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備糧調運優化分析

時間:2022-03-19 09:52:00

導語:儲備糧調運優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儲備糧調運優化分析

建國以來,我國已經多次出現糧食(儲備糧)緊急調運的情況,特別是20*年10月到20*年上半年東北糧食緊急調運到江浙地區,凸現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全國的糧食緊急調運系統。糧食緊急調運的含義糧食緊急調運,是指國家在遭遇緊急狀況或者宏觀經濟運行出現非正常情況時,利用一切可能的交通和運輸條件,及時有效地為整個國家或其居民提供安全的糧食供應。這個定義,包括以下幾層含義:1.糧食緊急調運的邊界指的是在一個國家范圍內。由省或者地方政府主導而出現在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或地方內的糧食的非正常流動不屬于糧食緊急調運。2.糧食緊急調運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國家遭遇緊急狀況,主要是指國家遭遇戰爭的威脅;另外一種是宏觀經濟運行出現非正常情況,主要是指糧食(含食品)的價格在短期內出現異常的大幅度的上漲,從而極有可能影響宏觀經濟健康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會穩定遭到破壞。3.糧食緊急調運不僅要求時間短,而且要求要利用一切可能的交通運輸條件、人員配備、各相關部門的有效協調、快速反應機制的建立等手段,保證糧食安全裝車、運輸、路途保管、卸車和倉儲保管與分發。4.糧食緊急調運的對象是安全的、品質正常的、能夠保證成為口糧供應的糧食。糧食緊急調運的目的與作用(一)糧食緊急調運的目的及其作用1.國內較大范圍地區自然災害的救治,如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糧食的緊急調運就是這種情況。2.局部戰爭時軍糧保證及部分民用糧的供應。3.糧食產量波動時對糧價的平抑等,建國之初從東北華南等地緊急調運糧食供給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1995、20*年從東北緊急調運糧食,平抑關內糧價格均屬此種情況。(二)糧食緊急調運的條件1.由于非自然災害等原因,在全國較大范圍內出現了時間較長或者預期時間會較長的糧食價格或食物價格大幅上漲(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食物價格的上漲是由于糧食等原材料需求的增加或者供給的大幅減少所致)的情況。2.由于洪澇、干旱、泥石流、臺風、地震、火山噴發、冰雹等自然災害、蟲災或者其他糧食瘟病等造成了糧食的大幅減產,致使在較大范圍內或者大量人口出現或者預期極有可能出現糧食供應困難或饑荒的情況。3.為應付戰爭的威脅,急需從一個地方或者幾個地方調動大量部隊到一個地方或幾個地方,而駐軍當地糧食又不能滿足這種調動需要的情況。4.中央政府掌握了一定的糧源,而且中央政府有足夠的手段和能力對自己所掌握的糧源進行較大數量和較大范圍的調動。5.海、陸、空等交通運輸條件可以在較快的時間內動員起來,形成效率較高、協調一致的團隊。6.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有一定的資金儲備,以應對在糧食緊急調運過程中出現的不測之需。糧食緊急調運系統的確定糧食緊急調運是一個極為復雜、也很有必要的系統工程。糧食緊急調運系統的確定,需要明確糧食緊急調運的原則、預期目標、緊急調出方的選擇、緊急調入方的選擇以及整個糧食調運系統的優化。(一)糧食緊急調運應遵循的原則1.快速。緊急調運系統的基礎是解決事發突然性行為的,只有整個系統的運營是以快速為首要任務和原則,才顯示出該系統的“緊急”特性。2.準確性。準確性不僅反映在糧食運達地和運出地的準確性,還要求糧食運量的準確性、品種的準確性和品質的準確性。3.流程短。在考慮流程短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陸路運輸方式的實際距離。因為水運往往速度較慢,而空運不僅價格高,而且運量也小。4.高效率。既要滿足技術效率(適度超前),又要滿足經濟效率的要求(客觀實際),還要滿足社會效率。社會效率主要體現在政治、社會穩定,人民生活和心態穩定,社會預期穩定,整個國家的生產生活沒有因糧食的緊急調運出現大范圍的恐慌。5.低成本。也就是技術成本低、經濟成本低和社會成本低。6.易操作性。糧食緊急調運系統的指揮,是由中央政府負責的。而在某些情況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博弈關系。所以,操作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7.隱蔽性。如果糧食緊急調運是應對戰爭的,隱蔽性就是極端重要的。(二)糧食緊急調運系統的預期目標1.數量目標。對全國海陸空運輸系統來說,糧食緊急調運系統的糧食流量應該在一個星期(7天)內至少滿足全國1/15-1/10人口(這一人口比例可用n表示)一個月口糧的消費。原因在于,如果不足全國1/15億人口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要么是價格機制本身會自動調節,而又不至于全國糧食價格大幅上漲;要么是啟動糧食緊急調運系統成本太高,得不償失。2.糧食品種目標。糧食品種目標是指,針對不同地區、不同人群和不同消費習慣的糧食消費對象的需求,糧食緊急調運系統能夠合理安排不同的運輸方式組合加以滿足。顯然,南方和北方(以黃河為界)的糧食消費習俗和習慣是有很大區別的,南方以大米為主要口糧,北方以面食為主。糧食的緊急調運系統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一點。3.糧食品質目標。糧食品質目標是指為了糧食消費的安全,緊急調運的糧食應該能夠滿足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和一些必要活動所必需的最低品質要求,即緊急調運的糧食應該是符合國家衛生、檢疫和食用標準的。4.動用社會其他資源目標。在糧食緊急調運的過程中,國家不可避免地要動用正常狀態下不必要動用的社會資源,然而,即使是糧食的緊急調運,也不能將社會所有的資源都動用起來為糧食的緊急調運服務,這就需要確定動用多少社會其他資源才是適宜的。如果糧食緊急調運系統在一個月之內的費用不超過當年一個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這一比例可用c表示),而緊急調運糧食供應的人口數量較多的話,該系統就可以啟動。如果n表示糧食緊急調運系統的糧食流量在7天內滿足全國基本消費的人口比例,我們定義糧食緊急調運系統動用其他社會資源系數,L,使μ=c/n。僅僅從經濟的角度出發:如果,μ<1,那么,糧食緊急調運系統的啟動就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如果,μ>1,除非是考慮到其他目標和因素的制約,否則啟動糧食緊急調運系統就是不可取的。5.其他目標。如糧食緊急調運系統要有一個統一而富有效率的指揮,各參與方要協調一致,在國家處于緊急狀態時,實現能夠調得出、裝得快、運得進、卸得準的目標等。糧食緊急調運系統的優化(一)糧食緊急調運系統的優化原則整個糧食緊急調運系統的優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優化:一是路徑上的優化,即路徑最短,就是調出子系統和調入子系統對接最短;二是流量上的優化,即單位時間內的糧食量最大。任何系統對實際狀況的反應都有時間滯后性。所以必須建立高效快速的電子流,將監測到的有用信息及時收集起來,進行分析綜合,得出基本的形勢判斷和結論。(二)糧食緊急調運系統優化的模式選擇如果忽略掉中轉子系統的話,該系統的優化理論上不外乎四種模式:調入子系統中的一個庫點需要糧食的緊急調運,而調出子系統中的一個庫點就可以滿足,我們稱為“一對一模式”。調入子系統中的多個庫點需要糧食的緊急調運,而調出子系統中的一個庫點就能滿足,我們稱為“一對多模式”。同樣的也可以定義“多對一模式”和“多對多模式”。從糧食緊急調運的定義和實際情況的概率分析來看,比較常用的就是“多對多模式”。(三)優化實現步驟1.根據主要鐵路拓撲、地區地理信息、儲備庫點布局信息求出調出庫點與調入地區的最短路徑序列,并按長度大小排列。2.在最短路徑序列中選擇未使用的最短路徑。3.定義庫點當天剩余糧食調運能力:庫點每天調運能力—庫點當天已經調運糧食—調出地區當天剩余調運能力:調出省每天調運能力—調出省當天已經調運糧食,剩余總調運量:總調運量—各省已經調運糧食量。從庫點糧食儲備量減去min(庫點當天剩余調運能力,調出省當天剩余調運能力,剩余總調運量),若庫點剩余糧食儲量=0,則將此路徑刪除;否則標記為使用,轉步驟2。4、如果剩余總調運量=0,調運完成,退出算法;如果某調出省當天剩余調運能力=0,將該省所有路徑標記為使用,轉步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