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后感
時間:2022-04-24 07:46:00
導語:三國演義讀后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赤壁之戰前,曹操挾滅袁紹、劉表之威,敗呂布之銳,率百萬雄兵,上將千員,一副掃蕩江東架勢。孫權帳下謀士一片慌亂投降聲,袁紹都打輸了,咱沒得打。可孫權心里不想投降,一旦投降,手下們官照當,錢照拿,而孫權這個一把手不單當不成,搞不好還要丟腦袋。這個道理孫權明白得很,但不能說穿,又不能搞家長作風,強喝“誰投降推出去斬了”,他還得靠這些人出汗出力。于是他心生一計,先讓諸葛亮舌戰群儒訓了一頓主降派,接著搬出孫策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然后君臣合演了一出好戲。
孫權問,有人主降,有人主戰,請幫拿個主意。周瑜洋洋灑灑講了一通形勢,接著表態:“臣為將軍決一血戰,萬死不辭。”孫權立即順水推舟:先兄說外事問周瑜,既然周瑜說打,那就打吧。軟硬兼施把大家思想統一起來,后來才有出名的“火燒赤壁”。
孫權這一手法,就是領導藝術中的把握“影響過程”,當一把手的意見處于少數時,借助權威的力量,充分在決策過程中說服多數,達到統一思想目的。《三國演義》對孫權的筆墨不多,單憑孫權這一表現,獲得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贊嘆實在不為過。
現代領導科學認為,領導是一種影響過程,作為一名領導干部,在決策中常常會碰到不同意見,甚至持不同意見還占多數,當正確意見掌握在少數人手里的時候,這就要體現“影響過程”的能力和水平。若是一名領導干部不講究“影響過程”的藝術,僅僅靠頤指氣使,個人專斷,家長作風,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領導干部。
作為一名鄉鎮領導,對“能管千軍萬馬,難管三個斗笠”這句俗語我有很深的體會。由于農民的習性和局限性,使不少鄉鎮干部信奉“馬克思主義+棍棒”的領導方法,鄉鎮干部一度成為簡單粗暴的代名詞。其實,農民兄弟有很多諸如善良、樸實的優點,只要把握好“影響過程”,他們都是通情達理的。1998年秋,我鎮19戶群眾聯名上訪,反映他們的店鋪樓房出現輕度傾斜,而成為危房,要求鎮政府賠償,理由是他們的基礎工程是鎮屬開發公司統一建好的,傾斜原因是基礎工程質量問題,要求拆掉重建。這樣,就要損失幾百萬乃至上千萬,開發公司非破產不可。但是請專家調查發現,造成樓房傾斜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結構不合理,主要責任是這些群眾搞“三無”工程(無設計圖紙、無報建、無證施工)所致。我于是請專家作出權威解釋并提出解決方案。經過幾次反復協商,19戶群眾都高興地接受了鎮政府的處理方案。最后只花了20多萬元,就完成了樓房的加固糾偏。這一重大上訪案件的解決,我認為關鍵是依靠了建筑專業技術人員,是他們調查分析原因和責任以及他們的專業權威,幫助我們完成了“影響過程”,說服了19戶群眾。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領導者要把握好“影響過程”,也就是常常需要借助第三者的力量。像前面所講的孫權決策的故事和我在實踐中解決的上訪大案件,便是很好的例證。古往今來,這樣的事例不少。古代兵書《三十六計》勝戰計中云:“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此計就是說自己不出面,利用第三者之力來打擊敵人,既保留自己的實力又能痛擊敵人。在今天的鄉鎮工作中,“借人口中言,傳我心腹事”,也為許多基層干部屢屢運用。如在調處糾紛、解決矛盾中,我們就常常請當事人的親戚、朋友,或者村中的“叔公頭”出面幫助,做好勸導、說服工作,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云,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成功者的成功在于借助外力。先秦學者荀況也說,圣人和凡人的區別在于,圣人“善假于物”。我想,一個領導者可以借助的外力很多,把握好“影響過程”的因素也很多,而能否善于借助第三者的力量,便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