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非公企業勞動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25 12:00:00
導語:保護非公企業勞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基本情況
從調查情況看,我市非公企業職工生存和發展環境趨于好轉,勞動權利和經濟權利基本得到保障,職工勞動環境、勞動條件不斷得到完善。
(一)法律法規日益健全完善。近年,全國人大、國務院及有關部門相繼出臺和修訂了一系列與職工勞動權益保障有關的法律法規,如《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等,為非公企業職工勞動權益的保護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法律保障,使各類侵犯非公企業女職工合法勞動權益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時法律法規的日益完善和貫徹宣傳,也增強了非公企業經營者的法律意識和廣大職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二)政府監管力度不斷加強。由于政府公共管理職能的逐步加強和企業轉型規范化運作的需要,當前,勞動和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對非公企業職工勞動保護問題的管理及監督力度逐年加強。
1、勞動保護網絡日益健全。形成了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為專門機關,人大、政協、工會、婦聯為監督機關,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及人民法院為爭議解決機構等一整套的職工勞動保護網絡。
2、檢查活動日益正常化。每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會同人大、政協、工會、婦聯、共青團等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地對非公使用童工、侵犯職工勞動權益現象進行執法檢查,并進行集中整治。對一些突出問題及時通過新聞媒體討個說法,促進非公企業的規范化經營。
3、勞資關系日益合法有序。勞動和社會保障等相關部門通過宣傳法律法規政策、開展檢查活動、進行處罰整治等行政管理手段,不斷引導和規范非公企業建立合法有序的勞資關系,使非公企業職工勞動保護逐步得到貫徹落實。
(三)勞動權益基本得到保障。
1、基本實現男女同工同酬。一方面由于政府監管力度的加強,另一方面由于客觀上化工建材、餐飲飯店、服務行業等占很大比例的產業特色,據調查問卷和走訪情況顯示,我市非公企業職工基本實現男女同工同酬,在有些企業甚至存在女性優于男性的情況。
2、用工制度進一步規范。非公企業職工基本上都簽訂了勞動合同,有些還簽訂了集體合同,合同內容也日益規范。
3、社會保障日益健全。出臺了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四大保險和社會公積金,據調查了解到,部分非公企業為職工繳納了養老保險或含在工資內發給職工,職工勞動權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二、存在主要問題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努力工作下,我市的非公企業職工勞動保護狀況已有了明顯的進展,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進一步深化,非公企業職工勞動保護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職工的身心健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女職工“四期”保護仍有死角。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此都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法規,但有些企業卻沒有認真全面地貫徹落實《婦女權益保障法》和《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即使執行,執法情況也是五花八門,甚至少數企業擺不上位置。調查問卷顯示,享受90天產假待遇的只占88%,單位組織一年一次婦科檢查的僅僅占27%,生育醫療費用報銷根本成為一句空話。同時,據走訪了解,在女職工孕期、產期、哺乳期,通常的是女職工自動離職
(二)參加社會保險的比例低。在被調查的企業中經經營者對參加社會保險很消極,加上職要對參加社會保險不甚,故意實行養老保險的企業不按規定繳納養老、失業、醫保金,女職工生育保險更無從談起,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用人單位人員流動比較頻繁,不易管理,職工又缺乏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觀念,故給職工社會保險的落實增加了難度。
(三)自我維權能力偏低,法律意識淡薄。在被調查的企業中,職工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對法律知識的了解,自我保護能力較差。有的職工為保住飯碗,不敢主動提出與企業主簽訂勞動合同,即便是簽訂了勞動合同,明知企業有違反合同法規做法也不敢站出來維護自身權益,有的女職工則因不了解國家對女職工特殊權益保護的政策,懷孕后便主動辭職等。職工的這種退避和妥協助長了企業經營者的違法行為,同時加大了工會組織維權的難度。
(四)對職工權益的法律法規宣傳力度不夠。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宣傳職工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出現一頭熱,即:職工的熱情高,而用人單位特別是私營企業基本沒有熱情甚至比較反感,造成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的現象時有發生。
三、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法律法規存在盲點。現行職工勞動保護法律法規由于缺乏硬性保障性規定,操作性不強,與實際職工勞動保護工作,尤其是非公企業職工勞動保護工作存在脫節現象。所以在實際貫徹執行過程中還是存在不少漏洞,如女職工四期保護問題,雖然法律有明確規定,但卻沒有硬性保障措施,導致實施過程中要么招用青春期女工,要私讓這一階段的女職工自動離崗,總之該規定如同虛設;又如“度用期”的現象,“一年期用工制度”,企業完全沒有違反法律法規,但對職工來說卻是權益受損頗大;再加男女用工平等的規定,同實際生活中的“基本不考慮女工”問題形成鮮明對比。
3、社會保障日益健全。出臺了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四大保險和社會公積金金,據調查了解到,部分非公企業都為女職工繳納了養老保險或含在工資內發給職工,女職工勞動權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二、存在主要問題
在各組黨委政府的關心重視下和有關部門的努力工作下,我縣的非公企業女職工勞動保護狀況已有了明顯的進展,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和產業結構高速的進一步深化,非公企業女職工勞動保護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在一定程序是影響了女職工及其下一代的身體健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四期保護仍有死角。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此都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法規,但有些企業卻沒有認真全面地貫徹落實《婦女權益保障法》和《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即使執行,執法情況也是五花八門,甚至少數企業擺不上位。調查問卷顯示,享受90天產假待遇的只占少數,單位組織一年一期婦科檢查的占經期待遇落實根本成為一句空話。同時,據走訪了解,在女職工孕期、產期、哺乳期,通常的做法就是女職工自動離職處理。
(二)用工制度不規范,《勞動法》對勞動合同的簽訂作了明確規定,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仍然存在非公企業使用女職工最佳年齡段的問題。在被調查的企業中,女職工年齡在職6歲以下的1人,16—18歲的確良7人,19—25歲32人,26—30歲的確良3人,30歲以上的人,未婚48人,占女職工總數的60%,已婚23人,占女職工總數的29%,其中在企業生育過的只有4人,占已婚女性的17%。普遍存在用小(年齡)不用大,招工時用青春期,而簽訂勞動合同時卻避開孕期、產期、哺乳期等,有的女職工雖然也知道自己的合法權益被侵害,但近于生活和就業的壓力,只能忍氣吞聲。
(三)參加社會保險的比例低。在被調查的企業中經經營者對參加社會保險很消極,加上職要對參加社會保險不甚,故意實行養老保險的企業不按規定繳納養老、失業、醫保金,生育保險更無從變起,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用人單位人員流動比較頻繁,不易管理,女職工又缺乏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觀念,故意給女職工社會保險的落實增加了難度。
(四)自我維權能力偏低,法律知識淡薄。在被調查的企業中,女職工文化水平較低,缺乏對法律知識的了解,自我保護能力較差。有的女職工為保住飯碗,不敢主動提出與企業主簽訂勞動合同,即便是簽訂了勞動合同,明知企業有違反合同法規做法也不敢站出來維護自身權益,有的女職工則因不了解國家對女職工特殊權益保護的政策,懷孕后便主動辭職,女職工的這種退避和妥協助長了企業經營者的違法行為,同時加大了女職工組織維權的難度。
(五)對女職工特殊權益的法律法規宣傳力度不夠。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宣傳女職工特殊權益保障的法律法規出現一頭熱,即:女職工的熱情高,而用人單位特別是私營企業基本沒有熱情甚至比較反感,造成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的現象時有發生。
三、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法律法規存在盲點。現行女職工權益保護法律法規由
于缺乏硬性保障性規定,操作性不強,與實際女職工勞動保護工作,尤其是非公企業女職工勞動保護工作存在脫節現象。所以在實際貫徹執行過程中還是存在不少漏洞,如女職工四期保護問題,雖然法律有明確規定,但卻沒有硬性保障措施,導致實施過程中要么招用青春期女工,要么讓這一階段的女職工自動離崗,總之該規定如同虛設;又如“度用期”的現象,“一年期用工制度”,企業完全沒有違反法律法規,但對職工來說卻是權益受損頗大;再加男女用工平等的規定,同實際生活中的“基本不考慮女工”問題形成鮮明對比。
(二)管理和監督體系不夠完善。一方面,隨著企業改制的進一步深化,非公企業大量涌現,企業自覺或不自覺地逐步削弱對職工勞動保護工作的管理力度。另一方面,社會及政府有關部門尚未健全規范有效的監督管理制度,對非公企業出現的侵犯職工勞動權益現象,一般僅限于投訴處理和集中檢查整治,而且對于有些違規操作也舉證困難,因此存在著即使投訴也無法處理或處理不力的情況,對違規非公企業缺乏有效的制約機制。
(三)思想認識不夠到位。相當一部分非分企業主法律意識淡薄,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對企業管理、勞動保護缺乏知識,對自身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缺乏正確的認識,有的甚至將女職工的特殊權益視為企業包袱,因此,有的不依法制定有關女職工勞動保護規章制度,有的即便制定了,也不依章辦事。同時,少數地方領導對非公企業職工勞動保護工作認識存在偏差,以經濟效益為主要考核標準,對非公企業存在“重經濟、重服務、輕管理”的現象,對非公企業職工勞動保護工作重視不夠,沒有把這項工作擺上議事日程,存在著法律法規貫徹不執行不力,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特別在社會保障機制方面,認為已繳養老保險已經夠不錯了,處處維護企業利益。
(四)自我保護能力不強。這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有自我保護意識。在被調查的單位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女職工55人,占女職工總數的68.75%,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16人,占女職工總
數的20%。由于這些女職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存在雇傭觀念和短期行為,重在掙錢,對有關法律法規不熟悉,更不懂得依法維權,缺乏自我勞動保護意識。調查問卷顯示,只有46.2%的女職工對《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等有關法律法規了解,能夠拿起法律武器為自己維權的僅占少數。另一種就是自我保護能力不強。在社會保障機制還不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女性是就業隊伍中的弱勢群體,她們為了獲得一個就業機會,往往被迫同意放棄在勞動報酬、勞動條件、勞動保障等方面應享有的合法權益,如“自愿”不參加社會保險、“自愿”不享受產假待遇等,勞工關系極度扭曲,也嚴重地損害了女職工的合法勞動權益。
(五)落實保護規定客觀上加重了非公企業經濟負擔。我市非公企業以化工建材、飲店餐飲、零售服務等企業為主,女職工比例大,且女青工多,進入婚育年齡的也多,而且非公企業一般規模不大,抗市場風險能力有強。如果完全按照《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實施四期保護,則不僅在財力上還是在人力上都將會給企業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在實際中,一些非公企業往往采取短期行為,只招收未育女職工,在合同期限上每年一訂,避免落實《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而增加企來的各種負擔。
四、建議
非公企業職工在企業生產中已越來越顯示出自身的價值,是我市經濟發展的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如何使他們的合法勞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從而更好地調動和發揮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根據目前我市非公企業職工勞動保護發展現狀,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快法律法規的修改完善,增加針對性和操作性。企業經營機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非公企業大量涌現,企業有了更充分的經營自主權,這就使得現行有關法律法規在規定內容和適用范圍上存在較大的局限性,而且越來越明顯。比如如何規范職工下崗和轉崗培訓及重新再就業;如何制約男女用工不平等現象;如何加大女職工特殊勞動保護的約束力;如何真正落實女職工“四期”保護,尤其是生育期休假待遇和生育期后重新上崗的權利,杜絕規避行為等。尤其要明確切實有效的責罰規定,使非公企業職工勞動保護有法可依,法律保障更加堅實有力。
(二)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共識。非公企業女職工勞動保護工作不僅是一個群體保護工作,更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關心、支持和幫助。要大力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女職工生育社會價值、職工在經濟建設中的積極作用、職工勞動保護必要性及相關法律法規,對女職工勞動保護工作做得好的企業加以宣傳,培養典型,推廣經驗,同時加強輿論監督,發現有侵犯職工權益的行為要及時大膽曝光。在宣傳手段上,要結合實際,立足需求,創新形式,擴大范圍,通過播放公益廣告、張巾宣傳畫、安排宣傳車、舉辦廣場活動、發入宣傳資料、開通咨詢熱線及個案解答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通過多層面、多方位的宣傳活動,培進勞動執法及相關部門對侵害非公企業職工問題的重視度和主動性,提高廣大職工群眾對職工勞動保護法律法規的了解、理解及運用水平,增加非公企業主執法守法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健全維權機制,有效保護合法權益。由于大多非公企業存在經營規模小、人員少、機制不健全等特征,客觀上使單建工會組織成為不可能,一般都是以聯合工會或行業工會形式存在。工會組織的局限性,使非公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基本上不能發揮很很好的作用,也使職工勞動保護工作遭遇斷層。雖然當自己合法勞動權益受到損害時,還可以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和人民法院進行勞動仲裁和訴訟,但出于精力、經費和舉證等多方面因素的考慮,非公企業職工往往不會也不愿向仲裁委員會或法院尋求幫助,長此以往,非公企業職工合法勞動權益日益受到損害,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少數非公企業主知法違法或公然無視法律的行為。而且即使是網絡健全的非公企業,由于一部分工會組織僅僅是搭起了架子,且工會主席由非公企業主兼任,工會組織很少能真正地發揮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積極探討如何發揮好非企業內部協調機制的作用,推進政府、工會和企業三方協商會議制度,健全調解、仲裁、訴訟等整套維權機制,快速合理有效地解決勞動糾紛,從而使非公企業職工合法勞動權益得到真正的保護。
(四)大力拓展就業渠道,從根源上解決保護難題。一方面要積極促進我市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增加勞動就業崗位;另一方面要拓展就業渠道,改變就業觀念,實現勞動力資源和合理轉移,如創業等,這不僅是擺在廣大職工,也是勞動保障部門和工會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同時,勞動就業中介部門要實行勞動就業中介力量向就業弱勢群體的適當傾斜。
五、積極探索在非公企業中建立黨組織、群團組織的有效形式,隨著非公有制企業職工的擴大,就業方式的分化,需求的多元化,他們迫切需要能及時為其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工會組織,以便于有效地團結、組織職工為非公企業的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
推進非公企業職工勞動保護工作的發展,需要全社會各界力量和有關部門的共同關心、支持和幫助,以更好、更快地實現社會主義的三個文明建設。
- 上一篇:城市化進程中勞動就業與失業保險調研報告
- 下一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