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歸位抓服務機制創新促發展
時間:2022-07-02 05:27:00
導語:職能歸位抓服務機制創新促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稅費改革,特別是農業稅取消后,農村工作內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概括起來有這樣幾個特點:農村負擔減輕,鄉村干部打硬仗的工作量減輕,農村基層干部的心態難適應,基層干部服務機制難轉變,農村基礎設施難興辦,鄉村債務難化解,鄉鎮事權和財權管理難匹配。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絕不是“輕徭薄賦”或減輕農民負擔后就自行解決了。必須正確地分析農村稅費改革出現的新形勢、新情況、新特點,著眼于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圍繞基層職能的轉變,重在治本,立足當前,努力構建一個職能定位明確、人員精干高效、管理服務有效的農村公共服務新框架。具體來講,要重點在以下六個方面突破。
一、在創新鄉村組織建設機制上突破
隨著鄉鎮一級職能由管理向服務轉變,且鄉鎮管理職能弱化的實際,進一步撤并鄉(鎮)或撤全省鄉(鎮),改設派出機構——縣政府辦事處,辦事處內設“三辦”,即:黨政辦、經濟發展辦、社會管理辦,進一步規范其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同時減員縮編,解決“官多民少”、效率低下的問題。要按照政事、政社、政企分開的原則和公益事業社會化的要求,減少各級事業編制,降低運行成本,提高辦事效率。
二、在創新公共服務產品上突破
重點是建好三個服務體系,打造一條綠色通道,強化一項管理。
建好三個服務體系:一是建立農業科技培訓推廣體系。整合縣域成人職教、鄉村電教站(室)、黨校、農廣校等各類教育資源,建立縣、鄉、村三級培訓網絡,采取課堂傳授、專家現場指導、組織大戶外出考察、共建技術推廣試驗基地等多種培訓形式,有針對性地提高黨員群眾發家致富的本領。二是建立農業產業化信用擔保體系。加強與金融部門的聯系,積極開展信用村、信用大戶評選活動,為“雙帶”對象提供小額貸款擔保服務。三是建立農產品營銷體系。重點辦大加工、大流通,大力加強各類專業批發市場、中介組織、龍頭企業、農村經紀人隊伍建設,為農戶提供農產品回收、加工和運銷服務。
打造一條“綠色通道”:充分發揮鄉村為民服務中心(室)作用,堅持“便民、法制、無償、高效”的原則和“五個一”標準,在規范服務、拓展內容上下功夫,將辦理證件等一般性服務,延伸到致富信息、技術、營銷等更深層次,尤其是要為外出人員提供計生和司法維權等服務,為群眾生產和外出創業開辟一條快速通道。
強化一項管理:計劃生育事關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是農村工作的重點。抓計生,要堅持正面引導教育與優質服務并重,寓管理于教育服務之中,要堅持重心下移,以村為主,積極探索計生協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有效途徑;要落實好各項計生獎勵政策,促進農民生育觀念的轉變。
三、在創新公共服務投入機制上突破
加強鄉村道路、水利設施等農村公共服務產品建設,是鄉村行政職能歸位的重點。目前存在著投入主體不明、責任不清、投入不足的問題。對此,有關部門要在調研、規劃的基礎上,合理界定投入主體、責任主體、實施主體。要以民營化、市場化為取向,明晰所有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拓寬多元化投入渠道。一是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擴大“一事一議”范圍、提升上限標準。適當放寬地域范圍,可將范圍擴大到一個或幾個鄉鎮,從政策上簡化“一事一議”程序,以少數服從多數為原則,防止議而不決。在集資數額上,不受15元上限的限制。同時,可以考慮將上級發放的各項惠農補貼資金,納入“一事一議”范圍,將一家一戶的少量分散資金有效集中起來,實施捆綁使用,投入公共服務產品建設。二是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采取以獎代補等形式,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在具體建設管理上,鄉村只提供技術、環境保障等服務工作,鼓勵群眾自主投入、建設、經營和管理。三是招商引資,加大外商和民資導入公益事業設施的力度。
四、在創新農村社會保障機制上突破
當前,農村失地農民、五保戶、貧困戶、傷殘病人的生產生活,已成為農村嚴重的社會問題。要積極探索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新機制,認真落實城鄉土地征用補償政策,合理確定補償標準,確保補償到位;對農村貧困戶,要堅持扶貧與救助相結合,通過扶貧項目、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讓其發展致富,擺脫貧困。對農村五保戶、傷殘病人等困難群體,要按照資金籌措多元化、發放手段社會化的要求,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切實解決其基本生活問題。
五、在創新農村公共安全機制上突破
重點是建立以下三方面公共安全保障機制:一是農民人身財產安全保障機制。主要是建好防火、巡更兩支隊伍,擔負起森林、居民防火和夜間巡邏、看家護院的任務。二是農村安全生產保障機制。主要是建好一支安全生產監督隊伍,定期對農村窯廠、小鍋爐、易燃易爆行業等進行安全生產監督檢查,避免事故發生;建好一個農業生產疫情防控網絡,做好病蟲害防治、動物防疫工作。三是農村公共衛生保障體制。在鞏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健全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體系、重大疫情疾病預防和控制體系,對農村常見病、多發病、流行病實行有效監控醫治,定期對農民進行健康檢查。強化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確保群眾安全消費。
六、在創新化解鄉村債務機制上突破
鄉村債務沉重,成因復雜,化解難度大,但又是推行鄉村新政繞不過的門檻。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出臺包括轉移支付在內的加速化解鄉村債務的指導政策,在對現有鄉村債務普遍進行審計核實的基礎上,一律實行掛賬停息,并區別債務性質和用途,采取不同的化解政策。對教育“兩基”債務可視作農村社會事業的歷史欠賬,由中央和省、市轉移支付,每年按一定比例,單獨切塊,地方適當配套,逐步化解。對興辦鄉鎮企業的歷史舊債,可納入銀行貸款不良資產處置體系,采取破、股、并、賣等方式,盤活資產。對歷年農業稅及“三提五統”尾欠,合理引導群眾逐年支付。對城建等公益事業,按照資源利用商品化思路,通過經營的方式,收回成本;對鄉村道路建設配套缺口,可納入“一事一議”范圍。另外,通過發展鄉村合作經濟組織,土地流轉復墾,拍賣集體山場、種養水面、中小型水利設施承包經營權等,取得收益,化解村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