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工作經驗材料
時間:2022-11-08 02:05:00
導語: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工作經驗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協調、可持續發展
*
我們**縣地處**嶺南端西麓,地勢丘陵起伏,是全省水土流失重點縣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積達到142.98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54.13%。大量的水土流失不僅使農村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而且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嚴峻的現實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水土流失現狀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遏制,必將影響整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遺害子孫后代。為此,2003年以來,縣委、縣政府瞄準生態立縣目標,突出人與自然和諧主題,本著“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針,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土流失治理會戰,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全縣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44.1萬畝,占流失面積的30.84%。2003年我縣**兩條小流域治理被國家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小流域,2005年我縣國家級生態修復試點工程項目也順利地通過了上級的驗收。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強化組織領導,保證治理工作順利開展
實踐證明,領導的重視程度決定工作力度。為此,我們切實在強化領導上狠下功夫。一是加大組織領導力度。專門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主管副書記、副縣長為副組長,水務、環保等相關部門一把手為成員的全縣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把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為生態縣建設的重中之重,由部門行為上升為黨政行為。縣委書記**、縣長**同志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現場辦公解決實際問題。我縣還制定下發了《**縣人民政府關于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的通告》、《**縣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工程實施方案》、《**縣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區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和十多項鄉規民約,并將水土保持工作納入目標管理,縣、鄉、村嚴格落實一把手負責制,層層簽訂責任狀,年初落實任務,半年進行檢查,年終嚴格兌標,從而形成了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工作機制。二是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項社會性、群眾性的工作。為讓群眾充分認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意義,自覺從傳統的思維定式和生產生活方式中沖脫出來,主動投身到愛護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的行動中來,我們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水土保持法頒布紀念日等有利契機,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形式廣泛宣傳《水土保持法》、《水法》等法律法規,組織開展環保板報評比、環境警示教育圖片展等宣傳活動,切實增強了廣大干部群眾“守土有責”的憂患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三是加大協調配合力度。各鄉鎮、各部門都從各自的職能出發,密切配合,合力攻堅。在實施生態修復試點工程過程中,為了保證工程質量,水務、林業、土地、環保等相關業務部門的30多名干部和技術人員,多次深入項目區進行實地踏查,收集整理基礎材料,聯合制定實施意見,為科學編制《**縣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工程實施方案》提供了翔實依據。
二、采取綜合措施,務求治理工作取得實效
實踐中,我們探索出一整套科學有效的治理方法。堅持預防為主,生態優先,以小流域治理和生態修復為重點,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治山、治坡、治溝統籌兼顧,工程、生物和農耕措施綜合配套,治理、保護、開發、利用、修復五位一體,全面加大了治理力度,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堅持規劃先行,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根據項目區內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程度等實際情況,提出了“大封禁、小治理”、預防與保護兼顧的治理方略。對水土流失嚴重、群眾治理愿望迫切、工程比較集中、示范作用大的區域,規劃為重點治理區;對水土流失程度較輕,降水條件適宜,破壞不嚴重,超坡度耕地退耕還林成活率高,人工林面積比較集中的區域,規劃為重點生態修復區;對超坡度的荒山、坡耕地面積比較集中,生態脆弱區域,規劃為重點監督管護區。同時,針對不同區域制定了科學的治理方案,為項目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二是統籌兼顧,全面推進。為了確保治理效果,我們本著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的原則,大力推行了適合我縣特點的“封、管、建、改、輪、監、創”治理模式。“封”即封禁,通過設立標牌和標志碑、修建工程圍欄以及植物圍欄等措施,對成片的林草進行封禁保護。“管”即培育管護,對幼林、中齡林進行定期撫育管理,對疏幼林進行補植,對殘次林進行更新改造。“改”即改灶、改圈舍,解決封育后的燃料、放牧等問題,大力推行節能灶,提倡種草養畜、舍飼養畜。“建”即建設小型水保工程,在林草與耕地交界處開挖截流溝,減少坡地徑流,提高生態修復效果。“輪”即輪牧,根據牲畜數量和草被再生與恢復情況,以不破壞草場再生能力為原則,將項目區草場分成幾個小區,實行輪牧。“監”即監測,在項目區內建立了坡地徑流觀測小區、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監測標準樣方地,并結合水文、氣象等資料對項目區水土流失、生態修復等狀況進行動態監測。“創”即圍繞綠色、特色經濟創辦第二、三產業,重點發展加工業、餐飲娛樂、觀光旅游業等,推進水保產業化發展。三是突出重點,打造精品。積極對上爭取扶持項目,堅持以點帶面的工作方法,先后實施了前頭、前六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工程三個樣板示范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前頭、前六小流域1999年被列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十、百、千”示范工程,2003年通過國家竣工驗收。前頭小流域治理面積達到318.27公頃,新增林地面積146.5公頃,林地覆蓋率達到20.55%,草地面積達到19.5公頃,林草覆蓋率達到23.29%。**小流域治理面積達到905公頃,新增林地面積240.4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13.25%,草地面積達到85公頃,林草覆蓋率達到18.2%。通過治理形成了網、帶、片,喬、灌、草相結合的林草防護體系,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小流域環境。
三、著眼長遠發展,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
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只有創新思維,創新管理,才能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的深入開展,鞏固擴大已有的工作成果。實踐中,我們主要是堅持做到了“三化”。一是項目管護民營化。對于治理后的區域,按照屬地管理的要求全部落實到各鄉鎮和林場,再由各鄉鎮和林場本著“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分期限承包給農民,由承包者進行日常管理,縣、鄉、村水保專職人員負責技術指導和病蟲害防治。除林地到采伐期,按照一定比例分成外,其余種植經濟作物的收益歸承包者所有。這種方式有效降低了管護成本,提高了管護成效。二是監督執法經常化。把加強監督執法貫穿于工作始終,常抓不懈。縣環保局和水務局聯合成立了執法大隊,全縣在項目區內鄉(鎮)、林場配備了31名專、兼職水土保持執法監管員,形成了自上而下配置合理,分工明確的執法網絡,嚴厲打擊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多年來,我們累計查處了破壞水土保持設施案件3起,亂砍濫伐林木案件5起,毀林開荒案件3起,上山放牧破壞草原案件2起。例如,2004年,**鎮一農民故意毀壞水土保持宣傳牌,我們對其進行了教育,責令他將宣傳設施恢復原狀,并按照有關法律規定進行了處罰,起到了懲治一人,教育一方的效果。三是項目管理規范化。嚴格規范項目質量標準,明確項目質量要求及驗收標準,成立了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參加的項目質量管理監督小組,全程進行督辦檢查。嚴格項目管理程序,認真執行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和工程監理制,建立項目管理簿冊,對項目的地址、責任人、質量、數量、業主等具體情況進行登記,做到整齊規范,情況明了。特別是對縣域內開發建設項目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嚴格審批水保方案,保證項目規范實施。嚴格項目資金監管,將上級扶持資金與地方配套資金納入財政專戶進行管理,資金審批由主管副縣長、相關局的局長“會審”,最后由縣長簽批。財政、審計及領導小組辦公室定期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檢查監督,確保專款專用。
各位領導,同志們,雖然我們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按照上級的要求,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期盼和生態縣建設目標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進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使我縣的水土保持工作登上一個新臺階,為建設秀美和諧的**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