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性耕作暫行方案

時間:2022-02-10 09:00:00

導語:保護性耕作暫行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保護性耕作暫行方案

為了加大耕作推廣力度,農牧業可持續發展,根據農業部《關于大力發展保護性耕作的意見》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實施農業保護性耕作制度的意見》精神,結合我實際,制定此實施方案

一、發展保護性耕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總目標,以全面加強農村牧區生產力建設、改善農牧業生態環境、保護耕地、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以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為重點,以示范基地建設為依托,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引導和鼓勵農牧民改變傳統耕作方式,加速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示范、推廣和應用,改善農牧業生態環境,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為推進現代農牧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做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突出重點,分步實施。選好重點區域,集中資源協調發展。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抓住主要環節,把握主體技術。遵循技術推廣規律,以點代面,穩步推進。堅持不斷創新,不斷完善技術模式和運行機制,推進保護性耕作社會化服務,提高農牧民和農機手的經濟效益,調動農牧民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積極性。

(三)任務與目標

年,全旱作農田留茬越冬面積發展50萬畝,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20萬畝。到年全旱作農田留茬越冬面積達60%以上,深松面積達40%,免耕播種面積達25%。全農業基本實現以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格局,使旱作農田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利用,農業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年,突出抓好農業部的保護性耕作示范推廣面積1萬畝,其中:天山鎮發展谷子綠豆間作面積0.5萬畝(在外八方、道爾其格、北崗臺等村實施),先鋒鄉發展深松免耕玉米作物面積0.5萬畝(在先鋒、先進等村實施)。

(四)實施保護性耕作的主體技術工藝

幾年來,通過對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試驗與監測,已初步形成了適合我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在旱作地區建立了以雜糧雜豆間作為主即綠豆、谷子(或黍子)間作的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在水澆地地區建立了以一年一作玉米深松免耕技術為主的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

二、實施保護性耕作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目標管理。發展保護性耕作既是一項重要的增收致富工程,又是一項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顯著的公益性事業。各蘇木鄉鎮要把發展保護性耕作農業和農村牧區經濟發展作總體規劃,各蘇木鄉鎮負責組織落實,農機部門負責技術指導與農牧民培訓。為確保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應用推廣和項目的順利實施,人民政府成立機械化保護性耕項目領導小組,加強對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并下設辦公室,具體組織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推廣項目建設及管理工作。有關蘇木鄉鎮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組織精干人員具體實施。

(二)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保護性耕作技術是一項農業部推廣的現代耕作新技術,它不僅是對傳統耕作技術的一場重大變革,更是對農民傳統觀念的一次重大轉變。各蘇木鄉鎮要加大宣傳力度,重點宣傳保護性耕作具有防治農田揚塵、水土流失、蓄水保墑、節本增效,減少農業耕作環節的機理和作用,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班,技術講座,科技下鄉活動和印發資料等形式,加大保護性耕作技術宣傳力度,為發展保護性耕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各蘇木鄉鎮要因勢利導、以點帶面、循序漸進、穩步推進,全力做好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示范工作,讓廣大農民群眾看到保護性耕作的實際效果,提高農民的認識程度,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三)建立健全服務體系,提高保護性耕作社會化服務水平。各蘇木鄉鎮和直有關部門要建立健全保證保護性耕作持續發展的農機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機大戶,建立保護性耕作社會化服務體系。要建立健全以扶持農機戶為主線的保護性耕作運作機制,利用國家購機補貼、保護性耕作項目資金補貼,引導扶持農民購置保護性先進、實用規范的機具,培育、扶持、發展一批保護性耕作農機大戶、專業合作組織,探索保護性耕作市場化運行機制,提高農機利用率和經濟效益,逐步擴大保護性耕作的種植面積。建立完善以農機專業組織和農機大戶為主體,農機經營戶為基礎,農機推廣、培訓、維修、信息服務等服務組織為支撐,政府支持為保障的保護性耕作社會化服務體系。

(四)抓好標準化示范點建設,加大保護性耕作示范推廣力度。高度重視示范點建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把示范區建成保護性耕作技術創新基地,新機具、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要通過示范點,確立主推技術路線,確定成熟機型,為大面積的推廣應用積累經驗。

(五)加強部門配合,保證作業質量,提高服務水平。保護性耕作包括免耕播種施肥、深松、控制雜草和病蟲害、秸稈及地表處理等四項主要內容,涉及農藝、農機、生物工程。要加強農機與農藝的結合,工程技術與生物技術的結合,發揮農機、栽培、土肥和植保等領域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形成合力,共同促進保護性耕作的發展,各有關單位在推進保護性耕作的過程中,要加強協調,統籌安排,特別是農機和農業部門要緊密合作,密切配合,切實抓好農機和農藝的結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