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家庭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4 05:37: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父母家庭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幼兒父母家庭教育觀念研究
1問題的提出
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村家長對學前教育開始重視,使得鄉鎮學前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想要使學前教育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較為關鍵的一步是了解家長的教育觀念,從而從根本上引導學前教育的發展。然而,家長對于學前教育內容和方法的認識是否正確?本調查主要了解利國鎮年輕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所持有的觀點。近年來,利國鎮托境內豐富的鐵礦資源和鮮明的產業優勢,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旅游開發初具規模,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家長的專業教育知識不多,他們更多為幼兒提供的是物質上的滿足,而忽略了幼兒精神層面的給予。農村獨生子女也較為普遍,家長的寵愛行為隨處可見,但又受“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使得部分孩子身心倍受摧殘,學前教育形勢不容樂觀。
2研究方法和內容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利國鎮學前兒童家長進行了調查。問卷發放100份,回收89份,有效回收率89%,其中有效問卷80份。
2.2研究內容
幼兒家庭教育父母一致性研究
【摘要】陳鶴琴先生的《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一書主張: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應保持一致性,對為人父母者及幼教工作者都具有極大的教育性和啟發意義。本文嘗試圍繞幼兒家庭教育的教養模式、父母教育的一致性等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幼兒家庭教育;父母一致性
陳鶴琴先生是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中國幼兒教育的奠基人。先生撰寫的《家庭教育與父母教育》一書,以其子陳一鳴為研究對象,通過多年的連續觀察和追蹤實驗,提出了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此書貫穿始終的一個主張是:父母在對子女的教育問題上應保持一致性。拜讀之后的確受益良多。
一、家庭教育的兩種基本模式:“嚴父慈母”與“嚴母慈父”
家庭教養模式是父母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兒童的情感表現的一種組合方式。是父母在長期的子女教育過程中形成的比較固定的行為模式或傾向,基本上不會隨情景的改變而變化。家庭教養模式有諸多分類,在我國最基本的有兩種模式:一是嚴父慈母,二是嚴母慈父。由于早期受父權制社會的深刻影響,在我國很長一段時期,都是“嚴父慈母”的教養模式:父親在家庭中擁有絕對的權威,主持懲罰、支配一切,在孩子的心中通常是高大威嚴不容置疑的“一家之主”。而母親與孩子朝夕相處、骨肉情深,通常是慈愛、溫柔、體貼的形象。母親在親子關系中一般處理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情感交流問題,而孩子的理想信念、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大多依靠父親。“嚴父慈母”的教養模式其實削弱了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體現了不同性別帶來的不同性格因素對家庭教育產生的影響。現代社會,隨著婦女家庭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且現代男性的首要任務是工作,因此大多數家庭撫養和教育孩子的任務就落在了母親肩上。國內一調查表明,有六成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獨當一面,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超過15%,由父母共同承擔教育責任的只有一成。于是乎,以往的“慈母”變成了瘋狂而焦慮的“虎媽”,而以往的“嚴父”們因沒時間管孩子、在媽媽責罵時又心疼孩子,則向“貓爸”的方向發展。
二、幼兒家庭教育中“父母一致性”問題的探析
簡述家庭教育對幼兒成長的影響
摘要:家庭是幼兒出生后的啟蒙學校,是幼兒整個人生所經歷的第一個課堂,是幼兒走向社會的照明燈。而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所有教育的基礎,是人類神圣的教育實踐。幼兒成長得幸福與否、健康與否等,均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家長的自身素質、家庭教育觀念、家庭教育方式等,直接影響了幼兒的成長。但目前還是有不少家長存在著教育觀念陳舊,教育方法不適當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幼兒的健康成長。本文主要論述了家庭教育對幼兒成長的重要影響,為家長提出切實有效的教育建議,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關鍵詞:家庭教育;幼兒;影響;成長
家庭教育是人生奠基性教育,幼兒從出生那天起,就把父母當做自己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肩負起教育幼兒的重任。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直接影響著幼兒的成長。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在這個承襲關系中,具有兩個重要因素,第一個因素是先天遺傳因素,第二個因素是后天教育影響因素。父母的生活作風、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特征,給幼兒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影響,甚至成為幼兒終生效仿的榜樣。家庭教育是長久性教育。在人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先于學校教育,并且在學校教育的整個階段內,一般都自始至終伴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結束后,家庭教育仍在繼續,甚至影響終生,這充分證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都希望教子成才,但是如何對自己的孩子施行正確的家庭教育,很多家長都很困惑,對其知之甚少。
一、家庭教育對幼兒行為的影響
幼兒在心理和智力等方面尚未發展成熟,所以他們行為的塑造大部分是靠模仿身邊人。在幼兒時期,父母是幼兒最主要的模仿對象,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著幼兒的行為。幼兒期是幼兒行為塑造的關鍵期,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黃金時期。如果家長想要達到幼兒將無意識行為轉化為有意識行為的效果,必須對幼兒實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引導作用。家長在家庭中使用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特別對于幼兒來說,6歲之前是孩子性格行為形成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如果幼兒身心需要得到了滿足,并且受到父母良好的教養,兒童就會養成健全的人格,否則,兒童可能會出現行為障礙或者人格不健全等問題。在幼兒6歲前,家庭是其主要的生活環境,父母親是幼兒接觸最多的人,也是受影響最大的人,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兒行為問題發生中產生最直接的效果,起著最重要的作用。認真探討家庭教育方式對幼兒行為的影響,清醒、全面的認識幼兒行為問題,對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有著重大的意義。在幼兒時期,良好行為習慣的相對標準是:必須與年齡相符;必須與當地的社會文化相適應;通過學習能掌握所處社會的語言,參與社會生活相互交往;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遵守紀律,能懂得獎與罰的意義;能正確處理與小伙伴的關系;能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且其情緒表現與環境是一致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離不開家庭環境和父母教育的。家庭環境對幼兒行為的養成影響深刻。父母是與幼兒關系最密切的個體之一,父母之間的關系和諧幸福,給幼兒營造一種溫馨快樂的家庭環境。在父母的愛護下,在良好家庭環境的渲染下,幼兒性格外向,對外人恐懼感較低,心態樂觀,直接影響著幼兒的做出的行為。親子關系親密,幼兒與父母互動行為良好且頻繁,幼兒的行為符合常規標準。親子關系惡劣,家庭環境沉郁,親子互動有問題且較少,直接影響著幼兒行為帶有明顯的憂郁性。因此,家庭教育對幼兒的行為有非常大的影響。
二、家庭教育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家庭教育對生命責任感的影響
1家庭教育概述
1.1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和影響,而廣義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的教育和影響。本文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和影響,這個教育和影響可以是有意的,無意的,有形的,無形的,宏觀的,微觀的,父母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為人處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有形無形潛移默化中影響教育著子女,而父母要讓子女接受自己的言行觀念,會有意無意的做出榜樣以規范自己的雙向影響與互動過程。
1.2家庭教育的優勢與局限性
1.2.1家庭教育的優勢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但也有明顯的差異,如教學內容、教育形式、教育重點等各方面。所以父母不能簡單地把家庭變成教室。家庭教育有著學校教育無法比擬的優勢,這表現在:①早期性特點: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也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所以家長對孩子所實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②感染性特點:家庭教育是潤物細無聲,是耳濡目染,是一個感化過程。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教育工作中有著特殊意義。因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是無可比擬的,所以,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情感的這種感染性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③權威性特點:家庭教育的權威性是指父母長輩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權力和威力。家長的權威性,主要體現在:家長的教誨,子女能聽從;家長的批評,子女能接受;家長的意圖,子女能心領神會;家長所希望的,子女能努力做到、做好;家長所反對的,子女能克制自己的欲望。總之,家長的意志對于子女的言行有較大的制約性。這種制約性,要比其他人對孩子的制約性更大。④針對性特點:相對來說,家庭教育的針對性更強。針對性強的前提條件是充分了解教育對象。人們常說“:知子莫如父。”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是家長,是父母。這種說法不無道理。父母之所以能如此了解子女,并不僅僅是由于長期共同生活,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和子女有特殊的關系———血緣關系和根本利益一致的關系。⑤及時性特點:家庭教育的過程,是父母長輩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為。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的細微變化,都能使父母心領神會。父母通過對孩子言行舉止的及時掌握,發現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以做到及時教育,及時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⑥連續性特點:孩子出生之后,從小到大,幾乎2/3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教育影響著子女,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德、談吐舉止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范,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孩子,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長稱為終身教師。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策略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大量向城市轉移,農村留守兒童現象普遍存在,造成大多數農村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始終無法取代的部分,它是最基本也最先接觸到的教育,對于兒童性格、思維方式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而農村兒童會因為父母的外出導致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會讓農村兒童在成長中逐漸形成缺乏自信、親子關系欠佳、無心學習、思想道德不高等不良現象,嚴重影響著農村兒童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并不少,改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是當今教育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過程中亟須解決的社會問題。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對策
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吸引著大量農村勞動人口進入城市務工,在推動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對農村兒童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父母長期的外出會導致兒童與父母的關系生疏,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大多數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都來自于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甚至是其他沒有直系血緣關系的親戚,而他們通常會把兒童的安全放在首位,心理健康及學習成績是其次的,對于兒童的心理及行為習慣的培養的關注度不夠,老一輩親人甚至沒有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意識,監護的重任只能做到安全監督。由此引發的一系列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非常嚴重,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目前農村留守兒童主要的教育模式
1.單親模式。這種模式下的留守兒童是由父母其中一方進行撫養,另一方則外出務工,在農村單親模式的留守兒童中,最為常見的是母親留在家照顧孩子起居,父親外出務工,但在農村生活中,留在家里的一方仍然擔負著很多很重的家務活,還有很多地里勞作需要完成,因此,對于孩子的教育依然存在時間、精力不足的問題;而少數由父親撫養孩子母親外出務工的現象,比起前者更容易造成家庭教育缺失問題,因為父親相對于母親,他的教育方式和態度會更尖銳和嚴厲,很容易造成孩子自卑的心理形成,在生活學習上也無法像母親一樣細致。2.隔代模式。這種模式指的是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孩子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撫養,這種模式下的孩子通常在年齡很小的時候就交給了祖父母外祖父母,長此以往,會造成孩子與父母關系不佳,影響家庭關系,而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知識文化水平及意識都不夠高,對于孩子的學習、成長教育往往比較片面,造成過分溺愛現象出現,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3.委托模式。這種模式指的是孩子父母外出務工,而把孩子委托給自己的親戚或朋友甚至老師照顧,在這種沒有直接血緣關系的教育模式下成長,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很難感受到家庭溫暖,造成因為缺乏歸屬感而形成的心理問題出現,嚴重影響孩子心理健康。4.同代模式。指的是更小的農村留守兒童由年紀更大的哥哥、姐姐等同一輩人進行照顧,這種模式會因為監護人本身的年紀和經驗的缺乏造成完全無法實施家庭教育。5.自我教育。也就是農村兒童在沒有父母、沒有祖父母外祖父母、親戚、哥哥姐姐等長輩的照顧,完全靠自己的情況,這種模式是農村留守兒童中出現較少的模式,但它對孩子的成長的負面影響最大,通常存在的問題也更多。
二、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中美家庭教育內容對比
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美兩國由于在文化傳統、觀念意識、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兩國在家庭教育內容方面同樣存在差異。本文基于中美家庭對教育內容不同的理解,進而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概述
家庭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與子女的相互教育,是一個雙向的過程。狹義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庭內自覺地、有意識地對子女進行的教育,是一個單向的過程。本文所提到的家庭教育指狹義的家庭教育。
二、中國家庭教育的狀況
根據2015年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數據,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和行為整體狀況趨好,且父母對于自身教育職責的認識趨于理性,在家庭教育內容方面,家長注重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孩子明辨是非、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等。調查數據顯示,78.3%的父母希望孩子成為敬老愛幼、有家庭責任感的人,76.1%的父母希望孩子成為身心健康、陽光快樂的人,65.7%的父母希望孩子成為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人。但目前的家庭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傾向性問題,調查表明,很多父母過于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甚至有不少父母“陪孩子寫作業”,部分父母怕耽誤孩子學習,缺乏對孩子生活技能的培養,導致很多孩子的家務勞動能力很差。家長面臨的主要困難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輔導孩子學習時力不從心”“太忙、沒有時間”“不了解孩子的想法”,且農村父母遇到的困難比城市父母更多。2018年11月27日在京舉辦的中國家庭教育學會提出,積極推進新時代家庭教育支持服務工作,要切實把立德樹人貫穿家庭教育全過程。全國婦聯主席沈躍躍指出,家庭教育的關鍵是德育教育,核心內容是培養孩子的好思想好品格好習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把立德樹人貫穿到家庭教育全過程、各方面。
三、中美家庭教育內容的異同及產生的原因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論文
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分析
(一)家庭結構的事實殘缺,使農村留守兒童出現了諸多的心理問題與教育問題
按家庭的完整程度可以把家庭結構分為“完全型家庭”和“殘破型家庭”。而留守兒童的家庭看似是完整的家庭,卻沒有發揮完整家庭的教育功能。農村留守兒童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使他們的家庭結構處于一種事實殘缺的狀態,雖然父母雙全,但卻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子女與父母長期分離,使很多的農村留守兒童出現了心理失衡、學業失教、行為失范等問題。
1.親情缺失。一個人的心理發展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而是在自己生活的現實環境中逐漸發展的。兒童心理發展是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潛移默化的一個過程。農村留守兒童長期遠離父母,得不到父母的關愛與呵護,使他們常處于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狀態之中。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強調:“人格形成與兒童早期經驗有關,與父母對兒童的教養態度有關。”安全感的缺失,使部分留守兒童出現了自卑、自閉、膽小、個性敏感、性格孤僻壓抑等問題;內心的失落以至產生對人冷漠、不敢與人交往等心理問題。
2.教育監管缺位。兒童是發展中的人,是處于不斷變化學習過程中的人,他們年齡小,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需要家長的監管。然而,本來應該承擔起教育監管責任的父母卻成了農村留守兒童成長與發展的“旁觀者”。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處于隔代養護的狀態,農村的老人大多數文化水平較低,在輔導孩子功課方面顯得無能為力,教育方法更是簡單粗暴,他們僅僅限定自己為監護人,對兒童的教育基本停滯。由于缺少教育上的幫助與監管,許多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自由散漫,學習成績相對較差。同時,由于他們年齡尚小,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與影響,在無人監管的狀態下,逐漸染上了不良的行為習慣。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農村留守兒童占了很大的比例。
(二)家庭教育時空片段化,難以保證留守兒童教育持續、穩定的發展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家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和學校教育的基礎、補充和延伸。家庭教育伴隨人的一生,影響人的一生,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清醒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對于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家庭是人才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最基本的教育
在人的一生中,不論是出生前(胎兒階段),還是出生后(嬰幼兒時期、學生階段到長大成人),都要接受來自家庭成員、成長環境等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在這一過程中獲取知識、形成情感、養成習慣,這就是家庭教育。通常來講,家庭教育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胎教。胎教可以說是人一生中受到的最早、最初的家庭教育。日本胎教、學前教育專家七田真說:“每個胎兒都是天才,胎教影響人的一生,孩子的教育應從胎兒期開始。”資料記載,我國古代時期就出現過胎教,現代社會,胎教更是成了孕產期婦女的必修課。調查顯示,有90%以上的產科醫生提倡胎教,80%以上的孕婦接受這一早教方式并身體力行。現代科學認為,胎兒的素質是可以隨胎教的進行而發生變化的。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從事臨床的產科醫生,通過使用B超、胎兒鏡、腦電圖等儀器,對胎兒醫學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證實:懷孕24周后的胎兒具有一定的聽覺功能,大部分出生后的嬰兒,對在母體子宮內曾經聽慣的音樂有記憶表現。實驗證明:經過胎教的嬰兒比一般嬰兒學話、走路均早,并且反應靈敏,記憶力強。二是嬰幼兒教育。孩子呱呱墜地,開始去接觸一個大環境,并且通過反復不斷的模仿練習,來構建自己的世界。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嬰幼兒接觸的對象主要是父母,在這一時期,父母成為他們模仿的主要目標,父母的待人處事態度、道德觀念、行為方式等諸多方面都時刻影響著孩子。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到知識、動作技能以及日常行為習慣,由于嬰幼兒判斷能力還未真正形成,他們在模仿他人時,不會考慮某種行為是否正確、適當,因此,父母在對嬰幼兒教育時,更應小心謹慎,重視細節把握,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三是學生教育。這個階段應該說是人的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孩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對一個人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研究表明,人接受新知識和技巧的能力在學生時期到達巔峰,這個時候積累知識和能力,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盡管孩子步入校園,開始從學校獲得知識,但家庭教育不可或缺。我國古代就有“養不教,父之過”的說法,不允許父母推卸教育責任,可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比,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但社會上也有一些人認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并不重要,孩子能否成才主要在學校和老師。這種觀點在中國教育領域里也占有一席之地,致使有很多家長認為教育孩子,學校老師占主要責任,其實這是錯誤的觀點。老師教給孩子的是基礎文化知識,而孩子的人際關系、思維模式和生存能力都要靠家庭教育去養成。事實告訴我們,因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的孩子雖然學習好,但在其他方面卻有著讓人遺憾的缺陷。考上了名牌大學,生活卻不能自理,導致輟學、跳樓的悲劇。有著淵博的知識卻找不到好工作,只因沒有好的職業操守,只會紙上談兵等等,這一系列問題不斷提醒我們,家庭教育在當今的教育體系中地位特殊,十分重要,必須給予高度重視。綜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人生中接受的最初、最基本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起點和基石,如果沒有家庭教育,人就很難再繼續進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更不可能成為優秀的人才。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是人成長、成才的奠基工程。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有力保障,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劑良方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父母的希望,孩子接受的第一次教育來自于父母,源自于家庭,良好的家庭熏陶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研究結果表明,良好的家庭環境能夠使孩子保持一個快樂、向上的心態,而快樂是成功之道。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成功,成為社會棟梁之材,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這是基礎和前提。家庭環境,主要分為外在環境和內在環境兩個方面,外在重點指物質層面的富足,內在則是指家庭氛圍的影響,在整個家庭教育中,后者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項統計表明,在全世界500多名諾貝爾獎得主中,有13名誕生在5個家庭中。通過對這幾個家庭跟蹤研究發現,這些人具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都有良好的家庭環境,接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時也發現有些獲獎者雖然家庭清貧,父母文化水平也不高,有的甚至是孤兒,但他們從家庭中養成了良好的品行習慣,學到了不屈不撓的精神,培養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在精神層面,他們足夠富有。可見,良好的家庭環境傳導給孩子的更多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富足,我們客觀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就不能忽視家庭環境的影響。另外,家庭教育環境對社會的影響也不容忽視。良好的家庭環境能夠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反之,孩子就容易步入歧途,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有關部門統計,我國每年離異家庭超過百萬,這些家庭中,有近三成的孩子由于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心理與行為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環境,從而出現品行障礙,產生危害他人、危害社會的行為。筆者在對吉林省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的調研中發現,吸毒犯罪人員的一個明顯特征是低齡化,戒毒人員中40歲以下占84.6%,20歲以下占6%,這些人員絕大多數缺少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著名心理專家郝濱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事實證明,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關系個人的成長進步,關系社會的和諧穩定,應引起足夠重視。
三、抓好家庭教育的幾點建議
傳統文化與現代家庭教育的完美結合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如何利用傳統文化發揮出教育的優勢,使孩子在健康的教育環境下得到良好的成長與發展。傳統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所遺留下來的瑰寶,也是前人的智慧結晶,自孔圣人時代開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元素就十分豐富,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中所積淀的教育成分對現代教育的影響可謂是十分深遠的。家庭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一部分,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思想、品質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對此,現代的父母就有必要針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作出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家庭教育;教育結合;教育元素
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教育元素可在現代家庭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我國的古典書籍中,有《弟子規》、《顏氏家訓》、《論語》等,都是優秀的教育類作品,可為當代父母的家庭教育提供道德范本,促進孩子形成在正確的價值觀。但在當代快節奏的社會生活狀態下,許多父母并不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或是對孩子的教育采取暴力措施,或是對孩子的教育實施放任政策,這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長的。正確的現代家庭教育應以傳統文化為楷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取其中符合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并加以有機的優化與融合,才能實際應用到家庭教育中,并在現代家庭教育中起到良好的行為品質影響作用。
一、現代家庭教育的要義解析
由于家長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會對家長個人的家庭教育觀產生一定的影響,故當代許多家長的教育理念會顯現出明顯的傳統化傾向,即對孩子的教育分為“溺愛”與“暴力”兩種,盡管大部分的家長都能在其中找到平衡點,但仍有家長在二者之間未能找到平衡區域,而造成家庭教育的失敗。家長首先要思考,家庭教育的要義是什么?不同的家長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是具有明顯的差異性的,一些家長認為教會孩子生存的技能最為重要,而一些家長則認為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最為重要,但家長自身是否為孩子樹立了正確的榜樣呢?這一點就需要從事實上進行評判。曾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家長在經商時遭到了失敗,于是就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須要努力讀書,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去讀書,而孩子長期處于學習壓力之下,成績不升反降,這位家長就對孩子采取了暴力手段,于是孩子反問:“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憑什么要求我?”家長的態度自然是更加暴躁,但從這一故事中也可以看出,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榜樣,若父母對孩子提出了一些看似過分的要求,孩子的心中自然會受壓力的影響產生負面情緒,若這時父母依舊沒有做出正確的引導,那么家庭的教育一定時失敗的。因此,我們可以淺顯的分析出,現代家庭教育中最為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思考”。每個家庭都會給孩子帶來“思考”的能力,但其是否能夠稱之為“思考”則有待評判。所謂“思考”能力,就是人在面對事物是要具備自己的觀點、自己的認知,并從其中發現一些自己的道理,孩子在啟蒙階段、成長階段所接觸的第一任教師就是父母,父母所帶來的影響是其他人所無法消除的,若父母本身就未能帶給孩子有關“思考”方面的教育,那么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也一定是缺乏“思考”能力的。而傳統文化在現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能夠正確的啟發孩子的思考,這也是現代父母應該學習的必修課,“如何將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元素與現代家庭教育相融合”,這一命題也等同于“如何發掘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元素”。舉個例子,如《弟子規》的序言篇中有“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兩句,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但父母在用這兩句話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抓住其中的“孝悌”與“謹信”,孩子就會對此產生疑問,“什么是孝悌?什么是謹信?”,那么父母就應進一步作出解答,孩子在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也形成了正確的認知與思維意識,從接受父母的解答過程中也培養出了善于思考的習慣[1]。
二、傳統文化對現代家庭教育的作用與影響
探求農村家庭教育形式建構
摘要:文章從一個小范圍對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對農村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探討,并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農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義上的教育應該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部分共同組成。而在中國,隨著孩子的出生和成長,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殺性已經不容忽視地擺在人們面前。近年來國家對農村基礎教育投資力度不斷加大,農村學校教育水平及辦學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但農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始終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一、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
分析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是解決農村家庭教育問題的關鍵。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對安徽省宿松縣五里中學,長鋪中學,響堂小學部分學生、家長及老師進行的隨機調研結果。此次調研的326個樣本中,家長102人,學生224人。學生中男女比例為5:4,其中高中階段的平均年齡為15.4歲,初中階段為12.2歲,小學階段為9.3歲,學生樣本在個教育階段即高中、初中、小學的所占比例分別是2:3:3,在訪談的家長樣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員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標——跳出農門