。患肢腫脹患者,將患肢抬高,減輕水腫,能夠對靜脈回流起到積極作用,疼痛緩解。患肢制動,把關節保持在功能位[5]。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按摩,以使疼痛感減輕,防止壓瘡出現。1.2.4疼痛護理。針對術后疼痛劇烈患者,可采取局部冷敷與抬高患肢的方式,以讓水腫與疼痛減輕[6]。如果疼痛由肌痙攣所致,則可對局部熱敷和按摩方法予以采用,使疼痛得到緩解。如果有必要可對鎮痛劑和鎮痛泵予以使用。通常術后24h內會有劇烈疼痛,因而需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患者的需求給予止痛處理[7]。對患者的呼吸、血壓情況進行觀察。觀察患肢的血運、皮溫,是否出現腫脹,有無不良反應出現。1.3觀察指標(1)NRS評分。結合臨床觀察和病例調查,對患者的NRS評分予以評定,NRS評分共分為4個評價區間,即無痛(0);輕微疼痛(3)、中度疼痛(4-6)以及重度(7-10)。(2)護理滿意度。按照患者護理后的滿意度調查評測表,記錄分析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共分3個區間,即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1.4統計學方法。通過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本次研究所有調查數據值,以(±s)、%表示臨床觀察指標,檢驗采用t、c2,P<0.05代表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患者。NRS評分比較觀察組NRS評分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對照組中非常滿意10例、滿意12例、不滿意8例;觀察組中非常滿意17例、滿意11例、不滿意2例,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3.3%)明顯比對照組(73.3%)高(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快速發展的機械工業和不斷進步的交通事業,讓骨折患者的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而手術常會給患者留下較大的機械損傷,使之術后產生劇烈疼痛,不但對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還會使患者術后進行功能鍛煉的主動性降低,對術后功能的恢復極為不利[8]。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屬于常見現象也是患者一定要要經歷的,其引發因素包括個體、組織損傷與主觀意識等,為患者最主要的臨床表現,導致其治療過程中有諸多不良情緒(焦慮、抑郁等)出現,并有一系列生理與心理的變化,讓患者病情的發展、轉歸以及術后機體的恢復受到嚴重影響,其中在患者疼痛反應中發揮最大作用的就是主觀因素[9]。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醫學技術和不斷提高的護理要求,讓臨床越來越重視疼痛護理。臨床研究表明,給予患者正確的心理指導與疼痛護理,能夠使患者的負面情緒得到有效減輕,讓疼痛因素和患者自身對疼痛的反應減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