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新話題新農村建設的實踐探索

時間:2022-07-16 04:41:00

導語:新農村新話題新農村建設的實踐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新話題新農村建設的實踐探索

“三農”的話題在中國一直不曾沉寂過,新農村建設又將全社會的目光吸引到農村這個極具活力和改革空間的基層。江蘇新農村建設實現良好開局、亮點紛呈,各地探索了一些好的經驗、好的做法,現采擷一組,以資借鑒。

村企互動

在新農村和現代農業建設中,無錫市探索走“一村一品、一村一企”特色發展之路,全市排出700多個企業與700多個村一對一互動發展。村企互動,以企帶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贏,在實踐中展現頑強生命力。

村企互動是對國外新農村建設經驗的充分借鑒。總結國外新農村建設的經驗,主要有三點:一是新農村建設一般在小農場經營及小農經濟的一些國家和地區進行,是在小農經濟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探索;二是新農村建設需要政府的扶持、社會的投入、農村的內生動力等三股力量強勢推動;三是新農村建設需要努力推動城市力量、農村力量的有機融合和相互滲透。其中以韓國最為典型,韓國在上世紀60年代組織實施“新村運動”的基礎上,2004年又發起“一社一村”運動,1萬多家企業向1萬多個農村伸出援助之手,百萬企業員工走向農村,為農民服務。村企結對,互動發展,推進政府、社會以及農村內生力量的相互融合,是工業化致富農民、城市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的具體實踐,是對國外新農村建設經驗的總結、提煉和再創新。

村企互動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科學探索。從基層實踐來看,村企互動一方面可以把新農村建設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個首要任務落到實處,通過企業將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方式、物質裝備、生產技術等要素導入農業領域,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另一方面可以為工業經濟發展尋找新的增長點,發展新型鄉鎮工業;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村企結對,實現工農要素高密度的相互滲透,把工業的理念傳遞給農民,在工農互動中培育新型農民。

村企互動是江蘇,特別是蘇南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創新點。江蘇是沿海發達地區,組織實施村企互動戰略,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我省具有雄厚的經濟優勢,總體上已經步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完全有能力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全省現有18000多個村,規模以上企業4萬多家。我省鄉鎮企業具有雄厚的反哺實力,蘇南是我省鄉鎮企業的發源地,扎根于農村,產生于農業,與農民有著血緣、親緣關系。全省擁有鄉鎮企業100多萬家,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70%以上。我省企業家一直有奉獻愛心的傳統,很多的企業家把向社會奉獻愛心作為企業的文化,把反哺農業、回報農民作為企業的追求和目標。

發展農民合作經濟

新農村建設中,如何發展村級經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發展農村合作組織,壯大村級經濟基礎,已成為新農村建設中完善生產關系的重要內容。

村級經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江蘇有不少名村,如南京市武家嘴村,無錫市華西村,徐州市馬莊村,常州市五一村,蘇州市蔣巷村,南通市中南村,連云港市宋口村,淮安市王嘴村,鹽城市東南村,揚州市三笑村,鎮江市雙新村,泰州市河橫村,宿遷市張油坊村等等。這些名村的發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的發展首先源于村級經濟的發展,村級經濟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名村發展的物質基礎。新農村建設,必須把發展壯大村級經濟擺上重要日程。

農民合作經濟是發展村級經濟的有效途徑。合作經濟是村級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現階段,發展農民合作經濟關鍵要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首先,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有效形式。新農村建設中不僅要注重發展生產力,而且要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只有把農民組織起來,重組和優化配置農村各種生產要素,才能使農村生產關系得到新的調整,使農村生產力獲得新的釋放。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有效形式,是突破小農經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條重要途徑。其次,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現階段黨和政府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政府可以通過合作經濟組織去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農民可以通過合作經濟組織向政府反映自己的要求、意見和建議。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為國家直接扶持農民提供了新的渠道和載體。再次,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重要的市場競爭主體。我國農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市場競爭主體薄弱。培育和壯大市場競爭主體,重點是培育和發展產權明晰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頒布和實施,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帶來發展的春天。它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首次以立法形式推進農民的經濟互助與合作,確立了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新的主體,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和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農業法制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對于提高農民的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提升農民素質和培養新型農民,發展村級經濟,推進基層民主管理和農村和諧社會建設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村官”

2007年5月22日,我省正式啟動“一村一社區一名大學生工程”,面向省內全日制普通高校,選拔1011名應屆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到蘇北經濟薄弱村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或村委會主任助理,并開全國之先河,全部列入鄉鎮全額撥款事業編制、享受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工資待遇。2008年又開始組織實施第二批大學生村官選拔工作。大學生當“村官”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大學畢業生中激起強烈反響。生活在城市的大學生步入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尋求作為,城鄉互動的畫卷又被注入了更加豐富的元素。

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需要大學生。去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減免大中專院校種植、養殖專業學生學費,鼓勵青年人學農務農。省委、省政府指出,要促進城市優質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引導城市企業、城市資金、城市人才下農村,優化配置城市與農村生產要素,提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發展都市農業,促進高效農業上規模、上水平。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現代化建設以城市為中心,各種資源特別是人才資源都流向了城市,留在農村的農民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新農村建設人才匱乏已成為一個重要瓶頸。許多名村發展的歷程表明,凡是能夠盡快致富的鄉村,都是因為以各種方法和途徑引進了人才,當來自城市的人才資源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資源結合起來,就匯聚成一股加快發展的洪流。建設新農村,一方面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另一方面需要選派一批有頭腦、有技術、有闖勁、年富力強的人才到農村去當領頭雁,這是破解當前農村發展難題的一條有效途徑。

對于大學生本身來說,鼓勵大學生到基層鍛煉,下到農村確實是他們了解基層、學習基層的好機會,也是目前解決大學生就業的一條重要途徑之一。當然,大學生到基層也不一定都要去當“村官”,農村教師、醫生、鄉鎮企業技術人員、基礎設施建設管理者等職業領域,都可以有大學生廣泛的用武之地。

大學生“村官”還需要全社會更多的關心。“村官”是人數最多的“官”、是最辛苦的“官”。現階段,大學生到基層工作面臨著許多實際的困難和問題,蘇南等經濟發達地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總體環境比較有利于大學生發揮作用;相比較而言,蘇北等地區鄉村工作、生活條件還十分艱苦,但越是艱苦的地區,人才越缺乏。動員號召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到艱苦地區去工作,需要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和措施,特別要盡可能為他們創造能夠發揮聰明才智的環境,給予更多的關心。如果每一個大學畢業生不再把就業目標局限于大城市,而是把聰明才智奉獻給基層,為農民、為農村謀福祉,新農村必將是一片嶄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