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
時間:2022-03-05 10:16:00
導語:新農村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概述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
科學的闡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總理在《政府報告》中進一步強調,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面推進的系統工程,既是長期的發展方向,又是緊迫的現實任務。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協調推進農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推動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我們黨的一貫戰略思想。“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還指出目前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末消除,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常效機制尚末形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局面也還沒有根本改變,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快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全黨同志都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
通過深入學習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使我深刻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現實需要,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新世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反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目標,也體現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從第一步、第二步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具體要求,既有長期艱苦努力的準備,又蘊含著具體的現實目標,是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的統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客觀上要求以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動力源泉,其政策要旨是逐步消除二元體制的經濟社會的結構,把工業與城市的現代化,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整合向一個共同歷史發展過程,表現出城鄉互動,工農業協調推進,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強烈時代要求特征,昭示著城鄉一體化嶄新的發展趨勢。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確保新農村建設的正確方向,加快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農業工業化、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統籌城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二、深化農村改革,積極發展村域經濟,不斷促進農民增收。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以經濟工作為中心,首先要抓住經濟結構調整這一主線,發揮利用好土地資源,地域資源優勢,在努力發展第一產業的同時,更要積極利用好地域資源優勢,發展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加大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才能不斷促進農民增收。模范村現有農戶550戶,人口2310人,土地4715畝,人均有土地2畝。4715畝土地其中有菜地2000畝,水稻1800畝,其它作物915畝。模范村人多地少是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2005年農業總收入實現456萬元,人均收入為1974元。多年來模范村積極發揮地處近郊的地域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先后建起佳木斯市福星彩印包裝有限公司、藝洋紙業有限公司、馥華紙業有限公司、東方無紡布有限公司、龍江造紙廠、鼎金造紙廠、華光塑料包裝廠、新型防水材料廠,2004年以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的原則,黨總支、村委會兩委班子用新觀念、新思想、新舉措、新辦法制定出了模范村超前發展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創造出模范村發展經濟良好環境。我們引來佳木斯市通風機廠、佳木斯市金德源紙業有限公司來模范村投資建廠。今年我們按照郭曉華書記在城區街道和近郊鄉村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現場會上的講話精神要求,在包扶干部市委辦姜樹波、市住房公積金中心孫佳二位同志幫助下,引來了沈陽客商投資500萬元興建佳木斯市億鑫涂布紙廠,近期可正式投入生產。我們在積極做好招商引資,興建新項目的同時,對老企業積極支持擴大再生產和技術改造,近三年來我們為福星彩印包裝有限公司、藝洋紙業有限公司、馥華紙業有限公司,鼎鑫造紙廠、華光塑料包裝制品廠等企業解決了二期擴建用地的困難,努力為企業做好各種服務使企業不斷發展做大做強。模范村現有民營企業17家,現已形成了以生產機制板紙、紙制品、印刷包裝、纖維制品、建筑材料等五大類八十多種產品。村內企業按排轉移剩余勞動力1050人,使農民離土不離鄉,打工不離村,化解了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2005年工業產值實現1.1億元。我們在抓好第二產業發展的同時,積極引導鼓勵農民利用城邊、路邊地域資源優勢發展第三產業商服運輸業。我們還積極引導農民到韓國、俄羅斯出國作勞務,現在到韓國打工農民48人,到俄羅斯打工農民12人。通過第三產業發展和勞動力轉移,農民增收1500多萬元。2005年模范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500元。一、二、三產業占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5.4%、83%、11.6%。通過實踐證明模范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2.2%來自于第二、第三產業,加大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將有限土地流轉優化到科技種田大戶集約生產,實現農業現代化、產業化,是不斷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唯一有效途徑。
三、完善城鄉發展機制,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先應把科學規劃落實到位,城鄉統籌規劃,長期規劃與近期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全面促進城鄉一體化快速發展。模范村總體規劃經市規劃局測繪院測繪,市規劃設計院根據佳木斯市下個十年總體規劃已規劃設計完畢。科學制定了模范村總體規劃,以模范社區為中心,以模范工業小區為主體,以模范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為基礎,全面發展小城鎮建設的總體思路,為加快城鄉一體發展奠定了基礎。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積極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農民最迫切的要求就是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道路、公廁、生態環境建設、環境綜合整治、供水、供電等與農民生活相關的設施配套建設,幾十年來城鄉差別最突出的就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欠債太多,是農民反映最強烈的焦點問題。農村土地承包改革以來,村級集體組織負債經營,二十多年來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沒投資,村級集體組織又沒有能力維護完善,年久失修而維持運行。農田基礎設施因失修而廢掉,制約著農業生產,使農民增收艱難。農村改革以來農民的生活逐步改善和提高,農民對農村的業余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渴望象城市居民一樣能開展業余文化體育生活,而農村沒有文化體育設施及活動場所,冬閑及業余時間只能看電視,有的村屯至今沒有按裝上有線電視,村民只能打麻將來消磨時間,而時有引起糾紛,影響了鄰里關系,助長了不正之風,使黨在農村的宣傳文化陣地丟失。在農村社會公共服務及社會保障事業上,教育、醫療衛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養老、低保等農村社會公共服務保障事業,與城鄉的差別更為突出,這是農村社會潛在的不穩定的重要因素。縱觀以上在城鄉統籌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應按照輕重緩急,首先解決農民迫切要求的行路難、吃水難、入廁難等實際困難,加強環境治理改善農民生活環境,讓農民既看得見又摸著,得到新農村建設的實惠,體現黨的政策溫暖,這是當前的首要任務。農村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及矛盾,應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逐步化解和徹底解決,為加快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可靠基礎。
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機制。在今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踐中,模范村隸屬于東風區松江鄉,屬城區所轄鄉村,但是向省上報的新農村建設項目,郊區、外縣項目建設專款已落實到位,項目建設正在施工建設中,有的項目建設已完工交付使用。而模范村農民迫切要求解決的行路難、吃水難的項目建設上報省后立不上項,模范路是出入佳市東南的主要道路,二0二部隊基地、二糧庫、益海集團、焦化廠、冶金學校、鐵路磚廠、出入樺川縣永勝、四馬架鄉交通要道,雨天路面積水深達半米多,各種車輛難以通行,農民盼修路望眼欲穿。模范村現還有兩屯農民沒吃上自來水,其中振興屯是2002年春并村并到模范村的鮮族屯,年初上報打深水井按裝自來水,省不予立項,使兩屯農民至今吃受污染的地表水,嚴重威脅著兩屯農民的身體健康。請求市委、市政府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政策機制,使城區所轄鄉、村都能享受國家、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優惠政策。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新農村建設領導作用。要進一步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鞏固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發揮黨支部領導核心作用,帶領廣大黨員干部及農民認真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經濟工作為中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建設、文化建設、民主法制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對農民進行系統培訓,培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使全體農民都積極參加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來,不斷提高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水平,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