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源稅負監管思考
時間:2022-09-05 10:27:00
導語:稅源稅負監管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去年以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省局年初工作部署,結合我市實際,采取扎實措施,推進稅收工作法制化、稅收管理精細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全面提高干部隊伍素質,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在稅收精細化管理上,從提高綜合稅負入手,強化稅源稅負監控,促進了全市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率的提高,確保了稅收收入任務的完成。全市征管質量指標全部達到或超過上級規定的要求,準期申報率、稅收入庫率保持在99%以上,基本實現全年無欠稅;全市綜合稅負6.8%,工業增值稅稅負在全省名列第一;增值稅零負申報平均比例為10%左右。2006年1-11月份,全市共組織收入64.86億元,同期增收13.49億元,增長26.26%。預計全年收入突破70億,超額完成省局下達的任務。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全面創建稅務安全責任區,不斷夯實稅源稅負監管基礎
1、強化稅收管理員工作職責和崗位責任。我們始終堅持把優秀稅收管理人員向征管傾斜、向基層一線傾斜,選拔熟悉稅收業務、具備一定的企業生產經營和財務管理知識、責任心強、素質較高的稅務人員擔任稅收管理員。要求稅收管理員做到“三清”:管戶情況清,稅源情況清,發票情況清;“四熟”:熟練掌握責任區管理軟件及其相關的稅收應用軟件,熟練掌握常用的稅收政策及征管規定,熟悉重點企業、重大涉稅情況的涉稅產品(商品)、生產經營主要環節、主要耗費及相關指標及情況,熟練運用常用的稅收管理與監控手段、方法與技巧,發現與解決稅源管理中的疏漏問題。全面推行責任區管理軟件和執法責任追究軟件,進一步強化崗位責任制和執法責任追究制,促使每一位稅收管理員的工作職責和每個精細化管理點達到規定的工作標準和質量要求。
2、量化稅務責任區安全目標和安全指標。制定稅務安全區建設的總體目標,即無漏征漏管戶,應征稅款及時足額入庫,無偷稅、逃避追繳欠稅,無騙取出口退稅,增值稅專用發票、收購憑證和普通發票領、用、抵、存符合規定,準確執行各項稅收政策。制定稅務安全責任區指標要求,即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定量指標對責任區的登記信息準確率、登記準期率、非正常戶認定準確率等18個征管指標進行量化達標。定性指標主要評定責任區征管工作的處理質量與責任區工作質量。其中責任區征管工作質量主要通過日常管理檢查紀錄、征管質量考核、執法檢查認定、外部審計檢查反饋、舉報等,按責任區責任人責任大小進行量化評分;同時,按照各項指標得分和規定比例,對責任區安全等級實行星級管理。
3、實行稅務責任區安全管理和績效考評。我們開發了包含基礎管理、稅源管理、考核評定、信息查詢、數據采集和系統維護6個主要模塊的責任區安全管理軟件,設置54類工作任務單,建立起“稅源監控、稅收預警、執法責任和稅收安全標準”4個管理體系,初步形成我市稅源稅負監控管理的構架。在此基礎上,我們全面落實責任區績效考評辦法,推行稅務責任區星級達標認定,其結果作為年終考核確定優秀的重要依據。對被認定為三星級以下的責任區一律作為日常監管的重點,不得評為先進責任區。其責任人在年度綜合評比中不得評為優秀等次。連續兩年被認定五星級的責任區,稅收管理員在輪崗時,主崗人員可優先擇崗。對當年被認定為三星級以下的責任區人員,不得聘任為主崗。在星級評定的基礎上,全市開展了“十佳責任區”的評選。
二、突出“集中會審”和“分類管理”,不斷創新稅源稅負監管手段
1、集中會審。我們對納稅人定期采取分局、科(所)和責任區三級集中會審,深度監控。首先是落實“四定”措施。“四定”即“定線、定位、定向、定量”,“定線”是指以責任區為單位確定征管工作“起步線”,主要包括:綜合稅負率、重點行業稅負率、企業稅負達標率、低稅負戶面、零負申報戶面、虧損企業戶面等;“定位”是指通過對責任區的征管工作“起步線”進行排序,找準自己所處的位次,形成自我加壓的態勢;“定向”是指通過常規值和參照值,確定稅源監管的重點和方向;“定量”是指確定全年稅源監管的主要任務,依據“起步線”,量化細化全年攀升值。其次是形成會審意見。要求每位參審人員在匯報總體稅源稅負情況、稅源監管工作措施落實情況和近期打算的基礎上分戶過堂,在接受提問和各抒己見的基礎上形成集中會審意見。最后是落實善后措施。以責任區為單位,每過堂一次,形成一份會審交辦紀要,按照交辦事項的輕重緩急分級抓落實,對可能存在的重大執法偏差和管理隱患由縣(市)局組織力量進行評估檢查。
2、分類管理。在大企業管理上,我們充分體現管理與服務的融合,堅持為年度“兩稅”收入超千萬元的重點企業提供上門服務,積極提供政策服務、信息服務、權益服務、籌劃服務、辦稅服務、咨詢服務、財務服務、決策服務等八大服務。在中小型企業的管理上,我們在提供服務的同時,建立了稅負分析、數據監控、納稅評估、稅收檢查四環節環環緊扣的聯動式稅源管理機制,重點強化行業版塊評估。在個體雙定業戶及集貿專業市場稅負管理上,突出重點環節,抓住征免臨界點的管理;突出重點戶,對具有代表性的個體工商戶大戶進行動態了解和重點監控;對不足起征點業戶,將臨界起征點的業戶作為重點監控對象;突出重點市場,對全市納稅前十名集貿專業市場實施有效監控。在項目管理上,市局重點抓住零售藥店、電動車銷售、農產品加工業、機械零部件加工及設備修理、房地產業所得稅管理等五個特色項目,全市以各縣(市)局、市直分局為單位建立了重點(特色)行業不少于五類、基層分局不少于三類的行業分類管理模型,有效掌握納稅人的生產經營規律和涉稅信息變動規律;并在全系統開展稅源精細化管理優秀項目競賽活動,不斷拓展稅源管理的深度。
三、建立健全稅負預警通報制度和稅負管理考核機制,不斷完善稅源稅負監管體系
1、建立稅負預警通報制度。一是建立責任區日常管理通報制度。按月從征管軟件中切換出納稅人的申報收入、稅款情況,篩選出稅負較低及納稅異常戶進行責任區稅情監控通報,提醒各責任區管理員,指出其進行巡查及納稅評估的方向和重點。二是建立責任區跟蹤管理通報制度。要求各責任區每月反饋《責任區月度分析報告》,匯報責任區管戶變動情況,以及在巡查過程中發現的異常情況,并提出相應的管理性建議;對稅收管理員一時無法核實清楚的且又有重大偷稅嫌疑的,嚴格實行移送制度,分別向評估部門和稽查局移送;三是建立稅負定期分析通報制度,按季召開責任區管理分析會,通報當期異常稅負情況,并聽取上期異常稅負情況的檢查結果及巡查情況。
2、建立稅負管理考核機制。一是強化對稅負數據的監控分析。抽調業務骨干組成稅收分析員隊伍,加強稅負信息的分析處理。每月選取一至兩項指標進行解剖分析,找出征管中的薄弱環節,拿出處理意見,以此確定和下達稅負管理指導性任務。二是強化對稅負的分級監控管理。全局實行三級稅負監控。市局對年納稅500萬元以上,縣(市)局對100萬元以上,基層分局對50萬元以上的重點稅源企業實施重點監控,建立市、縣(市)、分局三級重點稅負監控體系。三是強化對稅負的嚴格考核。積極試行績效考評辦法,建立稅負精細管理考核制度。將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統一考核標準,明確考核依據,突出考核重點,簡化考核程序,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強過程控制,實現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監控,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任務到崗、責任到人的績效考核評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