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調研思考

時間:2022-09-15 04:48:00

導語:新農村建設調研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調研思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后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年12月15日,國務院以*年一號文下發了《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具體明確了有新農村建設的措施和重點。在《建議》和《意見》的指導下,全國各地認真組織、積極動員、扎實推進、重點投入,在中國的廣大農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程。

但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如何理解和把握新農村的本質、重點、難點、目的和意義,如何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如何真正將黨和政府的安民之舉實實在在、不折不扣的惠及于民,仍然是我們各級各部門、廣大黨員干部和廣大農村工作者必須了然于胸,植根于思,實踐于行的關鍵。本文就自己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幾點思考和看法。

一、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們黨歷來重視“三農”工作的必然。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曾經以農業開創了富裕、輝煌盛世,開創并傳承了生生不滅,連綿不絕的華夏文明。以史為鏡:農業富裕,天下富裕,農村穩定,天下太平,歷朝歷代“家天下”的起落更迭,無不起之于農,依之于農,收之于農。我們黨和政府在風風雨雨的成長過程中充分認識到“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始終高度重視農業、農民和農村工作,在各個階段始終依靠著廣大的農民群眾開展的工作和斗爭,從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斗爭到解決農民生存問題的土地革命,從理想化共產主義的農業合作社到釋放農業生產束縛力的土地承包經營,從社會主義農村建設到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從林地產權改革到現在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無一不是我們黨和政府對“三農”工作的重大舉措和大膽創舉,無一不是我們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具體體現。

正在全國開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正是我們黨和政府在認真分析了現階段我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明確了農村的發展要求和發展形勢之后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們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必然結果,也是我們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展群眾根本利益和具體體現。

二、農村的發展既面臨嚴峻形勢也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農村是非洲,城市是歐洲”,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就是我們現在農村面臨的嚴峻形勢的寫照,是中國這厚重土地上,人數不少的人民群眾生活的反應,是曾經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建設付出自己所有的農村的現實。由于國家發展的戰略、計劃的調控,人多地少的自然生存矛盾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我們廣大農村的發展面臨了越來越嚴峻的發展形勢,人口居高不下、人均土地占有率極低、勞動者素質和受教育質量普遍不高、環境質量相對惡劣、土地質量下降、耕地減少加劇等因素嚴重困擾著農村的發展,城鄉收入差距加劇、失地者生活無著、征地安置糾紛等一些矛盾正在成為農村不穩定的新的主要矛盾。這些矛盾和制約因素的長期和集中作用,使當今的農村發展和穩定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和困難,如何解決和化解這些矛盾和制約因素成了擺在我們黨和政府面前不可越愈的責任和難題,成了檢驗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課題,成了關系我們黨和政府生死存亡的關鍵。

同時我們農村的發展也面臨了有利機遇:一是黨和政府已經認識農村發展的困難和形勢,并引起了高度的重視和思考,下步的工作重點將將逐步轉移到農村工作中來;二是經過20多的改革開放,全國的工業正處于一個良性健康快速的發展軌道,工業將有更多的實力的反哺農業,工業的旺盛需求也將能更有力地拉動農業發展;三是國家得益于工業的收入將有更多的投資投入農業,投放農村,惠及農民;四是工業的發展將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機會,將有利于緩解人多地少的自然矛盾。

如何抓住機遇,破解難題,無疑將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和關鍵,是否成功的發展農村經濟,建立起“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型社會主義農村將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無疑也是將載入史冊的濃墨重彩。

三、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統領農業工作的必然要求。

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科學的發展觀是我們黨總結自己的執政歷史得出的結論。困擾我們發展的因素千差萬別,表象形形色色,但歸根結底就是發展落后于人民群眾的需要,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結果。面對農村建設中的種種困難和問題,只有緊緊抓住發展這條主線,扣死發展這個解決問題的關鍵,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改造傳統落后的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要在廣大農村和農民中大力樹立和強化發展意識、現在農業意識、市場意識、綠色農業意識、產業意識、特色意思、經濟意識,走綜合發展道路發展現代農業。改變新農村建設就只是單純的“政府補助建房、廁所廚房貼磁磚、土房撤建磚房、戶戶通水泥路、家家有洗澡間”的片面認識,杜絕“扛著鋤頭進電梯,背著貸款住洋樓”的面子工程,真正以科學的發展觀總攬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以發展帶到農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發展,以發展的成果引導和帶動農民過上高質量、高品質的生活,真正實現城鄉和諧健康發展。

四、加強教育培訓,培養現在農民是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

一切的建設都不可能離開人這一個因素,馬克思理論認為生產力是最終的決定因素,生產力決定著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又決定著上層建筑,生產力對社會的發展起著最根本的決定作用,有多高的生產力就會有多高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與之相適應。從一定意義上講,有什么樣的勞動者素質就有什么樣的生產水平,而生產水平直接決定著我們廣大農村的發展水平。現在的農村嚴重缺少生產技術型、產品營銷型、經營管理型等專業化、專門化人才隊伍,很大一部份農村還在從事著從解放以來一直從事的簡單化農業生產,溫飽型生產,在城市日新月異變化的同時,我們的一些農村還在如百年以來那樣簡單的勞作,簡單的收獲,簡單地活著。生產水平和生產意思的低下無疑是我們廣大農村如此貧窮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有大力加強農村人口的教育工作,提高廣大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質量,加大實用型人才隊伍建設,引導人才輸入,培養一支生產專業技術隊伍,營銷市場隊伍,管理經營隊伍,造就一支會生產、懂營銷、會管理的現在農村農民隊伍,才能真正形成農村的發展良好局面和生生不息的動力。

五、加快工業發展,大量轉移農村人口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出路。

如何發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什么才是中國農村的根本出路,沒有現成的模式和成功的經驗可借鑒,《規劃》和《意見》只是指出了我們目前和下一步的工作和思路,但就如何解決農村發展中的根本性的矛盾和問題,依然沒有一個根本最終的解決方案,廣大關心和思考農村問題的專家對此還存在許多的爭議。目前一些國家的成功做法和探索十分值得借鑒和參考,韓國在1970年提出新鄉村建設,當時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40%-50%,到1990年農村人口比例不到10%,這個比例的背后無疑凝集著工業化的巨大成果。農民問題的根本是增加收入的問題,農產品的市場主要是生產吃的東西,還有少數的棉花等一些工業原料,但最主要的是吃的。這個農業產品消費市場的大小直接決定農業產品的生產空間和利潤大小,決定著農業的收入。九億農民生產與消費,四億城里人消費,30%不到的城鎮化水平,人均二畝不到的耕地,巨大的供需市場比例,幾十年來也只能是在艱難地維持農民的生存,在這樣的空間中,已根本無法解決當前我們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問題。再以農而農,因農就農,就只能是一個死胡同,一個沒出路的巷子。

近年來的農民工進城務工潮,農民新增加收入的70%來于打工和勞務輸出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正好說明了我們城鄉間存在著巨大的收入差距和發展空間。在現在一個人口劇增,資源奇缺的現實中,沒有工業的現代化農業是不可想象的,要在低水平、小規模的工業中建設高度發達的現代農村也是不現實的,沒有發展空間和動力的。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增加農民的收入,消除城鄉差別,消除體腦力勞動差別,城鄉和諧健康發展,就必須加大工業發展力度,加快工業發展步伐,大量減少農村農民,提高城鎮化水平和比例,提高人均耕地面積,大幅度降低農業人口比重,讓更多的農民非農化,調整平衡工農比重。政府要在大力發展、大規模發展工業的同時,加大對農民的工業化培訓,合理引導,公平對待,適度保障,為農民工的大規模非農化創造良好的空間和順暢的平臺,也為工業的發展奠定大規模的產業工業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