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人才服務交流
時間:2022-11-07 04:17:00
導語:公共人才服務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帶著如何對**人事人才服務體系進行體制改革、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人才交流的活力、如何借鑒**的先進經驗來探索**人事人才工作改革之路等問題,12月16日,**區人事局赴浙江招聘團一行到**市,對當地的公共人才服務體系建設進行考察,為我區人事人才工作的改革提供了很多好的經驗。
一、**市公共人才服務體系建設的大思維大氣魄
**市作為江蘇省的“人才特區”試點市,承擔著對建立新型的人力資源市場的探索任務,**市人力資源市場的建立實現了人才、勞動力、畢業生就業三大市場的貫通,統一協調發展人才服務的戰略。**市委、市政府對人事人才公共服務大思維、大氣魄的改革思路,令我們耳目一新,開闊了視野,提高了認識,拓寬了改革發展的思路。此行,我們對**人力資源市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受:
(一)大投入,大規模
**人力資源市場規劃用地62畝,其中一期工程建筑面積為3.2萬平方米(二期為其他配套設施),項目由**市人事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開發區勞動人事局及市創業控股有限公司四方聯合總投資1.5億元興建的。大樓設有300個展位的人才交流服務區、可以容納200家職介機構的勞動力職業介紹區、可存放40萬份檔案資料的綜合檔案中心區。其規模使參觀者震撼,體現了當地政府對建設一個有力的人才引進平臺的不遺余力,對人才工作改革發展的重視。
(二)大市場,大產業
**人力資源市場成立集團公司,內設黨政辦公室、市場管理科、就業促進科、人才資信科、規劃財務科和事業保障科等6個機構,其屬下員工150多人,下設開發區分公司、花橋人力資源公司、市場招聘中心、信息網絡中心、人才派遣中心、勞務輸出公司、職業介紹公司、教育培訓中心、管理咨詢公司、人才獵頭公司、建設管理公司等11個分支機構。人才市場每周逢三、五、六、七舉辦招聘會,每場招聘單位300多家,入場求職者愈萬人,人才招聘會場次之頻,入場人數之多,基本形成產業化。
(三)大統一,大規劃
**人力資源市場作為全國試點,首次實行人事部門的人才市場和勞動部門的勞動力市場合并統一,人才勞務合并,市場企業化經營,實行政府調控和與市場配置相協調的機制。兩行政部門各抽調部分工作人員調入人力資源市場進行管理,經營實行自收自支,并在財政有一定補助的情況下承擔政府部分公益性人事公共事務,實現人才、勞動力、畢業生就業三大市場的貫通,建立統一的人才引進交流平臺,未來向規模化、專業化、國際化發展。
二、**市公共人才服務體系建設的啟示
(一)天時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三大市場的貫通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實現政府所屬的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和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中心的全面貫通,建立了一個便捷、高效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務體系,使人才服務不受城市、戶籍、身份的限制,從而真正實現政府所屬人才市場與其它要素市場一體化。
(二)地利
**市地域面積927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65萬,面積比**稍大,但常住人口遠不及**,流動人才約50萬,堪比深圳、東莞。**地理位置和區域經濟性質架構優越,東靠上海,西鄰蘇州。上海東面環海,接壤陸地只有西北面的**和西南面浙江,**占了國際都會向外輻射的半壁江山,是上海發展的一個人才后勤支點,**人力資源市場位于**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部,南臨312國道、東鄰**市客運中心,北鄰京滬高速鐵路**火車站,處于**各個交通樞紐中心,占盡地理。
(三)政通
2006年1月6日,江蘇省委組織部和省人事廳聯合召開“人才特區”試點工作會議。蘇州**市、常州新北高新區、南通市、徐州市城區(包括新沂市)、鹽城大豐和南京大學成為首批試點的“人才特區”?!叭瞬盘貐^”是指在特定區域內,人才工作的政策環境、體制建設、機制運行、資金投入、環境營造和工作內容、工作模式等都比區域外具有優先性和特殊性。通過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和工作模式,聚集優秀人才、發揮人才的創造性,從而帶動和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人才特區”試點工作承擔著試驗、改革和創新的任務,試點工作分為“區域試點”、“行業試點”和“全面推進”三個階段。年度的試點內容共有6大方面,根據6大“人才特區”實際情況分別試點。**市作為“全國十強經濟縣”之首,經濟基礎好,政策靈活,通過貫通三大人才市場,構建一體化的人力資源大市場,推進人才工作法制化,修訂人才開發資金管理使用辦法,完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社會特殊保障機制,初步建立了**市公共人才服務體系。
(四)人和
20**年11月18日,**人力資源市場正式掛牌,人事部門的人才市場和勞動部門的勞動力市場合并統一,原人才中心機構保留,人員編制保留。其組織架構為副處級建制,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兼任黨委書記;人事局長、勞動局長兼任副書記;人事局副局長兼任常委會副主任,其黨委組織不參與人力資源市場的日常運營和管理。這一合并在全國人事系統引起廣泛關注,江蘇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事廳廳長趙永賢就此事接受《中國人事報》采訪,介紹**經驗時,說了**人力資源市場在建設過程中,打破了政府部門與部門之間公共服務的壁壘,有關的部門領導和工作人員都能淡化權力和利益,不為管理職能和部門利益所左右,人事部門沒有利用公共服務的旗號,為部門謀利,由于“人和”從而實現今天跨部門的貫通合并,建立一個統一有序的公共人才服務平臺。
三、**市公共人才服務體系建設的借鑒
首先,政府重視,領導關心。近年來江蘇實施了一系列人才工作大動作,如“解放人才”大討論、“六大人才高峰行動”、“人才特區”的試點等,體現了江蘇省政府對人事人才工作的重視,當前在經濟全球化、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情況下,人才在塑造核心競爭力方面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人才資源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要認識到地區人才資源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人才市場作為政府公共人才服務的主體,必須建設成一個有活力的人才交流平臺,以滿足社會發展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另外,場地更換,設備更新,有先進的辦公設備和有利的地理位置也是建設一個高效、有前景的人才市場的前提條件。
其次,大膽創新,政府主導。管辦分離,政事分開,政企分離,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業務分離,實行自收自資,自負盈虧,完全企業管理與運作。由于現有體制的約束,全國各地的政府人才市場發展都不理想,一方面由于一些地方人事部門對經濟利益的考慮,影響了政府公共人才服務的職能的發揮;另一方面,社會人才資源通過市場化來實現合理配置,不斷要求政府公共人才服務市場化不斷深入。來于市場,用于市場,只有實行市場化運作的體制才是人才市場獲得動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第三,打破部門利益,共建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是黨十七大提出的一項重要內容,三大市場的貫通,人事部門和勞動部門堅持公共服務的公益性,自覺放棄部門經濟利益,實現打破政府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壁壘,暢通人才公共服務的綠色通道,使人事公共服務實現了無障礙,從而確保了人事公共服務有點到面,由表及里,縱橫結合,全面滲透。
- 上一篇:機關績效作風建設交流
- 下一篇:資源的優化組合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